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克索、底比斯(Luxor、Thebes)

底比斯,一如孟菲斯在古代是下埃及的中心,長久以來底比斯也是上埃及的中心都市。

底比斯是太陽神阿蒙之城,是古埃及中新王國之都城,神廟遺跡綿延於路克索及卡納克一帶。鄰近的帝王谷陵墓,是一處埋葬新王國歷代法老的永恆之地,然而大多數陵墓均遭盜墓者入侵,請殘留幾處彩繪墓廊。所幸20年代初期發掘的圖坦卡門陵墓未曾遭受盜墓者染指,得以讓我們見識許多珍貴古埃及文物。

埃及人常說:「沒有到過路克索,就不算到過埃及。」每年都有幾十萬遊客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遊覽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館」- 路克索、卡納克神廟。

  

 

   

★尼羅河東岸 路克索、卡納克神廟

路克索(Luxor) ,建於西元前14世紀,是埃及新王國時期的首都底比斯(Thebes) ,它被分爲東岸和西岸,因爲尼羅河穿過這個城市。在古代埃及時代,它象徵著「生」和「死」。在古代埃及,人們崇拜太陽,認爲人的生命像太陽一樣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因此,東海岸是一個生活氛圍濃厚的居住區,有一座宏偉的路克索神廟,而西海岸則是法老的陵墓。生命之城和死亡之城隔著河流面對面,永遠在宇宙中循環。

★ㄧ、路克索神殿(Loxor Temple)

位於底比斯東岸,在卡納克阿蒙神廟以南約3.5公里的路克索神廟,其建設目的是作為卡納克神廟的副殿。雖然說是副殿,但整座神廟寬200公尺,長260公尺,規模很大。基本上現在的神殿可說是阿蒙霍特普三世與拉美西斯二世兩位法老的集合之作。

穿過兩旁並列著人面獅身像的堤道進入廣場,會先看到前方的方尖碑與法老雕像,接著是巨大的塔門,這就是路克索神廟。 

 

  

路克索神殿,在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前就已存在,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原有基礎上做了大幅修建。他作為國王執政30年期間,對內對外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和輝煌的時期,可以說是一位締造盛世的法老,甚至有「埃及的拿破崙」之美譽。方尖碑,豐富了古代埃及的建築藝術。(路克索神殿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夫婦雕像大半都已毁壞)

後來法老哈姬蘇、圖坦卡門、拉美西斯二世都參與了擴建工程,連羅馬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也在此改建教堂,甚至用作軍團要塞,到了13世紀竟還被穆斯林蓋上了一座清真寺。在如此大雜燴的建築形式上,反而成為路克索神廟的特色,詮釋了埃及經歷的演變。

進入路克索神廟(大陸譯為「樂蜀神廟」),左側是拉美西斯二世塔門,約24公尺高,門前立了兩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坐像。在埃及,不論走到哪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19王朝拉美西斯二世 (Ramses II) 碩大無比的驚人雕像,使拉美西斯二世成為埃及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國王。但他只能算是一位自戀狂,或成功地宣傳家,與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戰功相比,拉美西斯的光芒就像星星與太陽正輝,不及其於萬一。

   

●古埃及人深信世間的一切都是由神祇們所創造及管轄,萬能的神衹掌控生命與死亡、豐饒與貧瘠、循序與混亂,為了祈求諸神庇祐,古埃及人廣建神廟,分別敬奉掌管該地區的神祗。對古埃及人而言,聖潔的神殿並不抽象,因為攸關名聲的大事也在此商討議定,也許正因為如此,古埃及人始終覺得神祇離他們並不遠。

神殿建築形式隨著朝代更迭而有所不同,高大的塔門,堅實的護牆展現宏偉氣勢,神殿周身牆、柱密布繁複的雕刻,法老王奮勇殺敵、敬奉諸神、接受神衹加冕和賜福等場景ㄧ再在浮雕上不斷重現,強化法老王與神靈之間的關係。無人能估算得出神廟的建築成本,石材、人工、財力、時間⋯,任何一項耗費絕對都是天文數字。

