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毒蛇咬死的埃及艷后 - 克麗奧佩特拉之死 (The death of Cleopatra)- 「繪畫界的45度仰望星空 」- 圭多·雷尼 (Guido Reni) 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畫家
要說世界歷史上最有名的女性掌權者,那埃及艷后必然有名。她的一生極具戲劇性,她才貌出眾,聰穎機智。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在政治漩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餘。
埃及豔后的傳奇一生: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是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最後一任女法老。她先嫁給自己的親弟弟,再為凱撒大帝生兒子。讓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將領紛紛拜倒其石榴裙下,心甘情願地為其效勞賣命,讓強大的羅馬帝國差點變成為埃及的一個行省。
當這位偉大的女王得知自己已經失敗時,她寧願作為尼羅河的高貴女兒死去,也不願作為羅馬的奴隸活下去。西元前30年,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七世自殺身亡。
即便在這最後一刻,她也沒有忘記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來驚豔世人— 她在自己身上安放了一條毒蛇,這條將豔后送還死神的毒蛇,既是古埃及的王權守護神,也是女性魅力的象徵。這一年,她39歲,成為一個傳奇。
▲ 圭多·卡格納希(guido cagnacci)《克麗奧佩特拉之死》,約1659年的作品,現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她是歷史上最後一位法老,她的死亡,也代表著古埃及文明的滅亡。
★天賜聖禮 尼羅河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在《歷史》一書中,形容尼羅河是上天賜予的神聖禮物。確實如此,尼羅河流域很少降雨,尤其埃及境內,沒有尼羅河帶來豐富的肥沃土壤和飲用、灌溉用水,埃及古今文明將難以維繫。這一條神奇的河流貫穿沙漠惡地,沿途點石成金般創造兩側綠油油的耕地,與滾滾黃沙形成強烈對比,巡航其上已是造訪埃及旅人必要行程。從地圖上看埃及,尼羅河(Nile)貫穿其間,埃及人形容像蓮蓬,卻也似一條長蛇貼於黃澄澄的大地上。
★蛇圖騰的崇拜
埃及人信仰多神,什麼都拜,神祇之多令人眼花撩亂,但在埃及的不同神話體系中,有一種體系認為蛇是「大地之子」(Sito) 具有原初生命的創造力。蛇是尼羅河洪水退去後最早重新出現的動物,賦有巨大的魔力,在古埃及它是一種被神化的動物,它能從嘴裡射出火焰噴向敵人,幫助法老抵禦敵人的進攻,蛇被視為法老的保護神。
在古埃及,眼鏡蛇本身就可以看作是王位的標記。可以看到埃及法老權杖上刻著聖蛇的形象;位於吉薩哈夫拉金字塔(Khafre's Pyramid at Giza)前的獅身人面像,它的額頭雕刻著聖蛇的浮雕;拉美西斯二世 (Rameses II) 法老雕像上也刻著聖蛇的浮雕。此外,在路克索神廟 (Luxor Temple) 的牆壁上、帝王谷和王后谷陵墓的壁畫上到處可見聖蛇的浮雕或圖像。
圖坦卡門法老黃金面具前端鑲著鷹神及眼鏡蛇,是象徵上、下埃及保護神的雕飾。
古埃及法老的王冠一般為單蛇,第18王朝開始王室女性也逐漸使用單蛇王冠,並逐漸演變成雙蛇或鷹蛇王冠(或結合太陽盤)到了托勒密時代王室女性開始使用三蛇 (多蛇) 王冠。
克麗奧佩特拉七世頭戴三蛇標的保護神
借著好萊塢電影《埃及艷后》,克麗奧佩特拉作為”埃及末代艷后”的形象,可謂家喻戶曉,其實這是誤解,克麗奧佩特拉並不僅是王后,她更是實實在在的女王,她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 (the Greek Ptolemy) 最出色、也是最後一任的法老。(1963年伊莉莎白泰勒飾演的埃及艷后劇照,如下圖)
★(ㄧ)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是誰?
① 克麗奧佩脫拉七世·菲洛帕托爾(希臘語:Κλεοπάτρα Φιλοπάτωρ;拉丁語:Cleopatra VII Philopator)祖籍希臘,她是古希臘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屬下將領的後代 - 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奧萊特斯 (Ptolemy XII Auletes) 之女。
18歲開始職掌政權,正處於羅馬帝國征服世界的時代,雖然生不逢時,但克麗奧佩特拉卻能審時度勢,為了維護埃及的統治權,利用她的美貌和政治天賦,換取了羅馬大將凱撒、安東尼的愛情與保護。她以一己之力換來埃及幾十年的和平,因此她被後世的埃及人譽為「埃及的保護神」。
② 應該正名為埃及豔后七世
每當我們提到”埃及豔后”這個名字的時候,腦海中只會浮現一個人,然而,在她之前還有其他六位埃及豔后,且不包括原來的埃及豔后,也就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妹妹。不過她絕對是七個克麗奧佩特拉之中最出名的一位,她很早以前就成為”放縱墮落東方的女王” 象徵- 儘管有些老套- 所以越來越難找出她真正的樣子。
