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們在追溯現代派繪畫起源時,通常會以這幅拿破崙三世都想用皮鞭抽打的傷風敗俗之作-「草地上的午餐」當作開端。
法國寫實派與印象派的畫家-馬奈《草地上的午餐1862~63》這幅畫是世界藝術史中十分重要的作品。
這幅畫具備了深刻的戶外陽光,明麗的色調與穩定的構圖。

畫中紳士和裸女並肩坐在草地上,彷彿就發生在巴黎的郊外。前景散落一地的食物。後景一位俯身站在水中,輕衣薄紗的女子。而她是前景中三個人物組成的三角形構圖的頂點。




仔細觀察,以畫面三位主角任何一個人的頭部做頂點,都可以構成三個共用一條底邊的三角形,而最大的三角形頂點在上方的那隻紅色小鳥。

帶給馬奈啟發的兩幅作品:拉斐爾原作《帕里斯的審判1517~20》(注意看右下角)。

文藝復興大師喬爾喬內與提香《田園合奏1510~11》(在寧靜優雅的山野,兩位青年貴族與裸體仙女在音樂合奏中進入和諧之境)。

「草地上的午餐」明顯緣引了16世紀的《田園合奏》與《帕里斯的審判》局部。彷彿是兩幅畫的綜合體。
他的好友法國作家左拉說,這幅畫明顯來自於文藝復興與巴洛克繪畫的圖示,它是一種繪畫中的繪畫。他說馬奈唯一願望是達到漂亮的色彩平面和對比而已。

馬奈大膽革新的風格,震驚法國藝術圈,被認定是「猥褻色情、不知羞恥」。
馬奈顛覆傳統繪畫的理念,改以寫實主義方式呈現巴黎都會人的娛樂生活。因為主題渉及世俗的赤裸而遭法國官方沙龍拒絕,使得這幅畫成為揮手告別過去美術潮流,迎向新時代的代表作。
所以他被人們譽為「近代繪畫之父」。他與畢沙羅被印象派年輕畫家視為領導者。
感謝徐秘書長和怡芳提供了奧賽美術館的照片,讓我把印象派的資料匯集的更完整。

莫內《草地上的午餐1865 ~66》。
莫內這幅畫從題材和構圖來看,肯定是受馬奈《草地上的午餐》啟發而繪製的。


畫中陽光透過林木灑在人物和地面景物上,透明燦爛,令人耳目一新。


這件長達6公尺的巨幅作品,充分顯現莫內的野心。他以寫實主義畫出當時人平常野餐的景象,而且展現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印象派的年輕畫家莫內、雷諾瓦等人在繪畫裡幾乎不用黑色。但是馬奈受到西班牙畫風的影響,他的畫很習慣會用黑色。
馬奈《短笛手1866》

馬奈出身富裕的司法家庭,早期受西班牙古典學院訓練。在這幅帶有日本繪畫風格的畫作,我們看到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奎茲與哥雅不用任何背景和裝飾的畫風,只有腳跟部分有一點點陰影,暗示出第三度空間。

短笛手金黃色的衣扣和肩上白色的披帶,突顯了紅褲與黑衣兩色間的關係。而紅褲兩邊的黑色邊線及赭石色背景漸次向外加深,使人物的外型更加鮮明。
短笛手神情十分專注,以右腳為重心站立,左腿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傾斜,手指按壓在樂器的孔洞上,悠揚的音符流瀉而出。
作家左拉說,人們靠近馬奈的畫時,可以看到他用筆十分謹慎精細,那絕非顏料的堆積,而是抹上一層層協調的色彩。
馬奈在近代繪畫史上所造成的革命,不僅因為題材的創新,將19世紀中產階級社會真相入畫,同時在技法上他更顛覆了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表現方式。
「畫不驚人誓不休」-馬奈《奧林匹亞1863》

這幅畫以明確的輪廓線條和強烈的色彩展現出立體感。畫中裸體的妓女,慵懶的躺在華麗的睡褟上,腳上套著高級拖鞋,腳邊一隻代表情慾的黑貓,身旁一位拿著花束的黑人女僕。女主角傲慢的儀態與她低賤的身分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實,裸女堂而皇之的臥姿和手臂上只有女神才能佩戴的手環,道出了馬奈的創作初衷,他是用一個妓女來描繪筆下的「維納斯」,馬奈似乎在對當時虛偽的道德觀宣戰,更像是對當時保守藝術潮流的公然對抗。
1865年在法國沙龍(官方展覽會)首次展出,立即遭到媒體批評、封殺,馬奈也被迫逃往西班牙,他又一舉拿下叛逆畫家的封號。
被封殺的理由,因為維多琳默蘭是19世紀同時代畫家的模特兒,無論她裸體坐在兩位男士之間-「草地上的午餐」或裸身躺在床上,目光堅定,淡定中又有些許傲慢,儼然她不是被看著,而是以一個反維納斯的姿態注視著觀看者色情故事的女主角。默蘭低賤的身分與被人不齒的口碑,惹惱了那些自許清高的上流人士。