圖片源自墨刻出版的「埃及」 

 

★路克索神廟前拉美西斯二世雕像與方尖碑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分隔兩地的雙胞胎方尖碑 (Obelisk)

原本雕像旁有一對方尖碑,1883年埃及贈與法國,也就是巴黎協和廣場那一座路克索方尖碑的由來。

1831年穆罕默德·阿里為了感謝法國學者商博良( Jean - Francois Champollion ) 破解了羅塞塔石碑,對古埃及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特地將路克索神殿前兩座方尖碑其中一座送與法國,而法皇路易·菲利浦( Louis - Phillipe) 也回贈了一座鐘樓,置於開羅大城堡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古埃及神殿裡竟然有清真寺

神廟中庭有建於14世紀代表伊斯蘭教勢力的阿布赫格清真寺(Mosque of Abu al- Haggag),清真寺的塔尖突出於古建築群中,展現一種奇特的面貌。

  

●歐佩特大祭典

路克索神廟是新王國時代在底比斯舉行最重要之「歐佩特大祭典」(Opet Festival) 的場所。這一天阿蒙神會到路克索神廟和妻子穆特女神見面。阿蒙神、穆特(Mut)女神和他們的兒子孔蘇(Khons)神從卡納克神廟搭乘聖船,接著坐上由祭司們抬的神轎造訪路克索神廟,停留幾天後再回到卡納克神廟。 

 

耗費兩千年建設的阿蒙神信仰聖地 - 卡納克神廟

卡納克神廟位於底比斯東岸,擁有18萬平方公尺的廣大範圍,是埃及最大的神殿,它是為了獻祭太陽神阿蒙而建。阿蒙作為王室的保護神而成為眾神中的最高神,祂的地位逐漸遮蓋了地方神的光輝。新王國的國王們常以阿蒙作為自己的父親,以阿蒙的兒子自居。

●卡納克神廟是底比斯最古老的廟宇,經過很長時間陸續建造起來,由磚牆隔成三部分,是由三個主神廟組成的神廟複合體。分別是底比斯三大主神:阿蒙·拉神(Amon-Ra) 穆特女神 (Mut)、蒙杜神 (Montu) 外側各自有梯形的圍牆,裡面有祭祀其他神祇的小神廟群。 

 

中間面積最大部分,佔地約30頃,是獻給太陽神阿蒙的;左側是獻給蒙杜神 (或譯蒙圖,Montu,埃及的戰神,國王神,原本是底比斯的地方神),佔地2.5公頃;另一個是獻給阿蒙妻子穆特,阿蒙兒子孔蘇 (China) 也在卡納克神廟中有一席之地,有自己的神位和聖湖。

   

* 阿蒙是一位古埃及主神,阿蒙被描繪為人形,頭戴一個頭箍,由頭箍上筆直伸出兩根平行羽飾。這可能象徵著鷹的尾羽。原本阿蒙神只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到了第11王朝時代和太陽神拉合而為一,變成了國家神阿蒙·拉,就成了古埃及的「眾神之王」。

  

★卡納克神廟(Temples of Karnak) - 是底比斯最重要的神殿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它是埃及神廟的建築典範。

造訪卡納克神殿:1,規模最大的露天博物館 2,太陽神阿蒙的南方聖殿 3,古埃及首都權力中心。

  

卡納克神廟從西元前第十八王朝開始不斷擴建,當時被稱之為「聖地」。在此之前,古埃及的神殿基本上就是法老的陵寢「馬斯塔巴」(金字塔的前身,建築形式大致是密實的長方體,裡面分隔成幾個房間)。

●到了第十八王朝,卡納克神廟終於確立了埃及神殿的風格與形式,結合了神壇、幾個寬廣的院子、柱廊、列柱大廳,塔門以及方尖碑等建築元素。卡納克神廟因爲其浩大的規模而揚名世界,它是地球上最大用柱子支撐的寺廟。形象地說,卡納克神殿的體量可以裝像一個巴黎聖母院,佔地超過半個曼哈頓城區,足以窺見其規模之空前絕後。