亞克興戰役 (Battle of Actium) 之後,羅馬作家賀拉斯(Horace) 和普羅佩提烏斯 (Propertius),更將她視為一個詭計多端的墮落人物,是她毁了凱撒、馬克安東尼的聲譽,危及羅馬帝國的穩定。
③ 她精通八種語言
托勒密王國深受希臘文明影響,幾乎多數皇室成員都只說希臘語,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積極擁抱埃及傳統,她對語言具有極高天賦,能講八國語言 (包括希臘、埃及語)。普魯塔克在《安東尼傳》中形容她的語言天賦「她聲音甜美,巧舌如簧,能輕而易舉地用任何一種她想說的語言來表達。」。
不僅如此,一本書中提到「她是一個極具智慧和能力的統治者,有著科學家的頭腦、哲學家的思想。她是硬幣的創造者,巫術和其它自然科學的先驅。」她接受古埃及信仰和神靈,她認為自己是古埃及伊西斯 (Isis) 這位聰慧女神的轉世。
◎ ◎ 古埃及伊西斯 (Isis) 女神被視為法老保護神荷魯斯(鷹神)的母親。而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亦將自己視為掌管著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的伊西絲女神的化身,她是埃及王權地位的體現,也被視為完美女性的典範。
不僅在古埃及是最重要的一位女神,也影響到古希臘、古羅馬在內的西方世界其他地區,天主教中的聖母子形象,都與古埃及藝術中伊西斯懷抱年幼荷魯斯的形象相似。
克麗奧佩特拉為凱撒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托勒密·凱撒。在某座石碑上以埃及文刻了一段文字:「西元前47年9月6日,是伊西斯的節日,也是凱撒王的生日。」
④ 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大鼻子
以今日的審美而言,這幾尊克麗奧佩特拉的形象還算迷人,但不是美得令人窒息那種。正如希臘傳記作者普魯塔克 (Plutarchus) 記載,「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女人。」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唯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她的大鼻子與說話的聲音。普魯塔克這樣描述 :「她的美麗並非無與倫比,也不會讓人有驚艷的感覺。但她的聲音如此的美好,使人願意與她親近。因為她的大鼻子,能夠和諧柔和地發出美妙的聲音。」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yinping77/1698805477-84534979-g_n.jpg)
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B. Pascal,1623-1662)曾說:「如果克麗奧佩特拉的鼻子再短那麼一點點,或許世界就會改變。」而羅馬的古錢幣也正好印證了這個事實,錢幣中的克麗奧帕特拉不但不美麗,且還長的有些醜 ; 而克麗奧佩特拉之所以能令羅馬大帝凱撒和英雄安東尼先後跪倒,是因為他們受克麗奧佩特拉的聰慧與才智所吸引。
●托勒密王朝十三世
在父親托勒密十二世的安排下,18歲的克麗奧佩特拉按照習俗與10歲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結為夫婦,共同統治埃及。政治欲望極大的她想獨攬大權,最後遭到弟弟與同夥罷黜,將其驅逐出國都亞歷山大城,暫逃亡至羅馬控制的敘利亞。
▼ 鑄有克麗奧佩特拉頭像的銀幣
★(二)克麗奧佩特拉將兩位英雄玩弄於股掌之間,步上權力巔峰
★ ❶ 1.尤利烏斯·凱撒 (Julius Caesar 西元前100年 - 前44年)
西元前48年,古羅馬戰將凱撒追擊政敵龐培 (Pompeius) 到了埃及。凱撒的到來,使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看到了自己反敗為勝的曙光,她想借機一舉奪回王位。於是連夜乘船至亞歷山大城,並成功地潛入凱撒的駐地。她將自己包裹在大毯子中,讓臣僕裝扮成商人,扛著毯子敬獻「禮品」。當時克麗奧佩特拉正處21歲妙齡,美艷驚人,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將東征西討戰無不勝52歲大英雄凱撒給迷住了,並成為他的情婦。
凱撒為她擊敗並殺死了托勒密十三世,鞏固和確立了克麗奧佩特拉在埃及的統治地位,兩人形影不離,同遊尼羅河旖旎風光。西元前47年6月艷后為他生下了兒子托勒密·凱薩,被稱為凱薩·里昂 (Ptolemy Caesar)。凱撒征服了埃及,卻沒有把埃及劃入羅馬的領土。兩人有了一個兒子名叫凱撒·里昂 (Caesarion)。
●凱薩之子 - 凱撒里昂
克麗奧佩特拉為凱薩生了一名兒子,取名為托勒密.凱薩 (即凱撒里昂)。為了確保其未來政治的合法權、鞏固其繼承人的位置,她以伊西斯懷抱著荷魯斯的形象出現在石碑上。在埃及中部丹德拉神殿的浮雕中,克麗奧佩特拉和凱撒里昂一起出現,複製了伊西斯女神和她的兒子鷹神荷魯斯的形象,這個宣傳活動是將自己描繪成埃及最重要的女神伊西斯。而她的兒子,則相當於鷹神荷魯斯。
▼浮雕圖:在丹德拉哈托爾神廟的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和兒子凱撒里昂,在履行法老職權,向眾神獻祭。圖下▼ ▼
公元前47-48年,凱撒一直逗留在埃及,與艷后成為一對戀人。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宣布凱撒是凱撒·里昂的父親,並且希望凱撒讓他成為其繼承人,而凱撒卻選擇了他的侄孫、義子屋大維 (Octavian,即奧古斯都Augustus)。
