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阿基里斯腱,又稱為跟腱(源於希臘神話中的「阿基里斯之踵 Achilles' heel」),是位於小腿後側的肌腱,是人體中最粗壯有力的肌腱。 

 

★「阿基里斯腱」這個酷炫名字來自於「希臘第一勇士阿基里斯 (Achilles,或譯 “阿喀琉斯” )」。傳說中的阿基里斯半人半神,他是海神忒提斯與人類英雄佩琉斯的兒子。他的母親海洋女神為了讓阿基里斯有金剛不壞之身而永生不死,用冥河之水(River Styx) 浸滿全身,除了手拎著的腳踝以外。從此他刀槍不入,但腳踝成了阿基里斯致命的弱點。現在,人們常用「阿基里斯之踵」一詞形容,再強大的人,也有其致命的死穴或軟肋。 

忒提斯將阿基里斯浸入冥河/1635/彼得·保羅·魯本斯(如下圖▼)

 

海洋女神忒提斯將阿基里斯浸入冥河 (法國畫家安托萬·博雷爾 Antoir Borel 1743-1810) ▼

 

★ 一個蘋果引發一場戰爭(特洛伊戰爭—木馬屠城)

● 金蘋果事件背景

眾神歡慶希臘北部米爾密東國王佩琉斯 (Peleus) 與海洋女神忒提斯 (Thetis) 的婚宴,主神宙斯廣邀天人兩界的神祇和英雄參加婚禮,唯獨漏了紛爭女神厄里斯 (Eris) ,厄里斯不請自來,蓄意報復,尋釁將一個金蘋果扔在宴席中,蘋果上寫著 “獻給最美麗的女神”。  ▼

 

凡人英雄佩琉斯和女神忒提斯的婚禮 (The Wedding of Peleus and Thetis) / 荷蘭畫家布魯馬特 (Abraham Bloemaert  1566-1651)如下圖▼

 

《金蘋果事件》(1633、法蘭德斯巴洛克畫家雅各布·喬登斯Jacob Jordaens)。畫中描述在神宴上未受邀請的糾紛女神厄里斯在一怒之下,將一個刻有「給最美女神」字樣的金蘋果擺在宴席上,從而引起三女神之間的一場不小的紛爭。  ▼

 

比利時畫家亨德里克·凡·巴倫 (Hendrick Van Balen 1574-1632)繪《眾神之宴 - 佩琉斯與忒提斯的婚禮》,1608年,收藏與巴黎羅浮宮。 ▼

 

所有參加婚禮的女神都認為自己是最美的,天后赫拉(宙斯之妻)、智慧,戰爭女神雅典娜和愛與美之神維納斯 (阿芙蘿黛蒂) 都想得到這個“絕色美神”的物證,於是,金蘋果引發了女神之間激烈的爭奪。眾神之首的宙斯 (Zeus) 不想得罪三位女神,他狡猾地將裁決權交給了遠在艾達山上放牧的凡人帕里斯 (Paris),堅稱此舉才是最公正客觀。

● 少年帕里斯其實是特洛伊的王子。當年王妃生下他時,預言家曾說:這個孩子將來會毁了特洛伊城 (Troy) 。國王嚇壞了,把嬰兒扔到深山森林的荒野裡,萬幸被別人收養,長大後成了一個牧羊人。

 

▲  《帕里斯的評判》(The Judgment of Paris), 阿爾戈鑲板畫藝術家, 1480年, 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的福格博物館 (Fogg Museum)  

 

▲ 《帕里斯選美》1606年 保羅·魯本斯 (Paul Rubens),巴洛克畫派早期代表人物

● 事件經過:三女神美貌之爭,引來特洛伊城之毁滅

為了獲得帕里斯的青睞,三位女神各自提出誘人的饋贈:眾神之母赫拉 (Hera) 提出讓他成為「亞細亞全境之王」;智慧女神雅典娜 (Athena) 允諾他成為最聰明的人,並賦予他最高的軍功;而美神維納斯 (Venus) 則許諾讓他得到人間最美女子海倫的愛情 (海倫豔名遠播,是斯巴達國王的老婆),帕里斯毫不猶豫地把金蘋果判給了維納斯。(維納斯身邊有一個長著翅膀、背著弓箭的小天使邱比特,所以美神也是愛神)。

