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介紹一些畫作與畫家的源流,將來若有機會參觀法國奧賽美術館,相信你一定能看懂那些藝術品!(參閱的書籍會列在最後,照片攝自波士頓的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奧賽美術館等,部分圖片、資料取自網路,若有違反著作權,煩請告知,當即刪除,謝謝)。
巴黎奧賽美術館因為30周年紀念推出亞洲巡迴展,總共69件藝術大師的畫作,總保值超過4億歐元,目前正在台北故宮展出(2017/4/8 -2017/7/4)。下列介紹的畫作前有標註「*」,即係此次的展出的作品。
法蘭德斯(比利時)的巴洛克藝術:代表畫家-魯本斯
「巴洛克」是17世紀的藝術風格,而「巴洛克的藝術巨匠」- 魯本斯是一位橫跨風景、宗教、神話,肖像、動物⋯所有題材全能的偉大創作者。他豐富的創作技巧及浩瀚的藝術才能對「浪漫派」德拉克洛瓦的創作產生了關鍵性的啟發,在光線下呈現色彩纖毫表現的才華,更影響了「印象派」。
魯本斯是巴洛克時期的代表畫家。出生於德國,父親是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法學家。他在義大利學畫,31歲回到安特衛普開設繪畫工作室,接受富裕階層和宮廷的訂購,畫了許多經典作品,他所畫的宗教、神話和歷史為主題的作品特別著名。他本身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建築方面也有相當的成就,他熟悉七國語言,也是一位活躍的外交官。
魯本斯《聖家族與聖伊麗莎白、聖約翰和鴿子》。(魯本斯作品拍攝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魯本斯《黎明林中獵鹿》1635。
魯本斯《阿刻羅俄斯的盛宴》,希臘神話中的河神,1615。
《聖餐榮耀》1630。
魯本斯《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勝利》1627-1631。
魯本斯《聖家族與聖伊麗莎白、聖約翰和鴿子》。
魯本斯《夫人海倫娜和兒子弗蘭斯》。
洛可可藝術
大約1710年至1760年間,法國吹起了一股悠然雅致的流行風尚。一般我們稱之為「洛可可藝術」。這項藝術美學可以說來自於對嚴肅端莊、拘泥形式的路易十四時代藝術文化的一次反動。洛可可時期的貴族們都在極力追求人生的喜悅,甚至耽溺於一時的享樂。這段時期的藝術家更重視易於親近、輕快而奔放的表現。
華鐸Watteau(1684-1721)首位洛可可藝術的畫家, 曾經學習如果粉絲與義大利的繪畫風格,之後藉由具有舞台效果的構圖與豐富的色彩,創造了充滿幻想而且華麗優雅的畫風。
代表作品「塞瑟島朝聖」:
畫面中描寫一群穿著華麗的貴族情侶登上愛神維納斯管轄的塞瑟島之後,如夢似幻的光景。這種充滿幻想而且色彩豐富的風格,當時人給了一個特別的稱呼:「雅宴」。這幅作品的出現,正式確立了追求悠然與高雅的洛可可藝術。
法國的洛可可藝術:上流社會的享樂生活與法式的愉悅優雅。
18世紀的主流藝術是 -「洛可可」風格,繁複的裝飾,華麗的特色。繼華鐸之後,又出現了布雪大師級的人物,作品同樣創造出一個華麗雅致的藝術空間。法國畫家布雪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布雪《暫停在春天》1765。攝於Boston美術館。華麗躺椅搭配著畫作,展現出諧和愉悅的時代風氣與耽樂的心境)。
19世紀的歐洲,中產階級興起後,藝術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利。這時候出現了「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大浪潮。
18世紀新古典主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再度復興,在繪畫風格上偏向於靜態的構圖形式,同時重視素描以及色彩,強調冷靜與平穩。
學院派:巴黎沙龍與官方藝術的代表。學院派強調線條的運用,重視素描和細節表現,因此在技巧上有很高超的境界。
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泉》1820-1856,他遵循古希臘雕刻的原則,以精細的造型,嚴謹的素描功力,用直線形水柱與少女S形身軀的曲線掌握了構圖平衡的畫面,並將古典美與寫實的現實美做了最完美的結合。目前是巴黎羅浮宮的鎮館之寶。
德羅內的《黛安娜》就反映出19世紀後半葉當代「新古典主義」學院派菁英的品味。(德羅內是古典大師安格爾的再傳弟子)。
* 畫家德羅內《黛安娜》1872。畫面上的黛安娜優雅從容,月冠與弓箭傳遞出狩獵女神和月神的身分,腳下水池流瀉著輕細的波紋,透露出黛安娜喜歡沐浴的場景,山岩上粉紅小花含蓄地在深谷散發幽香,寓意了黛安娜貞潔的本性。
有鑒於上一世紀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部分負面影響,造成極大的動盪不安, 19世紀產生新的變革,由十八世紀末葉的啟蒙運動追求理性思維轉變為浪漫主義的感性思維,走向可以表達自由、情感創作的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最先是從文學發端,之後擴散到各領域,在藝術方面也大放異彩。
充滿激情與東方情調的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以自由、感性為特質,重視個人主觀情感傳遞,筆觸強烈而且大膽用色。題材更具戲劇性,更多文學主題、異國風情,甚至是想像的世界。浪漫主義典型代表 - 德拉克洛瓦,他與古典主義的安格爾一生都處在對立的態度。
德拉克洛瓦父親是律師和外交官,母親熱愛音樂,他是一位滿腹經綸、喜好音樂又充滿藝術氣息的人。文學大師如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拜倫、歌德等人的著作都是他創作靈感的源泉。
「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1798-1863《戴安娜和阿克泰》。*古希臘神話記載,獵人阿克泰誤闖入狩獵女神黛安娜女神和仙女們沐浴的湖邊,仙女們發現有人偷窺,驚慌失措,黛安娜一怒之下將他變成了鹿,後來又遭獵犬狂咬猛攻而死(出自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