▼ 石碑上出現埃及艷后與凱撒·里昂的名字(皮特里博物館)
古羅馬歷史學家卡西烏斯.迪奧評論:「顯然,凱薩拜倒在了這個年輕女子的石榴裙下。」「她說話的聲音和容貌極其美妙,足以征服對愛情最無動於衷的靈魂,甚至那些因年老而冰冷的心。」
克麗奧佩特拉順利於西元前47年重新取得王位,並與凱薩進行了一次長途旅行,但這並不是個單純的旅遊,而是帶有政治意味的出巡,目的在於使整個國家看見新的統治者,並表明她贏得了此次的勝利,且有勢力強大的羅馬政權在支持她。
▼克麗奧佩特拉七世面見凱撒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yinping77/1698598173-2965991479-g_n.jpg)
▲ 油畫《克麗奧佩特拉與凱撒》(1866)法國學院派代表畫家傑羅姆(Jean-Léon Gérôme ,1824-1904) 私人收藏
●托勒密十四世
托勒密王朝為維護家族的純正希臘血統,規定只能在其家族內通婚。托勒密十三世戰敗逃亡淹死在尼羅河中後,克麗奧佩特拉與另一個11歲弟弟托勒密十四世結婚,共同攝政。西元前45年,凱撒將母子二人及托勒密十四世作為自己的客人帶到羅馬,以進行更大的政治角逐。
然而天不從人願,西元前44年3月15日凱薩遭政敵刺殺而亡。克麗奧佩特拉的美好願望頃刻間化為泡影,最終她黯然神傷離開羅馬,回到了埃及。回到埃及後不到一個月,將托勒密十四世陰謀毒害。五歲的小凱撒 (宣布他為阿蒙神之子) 繼位與母親共享王權,即托勒密王朝的末代王十五世,克麗奧佩特拉女王終於如願以償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 《凱撒之死》1798(La morte di Cesare) - 義大利古典主義畫家文森佐·卡穆奇尼 (1771-1844)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yinping77/1698806159-2295723527-g_n.jpg)
《凱撒之死》The Death of Caesar 1867 油畫尺寸:368.3x215.9cm,法國古典主義畫家 讓-萊昂·傑羅姆 (Jean-Leon Gerome 1824 - 1904) 美國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藏 (▼下圖)
▲ 傑羅姆並沒有描繪事件本身,而是描繪了事件後果。畫家以他優雅完美的學院派技巧將自己的幻想傳達給畫作,以致有評論家說:“如果攝影在凱撒遇害的那一天已經存在,人們可以相信這張照片就是在遇害之時拍攝的。 ”
★ 2.馬克·安東尼 (Marcus Antonius)
羅馬在混亂中展開了「後三頭同盟」的屋大維、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藉兵變解除了雷比達的兵權。屋大維和安東尼以重建羅馬世界為由,瓜分領地,安東尼統治東部,屋大維統治西部。★[凱薩的繼承人 - 本名蓋烏斯.屋大維.圖里烏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的奧古斯]
安東尼遠征現在伊朗地區的帕提亞王國(Parthian Kingdom ),以強化羅馬的勢力。西元前41年他抵達塔爾蘇斯 (Tarsus,今土耳其境內),遣使埃及,召見克麗奧佩特拉。兩人的接觸開始免不了基於政治目的各取所需,安東尼想借助埃及人財政上的支援,建立起與屋大維相抗衡的實力。而對克麗奧佩特拉來說,在凱撒死後,為了埃及王國在羅馬霸權下的續存,她選擇向安東尼靠攏。
● ●埃及艷后色誘安東尼
西元前37年,女王精心打扮,乘坐金碧輝煌的大船,穿著艷麗華貴的服裝前往小亞細亞南部海港塔爾蘇斯與安東尼見面。莎士比亞在《安東尼與克麗奧佩特拉》中描述:「那艘畫舫就像一尊在水上燃燒的發光寶座,舵樓是用黃金打成的;帆是紫色的,薰染著異香,逗引得風兒也為它們害起相思病;槳是白色的,隨著笛聲的節奏在水面上下,使那被它們撥動的癡心水波加快了速度,追隨不捨。克麗奧佩特拉斜臥在串著金線、薄如蟬翼的紗帳之內,在航行中與碧波輝映,散發光彩。她比圖畫上巧奪天工的維納斯女神還要嬌豔萬倍。」
《安東尼與克麗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 1883,風格 : 浪漫主義,荷裔英籍爵士畫家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 (L.Alma Tadema, 1836-1912)繪,如下圖▼▼
此時的克麗奧佩特拉28歲,正是普魯塔克 (希臘傳記作家) 所稱「女人美麗和聰明智慧到達頂點的年紀」。她的迷人風姿,優雅談吐,征服了安東尼,安東尼像凱撒一樣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公元前40年夏,安東尼返回義大利,娶了屋大維的姐姐奧克塔維婭為妻,以羅馬傳統的聯姻方式鞏固政治上的聯盟。安東尼於公元前37年返回亞歷山大城恢復了與克麗奧佩特拉的關係,並與她結婚,並賦予艷后「眾王之女王」的稱號,其子托勒密十五世稱為「眾王之王」。
為了滿足女王的野心,安東尼還把敘利亞中部地區、腓尼基沿岸一些城市、賽普勒斯島,以及納巴特王國部分地區等,贈給了克麗奧佩特拉七世。
安東尼樂不思蜀,鬥志消磨,對遠征帕堤亞王國失去興趣,甚至忘了該返回羅馬。兩人在塔爾蘇斯同居達12年之久,她為安東尼生育了三個子女 (西元前36出生的哥哥,和一對西元前40年降生的一兒一女雙胞胎),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也因此成功地保住了她的王位和埃及王國。