這項判決惹怒了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她們發誓要對特洛伊人進行最殘酷的報復。

★「帕里斯的評判」是特洛伊戰爭承先啟後的重要轉折,是西洋藝術常見的主題。

 

《帕里斯的評判》(The Judgment of Paris), 弗朗索瓦·澤維爾·法布爾 (François-Xavier Fabre,1766-1837), 1808年, 美國弗吉尼亞美術博物館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

 

▲  帕里斯的評判名畫  (1) 主要人物:■天后赫拉:頭戴冠冕、身旁有孔雀。■智慧女神雅典娜:頭戴頭盔、手拿蛇妖梅杜莎盾牌。■愛神阿芙蘿黛蒂:身旁有小愛神邱比特、白鴿。

● 事件影響 

《荷馬史詩》著名的希臘神話故事,「金蘋果事件」導致了特洛伊戰爭的爆發。公元前12世紀,帕里斯在維納斯女神的引導下途經希臘城邦斯巴達時,趁國王不在,誘拐了豔麗絕世的王后海倫 (Helen) 娶作妻子。斯巴達國王米奈勞斯 (Menelaus) 為報奪妻之恨,和兄弟阿伽門農集合希臘軍隊,圍攻特洛伊城,從而爆發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爭。 

海倫被描繪成一個美麗、聰明和獨立的女性形象,她不想成為任何男人的附庸,而是選擇自己的命運,她的外表和魅力使得希臘軍隊為了她,而決定對特洛伊城發動攻擊。

海倫與帕里斯的愛 1788,雅克·路易·大衛

 

★ 王子與王妃私奔,引發了一場毁滅文明的戰爭

ㄧ部史詩級的電影 - Tory 戰役 (2004/05/21)

2004年華納兄弟出品的《特洛伊戰爭:木馬屠城》曾拿下了4.57億美元的票房成績。由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飾希臘第一武士阿基里斯 (Achilles);艾利克巴納 (Eric Bana) 飾特洛伊勇猛的王子赫克托爾 (Prince Hector);奧蘭多·布魯姆 (Orlando Bloom) 飾特洛伊小王子;黛安·克魯格 (Diane Kruger);彼得奧圖 (Peter O’toole) 飾演特洛伊國王普里爾蒙  (King Prium)。

《特洛伊木馬屠城》劇照海報 

  

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與帕里斯

  

帥哥布萊德·彼特飾演阿基里斯

 

影片拍攝的恢弘大氣,與《浴血戰士 - 斯巴達克斯Spartacus》 及《埃及豔后 Cleopatra》這兩部以古羅馬為背景的影片,有著同樣磅礡氣勢,盛大場景。特別是影片敘述故事的神話色彩,使人在觀看時不僅會將其視為視覺盛宴,更有耐挖掘的文化底蘊。 

 

希臘神話中傾國傾城的海倫,引發了特洛伊之戰。她的美貌成為千古之謎,到底怎樣的驚豔,導致了規模浩大,十年之久的戰爭? 

 

★ 十年征戰為紅顏,海倫的魅力 

引發特洛伊戰爭的絕世美女海倫(Helen of Troy)為何能引起十年戰爭?海倫究竟是誰?古希臘故事裡,她其實是神祇介入人類世界的一個結果:她被認為是宙斯和麗達的女兒(曾介紹過[麗達與天鵝的神畫])。  

 

海倫的母親是斯巴達王后麗達 (Leda),因美貌而聞名。ㄧ次,眾神之父宙斯 (Zeus) 看到麗達在池中沐浴,心生愛慕,便化身天鵝,與麗達交好。

● 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麗達與天鵝 (Leda and the Swan) 名畫的靈感便來自古希臘神話的這個故事。是根據古希臘神話所創作的。麗達與宙斯親近過後,麗達懷孕產下了兩枚雙黃蛋,孵出了兩男兩女:一對孿生子是卡斯托耳 (Castor) 和普勒克斯  (Pollux);另一個蛋孵出了克麗泰梅絲特拉 (Clytemnestra,她嫁給了率領希臘聯軍擊敗特洛伊人的阿伽門農) 和海倫姊妹,這個海倫 (Helen) 就是挑起特洛伊戰爭的禍水紅顏。