德拉克洛瓦活潑自然的筆觸、多變的構圖與鮮明動感的色彩,一直是梵谷、莫內、塞尚、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熱衷臨摹的對象。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聖母慟子》(又名《聖殤》), 描繪聖母瑪麗亞依靠在死去的耶穌旁邊,表情哀悼,準備伸出雙手懷抱耶穌,耶穌衣衫破爛,身上有多處傷口。
梵谷仿德拉克洛瓦《聖母慟子》1889。梵谷模仿他的構圖與人物姿態,但是將聖母的位置改到耶穌左邊,耶穌的頭髮、鬍子畫成紅色,彷彿畫中的耶穌就是梵谷本人。
德拉克洛瓦《好撒瑪利亞人》1849。
*這個故事典故,源於聖經「路加福音」中耶穌基督講述的故事:一位猶太人遭劫受傷躺臥路邊,祭司與利未人(猶太神職人員)走過卻視若無睹,最後由一位撒瑪利亞人相救。撒瑪利亞人在當時被猶太人視為外邦人。耶穌是在告誡:鑑別人心的標準,不是種族、身分、地位,真正在乎的是人心。
梵谷晚期臨摹的宗教畫之二:德拉克洛瓦《好撒瑪利亞人》1849。(梵谷真實生命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好撒瑪利亞人:就是弟弟西奧與照顧他的嘉舍醫生)。
法國「浪漫主義」德拉克洛瓦《自由領導人民》1830。這幅畫的形象被製成各種印刷品、郵票,錢幣,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目前珍藏在巴黎羅浮宮。
這幅畫是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真實紀錄。波旁王朝為了增強皇權,宣布解散議會,限制公民的選舉權和出版自由。於是巴黎爆發了人民的起義抗爭,街壘戰就發生在德拉克洛瓦畫室不遠,畫家本身表述他創作的初衷:「如果我沒有為自由民主的法蘭西而戰,至少我可以為它畫一幅畫。」。
這幅作品最動人處在於它用一種十分淒美的氛圍去詮釋一場革命,象徵自由女神的婦女,跨越過堆疊的死屍,高高舉起法蘭西共和國的紅、白、藍三色旗幟,勇敢領導各階層的群眾奮勇前進。(婦人身著勝利女神的衣著,有如希臘古典雕塑般的形象)。飄揚的法國國旗,它是巴黎人心中永遠的記憶,也代表著法國人為了追求自由、平等、博愛而不惜犧牲的光榮與驕傲。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義的激情,熾烈的色彩,濃郁的戰鬥氛圍感創造了一幅歌頌革命的作品。
1831年5月1日《自由領導人民》畫作在巴黎展出時引起轟動,德國詩人海涅為此畫寫下讚美詩;雨果則因為這幅畫創作了著名小說「悲慘世界」的主角尚萬強;喬治安太爾因此創作了《交響曲6號後德拉克洛瓦》。後來這幅畫還曾被印入法國政府發行的100法郎鈔票和1980年的郵票。
德拉克洛瓦把熱烈的情感視為藝術的生命,他相信靈感的作用,具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傾心魯本斯和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他竭力追求那種自然的、野性的和多采多姿的境界。中世紀的傳奇故事、神話、文學作品為題材,他醉心於色彩和富於動感的構圖。畫作帶有濃厚的唯美傾向。
* 浪漫派大師德拉克羅瓦《獵虎圖》1854。 --2017奧賽30週年故宮的展品。
以西方人的眼光呈現阿拉伯勇士策馬獵虎的激烈鬥爭。裝備俱全的人類未必擁有絕對的優勢,獵虎也未必是困獸,人與獸在生死決鬥中,迸發出極致的生命光芒。豐厚的色彩與扭曲的肢體動態,不但將衝突情緒拉升到最高點,更加重了驚險廝殺的張力。
他傾心於魯本斯旋風式的構圖,充滿運動感和力量感的人物,華麗的色彩,豪放的用筆,都給了他很大的啟示。德拉克洛瓦說「如果認為我的浪漫主義是意味著自由表達個人的感受,不墨守成規,不喜歡教條,那麼我承認我是浪漫主義者。」
古典主義畫派
*「古典畫派」在畫作上展現類似文藝復興的風格,在結構上講求對稱、平衡,注重素描、線條與雅致的色彩處理。2017奧賽30週年故宮展覽的畫作有傑洛姆《鬥雞》、勒費弗爾《真理》與布格羅《突襲》等。
* 傑洛姆《鬥雞》1846。這幅畫曾經獲得法國官方沙龍展第三名。畫家從人物的服裝、髮式,雕塑紋理、建築樣式,綜合出一個古代希臘世界的想像。畫面描繪一對戀人,沐浴在溫和明朗的光線下,帶著稚氣玩著鬥雞。男子的專注與女子的羞澀,無憂無慮的閑情,與公雞艷麗的禽羽、賁張的鬥姿產生了對比。這幅畫的背景是古代那不勒斯的景色,人們在作品中看到了新古典主義的彰顯。
* 奧賽美術館30週年紀念展-法國畫家勒費弗爾(1836-1911)
* 畫作《真理》1870。
美麗純真的裸體少女,一手高舉著一面鏡子(象徵光明),一手緊握著一根繩索,畫家以浪漫主義繪畫的手法,描繪了身材修長的窈窕少女,體態勻稱,曲線流暢,富於青春活力。無疑地,美麗的裸體少女是真理,也是藝術理想的象徵。少女純淨的眼睛凝視前方,恰如其分地表現出追求真理過程中的平靜與執著。這幅作品經過藝術家們的進一步加工修改,後來成為美國自由女神像的最初的造型。
1876年法國送給美國獨立紀念的禮物 - 自由女神像,當時的設計師巴特勒迪就是參照了「真理」這幅畫作。(只是雕像右手改舉火炬,左手碰著美國獨立宣言,另外腳上還多了一副腳鐐)。
法國古典寫實繪畫大師威廉·布格羅(1825-1905)繪畫題材廣泛,從古典神話、宗教、一般世俗到人物肖像。布格羅精緻細膩的畫風和完美無瑕的技巧和當時民眾的興味十分相投。他的畫深深受到歐洲與美國人的青睞。直至今日,許多博物館依然公開陳列他的畫作而且熱銷他的複製版本甚至印成畫冊、明信片、海報、購物袋,讓他再度成為最受大眾歡迎的19世紀畫家之一。
* 威廉·布格羅《突襲》1898。畫面中女子收到情人的來信,表情儀態雖然是靜默的、節制的,她雙眼凝視遠方,壓抑內在的翻攪不安與起伏的心境,而圍繞在身旁的小愛神們輕扯她的衣衫,窺伺地撩撥,頑皮地逗弄,形成一種微妙的突襲侵擾,畫家藉著小愛神們各式各樣的形態將「愛」具象化了!(小天使們的各種表情代表著少女內心糾結的思緒)。畫面上呈現了一種朦朧唯美的浪漫氣息。
台南奇美博物館收藏了多幅布格羅的畫作。
「古典主義」布格羅與「寫實主義」米勒的《牧羊女》的差異:
布格羅繪製了多幅的《牧羊女》,他運用了古典繪畫的構圖形式和幾乎近似照片的寫實風格,人物是純樸的、平靜的,但是畫作卻有一種微妙的張力緊緊的抓住觀眾。彷彿畫中的女性真有一種穿透時光的力量一般。
布格羅擅長描繪充滿濃厚的鄉村風味和田園情調的畫面,那些穿著義大利地方服飾,像公主和天使般的形象的女性,營造出一種溫馨優雅,又略帶淡淡的哀愁的氣氛和情調。他的畫作裡充滿唯美化和理想化的風格。
* 法國寫實主義畫家米勒《牧羊女與羊群》1863。
高高的地平線平坦遼闊無垠,戴著紅帽身披毛氈斗篷的牧羊女,背對著羊群,兀自編織著手上的毛線,她微躬的身影與專注的神情,宛如禱告般的虔誠。
天空逆光的雲朵鑲著金邊,牧羊女與地平線形成了十字架的構圖,夕陽餘暉反射著聚攏羊群成了一道道波濤起伏的光點,在一片蒲公英與雜草萌生的土地上,畫面特意點綴了一隻小狗,讓靜謐沈悶的氣氛增添了些許的活力與動感。