英國新堡大學展示ㄧ枚西元前32年的硬幣,正面是艷后頭像,背面是安東尼。艷后是淺額頭、尖長的鼻子、薄嘴唇,加上外凸的下巴,以現代標準來看,算是長得很抱歉。至於安東尼:突眼、鷹鉤鼻,跟樹幹般的粗脖子,形象非常剽悍。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這齣悲劇戲碼,至今仍大受歡迎,羅馬大將軍愛上的是艷后的聰慧以及性感的聲音,長相恐怕沒那麼重要了。
公元前32年,安東尼和屋大維完全決裂,安東尼應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之求,正式修書遺棄其妻奧克塔維婭(Octavia)。羅馬人對這位權力與野心極大的女王感到不滿,他們稱她為「尼羅河的毒蛇」,並斥責安東尼將羅馬的征服地贈予克麗奧佩特拉及其子女,對她恨之入骨。
為了懲戒安東尼和克麗奧佩特拉,西元前31年,另一名執政官屋大維 (Octavius) 對安東尼發動戰爭-亞克興之役 (拉丁語:Bellum Actiacum),在戰前屋大維宣稱:「希望大家小心,不要當安東尼是羅馬人-他其實是個埃及人!不要稱他安東尼-他名叫塞拉皮翁!不要相信他曾是執政官-他是個體育士。」
★亞克興戰役 (拉丁語:Bellum Actiacum,位於希臘)
安東尼在陸戰中敗給屋大維後,準備在海戰中大顯身手擊潰對手,重振昔日雄風。他聽從克麗奧佩特拉勸告,調集海軍船隊出海西行,由克麗奧佩特拉隨後,但在戰況正酣時,克麗奧佩特拉艦隊見形勢不利,突圍逃遁,安東尼也率船跟隨,剩餘船隻群龍無首隨後潰敗。
英國航海畫家卡斯特羅 (L.A.Castro) 《亞克興海戰 ,西元前31年9月2日》1672,現藏於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
這場仗安東尼大敗,且被羅馬人視為正義之戰,可見安東尼已逐漸失去在羅馬人心中的地位。即使如此,他仍十分深愛克麗奧佩特拉,直到這個王朝將滅的最後,他也是為了克麗奧佩特拉而死,因為屋大維ㄧ進入亞歷山大港, 艷后自殺的謠言四處傳播,安東尼信以為真,拔劍自刎,臨死之前才得知她還活著時,已經太晚了。屋大維同意他被帶到女王面前,然後他在女王懷裡死去。之後克麗奧佩特拉被屋大維俘獲,她知道將被作為俘虜帶到羅馬,以妝點屋大維的勝利。她也意識到自己不能像控制凱撒、安東尼那樣控制屋大維,在獲准拜謁安東尼墓地後,她選擇了自殺,享年39歲。從此,埃及進入羅馬統治時代。
▲ 大理石雕塑《奧古斯都化身朱庇特》西元一世紀上半葉,現藏於聖彼德堡艾爾米塔日博物館
▲ 屋大維慶祝勝利帶回埃及的方尖碑
屋大維滿足了埃及艷后臨死之前的要求,將她和安東尼埋葬在一起 (他們的陵墓遺址是不確定的,有學者認為它可能在亞歷山大城西南部)。
艷后和凱撒所生的兒子凱撒里昂 (Caesarion)以及她和安東尼所生的長子亞歷山大,均被屋大維下令處死,凱撒里昂的死,也宣告了法老時代的終結。至於安東尼所生另外二子交給自己的姐姐,也就是安東尼的妻子奧克塔維婭照顧,其中女兒克列奧帕特拉·塞勒涅二世嫁給了茅利塔尼亞(北非古國)的朱巴二世。
共和國結束,帝國開始,屋大維奧古斯都成為羅馬的第一位皇帝。
▲ 可惜法老的守護神荷魯斯也未能護住小凱撒 花崗岩雕塑《鷹神荷魯斯護佑托勒密十五世》約西元前一世紀,埃及埃德夫神廟
(四)後世影響-文學與藝術
自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畫家們頻繁地將克麗奧佩特拉畫進自己的作品,表現她的光彩和悲劇性的時刻。歷史上的克麗奧佩特拉,從古代到17世紀,始終被視為一個荒淫自私的女人,但是莎士比亞《安東尼與克麗奧佩特拉》中將她鹹魚翻身,塑造為眾生所讚美的對象。以往備受非議等形象已遠離她,為情而生,為情而死的一代尤物已經不受世俗道德所規範了。
在極度絕望中,克麗奧佩特拉選擇了死亡。她堅定地表示:「我寧願葬身在埃及的溝壑裡,我寧願赤裸了身體,躺在尼羅河的溼泥上,讓水蠅在我身上下卵,使我生蛆而腐爛;我寧願鐵鍊套在我的頸上,讓高高的金字塔著我的絞架,也不願意成為屋大維向人誇耀的戰利品。」於是就將一條毒蛇放在自己的胸膛上,然後靜靜地閉上眼睛,讓渾身冰涼的毒蛇而用毒汁吞噬她的生命。但羅馬軍官衝進來時,侍女們從容地將皇冠扶正,對震怒的羅馬軍官說:「她做得很好,不愧是偉大帝王的後裔。」
克麗奧佩特拉的自殺是那麼感人、那麼獨特、那麼具有古埃及文化的神秘色彩,因而引起了後人的無盡遐想。莎士比亞的不朽作品《安東尼與克麗奧佩特拉》將這個歷史故事描繪的淋漓盡致,使讀者感到蕩氣迴腸。克麗奧佩特拉之死不僅是與她所鍾愛的地位、財富和權勢訣別,也標示埃及的一個時代 - 托勒密王朝統治的終結。
(五)永遠的謎團-克麗奧佩特拉之死
據希臘學者普魯塔克描述:屋大維在安東尼死後,俘虜了克麗奧佩特拉,將她囚禁在伊西斯神廟的陵墓中,命令屬下巴弗提嚴加看管,以防止她有尋短的行為。畢竟屋大維有意讓她活著回羅馬,為自己的凱旋式添加光彩。
克麗奧佩特拉因安東尼的死而憔悴不堪,她決心死去,以避免屋大維的羞辱。於是,她在巴弗提沒有察覺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屋大維趕到時,她已於床上逝世。她的侍女艾拉斯 (Iras) 死於她的腳旁;另一個卡爾萌 (Charmion) 也搖搖欲墜,並在整理克麗奧佩特拉的頭冠後隨即死去。
奧古斯都與克麗奧佩特拉,義大利畫家盧卡·法拉利Luca Ferrari 繪▼
據說鄉民為她送來一籃無花果,內藏ㄧ種叫阿斯普 (Aspis) 的小毒蛇,這是埃及最致命的蛇之一。然後,克麗奧佩特拉穿著最好的衣服躺下來,她握著小毒蛇放到自己的豐乳上,結束了傳奇、浪漫的一生。(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為這段悲劇描述的場景) 。因為這個說法最符合她為埃及女王的身分,毒蛇代表了太陽神神聖的標誌、法老的徽章,也是王權的象徵。
