close
歐洲文藝復興的藝術
杜喬《受難與天使的救贖》1317
杜喬·迪·博尼塞尼亞的作品有著強烈拜占庭元素和哥德式風格,有豐富的色彩,他是中世紀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

弗拉·卡內瓦勒《聖母進堂》油彩蛋彩木版畫,1467
這幅畫明確將空間分解,並把被精心區別的附加圖像嵌入建築裝飾中。(將石柱和教堂拱門上的小型雕塑場景幻化為附屬的畫面)- 這就是所謂的「畫中畫」。

波提且利,被視為文藝復興時期開創大型神話主題繪畫的先鋒。他的名作《維納斯的誕生》是蛋彩畫。
波提切利《聖母,聖子與施洗約翰》1500;杜喬《受難與天使的救贖》1317;弗拉·卡內瓦勒《聖母進堂》1467,三幅都是蛋彩畫。
蛋彩畫Tempera,用蛋黃或蛋清調和天然顏料粉繪成的畫。盛行於14至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蛋彩運用在壁畫上,稱為濕壁畫,有不易剝落、不易龜裂,色彩鮮明而保持長久的特點。但16世紀後,逐漸被油畫所取代。
《聖母子與聖哲羅姆》1475,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平托瑞丘,他的宗教畫有著流暢曼妙的線條與明朗的色彩。他為教廷畫過許多的作品。

《聖母,聖子與施洗約翰》1500,這是波提切利Botticelli 晚期作品。
這幅畫表現聖母瑪麗亞教導聖子耶穌學習的場景。畫面中聖母虔誠合十的雙手,低垂的眼神呈現對聖子未來命運的擔憂,聖子天真無邪的仰望著母親的面龐,施洗約翰手中拿著天主教標誌的金色十字架俯視著他,目光表情充滿愛憐。明亮絢麗的色彩為莊重嚴肅的宗教增添了典雅脫俗的美感。

波提切利,歐洲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斯畫派藝術家,「維納斯的誕生」就是他的傑作。
《阿克泰看月亮女神戴安娜和山林女神寧芙洗澡》1612荷蘭畫家喬吉姆·維特維爾繪製。

古希臘神話記載,獵人阿克泰誤闖入戴安娜女神和仙女沐浴的湖邊,戴安娜一怒將它變成了鹿,後來又遭獵犬狂咬猛攻而死(出自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
維特維爾是荷蘭矯飾主義畫家,喜愛聖經和神話故事的主題,他的畫作色彩運用十分精湛。

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藝術,重視人體的精確寫實、比例秩序和透視技法。16世紀時的藝術潮流,漸漸重視強烈的明暗變化和動態構圖,強有力地戲劇化卻又帶著不安氣氛的影像,這是「矯飾主義」的先驅。
17世紀為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對整個西方美術的發展,產生過意義深遠的影響。

16世紀尼德蘭地區一直屬於西班牙統治,1581年北方荷蘭獨立。因此,到了17世紀,尼德蘭藝術開始分成為北方地區的荷蘭民族藝術,與南方的法蘭德斯藝術。
ㄧ、荷蘭巴洛克藝術,17世紀荷蘭最重要的畫家有林布蘭、哈爾斯、維梅爾。
這次參觀美術館,我沒有找到林布蘭和維梅爾的畫。
哈爾斯是17世紀荷蘭傑出的肖像畫家。
除了面部表情,哈爾斯更善於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心理狀態。晚年作品多取古典構圖的正面形象,畫面流露出凝重的情緒。

巴布倫的名畫《老鴇》1622
這是一個聲色場所,畫面中娼妓笑臉迎人,彈奏著樂器,摟著她的恩客一手放置在她的胸部,另一手拿著金幣,旁邊則是伸手索錢貪婪的老鴇。

維梅爾曾在岳母家看過這幅畫,1656年也畫了《老鴇》的風俗畫。畫中充滿道德告誡的寓意,別隨便調戲別人,女人更要守貞潔,人們生活要簡約嚴謹。
二、法蘭德斯巴洛克,法蘭德斯是西歐的一個歷史地名,泛指古代尼德蘭南部地區,大體上包括現在的比利時、盧森堡、及法國東北部分地區。其藝術史最重要的時期是15至18世紀;而17時期則為黃金時代。
法蘭德斯的藝術跟荷蘭的藝術不同,它仍處於西班牙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勢力的控制下,繪畫追求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
法蘭德斯巴洛克的藝術家代表,首推魯本斯。

魯本斯《舊約的犧牲》-世界名畫
魯本斯接受過正統的貴族教育,精通多國語言,具有外交官的身分,得以周遊列國,臨摹吸收無數大師的作品,將大師的造形與構圖觀念消化後,融入成個人的風格。他一生的豐富閱歷,充分展現在多采多姿的創作中。他自述「畫畫是我的職業,當大使是我的愛好」。
作品布局看似隨意堆疊,其實由近而遠建構層次豐富,醇美的混合色精緻柔和,溫馨氣氛綿延,又具有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