看米勒的畫,彷彿就像閱讀一首充滿情感的抒情詩,廣眾地下階層人們的物質生活雖然貧瘠艱辛,但是在米勒畫面中的人物所流露出來的純淨的信仰與平凡的心境,都深深讓人覺得虔敬足以讓大地與生命之間緊繫著一切的擁有。
*布格羅畫中的「牧羊女」宛若一位模特兒,創作手法就像在畫一幅女性肖像畫一樣細緻甜美,與米勒的風格完全不同。
*米勒的「牧羊女」不是畫面中的主要主角,而是人物與大自然間的諧和。畫作中蘊含著畫家悲憫的情懷以及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當浪漫主義鼎盛時,寫實主義也逐漸走向藝術的舞台。1830年開始法國藝術圈已經出現所謂的自然主義者(有時也被稱為社會寫實主義)。自然主義除了關注實際生活的題材,更重視表現自然環境和風景。而巴比松畫派正是自然主義的代表。巴比松畫派是法國浪漫主義轉向了寫實和現代主義的起點,也替印象派開啟了道路。
「巴比松畫派」:主張將畫架帶出室外的法國鄉村風景畫派。「巴比松畫派」,1849年巴黎流行黑熱病,再加上政局動盪不安,有許多畫家遷居到巴黎近郊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他們主張把畫架帶出室外描繪大自然,這就是「巴比松畫派」。巴比松畫派捕捉自然以及農村的生活情趣,透過作品表達對自然的情感。代表畫家包括柯洛、盧梭、米勒等人。
法國巴比松畫派與自然主義寫實畫家-卡密爾·柯洛Camille Corot(1796-1875)。
柯洛出生於巴黎富裕的家庭,個性開朗善良,55歲以後作品《早晨,仙女之舞》被國家收購,畫酬水漲船高,自己生活很簡樸,卻經常幫助有經濟困難的朋友,包括失明的杜米埃、米勒等人,深受朋友的敬重。
柯洛的風景畫極具特色,經常表現出微霧朦朧的空氣和銀杏般的綠色,光線處理平衡,畫面呈現出夢幻般的美感與詩意。
奧賽美術館30週年故宮展覽的三幅作品如下:
* 柯洛《馬庫西斯之憶》1778。
* 柯洛《梓樹,亞弗烈村之憶》1869。
* 柯洛《聖尼古拉斯-阿哈斯的磨坊》1874。
柯洛畫風的特徵,是銀灰色系的優雅配色。整個畫面呈現一種懷舊的氛圍,彷彿是回憶中的風情。
另外介紹幾幅柯洛的知名畫作:
柯洛《摩特楓丹的回憶》1864,收藏於羅浮宮。
一位紅裙婦女仰頭舉起雙手,採摘樹上的草蕈,兩個小孩圍繞著幫忙,充滿了溫馨親切的真情。
柯洛所畫的風景,會有風聲吹過樹梢、光影映照在樹林與湖面的感覺,雖然畫中的人物很小,可是往往能凝聚成一種思念的力量。
柯洛《波微附近的瑪麗塞爾教堂》1867,收藏於羅浮宮。
一排排修長的樹木引導我們的視線望向了瑪麗塞爾教堂,水紋波動的湖面,樹叢的透明色調,棕色扭曲的樹幹線條,光線與色彩搭配的十分鮮活生動。整個畫面就像沉浸在一層紗幕下般的迷濛空靈。
柯洛《早晨仙女之舞》1850-1851,收藏於奧賽美術館。
在碧綠的樹林裡,一個個沉浸在灰色透明光照之中的仙女和牧羊人,自在地舞動身軀,眼前的一切景象,像是場芭蕾舞劇,看著畫面、欣賞舞姿的同學,似乎隱隱約約地從樹林中傳來了音樂聲,使我們也融入舞蹈的節奏裡。柯洛的作品就是從傳統歷史風景畫中,逐漸走向充滿光彩與音樂節奏感的抒情風景畫。
補註:法國大革命後,代表皇家品味的新古典畫派逐漸沒落,而展現奇思異想的浪漫派則方興未艾;巴比松畫派受到17世紀荷蘭畫派及英國畫家康斯塔伯的啟發,作品中有種純淨與自然的風格,追求光線和氣氛的極致表現,並直接在戶外寫生,再將作品帶回畫室完成。這種忠於表現眼前自然環境的信念與在戶外寫生的做法,影響到後來的印象主義,成為印象派的先驅。
*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與印象派的畢沙羅都十分欣賞柯洛;莫內甚至稱讚他:「柯洛才是真正的大師,與他相比,我們根本微不足道」。
「巴比松畫派」的農民畫家:米勒
米勒Millet (1814-1875)法國的農民畫家,也是「巴比松畫派」的代表畫家之一。他成功地將辛勤工作的農民,與崇高的宗教情操,真實而誠敬的描繪出來。代表作除了《拾穗》,還有《播種者》、《晚禱》等作品。
19世紀中,米勒正遭逢一個革命的時代,社會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混亂紛擾,他將勞動者的日常活動以神聖的手法帶入創作。這樣的題材與畫中所傳達的社會主義思想,受到當時保守畫派的質疑與中產階級的抵制,所以畫作實際賣出不多,生活過得相當拮据。直到1867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獲得勳章,才奠定了米勒在畫壇上的地位。
* 米勒《拾穗》1857,法國奧賽美術館藏。《拾穗》長久以來一直是頌揚農民勞動尊嚴的重要圖騰。畫作中蘊含著畫家悲憫的情懷以及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晴朗的天空下,三個農婦低頭拾取田地上收割後的餘穗,畫家以「遠明近暗」的光線處理方式,來展現天地遼闊、深遠的空間感,遠處點綴著馬車、房子和人物。米勒成功地把當時社會上最微不足道的貧民,拿來作為畫中的主角,既記錄了當時的農村景象,也將社會中低下階層人民的無奈與辛苦,表露無遺。
他筆下的人物通常沒有太多細節,五官表情常隱在暗影中,但是憑著他們身體的姿勢、結構,就能夠散發出一種寧謐、堅實、虔敬如宗教一般氛圍的神聖感。米勒讓土地中的農民如同雕塑,成為大地上永恆不朽的標誌。
米勒《晚禱1857-59》。
米勒《晚禱1857-59》。落日餘暉灑滿天際,農村夫婦正在收成馬鈴薯,村裡教堂響起晚禱的鐘聲,他們停下工作虔誠禱告。米勒這幅畫展現了一種宗教情懷與光輝。
梵谷《晚禱》1880 - 仿米勒畫作。
20世紀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在傳記中提過,他的首張啟蒙畫,就是米勒的「晚禱」。
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米勒晚禱的考古追憶》1933-1935。(運用精緻細膩畫法表現奇異的物體。這種宛如夢境的現實感,被為超現實魔法)。
1848年米勒畫了《簸穀的人》賣了500法郎,用這筆錢到巴比松去定居、安家。這幅畫目前是英國倫敦國家畫廊館藏。
《簸穀的人》1848,畫面中有個頭上繫著紅頭巾,膝上綁著破舊藍布的簸穀農民,正在進行將麥穀與麥實分開的工作過程。畫家運用細微點灑重疊的筆法,描繪出金黃小麥在簸揚時如塵土般飛散飄揚,尤其在陰暗的背景下,更顯得自然生動。
1868年米勒又畫了一幅《簸穀的人》(法國奧賽美術館收藏)。這幅畫曾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相隔將近20年,兩幅類似題材的油畫,在繪畫技巧與風格上你覺得有差異嗎?