 

對希臘人而言,海倫王后被擄走,這已經不僅是斯巴達國王米奈勞斯與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兄弟的事,而是對所有希臘人的侮辱,希臘人必須團結起來,要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付出代價。因為帕里斯搶走的,不僅只是一個絕世美女而已,她還是個希臘人,是有夫之婦,更是一國之后。

 

1898年《特洛伊的海倫》 拉斐爾前派英國畫家伊芙琳·德·摩根 (Evelyn de Morgan);1885年《特洛伊城牆上的海倫》法國象徵主義畫家居斯塔夫·莫羅 (Gustave Moreau) 如上圖▲  

1812年《海倫》胸像 義大利新古典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 (Antonio Canova);1863年《特洛伊的海倫》 英國拉斐爾前派畫家丹特·加布里埃爾·羅塞蒂 (Gabriel Charles Dante Rossetti) 下圖▼

 

★ 特洛伊十年戰爭

特洛伊戰爭取材於古希臘神話,是以爭奪人間最美女人海倫為由,野心勃勃的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Agamemnon - 斯巴達國王的哥哥,早已覬覦特洛伊,他希望透過特洛伊戰爭提高自己在希臘聯邦的地位) 以及希臘的戰爭勇士阿基里斯 (Achilles) 為首的希臘聯軍,進攻以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 (Hector) 與帕里斯守護的特洛伊城,進行長達十年的攻城戰。   

 

古希臘神話敘述,阿基里斯的盔甲與兵器是海洋女神懇求金木火神伏爾甘 (Vulcan) 親手打造的。

 

下左圖:羅馬神話的火與工匠之神伏爾甘為阿基里斯鍛造武器 (Vulcan forging the armour of Achilles / 羅曼諾 Giulio Romano) ▼

下右圖:母親忒提斯為阿基里斯帶來盔甲 (Thetis Bringing the Armor to Achilles, 1804 / 班傑明·韋斯特Benjamin West))

 


特洛伊的第一勇士 -赫克托爾 (帕里斯的兄長) ,赫克托爾預感這場戰爭無法取勝,城邦將要毁滅,自己將要陣亡,妻子將要淪為奴隸,但是他誓死與命運抗爭。

荷馬史詩第6章描寫他率軍出征前,與妻子話別的場面。《赫克托爾的訣別》Hector’s Farewell /  J.H.W. Tischbein 約翰·海因里希·威廉·蒂施貝因繪,下圖▼

 

★ 特洛伊的英雄 - 赫克托爾

赫克托爾 (Hector),特洛伊國王普里姆 (King Prium) 的兒子、帕里斯 (Paris) 的哥哥。他是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稱為「特洛伊的城牆」。一開始他是反對為了帕里斯的私事而挑起與希臘聯軍的戰事。但當希臘大軍壓境之際,他依然義無反顧的率領特洛伊人與希臘大軍作戰。

赫克托爾身為特洛伊的大王子,他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家族的榮譽心,他表現出真正的英雄氣概,不僅戰鬥勇武,同時為人正直、品格高尚,從不為私廢公、損人利己,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和人民,最終獻出了生命。

 

● 與希臘隔著愛琴海相望的特洛伊

特洛伊是當時地中海最富裕、最強大的王國,固若金湯的特洛伊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希臘軍隊和特洛伊勇士們對峙長達10年之久。戰爭第十年,阿基里斯因為希臘統帥阿伽門農奪走他的女俘,侮辱了他的尊嚴,彼此不合而拒絕參戰。少了以一當百的阿基里斯,希臘聯軍節節敗退。希臘軍中無人能敵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爾 (Hector),於是阿基里斯的摯友帕特克洛斯 (Patroclus) 穿戴了他的盔甲和戰馬,冒充阿基里斯出城應戰,雖然一時擊退了不少特洛伊人,但最終卻被赫克托爾所殺。