今天我們在埃及所能參觀的神廟,除了崇拜的主神因為地方性有所不同外,建築特性幾乎完全遵循卡納克神廟所立下的典範。(卡納克神廟立體圖源自墨刻出版的「埃及」)

  

●卡納克公羊石道

卡納克神廟園區內有一條公羊石道,兩側分別蹲踞著羊頭獅身像,每隔一公尺就有一尊,顯得非常氣派,這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傑作。公羊是阿蒙拉神的象徵,代表無窮的體能與生殖力,獅子則代表王權與力量,羊頭下巴、兩腿之間站立的小雕像,就是拉美西斯二世,他在詔示天下:我,拉美西斯二世,就是阿蒙拉神最鍾愛的兒子,也是全埃及唯一的統治者。

  

★獅身羊頭像(Ram - Headed Sphinxes),羊頭石道由拉美西斯二世鋪建,注意看在獅掌中央還立著法老王雕像。

克奴姆(Khnum):公羊神,是古埃及富饒之神和創造之神,頭上有碩大彎曲的雙角。它被視為尼羅河的守護者,它的神廟就位於尼羅河源頭上。

  

埃及神殿不論規模大小都會設有塔門,象徵遠在地平線以外的神的宮殿。古埃及人每天看著太陽從東方地平線升起,再從西方地平線落下,自然就認為地平線外就是至高無上的太陽神孕育的所在,因此每座神廟都設有塔門,表示那是神的所在。

卡納克神廟塔門多達十座之多,塔門兩側高聳的廟牆上,各有一至四道凹槽,可以樹立神明的旗幟,這些旗幟就代表神明的住家。

 

  

神廟列柱


★大多柱廳 Great Hypostyle Hall 

整座神殿的精華就是列柱大廳,面積廣大5000多平方公尺,宛如高大的石林,共有134根石柱,每根都高達23公尺以上,直徑3.57公尺,可以容納100個人在上面站立。朝外舒張的柱頭頂端是盛開的紙莎草花,整座大廳用如此密集的粗柱創造出一種震撼人心的效果。柱面上的浮雕主題不外乎法老王英勇的戰爭場景,或皇室膜拜神祇及流傳的神話故事。

  

列柱大廳又如石林,一根根華美的柱頭迎向湛藍的天空,那種力與美的交錯令人讚嘆,每一個人都會被眼前的氣勢所震懾,絕難想像這是3200年前所蓋的神廟。

列柱廳是每日早上祭司齊集頌讚之所。中央走道較高的石柱頭是盛開的莎草,四周較矮的石柱柱頭花朵則含苞待放,表示靠近尼羅河並且受光較多的花開得早,距離較遠的地方,自然澤被較少。這種細膩的表現,不但對自然觀察刻劃入微,也藉此歌頌著大地之母,生養埃及的崇高地位。

   

石柱上依稀殘留著彩色浮雕,訴說著古埃及法老王的功績 

  

  

  

西元前1000多年,人類還不曾發明圓拱,只懂得使用橫梁,當時的埃及人,希望能蓋一個最偉大、崇高的殿堂來膜拜他們的神祇,可是又擔心橫梁承受不了太大的跨距,因此只能以密集的石柱,撐起雄偉的建築。有人好奇試了一下,發現每一根起碼需要十個人才能合抱。

殿內石柱有如原始森林,僅以中部與兩旁高差形成光線漸次陰暗,塑造出法老所需要的「王權神化」神秘壓抑的氣氛。這種巨大形象與物質重量下的壓抑感,正是人民崇拜的起始點。 

 

   

卡納克神廟提供遊客休息的遮陽棚

 

遮陽棚刻意設計出鏤空的紋路,全部都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當月光照射這些鏤空處時,也會將象形文字照耀在地面,感覺是充滿文創內涵的設計 。 

 

裝飾於柱廊牆面的浮雕,描繪法老王獻神以及民眾準備各項供品參與歐佩特慶典(Festival of Opet) 的情景。

撒拉菲斯聖堂(Chapel of Seraphis) 西元126年,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 在自己生日時建造了這座聖堂。