另外米勒畫了兩幅播種者:
《播種者The Sower》1850。幾乎是夕陽下的光影,刻意將農人的臉部畫得模糊陰暗,米勒以自然寫實的筆法呈現農民的日常生活。
隔年又創作了同主題的腐蝕版畫《播種者》。(目前由日本實業家中村武夫收藏)。
下面這幅是 梵谷1882年仿米勒《播種者》所畫。
(柏青攝於荷蘭梵谷森林公園庫拉穆勒美術館)。
「米勒」是梵谷生命中第一個崇拜的偶像,他認為米勒筆下的農民都著基督與聖母般的尊嚴與崇高。後印象派梵谷模仿米勒的《播種者》畫了多幅的素描與油畫。
梵谷《播種者》/ 埃頓、海牙1880~1883。徐秘書長攝於奧賽美術館。(要了解梵谷,最好的方式就是充分研究他的素描作品。這些素描代表梵谷重要的藝術成長階段,也是偉大畫作後面的推手)。
梵谷《播種者》1888年 / 阿爾。一改過去的陰暗晦澀,農夫身後一輪大大的黃色太陽引人注目,天空是黃色的,大地則是藍紫色,梵谷曾說:「我根本不在乎實際的顏色」。
同年梵谷又畫了另一幅《播種者》。
米勒的素描《第一步》1859年。
梵谷仿米勒《第一步》1890。他以彎曲旋轉的渦紋描繪樹木與矮叢,人物都框上了厚實的黑色線條(明顯受到日本藝術的影響),畫面則採用高明度的藍、黃和綠色,整幅農村景象平凡實在,但又充滿了溫馨的親情。
米勒《午間小憩Noonday Rest》1866。不同於厚重感覺的油畫,他以畫紙、粉蠟筆朦朧感的疊色效果,展現出清新動人的畫面。辛勤的農村夫婦利用午休小睡,一旁放置著鞋子、農具,周圍的麥草堆,象徵著豐收的期許,呈現出農村的生活景象。
* 梵谷仿米勒《午間小憩》1890/油畫。(秘書長攝於奧賽美術館)。2017奧賽美術館30週年故宮展覽梵谷的畫作就是這一幅。
梵谷喜歡模仿米勒作品中的「真實與單純」。他將米勒的「午睡」構圖左右反轉,其他人物、牛車、麥草堆則都似曾相識。他習慣以不同方向的筆觸,來製造波浪或光暈的效果。前方麥梗的疏鬆筆致,更帶出這幅畫中的靜謐氣氛。
19世紀下半葉學院派藝術高踞優勢,米勒的《拾穗》被視為社會主義下的作品,以致於貶多於褒,既沒得過奬也沒被官方購藏。惡毒的藝評家甚至批評《拾穗》畫的是形容枯槁、面目黧黑,飽經風霜的村婦,甚至像「衣不蔽體的稻草人」。這幅畫直到四十多年後,它的地位才獲得肯定。
* 法國學院派畫家朱爾·布荷東(Jules Breton 1827-1906)《拾穗者之歸》1859。
藝評家們卻一致認為布荷東筆下的鄉村,美好到「可以媲美眾神居住的奧林帕斯山,他所畫的農家女個個花容月貌,好似古希臘的女神下凡」。並將布荷東《拾穗者之歸》畫中正前方頭頂著麥綑的拾穗女譽為「農村女神」。
布荷東筆下的勞動者表情莊嚴神聖,姿態優雅。畫面有著古典的三角形構圖,具備了戲劇性的張力,在當時是非常受歡迎的繪畫風格。不但榮獲法國沙龍展ㄧ等奬章,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更自費買下此畫,並於1862年捐贈給盧森堡美術館。
你喜歡寫實主義的《拾穗》還是學院派的《拾穗者之歸》呢?
美國畫家威廉·莫里斯·杭特William Morris Hunt(1827-1910)。
杭特自幼養尊處優,父親是國會議員,家族是佛蒙特州最大的地主。他多次造訪巴比松, 十分仰慕米勒的繪畫,他跟隨米勒學習如何畫天空,如何賦予色彩,如何使色彩彼此烘托呼應。
* 威廉·莫里斯·杭特William Morris Hunt《農婦》1852。
畫面中身著白色上衣與棕色的裙子的農婦,挽起的髮髻,柔美的頸肩線條,手上輕撫著小小白色雛菊的花瓣。杭特筆下的農婦,散發著優雅的氣質,柔美脫俗猶如維納斯一般的動人。金黃的麥穗中點綴著紅色的罌粟花,畫面十分潔淨清新。
儘管他學習了巴比松畫派的田園技法,但是畫中的農婦與米勒筆下辛勤樸實的農婦不同。他欣賞米勒,是米勒的知音,米勒的畫作能夠受到美國人的重視與推崇,杭特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功臣。
強調忠實描寫的寫實主義藝術
當浪漫主義發展到後期趨向於浮誇空洞,藝術終於產生新的變革。19世紀的歐洲,因為工業革命,社會發生劇烈變化,城市及社會引發了不同的問題,人們開始關注現實生活,藝術家就創作了一系列寫實及省思的作品,這就是「寫實主義」誕生的背景。
19世紀法國寫實主義的巨匠 - 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o Courbet 1819-1877。家境富裕,不從事父親期待的律師行業,一心立志要做畫家。由於持續不斷地發表類似平民告白的社會主義式作品,屢屢與學院派發生激烈的衝突。他尖銳的嘲諷古典主義畫派的腐朽、浪漫主義畫派的浮誇,他主張藝術應以現實為依據。喜歡描繪富有人情味的農村貧民和勞動階級,他是寫實主義的創始者。
庫爾貝《篩麥婦》 1853-1854。收藏於法國南特美術館。
庫爾貝《打石工》1849。(1945年這幅畫因德國德勒斯登博物館受到轟炸而被毁)。
一老一小衣著襤縷的石工,在烈日下辛勤的工作。鐵鍬、錘頭、鋁鍋炊具散落一地。老工匠膝下墊著一把稻草低頭砸著石塊,年少者可能自小就進行這樣繁重的體力勞動,鞋子早已破爛,衣服也劃開了口子,背帶只剩了一條。真實的現場令人產生震撼與悲憫。在某種程度上看,他與米勒的拾穗有著某種共同的內涵。畫家成功的襯托出貧困、疲憊、聽天由命的思想主題。
畫家把人們從浪漫主義的幻想與學院派的理想化中拉到了現實世界。畫中兩個為生活奔波的工人形象是何等的真實!「現實主義」的手法賦予了畫作更深刻的靈魂。
他主張藝術表現應該以現實生活作為依據,反對粉飾生活。他有句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天使」。庫爾貝的成就在於題材上的革新,他放棄宗教、神話、寓言和歷史題材,以致於他的作品一度被認為是粗俗的,而遭到詆毁。
庫爾貝名作《奧爾南的葬禮》1849。
《奧爾南的葬禮》是以將近7公尺寬, 3公尺多高,等身人像多達50人的鉅作來描寫家鄉的葬禮景象。他動員了整個鄰里,從市長、法官到家人、鄉人各階層的人士來當他的模特兒,這幅畫完成時是奧爾南小鎮的一大盛事。
這件創作等於挑戰批判了傳統肖像畫的意識形態。在巴黎沙龍展推出時,遭到了嚴厲的惡評「醜陋的作品」。因為以往的繪畫,只有耶穌、聖母、神仙、國王、英雄等角色的葬禮,才合適、才值得如此大尺寸的畫面來表現這種神聖的悲愴感,而這類阿貓阿狗的葬禮怎麼可以與偉人、聖人等同視之?