★ 英雄對英雄的世紀決戰

在荷馬史詩所描寫的戰爭裡,阿基里斯失去了好友,他像戰神馬爾斯一樣令人心驚膽戰,他的盔甲閃閃發光猶如閃電,他在特洛伊城外狂怒咆哮,為好友復仇成了他唯一的心願,受傷的赫克托爾死於他的槍下。阿基里斯將赫克托爾的屍體綁在身後的雙輪馬車拖行以示褻瀆。阿基里斯更大開殺戒,殘暴屠殺特洛伊人的種種暴行,終於引起了眾神的不滿。

 

▲  阿基里斯殺死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彼得·保羅·魯本斯 (上圖)

阿基里斯拖行赫克托爾屍體,加文·漢密爾頓 (下圖▼)

阿基里斯拖著赫克托爾屍體 (Achilles Dragging the Body of Hector around the Walls of Troy) / 洛可可時期義大利畫家多納托·克雷帝 (Donato Creti) ▼

阿基里斯拖行赫克托爾的屍體,義大利畫家弗朗切斯科·蒙蒂 (Francesco Monti1685-1768)   ▼

 

這件古希臘紅繪陶瓶描繪了阿基里斯步步進逼的攻勢,以及赫克托爾在後退時,露出了胸前和大腿的傷口。決鬥的結果,是勝者阿基里斯將赫克托爾的遺體拖行在馬車後帶回軍營,也是故事的轉折之處。 ▼

《阿基里斯的凱旋》奧地利畫家弗朗茲·馬茨(Franz Matsch)▼

  

● 特洛伊國王夜訪阿基里斯 

阿基里斯戰勝赫克托爾後,特洛伊國王普里姆 (Prium) 獨自一人駕著馬車,夜訪阿基里斯。國王下跪親吻敵方戰士 (殺子仇人),期望可以取回其子赫克托爾的遺體。而阿基里斯在此時也平息了復仇的怒火,出於尊敬回應了普里姆的要求。阿基里斯答應12天內不再發動戰爭,讓特洛伊人舉行葬禮。

希臘神話中,描寫的角色都帶有複雜的人性。這一幕可以說是故事中情緒最充沛的章節,細膩描述了戰爭中雙方既是敵對,又在憤怒、仇恨、哀痛中互相尊重的心境與作為。 

《親吻阿基里斯的普里姆》銀杯 ▼

 

特洛伊國王普里姆懇求贖回兒子的屍體 (Priam Asking Achilles to Return Hector's Body / 俄羅斯新古典主義畫家 亞歷山大.伊凡諾夫 Alexander Ivanov) 。▼

赫克托爾之死 The death of Hector(Source: wikipedia)▼ 

 

★ 阿基里斯之死 

傲慢、桀驁不馴的阿基里斯為了捍衛自己的名譽,用戰車拖著赫克托爾屍體,繞城多圈向特洛伊人示威,這讓最初闖禍的小王子帕里斯異常悲憤,他要為哥哥報仇! 

《荷馬史詩》中敘述,帕里斯單打獨鬥肯定不是阿基里斯的對手,在太陽神阿波羅 (Apollo) 的暗助下,憤起一箭,射中了阿基里斯腳踝而身亡。(特洛伊電影的阿基里斯被導演安排死在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的箭下,刺穿胸部而亡,使其少了幾分神性,多了若干人性。)

 《阿基里斯之死》1632,彼得·保羅·魯本斯,下圖 ▼

(The Death of Achilles) 阿基里斯之死,蘇格蘭新古典主義畫家加文·漢密爾頓 (Gavin Hamilton) 繪▼

  

菲利波•阿爾巴辛尼 Filippo Albacini,《受傷的阿基里斯 The Wounded Achilles》,大理石。(圖/取自大英博物館) ▼

 

傳說中全希臘最強大的戰士阿基里斯,唯一的弱點在於腳踝。最終在希臘聯軍攻城時,這處弱點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箭射穿而亡。阿基里斯死後,他的盔甲成為希臘英雄爭奪的焦點,認為這是繼任第一勇士的標誌。

18世紀的藝術家菲利波•阿爾巴辛尼 (Filippo Albacini) 以精湛的大理石雕塑《受傷的阿基里斯》表現了這個著名的場景。藝術家對於肢體的結構以及戰士將死的神情有著非常精準的掌握,現了希臘文明所傳承的美學標準。也再一次地敘述了,西方世界將「阿基里斯腱 Achilles' heel」作為弱點代名詞的原因。  