魯本斯擅長神話、歷史、宗教及風俗畫,也精於肖像、風景畫。題材十分廣泛,作品數量驚人。是世界繪畫史上重要的畫家之一。
弗蘭斯的靜物畫。
弗蘭斯·斯尼德斯,他與魯本斯都是巴洛克時期法蘭德斯畫派的核心人物。兩人曾在繪畫創作上合作過,魯本斯臨終前甚至指定他為自己遺囑的執行人。

19世紀初歐洲風景畫壇是屬於英國的。
世界首屈一指的海景畫大師 - 英國浪漫主義畫家威廉·透納《奴隸船The Slave Ship》1840 。
《奴隸船》的靈感來自一則新聞,船長將感染瘟疫的奴隸拋入大海,因為奴隸落海溺斃可獲保險賠償金,若是生病致死則無賠償。
畫中描繪當時英國殖民主義者對外掠奪販賣奴隸的黑幕,畫家用筆來揭露這個罪惡。

畫面展現出洶湧澎湃的大海,晨曦在旭日映襯下反射到海面格外刺目。近景的海浪衝擊著一組漂浮物,死魚和奴隸的屍體混雜一起隨波逐流,運奴隸的船則已逐漸遠去。
據說他曾把自己捆綁在風暴中船的桅杆上,來體驗暴風雨的景象。這幅畫則將怵目驚心的事件與海上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又描繪出光線和大氣一瞬即逝的效果。他的作品對後來印象派有相當大的影響。
橘紅、檸檬黃、玫紅和紫色交織出特殊的光影變幻。藝評家說,如果要用一幅畫來證明透納藝術的不朽,那就是《奴隸船》了。
藝評家描述透納「能驚心動魄地、真實地掌握大自然的脈動」。
在波士頓美術館,順手拍下這幅交織著橘紅、檸檬黃、玫紅和紫色燦爛光影的畫面。沒想到畫家背後的故事,是如此的吸引人。
18世紀英國浪漫主義畫家威廉透納 :
1,是風景畫界的莎士比亞。
2,不但啟蒙莫內創作了「日出印象」,更啟發20世紀抽象畫風氣的萌芽茁壯。
3,他的畫作在蘇富比拍賣出3030萬英鎊(約新台幣15億元)的高價。
4,他將成為英鎊紙幣首次選用的藝術家肖像。
新版20英鎊紙鈔(圖/取自The Guardian)。

透納24歲《自畫像》將成為2020年新版英鎊紙幣的肖像(由公眾票選取代原本的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
紙幣的背景則放上他1839年的作品《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這幅畫已被公眾票選為「英國最偉大的畫作」。

1805年威武擊敗拿破崙的戰艦「無畏號」因為老舊退役而面臨拆解的命運,在夕陽下被小蒸汽船拖至海斯港解體。(船上木材可能會變成八千張椅子,透納感慨的說:會被坐在八千個大屁股下頭)。

日落和古戰艦在同一水平線上,而新生代的蒸汽船則鮮明有力。他大筆渲染夕陽瞬間的光輝,無畏號彷彿在霧靄間一般朦朧,卻又與船索的細緻描繪成了鮮明的對比。除了記錄這個事件,他想喚起那份失去的感覺。

白灰色的戰艦象徵大英帝國日漸衰弱的海軍,棕黑色的小蒸汽船則代表工業革命下的新時代。古老的榮耀與激情將被新的歷史覆蓋過去,這是一幅帶著詩意與淡淡憂傷的鉅作。
註:部分資料參考:百度百科及英國國家美術館官網。
2014年入圍坎城影展的傳記電影《劃世紀:透納先生》,就是在敘述透納51歲後的真實人生。男主角由「哈利波特」裡被榮恩養大的叛徒老鼠-彼得佩迪魯飾演,他特別花了兩年時間去學畫。這部片子為他贏得了好幾項大奬。
文藝復興藝術莊重、平靜、理性與邏輯;17世紀的巴洛克藝術則表現戲劇性,豪華與誇張;巴洛克風格是奉獻給王權的。
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則致力於各人快樂的尋求,以法國式的輕快優雅使畫面完全擺脫了宗教的題材。愉悅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聖徒痛苦的殉難。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18世紀的藝術風格。
法國畫家布雪Boucher《牧童演奏風笛》1754


布雪《從市集返回Return from Market》1767
布雪的畫作風格花俏,表現了18世紀中葉,法國浮華、優雅之風,是一位典型的洛可可風格畫家。

布雪《暫停在春天》1765。

華麗躺椅搭配著畫作,展現出諧和愉悅的時代風氣、耽樂的心境。
洛可可的藝術領域不再侷限在神、聖人和騎士,轉而表現宮廷貴族或風俗畫,布雪則將洛可可的逸樂之美發揮到淋漓盡致,筆法細密,色彩明快艷麗,有著明顯的享樂主義特色。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