關於她的死因,至今眾說紛紜。羅馬帝國官方說法:埃及艷后企圖靠美人計翻盤,但發現無法動搖屋大維的堅韌意志。在她失敗後,便誘使毒蛇咬傷自己的手臂毒發身亡。依據常識判斷,當時屋大維距離克麗奧佩特拉住處只有200米左右(約莫十分鐘的路程),他據報趕來時,艷后與ㄧ名侍女已死,另一個則奄奄一息。毒蛇不是每次咬人都會釋放足夠的毒液,尤其是連續三次。在十多分鐘之間連續咬死3人,這個結果從現在的醫學來看令人不可思議。
許多學者質疑羅馬人的歷史記載,並說克麗奧佩特拉很可能是被屋大維所殺。埃及艷后雖是亡國之君,但卻是埃及人民的精神支柱,加上凱撒、安東尼的關係,她在羅馬人中也不乏支持者,若是公然處決,或許引起反彈。因此學界推論,惟有讓她”自殺”才是最好的選項。希臘史學家普魯塔克 (Plutarch) 說「關於她如何死去的真相並沒有人知道」,「在屋大維回到羅馬的凱旋儀式中,克麗奧佩特拉的雕像被塑造出毒蛇纏繞的樣子。」
隨著克麗奧佩特拉七世與兒子之死,長達三百年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宣告結束,埃及最終淪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關於「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繪畫欣賞
《克麗奧佩特拉之死》(The death of Cleopatra 1892) -英國畫家雷金納德·亞瑟(Regianald Arthur) ▼ ▼
克麗奧佩特拉之死,(Death of Cleopatra) - 讓·安德烈·羅布 (Jean André Rixens),1874年油畫。▼ ▼
●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克麗奧佩特拉素描畫 ▼
●圭多·雷尼 (Guido Reni 1575-1642) - 是義大利巴洛克畫家,以其神話和宗教題材作品中所表現的古典的理想主義著稱。雷尼的畫風古典優雅,具有嚴謹的素描、柔和的色彩,富有抒情的意境,風格很接近拉斐爾和柯勒喬。因此被稱為巴洛克時期的”拉斐爾”,也被看作義大利古典藝術的終結者,雷尼代表著義大利極盛而衰之前的最後頂峰。
●圭多·雷尼 - 繪畫界的45度仰望星空
雷尼的繪畫中,標誌性的特色是仰望星空式發呆。 他的宗教畫、肖像畫中的人物,常常呈現仰望星空的姿勢。 之所以有這種背後的原因是宗教。 畫中人物仰望的其實是神明和上帝,這樣的姿態代表著強烈的信仰。
《克麗奧佩特拉之死》1639 德國波茨坦無憂宮(德語:Schloss Sanssouci) ▼ ▼
▼▼《克麗奧佩特拉之死》1640年,佛羅倫斯彼提宮(義大利語:Palazzo Pitti)典藏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yinping77/1698844522-1106686945-g_n.jpg)
圭多·雷尼(Guido Reno) 被毒蛇咬死的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 with the Asp ) 1640年,藏於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
雷尼的畫風古典優雅,那種溫柔、細膩、圓渾的曲線美造型,很受上流社會歡迎,向他訂畫的人絡繹不絕。他在他生活的時代聲名顯赫,後世依然享有盛名,是義大利17世紀最傑出的畫家。
●約翰·威廉·沃特豪斯(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49-1917),英國新古典主義與前拉斐爾派畫家。以其用鮮明色彩和神秘的畫風描繪古典神話與傳說中的女性人物而聞名於世。
埃及艷后是沃特豪斯最受歡迎的畫作之一。在他的想像中,克麗奧佩特拉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女人,人們從未完全同意克麗奧佩特拉是否因為她的才華或美麗而更具吸引力。在這張作品中,沃特豪斯成功地將這兩個特徵完全交織在一起,描繪了一個力量和強度很大的女人,她的性感與智慧都在這幅藝術中得到了展示。
克麗奧佩特拉斜倚在優雅和華麗的座位中,露出很少的皮膚,但仍然誘人地展示著她的身體。這幅畫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克麗奧佩特拉的眼睛,從她表情中散發出的能量是宏偉的:她看起來非常咄咄逼人,但又展現了迷人的魅力。
幾乎不可能把視線從她的眼睛和臉上移開。當然,沃特豪斯對這幅畫的處理是相當多樣化的,畫家細膩地梳理她的頭髮,小心翼翼地遮蔽她的皮膚,腰帶和牆壁上採用寬闊而粗糙的筆觸,創造出出色的黃金質感。再看一眼這幅畫,克麗奧佩特拉的姿勢是雙重的 - 一隻手放在動物雕像上,另一隻手彎曲在腰上。這給她帶來了一種激動和不耐煩的表情,她被描繪成一個具有巨大權威和力量的女性。沃特豪斯為這幅畫以其他畫作所沒有的方式創造了一個關於克麗奧佩特拉表情的全新視角。
●雅各布·喬丹斯(Jacob Jordaens 1593 –1678) 法蘭德斯三大巴洛克畫家之一,與彼得·保羅·魯本斯、安東尼·凡·戴克齊名。出生於安特衛普,一生致力於專業的宴會現場畫和宗教畫。
《安東尼和克麗奧佩特拉的宴會》(The Banquet of Anthony and Cleopatra)鋼筆和棕色墨水,水彩,在黑色粉筆上用白色水粉畫增強
喬丹斯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畫家,也是繪圖員和掛毯、版畫設計師,他還從事印刷出版業務,他將古典藝術理想利用水粉、水洗、蠟筆繪畫技術添加在創作的視覺饗宴中,彷彿將高雅藝術與民粹主義體現在他的畫作中。
雅各布·喬丹斯 (Jacob Jordaens 1593-1678 )《埃及豔后之死》歷史畫 (The Death of Cleopatra 1653) 德國卡塞爾博物館典藏 。