 

荷馬史詩中,著力塑造了兩個英雄形象:阿基里斯與赫克托爾

阿基里斯的母親海洋女神給過他選擇:回家,你會有一個健康長壽的人生;參戰,你會喪命,但會獲得不朽的榮譽。阿基里斯早知自己會在特洛伊戰爭中喪命,但是他選擇為榮譽而戰,成就自己的個人英雄使命。荷馬史詩中,強調人們對於榮譽的看重是遠遠大於生命的。

為了榮譽,為了家園,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爾即使知道自己會戰敗,依舊告別妻兒,奔赴戰場。因為,那裡才是他的歸宿。在這個故事裡,雖有勝敗,卻無對錯。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他們都用生命譜寫了一段屬於自己的人性悲歌,成為了人們的英雄。

● 荷馬史詩中《伊里亞德 “ILIAD” 》詩篇,刻畫的人物及神祇形象,每個都個性鮮明:帕里斯貪欲自私、阿伽門農傲慢無禮、阿基里斯恃才自傲、赫克托爾愛國護民、奧德修斯聰穎睿智。這些創造歷史的英雄事跡為後世所評說,閃耀的品行為世人稱頌仿效,鄙劣的則為世人所警戒。 

 

—木馬屠城—   

特洛伊城久攻不下,又接連損失將領,最後希臘英雄奧德修斯 (Odysseus) 獻上妙計,讓希臘士兵全部登上戰船,製造撤兵的假象,並故意留下了一具巨大木馬。特洛伊人高興的把木馬當成戰利品抬進城中。(木馬比城牆還高,實在太大了,特洛伊人還將城牆拆開了一段) 。當晚,正當特洛伊人沉湎於歌舞美酒之時,藏在木馬腹內的20名希臘士兵殺出,打開城門,裡應外合,特洛伊城立刻被攻陷。  

 

西恩賓飾演希臘英雄奧德修斯- 想出木馬屠城計畫之策

 

在特洛伊戰場上,真正的悲劇並非英雄們生命的隕落。反倒是,戲劇化的木馬入城後,在特洛伊人一片歡欣鼓舞下,帶來了火光中毁滅的終結⋯⋯。

  

持續10年之久的戰爭終於結束,希臘人把特洛伊城掠奪成空,燒成一片灰燼。男人大多被殺死,婦女和兒童大多被賣為奴隸。特洛伊的財寶都被裝進了希臘人的戰艦,海倫又被帶回希臘。特洛伊戰爭就由木馬屠城記落下了帷幕。

《特洛伊人拉著木馬前行》 義大利畫家 提埃坡羅(Tiepolo 1696—1770)▼ 

 

★ 特洛伊祭司勞孔 (Laocoon 或譯 “拉奧孔”) 識破木馬詭計

特洛伊大祭司勞孔 (Laocoon) 察覺希臘人木馬的詭異,趕忙上前阻止,大喊:「勿輕信希臘人,別接受他們的贈禮,否則將招致災難!」隨即抄起一桿槍扎向木馬。此時,突然從海裡竄出兩條巨蛇,立刻把勞孔和他兩個兒子纏死。這就是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勞孔》的故事來源。這座雕像約是公元前20~160年,現藏於梵蒂岡博物館。

為什麼大蛇要勒死大祭司?因為當初沒有得到金蘋果的赫拉和雅典娜懷恨在心,一定要置帕里斯和整個特洛伊城於死地,特洛伊滅亡,本是注定的命運。而大祭司勞孔居然敢洩漏天機,因而遭到諸神的懲罰。

● 希臘化時代的雕刻經典 - 被海神巨蟒扼死的悲劇

《勞孔群像》(The Laocoon and his sons) 古希臘羅德島雕塑家阿格桑德羅斯 (Agesandros) 和他兩個兒子三人集體作的一組大理石群雕,表現勞孔父子三人被巨蟒纏繞而死的情景。1506年在羅馬出土,震驚當代。