 

精力充沛的拉美西斯二世宣稱阿蒙是自己的真正父親,下令修建巨型建築,在上下埃及一切可能觸及的地方都豎起自己巨大的雕像

拉美西斯二世坐像 (Statues of Remesses II )雕像腳邊立著皇后娜菲塔莉(Nefertari )

 

底比斯三神聖殿 (Triple-Barque Shrine) 這座敬奉阿蒙、穆特、孔斯三神的小聖殿,原建造於哈姬蘇女王時期,後經拉美西斯二世重建。

  

   

  

  

祭殿中碩果僅存的一根完整石柱,柱頭是盛開的紙莎草形式,旁側有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方尖碑

神殿內還有哈姬蘇女法老(Hatshepsut )時期豎立的兩座方尖碑,她死後繼位的圖特摩斯三世刻意毁壞了她所有的雕刻和事蹟,並且在卡納克刻有女王事蹟的牆壁和方尖碑周圍用石牆擋起來,反而意外使這位傳奇的女法老事蹟得以保存下來。兩座方尖碑,一座豎立在北面,一座豎立於南面,南面的已成兩段,上半部目前存放於聖湖旁(The Sacred Lake)。

 左為女王碑,右為圖特摩斯ㄧ世碑

當時女王下令亞斯文採石廠,在七個月內造出兩座貼上金銀合金的方尖碑,獻給卡納克的阿蒙神殿,顯示古埃及嚴密的組織結構及精湛工藝。  

中庭後方的慶典廳是圖特摩斯三世為自己打造的,西北角的入口處聳立著法老王穿著慶典服飾的雕像,廳內的立柱仿照帳篷支柱,展現這位法老王長年爭戰以軍帳為家的歷練。

●圖特摩斯三世是第十八王朝以尚武著稱的法老,他這位期間對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進行過17次征戰,在他統治下,埃及新王國的疆域空前擴展,成了橫跨歐、亞大陸的極盛王朝。他被公認為最偉大的戰士、古埃及的拿破崙。他死後,一直被埃及人當作民族英雄,後代法老也都以圖特摩斯三世為榜樣,以他的偉大功業為奮鬥目標。

 

  

 

   

★聖甲蟲雕像( Giant Scarab)

「聖甲蟲」俗稱糞金龜或蜣螂,牠以後腿推滾泥土或糞便的模樣,讓古埃及人聯想到運行中的太陽,因而成為太陽神的化身,象徵經過夜間旅程後,在破曉時分重生的太陽神形象 - 凱普里(Khepri)。

  

●聖甲蟲雕像

象徵「重生」的聖甲蟲,常見於古埃及的雕刻中,據說只要繞著聖甲蟲雕像走就可以實現願望,傳說中的:3圈帶來好運或財富,6圈帶來健康,9圈帶來愛情或求子⋯,所以聖甲蟲雕像旁隨時可以看到圍繞數圈的各國遊客,靈不靈驗,自己試試看就知道了!

★歐佩特慶典(Feast of Opet )

路克索神殿歐佩拉慶典:每年尼羅河氾濫時,底比斯(現今路克索)都會舉行迎神慶典,迎接底比斯三神:太陽神阿蒙·拉神((Amon-Ra) 與妻子穆特((Mut) 及兒子孔蘇(Chons)。從卡納克神殿以聖船迎三位神祇循水路到達路克索神殿,返程沿獅身人面大道陸路回到卡納克阿蒙神殿,進行盛大的往返遊行活動。

慶典期間,民眾供奉牲口獻祭,歌唱、舞蹈、奏樂以娛樂神祇,法老王則經由神衹的加冕、結合強化統治威權並確立神格地位,神祇與君王雙雙藉由慶典獲得重生和權勢。 

 

  