喬丹斯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創作了聖經、神話和寓言作品。他擅長將高雅的藝術與民間文化相關元素相結合,他經常重複某一個主題,將各種半身人物緊密地組合,或描繪圍坐在宴會桌旁的場景,以便觀眾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這種構圖方式試圖強化敘事並突出人物的表情。以一種非常熱情、溫暖的調色形式呈現了自我獨特的風格。
雅各布·喬丹斯《克麗奧佩特拉的宴會》(The Banquet of Cleopatra 1653年)
這幅作品是藝術家在聖彼德堡冬宮博物館的作品之一,顯示克麗奧佩特拉在她的駁船上接待馬克安東尼。
●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作家薄伽丘 (Boccaccio 1313-1375)在《名女人列傳》中把埃及豔后描繪成仗恃美貌,耍盡手段,貪戀享受與權力的惡女。但是到了18世紀,風向ㄧ轉,她成了一位時運不濟的偉大情人,值得同情與愛慕,也成為許多藝術家取材的對象。義大利威尼斯畫家提埃波羅《克麗奧佩特拉的宴會》就是以18世紀視角所描繪。
●喬瓦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羅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1696–1770年),義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 他善於繪圖和運用色彩,在作品中融合了利用光線製造運動感的巴洛克風格以及洛可可式的歡樂氣氛。他的畫風相當自由灑脫,也十分華麗繁雜。 因此有人認為他是義大利洛可可風格的代表。
▲ 油畫《克麗奥佩特拉之宴》(The Banquet Tiepolo1743-1744)現藏於澳洲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
畫面中她華麗的穿著和桌上玻璃杯,都不屬於她的年代,而是18世紀義大利時尚。為了烘托女王大人的貴氣,就連她的裙擺上都鑲上碩大水滴的珍珠,簡直是豪奢到一個極致。穿著羅馬將軍戎裝,背對觀眾的就是安東尼。
克麗奧佩特拉宴請安東尼享用一頓豐盛的大餐,兩人打賭,賭她可以一餐花掉1000萬羅馬銀幣 ”塞斯特斯” (sesterces)。宴會中,僕人端來一杯醋,她拉抬起纖纖玉手,隨意摘下一邊耳朵上碩大飽滿的珍珠耳環,輕輕扔進醋裡,待珍珠溶解後,便拿起杯子一口喝下。價值連城的珍珠被她以如此輕鬆隨意的方式,頃刻消失於世間,安東尼只能認輸了。 (古羅馬博物學者老普林尼述寫的故事)
專家研究,史上最碩大的兩顆珍珠被東方諸國國王獻給了埃及女王,據估計兩顆珍珠價值就要6000萬羅馬幣,約合今日2850萬美元,女王大人一口就喝掉了1425萬美元。如此昂貴的寶物被她輕易吞下肚,不但足以展示埃及的富裕繁榮,以及她的有錢又任性之外,重點是要藉此讓安東尼留下深刻印象。(此段內容源自東方縱橫記藝/飲食的藝術文化)
# # # # # # # # # #
克麗奧佩特拉是裸胸垂死的貪慾女王?她是為愛情獻身的女英雄?抑或是具有智慧與能力的統治者?
●義大利詩人但丁、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蕭伯納等都將這位傳奇女人描述為「曠世的性感妖婦」; 「一個任性而不專情的女性」。傳統批評家直接指稱她是 “一條代表邪惡、慾望和放縱的毒蛇”、”政治娼妓”、”肉感蕩婦”,甚至是”情慾”的象徵。但也正是這些負面誇張的典型描述,成就了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持續不墜的力量。
不過一旦她死了,他們又對她多了些同情,羅馬作家賀拉斯在某篇頌歌中,稱她是” fatale monstrum “,字面直譯為「有致命威脅的怪物」,不過另一個更有趣的意義是「命運降臨的奇蹟之人」,這表示他們越來越意識到她本身是一個迷人的悲劇人物,而不只是懶惰東方的象徵。(此段部分文字截取自《古埃及-牛津通識課》)
克麗奧佩特拉在她死後的幾個世紀裡一直施展著同樣的魔咒,她仍然是古埃及最著名的女王。在每個世紀裡她都被描繪在藝術作品中,直至今日,仍不斷有電影、書籍、電視節目和戲劇講述著她的人生故事。
★好萊塢電影《埃及艷后》中的克麗奧佩特拉七世
幾位較知名好萊塢女星影星:1934年克勞黛·考伯特(Claudette Colbert) 、1945年費雯·麗(Vivien Leigh)、1954年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1963年伊莉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1999年蕾奧娜·維埃拉(Leonor Varela)、2002年莫妮卡·貝魯齊(Monica Bellucci)…等都飾演過埃及豔后。(依序如下)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yinping77/1699007468-3104961807-g_n.jpg)
1963年稱霸美國電影票房冠軍的《Cleopatra 埃及艷后》,票房總收入為5770萬美元。片中為了還原羅馬城繁華的景象,硬是耗資4400萬美元幾乎重建了整座城市!極致考究的服裝道具和美輪美奐的視覺體驗,不僅滿足了世人對埃及豔后傳奇一生的所有想像,也在當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埃及豔后》一舉捧回了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攝影四枚小金人!