《勞孔群像》故事取材於希臘神話的「木馬計」,勞孔本為特洛伊城的祭司,他識破了希臘聯軍攻城的木馬計,告誡特洛伊人勿將木馬拖入城中,觸怒了雅典娜和眾神要毁滅特洛伊的意志,所以海神波塞頓派出兩隻蟒蛇去尋找勞孔父子並將其殺死。

勞孔雕塑戲劇性地刻畫了人與神相衝突的悲劇,兩條海蛇潛到特洛伊祭司勞孔身邊,造成他和兩個兒子被海蛇絞死的場景。勞孔的肌肉賁張扭曲,緊緊纏繞在兒子身上的海蛇身軀也充滿力量,三人似乎因恐懼而大聲尖叫,臉上表情扭曲,就像一齣激情四射的戲劇,顯得動態十足。 

 

雕刻家利用誇張的肌肉,將人體美提升至最大極限,三個人痛苦掙扎的表情與姿態都大不相同:其中勞孔的身體顯得特別巨大,祭壇的石階前的他左手緊緊擒住巨蛇,但是巨蛇已經在咬噬他的腰腹,因為急劇躲閃,他的身軀形成激烈的扭曲,幾乎到了一種痙攣的地步。

一個兒子奄奄一息,另一個正試圖擺脫蟒蛇的控制,急欲抽出被纏的左腿逃脫,同時又驚恐側過頭來關切地看著父親;左邊的次子則已站立不穩,正絕望地舉手呼救,死亡的恐怖幾乎要將其窒息,所有的肌肉、神經和血管等都在傳達緊張而慘烈的悲劇氣氛。這尊雕塑刻畫的是運動、痛苦和恐懼,極端的情緒呼之欲出。

勞孔雕像的發現對義大利雕塑家及文藝復興產生重大影響,米開朗基羅便曾為此雕像的龐大規模及其古希臘美學與男性體格所深深吸引,這些影響在米開朗基羅後期的作品中都可以看見。

★ 特洛伊的傳說與真實?

1868~1890年,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 證實了特洛伊戰爭不是虛構的神話。考古專家們在特洛伊古城遺址 (位於土耳其西北部沿海) 的挖掘研究。1871年得到土耳其政府的准許,雇用一百多名工人挖掘,找到了特洛伊國王普里姆的宮殿遺址,當時大量出土的文物包括了陶器、石雕、銀製品和青銅武器,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不但佐證了荷馬史詩的根據性,也在當時掀起了一波希臘神話的熱潮。

 

1876年施利曼在希臘邁錫尼考古中發現了阿伽門農的陵墓,找到了他的黃金面具,現藏於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

 

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利曼的考古成就,在他死後多次登上了德國郵票。 ▼

 

★ 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被藝術詮釋三千年的不朽神話

「特洛伊戰爭 Trojan War」是荷馬Homer史詩《伊里亞德 Iliad》中最廣為人知的篇章,內容講述了三位希臘女神為了爭奪「最美」的稱號,開啟的希臘聯邦與特洛伊城的戰爭故事。在神話戰爭的背景之下,描寫了愛情、親情、手足之情和人性的交錯關係。特洛依木馬屠城事件介於神話與現實的邊緣,既是戰爭智謀的象徵,也是文學和藝術中不朽的主題。

特洛伊戰爭中所蘊含的希臘文化精髓,依然可以為今天的人們帶來啟示和靈感,成為現代社會對歷史探索和文明傳承的優秀範例。這個故事,橫跨了數千年的歷史,依然激發著人們對古代世界的想像。傳說中的角色形象,更成為了藝術家們熱衷表現的題材,直到今日,從雕塑、繪畫、戲劇、小說、電影甚至電玩遊戲,都仍然經常看見相關的詮釋。 

 

特洛伊木馬的電玩遊戲▲  與「金蘋果」事件的兒童戲劇 ▼

 

● 附錄:欣賞美國當代藝術家埃利諾《帕里斯的審判》創作

埃莉諾·安坦 Eleanor Antin,《帕里斯的審判  (Judgment of Paris (after Rubens)》。圖/取自大英博物館 ▼

 