雖然他的畫遭到官方沙龍拒絕,卻使雷諾瓦、竇加、畢沙羅、莫內等人與之交好視為領袖。他也會與這批年輕畫家背著畫架,走向戶外,彼此切磋繪畫的技巧。
不過馬奈並不承認自己是印象派,他從來不想違背傳統,更沒有要特意創新畫派。他只是根據自己的意志,全心的從事創作,他一直努力想得到官方沙龍的認同,因此他並沒有參加印象派的畫展。
1882年,他被任命為榮譽勛位團騎士,這是他經過艱巨的奮鬥努力,所得到的光榮成就。
1883年因病去世,當時有數萬人參加他的葬禮。竇加說,馬奈要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偉大。
這幅馬奈最引以為傲的畫作《奧林匹亞》目前展示在羅浮宮。

馬奈的畫既具有傳統繪畫堅實的造型,又有印象主義畫派明亮、鮮艷、充滿光感的色彩,可以說他是一位承先啟後的重要畫家。
印象派的兩位領導人物:馬奈及畢沙羅。馬奈算是印象主義的奠基人;畢沙羅則扮演著「提攜者」的角色。
而莫內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傑出的印象派代表畫家。
當時畫家們常參加國家性的沙龍展比賽,而德高望重的評審們不太能接受新的畫風,所以年輕畫家們經常落選。
1874年畢沙羅、雷諾瓦等人商議舉辦對抗官方沙龍展的「落選展」,這就是印象派的畫展。直到1886年,一共舉辦了八屆。畢沙羅是唯一連續參加八屆印象派畫展的畫家。
莫內《印象日出》照片引自藝術中國。
莫內用不同色彩的筆觸,刻劃晨曦中海面上的波光變幻與景致。
晨霧中透著日出光線的氛圍,簡筆帶過後面的海港。水面上幾筆橘紅色的筆觸,捕捉了太陽瞬間消失的光線及倒影,也與天空的橘色產生了呼應。

這幅畫遭到記者挖苦,筆觸紊亂,否定了美與真實,只能給人一種「印象」。所以「印象派」這個名稱,是來自於莫內參展的《印象日出》
印象派又稱外光畫派,最重要的是他們打破了西洋繪畫原來保守固定在室內畫畫的習慣,去挑戰戶外的陽光,用快捷的筆觸去捕捉瞬息萬變的光線。
除了觀察自然的光線效果,印象派的特徵是近代性的主題,也就是那個年代的都市人風俗。比方賽馬、酒館、湖邊野餐等等,都以輕快的筆法,明亮的色調來表現都會人的生活。
莫內《撐洋傘的女人1875》畫中人是他的妻子卡蜜兒。陽光從畫面的右上方照射下來,傾瀉在女子的身上,微風吹起女士的白色長裙,構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只用了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女士擺動的頭巾和長裙的字縐褶也加強了畫面的流動感。整幅畫自然的捕捉光影和微風在畫面中造成的瞬間印象,發揮了印象派風格的精髓。

在古典繪畫中,草一定是綠色的。但是注意看這幅畫,妻子卡蜜兒前面有一道陰影,草的顏色則隨光線強弱一直在變幻著。

感謝徐秘書長提供奧賽美術館的照片。

怡芳攝自奧賽美術館。
1890到1891年莫內在吉維尼一連創作了三十六張的《乾草堆》系列。慣用的短筆觸與色彩,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描繪乾草堆,成功營造出千變萬化的季節氛圍。


莫內《早晨盧昂教堂正面1894》。
法國一座哥德式的老教堂-盧昂教堂。莫內從黎明的第一道光觀察到下午黃昏,他畫了十幾張的盧昂教堂。

清晨的光,淡淡的藍色,屬於冷色調。

正午十二點的光愈來愈亮,光照在石牆上,他畫出金黃色的教堂(如左圖)攝自波士頓美術館。

莫內是繪畫藝術當中,唯一光的追尋者。他對光影之於風景變化的描繪,簡直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甚至到最後,在他的畫裡,所有外在的形體都會消失,消失在色彩和光影中。
看到目前為止,應該對印象派的整個源流,全部弄懂了吧!😁
👉延伸閱讀:印象派畫家 莫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