路克索夜晚的燈光秀

在埃及,所有古蹟幾乎在夜間都有燈光秀,雖然只是埃及政府賺錢的一種方式,但卡納克神廟佔地廣大,雄偉壯觀,這些建築在燈光的照應下,古老的底比斯,似乎又重生了一樣。整排阿蒙霍特普三世大列柱廊的石柱,在燈光下立即幻化成神秘又浪漫的奇異石林,彷彿回到過去的埃及,訴說著一代又一代神秘的故事。

  

阿蒙霍特普三世庭院(Sun Court of Amenhotep III) 佔地寬廣的庭院三面環繞著雙重柱廊,柱頭同樣是有古典的紙莎草束雕飾,少數還殘留原有的色彩。

聖湖 (Sacred Lake)

面積廣達9250平方公尺,容量達26000立方公尺的聖湖,根據考古學家希羅多德( Herodotus) 的記載,阿蒙神的祭司門每天早晚兩次都會在這座湖中為準備宗教儀式而淨身、清理毛髮。 

 


★附註:神廟的特權

通往來世的橋樑 - 神廟

古埃及是個多神教的國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神,人們對每一種神都賦予了獨特的神話傳說和禮拜儀式。為了表示對神的尊敬,並給與神崇高身分相符合的安身之地,人們用石頭砌成廟宇。

古埃及人給予神廟「土地擁有者」的地位,擴大神廟財富是國王的重要職責之一,神廟除了具有舉行宗教儀式的功能外,也是國家財富的儲存庫。

王位的繼承離不開僧侶的支持,哈姬蘇和阿蒙霍特普三世把自己的出生和王權的合法性與阿蒙連接起來。哈姬蘇自稱阿蒙是她的父親,編造了創世生命之神克努姆引導阿蒙到王后寢室與其交媾,而生下了哈姬蘇。阿蒙在眾神會議上宣布了哈姬蘇的誕生,並賦予她偉大的權利,於是她名正言順成為埃及的第一位女法老。她的兒子阿蒙霍特普三世也模仿哈姬蘇在路克索阿蒙廟的「誕生間」牆壁上,設計了自己的誕生和阿蒙加冕的畫面與銘文,來強調自己的合法性和神聖性。

在第18王朝中葉,王室內部發生了哈姬蘇和圖特摩斯三世之間的爭權鬥爭,鬥爭的雙方都去尋求阿蒙廟祭司集團的支持。這件事帶給阿蒙廟祭司集團擴大其政治實力,進而插手王世內部鬥爭的機會。女王死後,祭司們擁戴圖特摩斯三世登基,圖特摩斯感激不盡,他以巨大的建築物和昂貴的捐贈來表示他對阿蒙的感恩戴德,在每次戰爭之後,都會給神廟很多戰利品。還賜與神廟牲畜、貴金屬、寶石、家禽甚至還有城市土地。

國王動輒捐贈神廟奴隸,說明神廟擁有眾多的人口。而捐贈的神廟財富和物品,不僅削弱社會的一般福利,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而且還增強神廟的經濟實力,使他們佔有上下埃及最好的土地。神廟好似一頭猛獸,不僅吞噬著土地,還不斷地吞噬人口。

神廟祭司不僅取得了經濟特權,還在政治上佔有重要地位。隨著祭司集團經濟地位的提高,他們的政治野心也逐漸膨脹,不再甘心做王權的附庸,而且對王權也造成了威脅。在王權與神權的摩擦下,阿蒙霍特普四世(即阿肯那頓Akhenaten),才會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不斷提拔新人改造舊有的官僚結構,並試圖用新的一神教(阿頓神)代替傳統的阿蒙神宗教,以削弱舊的僧侶集團勢力,加強君主專制。

阿肯那頓在位期間,衝破傳統宗教勢力,掀起一場宗教改革,他廢棄舊都底比斯,將首都遷移到尼羅河東岸的阿瑪爾納(Amanda),但是在他死後不久,一切改革被廢除。這次改革雖然失敗,但在埃及歷史上卻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此段文字截取自「一定要探索的古埃及52個秘密」)。

●有關阿肯那頓的宗教改革可以閱讀我另外一篇「價值超過十兆美元的黃金面具」圖坦卡門法老的人生記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