《帕里斯的審判》中,天神宙斯拿著橘子 (金蘋果) 作為最美女神爭奪戰的戰利品,開啟了三位女神的爭奪。戰爭,勝利女神雅典娜 (Athena) 成了拿著步槍、肩掛子彈的女軍官。美麗和生育的女神阿芙蘿黛蒂 (Aphrodite) 被塑造成身穿晚禮服、被愛神邱比特 (Cupid) 擁抱的名媛。而宙斯之妻的天后赫拉 (Hera) 則被描寫成了精明的家庭主婦。

擔任評審的帕里斯扶著下巴,似乎在考慮著女神們提出的條件,卻似乎和宙斯一樣顯示出無腦男性的愚笨。被當作籌碼與獎勵的海倫 (Helen) 被點綴了鮮花,一臉無奈地坐在角落。藝術家所詮釋的時空環境不同,卻以幽默的手法體現了神話與現實的共通之處。 

 

  

美國當代藝術家埃利諾將特洛伊戰爭起源中,神與人之間做了現代化的詮釋,在三千年後展現了另一種風格的魅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洛伊木馬屠城遺址在 - 土耳其「恰納卡萊」

特洛伊遺址的確切位置,據考證是在今日土耳其境內愛琴海沿岸的恰納卡萊省 (Canakkale),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址的清單內。在恰納卡來有兩匹特洛伊木馬,一尊木馬在特洛伊遺址區,當然不可能是荷馬史詩故事中的那隻馬,這是為了建立景點在1947年特別製作的。 

另一匹木馬則是「電影明星」,於2004年9月15日起就落腳在恰納卡萊 (Morabbin) 公園上。 而這位明星即是電影《特洛伊》中使用的木馬,靈感來自特洛伊戰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雕像」成為這座城市的標誌性象徵,也是遊客們造訪的熱門景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洛伊的反思

其實,特洛伊戰爭這個故事講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還有一段,還有一個結尾: 說的是,十年征戰,特洛伊城毀滅了,帕里斯戰死了,海倫又回到前夫手裡。 海倫的美又一次征服了前夫米奈勞斯。當城池攻破,斯巴達國王米奈勞斯在昏暗的角落找到渾身發抖的海倫,他恨不得一劍砍死她,但十年未見,海倫已經更加嫵媚、美麗。 海倫說,帕里斯是個騙子,請國王原諒她,最終他們又和好如初了。

戰爭結束了,希臘人大獲全勝,他們把特洛伊的大量金銀財寶和俘虜的婦女全部裝上了大船,大掠而返,他們在船上載歌載舞,興高采烈地向希臘方向駛去。 不久,海上狂風大作,像山一樣的海浪一排排撲過來,把船隻撕得粉碎,人和財寶都落入了海中。 後來只有少數人經過千辛萬苦才回到了故土。 這就是整個特洛伊戰爭的結局。 特洛伊焚毀了,獲勝的希臘聯軍又沉入了海底,特洛伊戰爭是一場極度慘烈的雙悲劇。  

 

特洛伊戰爭的神話故事提醒著人們,要謹慎地看待戰爭。發動非正義戰爭者沒有善終,從古至今的人類歷史皆是如此。 例如, 現代的拿破崙,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如此⋯⋯。 

 

 ★ 英雄的史詩 - 荷馬史詩

《伊里亞德》(ILIAD)與《奧德賽》(ODYSSEY) 構成了整部《荷馬史詩》,《伊里亞德》是一部場面宏大的戰爭史詩,而《奧德賽》則是一部驚心動魄的海上歷險記。荷馬史詩是歐洲最早的文學巨著,作為西方文學之源頭,對西方乃至整個人類文化都有很深遠的影響。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Plato) 曾說:精通荷馬史詩,就精通了一切。

《荷馬史詩》最早的古希臘文學經典,相傳是公元前9-8世紀的盲詩人荷馬 (Homer) 所著。書中所描述的古希臘已具有高度發達的文明,而且古希臘是一個人、神同在的時代,戰爭的勝負與英雄人物的命運往往掌握在天神手中。但是,由於人類的慾望與貪婪而導致了戰爭的爆發,最後毁滅了自己創造的文明。人類的一切都在神的監護下,神可以左右於人,但無法左右天道,不僅不能違背天命,還要維護天道的運轉。這才是其中真正的涵義。 

 

油畫《荷馬和他的嚮導》,法國學院派畫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羅 (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創作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