2023年即將開拍埃及豔后是演過《神力女超人》的蓋爾.加朵(Gal Gadot,以色列人)。
★埃及艷后變黑人!(昔埃及艷后角色清一色是歐美白人女性)
Netflix今年二月《埃及豔后》(Queen Cleopatra)劇情紀錄片,找了非裔女星愛黛兒(Adele) 扮演克麗奧佩特拉七世 (Cleopatra VII)。儘管Netflix 官網強調這次紀錄片核心是盼「顛覆常識」。作品焦點並非要講述克麗奧佩特拉的膚色,而是要表現她作為女性的內心強大。但在全球仍引來了一面倒的抨擊聲浪。埃及文物部以古埃及浮雕、錢幣等詳實圖文證據重申:「克麗奧佩特拉有著『淺色肌膚和希臘人的五官特徵』,強調這是專家一致認定的歷史事實,呼籲埃及人站出來抵制這個串流媒體巨頭。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8年12月15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過「克麗奧佩特拉絕非白人」的說法,英國科學家用現存的數百件克麗奧佩特拉文物 (包括錢幣、雕塑、畫像) 以電腦建模,歷時一年多復原出埃及艷后的3D模擬圖頭像:她是一位年輕漂亮的混血女人。
當然,這只是我們憑藉一些歷史資料和遺留物,想像和創造的虛擬人物頭像,肯定不是真正的克麗奧佩特拉的相貌,畢竟只能是想像,細節肯定不會相似。
★ ★歷史上真實的埃及艷后究竟是什麼樣的女人?
●電影、劇作、傳說中的埃及豔后
克麗奧佩特拉在古埃及無疑是一位焦點人物,她的盛名在20和21世紀持續不墜。多少電影、戲劇、小說、詩歌、繪畫因她而生。人們之所以將埃及艷后看作是一個愛勾引男人的風流女王,只因為後人對她的認知全都來自於她的敵人 - 羅馬人。在後人的記述裡,她色誘凱撒大帝,又迷倒安東尼,羅馬人對她相當輕視,希望將她描繪成一個性感亡國的尤物。
●關於克麗奧佩特拉的容貌
就算沒有電影中的伊莉莎白泰勒、費雯麗,克麗奧佩特拉著名的美貌絕對不足以與埃及第一美女娜芙蒂蒂 (Nerfertiti) 媲美,關於她的外表,其實大家所知甚少。從當時硬幣上側臉肖像來看,全無姿色可言。希臘史學家普魯塔克宣稱「她的美本身並不出色,也不會讓人眼前為之一亮,但是她的言談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
難道這就是那位讓凱撒大帝和安東尼神魂顛倒的女人?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凱撒大帝和安東尼之所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與克麗奧佩特拉的姿色並沒有直接聯繫,這是英國學者的最新發現:在中世紀阿拉伯學者眼中,「埃及艷后」不是靠美色,而是憑卓越的思想和學識征服人心。
●克麗奧佩特拉的智慧
她是一名作家,曾著有一本名為《化妝品》(Cosmetics)的書,書中內容與美妝毫無關聯,而是一本鑽研醫學和藥理學的工作,包括幾種治療脫髮和頭皮屑的藥物。她可能是有才華的數學家、化學家和哲學家。她寫過好幾本關於科學的書,她的宮廷也絕非淫蕩之所,而是知識分子聚會的地方,克莉奧佩特拉經常和一些科學專家開會討論科學難題!
●克麗奧佩特拉的外交魅力
根據埃及史學家的研究,儘管克麗奧佩特拉不像電影和戲劇中描繪得那麼妖嬈、漂亮,但確信她是極為聰明的,她詼諧、迷人,而且還具有一種驚人的毅力。克麗奧佩特拉是一位極為博學的女性,她精通多種語言,不僅了解從她祖先繼承下來的希臘文化,也了解她所統治的國家。一位始終關注人民需求的君主,她試圖利用自己的審慎、政治才能和無可置疑的魅力,使自己和埃及處於最佳位置。
克麗奧佩特拉應付羅馬不是只憑美色,她所運用的技巧,跟我們現在處理國際關係時的做法並沒有兩樣。這才是埃及豔后美麗與智慧的真實體現。克麗奧佩特拉18歲就繼承父位當政,她統治埃及是憑聰慧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她與羅馬將領們相處的三件武器是潑辣、聰慧和溫柔。
●她是阿拉伯世界備受尊崇的學者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埃及古文物學者奧卡薩·艾爾·達利在一批中世紀阿拉文獻中發現,克麗奧佩特拉在阿拉伯世界是備受尊崇的大學問家,她對煉金術、哲學以致於數學和城市規劃無一不曉。《埃及古物學:迷失世紀》一書中寫道:阿拉伯人稱她是 ”善良的學者”,經常引用她的科學著述。她甚至是一個 ”偉大的建築師”,將尼羅河的水引到亞歷山大城,是她的功勞;而當年在亞歷山大城設計的建築計劃更是”史無前例的龐大”。
在克麗奧佩特拉執政期間,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大火案” (世界上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館內收藏了貫穿公元前400-前300年時期的手稿,擁有最豐富的古籍收藏),據說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圖書館毁於一旦。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手稿估計就在其中,有一個房間裡放的全是荷馬的作品,珍貴的《聖經舊約》早期文稿也在這一次大火中遺失。身為推崇科學的克麗奧佩特拉,她的悲傷是不難想像的。不幸中的萬幸:她最後找回了20萬冊文稿。諷刺的是,克麗奧佩特拉以美貌蜚聲於當今天下,而智慧才是她最值得稱道的資產。
★ ★ ★ ★ ★ ★ ★ ★ ★ ★ ★ ★★ ★ ★ ★ ★
★欣賞畫作:
▲ 《克麗奧佩特拉之死》1645-55年間的作品,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義大利畫家圭多·卡格納希 (Guido Cagnacci,或譯卡尼亞奇1601-1663 )他是義大利巴洛克晚期新古典主義繪畫風格的畫家,作品具有獨特的線條運用手法和技巧,人物形象,自然流暢。
▼巴洛克時代擅長刻畫復仇女英雄的義大利女畫家著名的女畫家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1652)也用獨特筆觸描繪克麗奧佩特拉之死。畫面上,她面容含喜,流露微笑,彷彿在享受著死亡帶給她的極樂。
# # # # # # # # # # # # # # # # # # # # #
1963年稱霸美國電影票房冠軍:《Cleopatra 埃及豔后》
1963年電影《埃及艷后》(Cleopatra) 故事圍繞著埃及女王克麗奧佩特拉展開。講述她如何憑藉自身的魅力和政治手腕,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帝國。是一部大投資、大明星、大場面史詩鉅作。
在20世紀60年代沒有電腦特效技術,舉目所見的大場面:羅馬城及埃及宮殿都是一點一滴的人造搭景,還曾因為造景工程過於浩大,以至於必須到各地招募更多的工匠。更甚者,一時之間還讓當地面臨了建築材料短缺的窘況。
一場服裝、藝術指導和製作設計的盛宴 (包括30頂假髮和125件珠寶,包括慶典中的金色禮服,價值6500美元,各大戰爭場景中,演員們需要26000套戲服,價值50萬美元。甚至連道具椰棗樹都從加州進口,每天會從埃及空運新鮮的棕櫚葉。
埃及艷后身穿金色尊貴服飾,牽著小凱撒里昂,坐在拱門齊高的人面獅身像前方,由上百名奴隸拉著穿過拱門,再步下台階。這幕壯觀的場景將克麗奧佩特拉那自命不凡的奢華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片中的戰爭場面規模相當浩大驚人:開場時凱撒成功討伐龐培的戰場狀況,或是安東尼與屋大維的海戰場面。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片中真實打造了各式所需的船隻,例如:Cleopatra從埃及前往羅馬所乘坐的船艦,該船的造價達27萬美金,可搭載演員在海上真實航行。
影片最後的造價高達4400萬美元,以通貨膨脹率來算,相當於今天的8億美元還不止。而光是女主角伊莉莎白·泰勒在拍攝期間的化妝和裝飾費,在電影拍攝期間的化妝和裝飾費用高達19萬4800美元。其中包括了65套戲服,其中有一套戲服竟然是用24克拉的黃金布料製成的。從美的化身到性感女王,女神靠這部電影,征服了整個好萊塢。
▼豔后王冠上的黃金眼鏡蛇標誌;棕櫚葉造型豪華的金頭飾與耀眼的項鍊。
▼下圖左:頭飾上的太陽日輪 (太陽神阿頓形象 ,象徵太陽的光芒,為大地帶來生機)
▼右與下左:女王的豪華王冠,集結了蛇、鷹與太陽光芒。(古埃及人相信將宗教符號融入服飾中,佩戴者就會獲得神的庇護)
▼女王加冕儀式上,凱撒為她戴上統一上下埃及的紅白雙冠;戰爭時法老領兵出征戴著藍冠。(圖下)
▼女王的加冕服,胸前交叉拿著的是國王的權杖(雙鉤與連枷),權杖一般為國王和法老使用。
全片最令人震撼的服裝就是女王第一次正式拜訪羅馬時的「黃金羽袍」,這是用24克拉的黃金布料製成的禮服。,整套斗篷在2012年以59365美元的價格拍賣成交。
▼斗篷設計成鳳凰翅膀,由細細的金條錯綜複雜地組裝而成,並點綴著數以千計的珍珠和亮片。黃金是古埃及最引以自豪的財富,也是希臘羅馬人渴望古埃及很大的原因,片中艷后佩戴的黃金配飾、珠寶都有著象徵的作用。
▲ 層疊的褶飾做成翅羽的效果,這個造型設計來源於埃及女神伊西斯 (Isis) 的展翅造型,展翅象徵著野心、征服和重生。克麗奧佩特拉女王將自己視為掌管著生育、和繁殖的伊西斯女神的化身,也是王權地位的體現。
▼伊西斯女神頭上頂著王座,手上拿著象徵生命的安克。到了古王國時期,伊西斯女神形象與荷魯斯的妻子哈索爾(Hathor)合併。這時的伊西斯頭戴「牛角+太陽圓盤+眼鏡蛇」(全套標配的話,太陽圓盤上還有王座)。
▼克麗奧佩特拉攜子凱薩里昂與古埃及藝術中伊西斯懷抱年幼荷魯斯的形象相似。
好萊塢傳奇影星伊莉莎白泰勒扮演的埃及艷后,不怒自威,一顰一笑盡顯美顏妖嬈,色誘凱撒、安東尼,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女王登基,氣場無後來者。這部電影在時尚界非常具有影響力,蛇形戒指、幾何髮型和優雅長裙以及艷后的化妝潮流風靡了60年代。
▼女王腰間佩戴著黃金匕首;蛇形臂環;蛇形髮飾。女王拜訪安東尼前沐浴場景,水上漂浮的是擺放精油的小船托盤。(下圖)
●幾千年前古埃及就已經掌握了精油的提煉技術,不論是貴族的日常生活還是木乃伊的加工製作都離不開芬芳馥郁的精油。
伊莉莎白泰勒主演的《Cleopatra 埃及豔后》,劇中極致奢華的壯闊場景,不但能為觀眾帶來震撼的視覺感受,而與其他史詩電影相比,它更提供了「一場服裝、藝術指導和製作設計的盛宴」。
時年27歲的伊莉莎白泰勒開出天價片酬1000萬美元 (約台幣3000萬),在影壇中奠定自己好萊塢女王的地位。
結語
埃及艷后克麗奧佩特拉 (Cleopatra ,另譯克婁巴特拉) 她的名字可謂無處不在:賭博老虎機、洗衣店、桌面遊戲、艷舞女郎冠名,甚至地中海的一個污染檢測項目也叫這個名字,頂著她名頭的216號小行星繞著太陽飛旋。今日則作為中東最暢銷的香煙牌子仍繼續荼毒他的子民,除了供古今男士浮想聯翩之外,她還是ㄧ位啟發永不枯竭的繆斯:從1540年到1905年,埃及艷后催生了五部芭蕾劇,45部歌劇和77部話劇;她是至少七部影片的女主角。有人說她是「世界上第一位明星」。如果歷史是一座戲台,那麼沒有哪位女伶能像她這樣八面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