庫爾貝有句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天使」,他希望在創作的世界裡,不同階層與不同背景身分的人,都可以一視同仁被忠實的對待。庫爾貝的成就在於題材上的革新,他放棄宗教、神話、寓言和歷史題材,以致於他的作品一度被認為是粗俗的,而遭到詆毁。
庫爾貝家境富裕,相貌出眾,才華橫溢。不似一般畫家的自畫像通常面無表情、兩眼放空;也不同於梵谷自畫像的凝重深沉。他的自畫像則透露出輕鬆愉快,及混雜著天真與自信的神情。
《帶皮帶的自畫像》,散發著文藝青年憂鬱的藝術氣息。
庫爾貝《帶黑狗的自畫像》1842。
庫爾貝《自畫像》1845。
《受傷者》,庫爾貝是政治狂熱份子,這幅畫暗喻自己為革命流血,桀驁不馴的展示自己完美的側臉(1871年率眾推倒拿破崙炫耀戰功的標誌物-旺多姆圓柱)。
《戴貝雷帽和紅領巾的自畫像》入獄服刑的自畫像仍然充滿著優雅、自信。
1855年他的作品遭到巴黎世界博覽會的拒絕,他一怒之下在官方展覽會旁搭棚,舉行個人作品展,稱為「寫實主義-庫爾貝, 40件作品展覽」來對抗主流藝壇,轟動了法國美術界。「寫實主義」一詞也從此被文學界和藝術界所採用。
他以意識形態與對抗方式為自己抉擇了一條不能回頭的生命歷程。他不僅挑釁學院派主流的審美標準,也挑釁政治。他抨擊君主體制的權力擴張,積極投身法國社會的革命運動。甚至率眾打毀拿破崙紀念柱(這個用1200門大炮熔鑄的圓柱,上面刻載著拿破崙歷次侵略的戰績)。最後判決入獄六個月並需賠償圓柱資金30萬法郎,出獄後流亡瑞士,客死異鄉。
奧賽美術館30週年庫爾貝的故宮展品:
* 庫爾貝《裸女與小狗》1861-1862。
視線從左方紋理清晰的岩石向後延伸在即將隱匿的光線中,一圈圈奔湧的潮水,灰暗的冷色調裡有個肥碩又露出髒腳的裸女,噘著嘴正要和小狗親吻。
他的親密女友里奧蒂娜褐色的頭髮蓬鬆散亂著,身體彎曲成ㄧ道弧線,眼神專注,右手依附在大腿上,雙腿傾斜卻遮不住微微隆起的小腹,裸女翹起腳趾亮出沾著泥沙的橘紅色腳底版。
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女性,他以結實健壯的農村女人打破了傳統浪漫的審美觀,(右圖是洛可可大師布雪的優雅裸女)。
庫爾貝的作品從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凝鍊出來的美學與質樸的外光技巧,給予之後的青年畫家們深遠的影響。很多評論家認為他造就了後世的馬奈,而沒有馬奈也就沒有後來的印象主義畫派了。
* 法國19世紀寫實派畫家 朱爾·巴斯提安·勒帕吉Jules Bastien Lepage(1848 -1884)。出生在法國富裕的農民家庭,受過學院派的科班教育,習得嚴密的素描技巧,又深深欽佩庫爾貝、米勒現實主義畫家的內涵,同時吸取了莫內等印象派畫家色彩技巧的長處,最後以樸實無華的筆法,描繪出法國農村生活的真實面貌。
寫實派畫家勒帕吉《垛草》1877。(或譯《乾草地》)。
*垛草,存放草類的露天長垛,經常覆以茅草屋頂用來防潮。
一個勞累過度躺在草地上酣睡的農夫,好像剛剛吃過妻子送來的飯,用草帽蓋著臉,正在享受著片刻的輕鬆。沾滿污泥的破鞋,鬆弛的破舊衣服下顯露出瘦骨嶙峋的軀體,在在都顯示農民勞動的辛苦。
年輕體壯的少婦默默的坐在丈夫身邊歇息,濕漉漉的頭髮,彎曲的腰背,粗糙的雙手,指甲的污泥,以及呆滯木然的神色,長期生活的重擔似乎使她失去了容顏的光彩,顯得疲憊不堪。
從畫作中,我們明顯看到來自於現實主義的重客觀、重典型的主題表現;巴比松畫派的重寫生、親自然的純淨;以及古典學院畫派的嚴謹扎實、精確入微的構圖技巧。這是畫家29歲時的作品。他是繼米勒後唯一能真實生動再現法國農村生活的畫家,可惜只活了36歲。他的《垛草》代表了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最後的輝煌。
網路上稱譽《垛草》這幅畫,是「一生中應該見識的35幅畫」之一。
天空之王-尤金·布丹
尤金·布丹Eugene Boudin (1824-1898)法國19世紀風景畫家,出生於翁弗勒漁港的水手家庭,終身都熱愛這裡的海岸與天際。他擅長用狂放急速的筆觸描繪大片天空下的海景與港口帆影、人群。自然主義的柯洛稱譽他為「天空之王」。
尤金·布丹,是莫內的啟蒙老師。被稱作「印象派之父」。他對莫內的忠告是「當場直接畫下來的任何東西,往往有一種你不可能在在畫室裡找到的力量和用筆的生動性」。這句話成了莫內一生追求的宗旨:「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達我的印象」。
* 尤金·布丹《圖維爾海邊》1867。
陽光灑滿大海和沙灘,人群中有的撐著洋傘漫步,有的坐在海邊觀賞海景,有的孩子在玩堆沙,小狗穿梭人群中,讓人如同親臨海邊所見,一切是那麼的真實和生動。
* 尤金·布丹《卡瑪瑞港》1872。
從港口遠遠望去海天相連,一望無際,天空中翻騰的雲層,海洋水面上的波浪追逐,畫家運用急速的筆觸,高度的技巧,描繪出透徹明亮的空氣,和變幻莫測的光影。
庫爾貝和柯洛十分推崇布丹的寫景藝術。布丹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種純粹的繪畫物件,他以粗獷筆觸描繪陽光、空氣和色彩的風格,也得到後來印象派畫家們的肯定。
瞬息永恆的大師 - 竇加
下面這位被譽為19世紀晚期西方藝壇偉大的一線畫家-竇加,是印象派中唯一受過正規學院訓練的畫家,他以經典雋永的寫實手法,保存了法國近代生活的各種片段景象。
把竇加的畫放大慢慢欣賞,你會看到古典、浪漫、寫實、印象派的元素在其中。
竇加Edgar Degas(1834-1917)。一幅幅舞者細緻的舞衣和盡情旋轉跳躍的舞姿,造就了竇加的藝壇奇蹟。但是他始終不承認自己是印象派,他覺得自己是寫實主義者。
竇加,出生於巴黎的銀行世家,就讀於法律學院,後來進入國立藝術學校,拜倒於安格爾的畫作之下。早期家族的肖像及一些歷史畫,顯示出他承襲了傳統學院派嚴謹的構圖與純熟精練的素描技巧。
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曾經親自指點他:「年輕人,絕不要在現場寫生,要依照記憶和大師的複製版畫來畫⋯要畫很多線條⋯」這段話對竇加一生的繪畫信仰影響至深,也成了我們了解竇加作品的重要線索。
竇加《歌劇院管弦樂團》1870。(由於家庭富裕,自小接受音樂與藝術薰陶,佩勒堤宮歌劇院是他常去畫畫的地方)-照片攝於奧賽美術館。
竇加曾經說過,他從來沒有一幅隨興勾勒或神來之筆的作品,全都是不斷觀察鑽研前輩的畫作,繼而思考、練習素描、構圖、布景、上色。畫面前方展露了完整的巴松管,凸顯狄歐為主奏的角色;畫面右邊低音提琴的琴弦頭,舞台前緣,左邊有大提琴,在主角頭頂上方,是芭蕾舞者腳下的燈光,竇加透過精密的構圖烘托出狄歐凝神吹奏的表情。
竇加在羅浮宮臨摹畫作時認識了馬奈,兩人常相約去賽馬場。比起賽馬的樂趣,竇加更喜歡馬匹本身的優美姿態。
竇加《在隆尚賽馬》1872。這幅畫就像拿著相機,拍攝暫停的瞬間。場景有一種延伸的視覺效果。他往往採用橫幅的結構,就像電影中的連續鏡頭一樣,有人說他的素描和構圖技巧超過了荷蘭傑出畫家維梅爾。(攝於波士頓美術館)。
隆尚馬場是法國賽馬競技等級最高的殿堂。賽馬場的風貌屢屢成為竇加作畫的主題。
《賽馬檢閱》1866-1868,攝於奧賽美術館。竇加融合日本浮世繪版畫的風格,平塗紅土、黃土為基調的大地色彩與觀眾平台、行人區、騎士的衣著和天空,產生一種復古的韻味。他粗略勾勒人物的身形衣著,卻仔細描繪馬匹的軀體線條和肢體動作;誰是主角,不言而喻。對比遠方煙囪斜吹的煙,畫家在地上拉出他們長長的身影。
竇加《聆聽巴甘茲彈唱的父親》1871-1872。
竇加父親奧古斯特出身貴族,相當熱愛藝術與音樂。西班牙男高音巴甘茲受邀至寓所的沙龍演唱,奧古斯特全神投入的坐在歌手旁屈身聆聽。竇加細膩的捕捉父親十指交錯、亟欲把握餘生美好時光,但歷經風霜、已顯老態的形象。1874年父親去世,竇加將這幅畫一直掛在床頭。
竇加的名作:《洗衣婦》1884-1886。畫面右邊的女人,左手壓住右手,低著頭使盡全力熨平淺灰色衣服;旁邊那位雙下巴的婦人,打著呵欠,左手揉著側頸部,右手抓起玻璃瓶,似乎要仰灌一口以解工作的無聊,兩個人形成了強烈對比。這幅畫為了貼近燙衣婦粗劣的工作環境,畫家用了未打底的粗胚布,亞麻布的原始色調和粗獷的質地紋路,使畫面自然呈現一種質樸的滄桑感。
《洗衣婦》這幅畫是竇加觀察是市民百態後,彷彿瞬間「按下快門」的作品,看似即興之作,其實也看得出畫家嚴謹的構圖和素描技巧。
竇加祖父先後從事證券和銀行業,而外祖父以經營棉花致富,所以他先後畫過《棉花交易辦公室》、《證券行群像》等作品。
《棉花交易辦公室》1873,所描繪的是他外祖父的家族事業,畫面前方好整以暇瞇著眼檢視手中棉花樣品的是竇加的舅舅,後面叼著煙,悠閑看報的是他弟弟,整個交易所瀰漫著上流社會商人的身段與氣息。畫面由近而遠的遊移俯瞰的構圖安排,就像是現代影像運鏡的技巧一般。
* 2017故宮展覽的作品就是這一幅《證券行群像》1878-1879。(秘書長提供奧賽美術館照片)。
竇加的名作《苦艾酒》1876。
法國蒙馬特山丘下的新雅典咖啡館是《苦艾酒》的場景所在。印象派畫家經常在此聚會;後期梵谷、高更也在這裡出現。
與《熨衣婦》一樣,以桌子為第一前景,將人物和觀者隔開。竇加刻意安排了兩位模特兒-女演員安德里和ㄧ位落魄的朋友畫家德布坦,兩人並未交談,衣著暗沉的男人右手肘托在桌上,嘴裡叼著煙,眼神空洞;身邊衣著明亮的瘦弱女子,垂落雙肩癱坐在旁,似乎喝了過多的苦艾酒,神情恍惚的醉態躍然紙上。環繞四周的是空盪蕭瑟的幾何桌板,突顯了他們的疏離落寞。除了色彩的對比分明之外,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苦澀沉悶的氛圍。
*(苦艾酒,是平民烈酒的代表,也是貧窮人的麻藥,許多工人和藝文界人士特別喜愛這種茴香味的蒸餾酒,並因此成癮,無法自拔,甚至造成各種悲劇。從1915年之後被禁止飲用與販賣)。
竇加不喜歡莫內、雷諾瓦斑點式和充滿活力的筆觸,他自喻為「線條的顏色師」。這幅畫無論構思、空間的鋪排、人物的姿態、光線投射在人物身上的明暗對比,酒杯酒瓶的透明感,還是牆上鏡子所反映的空間深度,相互輝映成趣。藝術家們公認這是一幅上上之作。
《苦艾酒》這幅畫因為竇加精湛的演繹人物表情、神態與咖啡館環境,結果事後引發眾人對號入座的聯想,認為這兩位人物酗酒落魄至窘,逼得畫家出來澄清絕無影射情事。竇加只是要藉著邊緣人、異鄉人的形象,投射現代城市冷漠無情的基調而已。
芭蕾舞的藝術大師 -竇加
竇加最膾炙人口的題材是芭蕾舞系列的畫作。藉著掌握對象動作的瞬間,將流暢的線條飛快地表現在畫布上,保存了法國近代生活的各種片段景象。
竇加以描繪賽馬場、歌劇院和芭蕾舞院的景色而聞名。這種題材的選擇明顯受到日本木刻版畫的影響。他在構圖的創新上具有獨特的原創性。以前畫家習慣將人物整體和關聯的每個部分都ㄧㄧ描繪,到了竇加,他卻常把人物安排在另一個角落或放置一旁,製造出空曠的空間,如此一來,畫面上的戲劇效果反而更加強烈。 這種設計明顯是受到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
而另一種影響則來自攝影無所選擇地拍下眼前景色的表現。(印象派興起之際,攝影也開始發展)。「歌劇院中的大廳」這幅畫就像一般照片,沒有刻意的安排,也沒有中心主題。前景的椅子似乎是隨意地放置,畫中人物也不像傳統繪畫般安排在中央,而改以不對稱的排列,反而賦予了空間一種特別的感覺。有時候空白的空間,反倒會讓整幅畫隨著舞者躍動了起來。
竇加《歌劇院中的大廳》1872。 所以竇加一系列的芭蕾舞者群像,就像使用快門照下來的幕後花絮,只是色彩更豐美、情感更細緻、構圖更有層次了,留白的部分也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
《舞蹈課》1873-1876。挑高的屋頂與廳外的落地窗,烘托出畫面空間的延伸和層次感。貝侯老師站在教室正中,手裡的杖用來敲地板、響節拍,統一舞姿。ㄧ旁學生或執扇透氣、翹首搔背、整理肩帶、相互扶腰練習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生動的觀察,都是經過竇加一再的素描練習。(秘書長攝於奧賽美術館)。
紅花髮髻、外套,綠色的腰間蝴蝶結,地板的金黃及窗外的藍,所有顏色的比重也都經過他精心設計,不但襯托出女孩的青春氣息,也凸顯芭蕾舞衣的雪白風情。
竇加40歲時父親留下大筆債務離開人世,他一夕成為在債權人聲討的對象,於是他重複援用芭蕾舞者蔚為風潮的主題來作畫,迎合時下的收藏品味,以便銷畫還債。
竇加是歌劇院的季票客戶,透過特權可以自由出入舞蹈公寓。他經常畫等待出場、排練、休息的芭蕾舞者。竇加就像一個旁觀者,默默的觀察身邊可能入畫的一切。
1720年代粉彩畫從義大利傳入法國,在法國盛極一時。19世紀後半期,馬奈與竇加、雷諾瓦也曾嘗試創作一些相當高明的粉彩畫作。
* 「粉彩畫」:粉彩畫使用的顏料僅次於油蠟筆或粉蠟筆。將這些粉狀的顏料摻入白黏土和橡膠溶液,凝固之後就可以用來當作畫筆使用。(竇加會將粉彩筆排在窗邊,在日光下褪過色的顏料,就能畫出更鮮艷的色調)。
竇加巧妙地主導著複雜的粉彩技術,僅僅少數幾筆,在一張小尺寸的紙張中,就能畫出芭蕾舞者的熱情和動態,以及舞蹈的神奇氛圍。
竇加的粉彩畫《舞台上》1880。竇加通常以地板的線條,來勾勒出畫面的布局,讓我們感覺位在前景的舞伶,彷彿已躍出了畫面。他又運用粉彩畫的特性和技巧,將舞者舞裙的透明飄逸和優雅的舞姿,表現得分外輕盈柔美。整個畫面仍採用了大量的留白,而以綠褐色的地板來填補,用色雖然不多,卻營造出奪目的光彩和盎然的生氣。
自1880年代和1890年之後,竇加開始創作粉彩畫的實驗。美國印象派畫家瑪麗·卡薩特做了他的模特兒,《女帽店》1882。店員手持兩頂帽子站在一旁,優雅的年輕女子正在對鏡自顧,頭上的帽子如同面龐一般傾斜著,暗沉色調的橄欖綠長裙與鑲著花朵的帽子成了最完美的呼應。
《歌手》1884,粉彩畫。
《浴盆》1886,粉彩畫。浴盆中的女人,左手撐著浴盆底部,右手擦拭著後頸部。圓形的浴盆,圈住我們的視覺;斜出的梳妝台,拉出臨近現場空間的透視感;梳妝台上小銅壺與女人的頭部相對,而大水壺的形體則與女人的身形呼應。梳妝台上散落著赭紅色假髮和凸出檯面的梳子。(浴盆,是竇加畫風純熟時期的作品)。
竇加晚期的作品筆觸愈來愈粗獷,線條也越加簡潔俐落。
畫面上渲染著無從閃避、炙熱燃燒的紅,黑色的線條簡化的勾勒背景人物。
《梳髮》油畫,1896。畫面的轉變更加劇烈,更為徹底。梳妝台旁ㄧ位腹部凸起的女子,撐起左手腕,右手扶著額頭髮際,彷彿侍女揪痛了她的頭髮。畫面去除了景深,消弭了人物和環境的後續空間,回歸美術的二元平面。畫面上溢流如岩漿的色彩和揮灑俐落的線條,帶給觀者豐沛的情緒與想像。
這幅畫是在他視力極為衰弱時完成的。線條和色彩都趨向於大膽粗獷,失明使他作品裡的主觀色彩增加。雷諾瓦說:「竇加視力差的時候畫得作品最好。」後來野獸派的亨利·馬蒂斯受到這幅畫的影響極大。而畢卡索也認為這些是他留給世人最珍貴的創作。
竇加自40多歲起即患有眼疾,年事越高,視力越差,除了創作粉彩畫外,還利用蠟雕將腦中熟悉的身影捏塑出來。馬、舞者仍是他最喜愛的主題。
竇加《低頭的馬匹》1883-90。(牆面畫作是《環抱雙手的芭蕾舞者》1872)。
《看著右腳底的舞者》1890 - 1910。
竇加《十四歲的小舞者》1878-81。14歲小舞者介乎伸展緊繃與放鬆舒展間的姿態,輕輕的抿嘴,抬高的下巴,雙手在背後交握,類似芭蕾的腳位,不同於伸展開的動作,反而蘊積了許多內在的能量和氣韻。
這件小舞者的作品,必須環繞著雕像從不同的位置來欣賞,因為竇加的捏塑已完全考慮到三度空間的特質了。
竇加顛覆了雕塑的傳統,因為這座小舞者除了使用真正的毛髮外,連芭蕾舞衣和舞鞋也是布做的。這是他生前唯一公開展示的雕塑創作。約有七十件雕塑蠟像在他死後ㄧ一被鑄成青銅。這些作品也影響了後來未來派與立體派的雕塑。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有位畫家正在臨摹《十四歲的小舞者》,畫得維妙維肖。
竇加謹記前輩大師的典範,加上善於觀察巴黎生活所產生的現代性題材,他站穩了一個傳承的位置。被後世譽為19世紀晚期西方藝壇偉大的一線畫家之一。
印象派的中堅份子 - 卡密爾·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畢沙羅,法國印象派畫家。個性溫和而且協調性極強的他,一直扮演著凝聚印象派的靈魂角色。自始至終他堅決為印象派的形成、發展以及提攜後進奉獻心力。他除了引介高更、秀拉及西涅克參加印象派團體展,自己本身也是唯一完整參加過八次印象派畫展的藝術家。塞尚、高更、梵谷也都公認畢沙羅是他們心中的典範和導師。
2017年故宮展覽奧賽美術館畢沙羅的三幅畫作:
普法戰爭結束後,畢沙羅定居於塞納河邊的蓬圖瓦茲(Pontoise),這裡成為藝術家們風景繪畫的中心:傳統農莊、田野與山丘、花園、河岸、森林與市場等。塞尚和高更也都曾多次短期居住,隨心所欲的在此作畫。
* 畢沙羅《圖爾·度·榮格勒地方的小路》1872。- 故宮的展品。
早期印象派畫家,習慣在畫面中,放置一條小路,以引導觀者視覺動線的延伸,畢沙羅以沉穩厚實的色調,繪出大自然的景觀。
* 《馬爾利港塞納河畔洗衣台》1872。
這幅畫我們看到既有巴比松畫派柯洛的影子,但更多是畢沙羅自己的清新空氣,明媚的陽光與柔和深遠的雲天。
* 畢沙羅《曬衣服的女人》1887。- 故宮展品。
在1886年認識新印象主義的秀拉,之後的作品開始實驗「點描法」的創作。畢沙羅以微妙豐富的色彩與細小點畫的筆觸,描繪了這對曬衣服的母女,畫中洋溢著輕鬆、愉快、充滿生機的氛圍。
畢沙羅夫人原本是他母親的女僕,在父母階級觀念作祟下,幾經波折才結婚,生養了八個小孩,早年一直為拮据的經濟所困。但是貧窮並沒有擊倒意志堅韌的畢沙羅,他說:「繪畫使我快樂,它是我的生命」。
愛家的畢沙羅用大特寫的側面角度,呈現妻子在窗邊專注縫紉的神情,讓人感覺十分溫馨。
《窗邊縫紉的夫人》1878。
《牧羊女》1881。
畢沙羅的代表作之一:
《紅屋頂》1877 - 略顯模糊的風景將色彩揮灑在畫布上,這幅畫主要是呈現午後陽光照耀下的冬日氣氛。
一條綠色的小徑始於畫面之外,勾勒出緩慢的曲線,最終在小村莊四周圍成一圈。幾片零散的枝葉、枯槁的灌木就像複雜的網路,透過了不規則的線條與與形狀,你可以辨識出幾間古老屋頂深紅色的瓦片,紅色屋頂之後是一座朝著天空延伸而上的山丘,染著黃、紅色,顯得分外斑駁。
自然主義的柯洛發展出朦朧霧狀的風景品味,觀賞者從中可以找到樹木背後仙女的影子,大自然被美夢籠罩,畫面飛舞著黃昏迷人的憂鬱⋯。然而畢沙羅選擇的題材並非表達柯洛的夢境,因為隱現在那層枯枝散葉隔幕之後的破舊老屋,它是一種紅色的幸福。畢沙羅早已與大自然呈現的一切達成了和解,融成了心靈的契合。
畢沙羅特別喜歡畫陽光下的綠色丘陵地、農舍,以及默默在土地上工作的人。他的田園農村,散發著濃厚淳樸的生活氣息,有「印象派的米勒」之稱。
《搭豌豆棚架的婦女》1891。2008年曾來台展出,造成很大的轟動。
畢沙羅的農村畫作,有著鮮麗豐富的色彩,搭豌豆棚婦女的姿態,甚至有一種遊戲性與律動性的存在,因為光線與色彩本身的融合愉悅感,讓畫面顯得溫暖許多。這與米勒描繪農村總是帶有某種「頌揚」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
畢沙羅是ㄧ位溫和謙遜的人,虛心汲取寫實、巴比松等各家畫派的長處,再融入自己的藝術創作中。結識新印象主義的秀拉後,又開始研究科學與色光的理論,規劃預設出畫面色彩配置的方法,探索以細小碎密筆觸組成的點彩繪畫實驗。
畢沙羅的名作之一:《窗外景致》1888。以逗點般大小的色點,描繪景物和周圍空間的色彩共鳴,創造農村與田野的景致。
亞弗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 (1839 - 99)。法國印象主義畫家。希斯里,英裔,年輕的他著迷於文學與藝術(莎士比亞與畫家透納等人)最後放棄承襲家族的貿易事業,到巴黎學習繪畫,決心要做一名畫家。
一生將近800幅的畫,幾乎都在描繪巴黎近郊的風景。畫作瀰漫一股靜謐、樸素又內斂的詩意氣息,有「風景抒情詩人」的美譽。
雷諾瓦筆下的希斯里
故宮展覽法國印象派希斯里的五幅畫作:
* 希斯里《沙埔隆樹林一角》1883。
* 希斯里《春天的森林邊緣》1885。
* 希斯里《羅安運河》1892。畫家用一排排的棕色白楊樹幹縱劃於淡紫色的天際,優美的運河線條以清冷的藍色來呼應,形成一幅簡樸、沉靜的秋色。
* 希斯里《羅安河畔莫瑞鎮》1892。這幅作品延續之前寬闊天空帶出空間景深的構圖,但是筆觸變得更加活潑有力,顏色和光影的鋪陳也更細膩豐富。透過天空緩緩浮動的雲朵,和清澈水面的波光倒影,希斯里的畫筆構築出一幅與世無爭的人間天堂。
* 希斯里《莫瑞橋》1893。
莫瑞橋與羅安運河的今日實景。
《羅安運河》1882。畫作中的雲層流動和清澈水面所映襯的樹影,在色調和光影的鋪陳上十分細膩豐富。(攝於波士頓美術館)。
參閱資料:1,圖說西洋美術史,嘉門安雄 2,藝術便利貼,許麗雯 3,寫給年輕人的現代藝術,高階秀爾 4,圖說巨匠教的藝術課,視覺設計研究所 5,教你認識101位世界名畫家,早坂優子 6,繁星巨浪,張志龍 7,劍橋藝術史,蘇珊·伍德福特 8,西洋美術史之旅,張心龍 9,西洋美術史,高階秀爾 10,有關藝術的100個啟發,邢艷 11,寫給入門者的西洋美術小史,章依秀 12,寫給年輕人的巴洛克與印象派,高階秀爾 13,用年表讀西洋藝術史,蔡芯玗 14,西方美術史的15堂課,丁寧 15,印象主義繪畫,何政廣 16,世界畫家圖典,田邊幹之助。17,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許麗雯18,100藝術大師,胡永芬 19,藝術家雜誌 20,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西洋畫家及其創作,許汝紘 21,奧賽美術館,李玉婷翻譯 22,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宮下規久朗23,就不是你想的藝術書,顧爺 24,讀懂印象派,法蘭斯瓦·嘉勒 25,,寫給大家的西洋美術史,蔣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