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高雄 -屏東 - 台東 2022/4/24
高雄 - 屏東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含門票)- 台東多良車站(含門票)- 加路蘭 - 小野柳 - 夜遊鐵花村
高雄國賓飯店五星級自助早餐(疫情關係,取餐必須戴上手套,各式菜色都蓋上蓋子)
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
位在屏東縣獅子鄉的【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因置身「達仁溪」與「內文溪」匯流之處,因而得名「雙流」。 園區瀑布高廿餘公尺,溪水直洩而下,聲勢浩大,激起迷濛的水霧,是雙流最有名的景觀。(可惜目前雙流瀑布路段及園區大涼亭整建施工,暫不開放,瀑布(左)照片取自網路)。
山林茂密,豐沛的水量及多變的地形為雙流森林園區帶來千變萬化的林相及自然景觀。徜徉園區可欣賞大片光蠟樹、相思樹、黃連木、桃花心木等熱帶造林樹種,是欣賞闊葉人造林之美的好所在。林間處處可見彩蝶飛舞,耳聽蟲鳴鳥叫,是登山、健行享受森林浴的好地方。
中德旅行社大家族群體拍照紀念
雙流巨石地標
進入園區後映入眼簾的,就是這顆比人還高上2.5倍的【雙流巨石地標】,外型醒目,除了是拍照打卡的熱點外,這裡也是選擇通往「雙流瀑布」的瀑布步道,以及登上「帽子山」的帽子山步道的重要分界點。
屏東獅子鄉的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佔地廣達1600公頃,約莫62座大安森林公園那麼大;有帽子山、沿山、白榕、瀑布4條主要步道,蜿蜒盤踞於青山綠林與楓港溪之間,充分展現出「沐浴山林」的特色。(其中帽子山步道是雙流最高峰,海拔約700公尺,全長2630公尺,因山形似帽子而得名。來回約兩個小時,如果想環視周邊群山,挑戰自己的耐力,可以考慮這條路線。)
導演李安執導《少年PI的奇幻冒險》片中少年PI與狐獴為躲避酸水吞噬,穿梭在神秘島嶼的白榕樹藤纏勒枝幹之間,好像真的踏入地球另一端的叢林中。高聳入天的白榕樹氣根盤結交錯,密度與原始天然的景觀,宛如南美洲熱帶雨林風情的樹林區,讓人忍不住驚歎,臺灣竟然還留有這樣的自然風貌。
片中取景的白榕園位於屏東縣滿州鄉,屬於實驗林區並不對外開放,因此屏東縣雙流國家森林公園的「白榕步道」,倒成了遊客們急欲造訪的景點,而一夕爆紅。
雙流森林遊樂區的白榕步道
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屏東縣另一處欣賞白榕的私房景點,白榕步道全長1900公尺,因終年水氣豐沛,步道上長滿白榕的支柱根、板根及粗壯的鬚根,一樣類似「少年PI」食人神秘島般的夢幻場景。
白榕又名垂榕,因樹幹與氣生根都呈灰白色而得名。雙流的白榕多長在陡坡上,同樣氣根交纏,卻因為地形之故,樹身高聳,攀藤植物纏繞,更多了一份原始蒼勁的美感。形成恆春半島熱帶季風雨林的植物奇觀,也是各種生物藏身及棲息的好地方。
白榕巨木,氣根曲折錯結,樣貌奇特壯觀。大家行走白榕步道時,一條約五尺長類似臭青母,背脊褐色的蛇,正昂首吐信,好在發現後,大夥兒都靜靜繞過它,沒有引起蛇過分的反應。(驚嚇之餘,都忘了拍照)
白榕步道中段的草堆裡,留有傾倒的排灣族石板屋矮牆遺址,為早期排灣族的住所,是本區特殊的人文史蹟。(傳統排灣族建築,會運用板岩及片岩石塊堆疊成矮牆,並使用茅草覆蓋成龜甲型屋頂,因此又名「龜甲屋」)。
園區呈現大自然原始風貌,這裡的溪水是從瀑布流下來的,水流潺潺不斷,溪水的風貌各有不同,沿著溪岸而行,周邊風景非常漂亮, 讓人心曠神怡。
沿山步道
沿山步道全長2160公尺,沿著瀑布步道上方山坡而行,大致與瀑布步道平行,坡度算平穩。若遇溪水暴漲,無法穿越涉水區,沿山步道就成了親近瀑布的最佳替代道路。沿山步道中佈滿原生植物,如光臘樹、台灣櫸、九芎……等等。步道蜿蜒曲折,寬窄不一,上上下下,饒富趣味。


沿山步道幾乎保持原始林相,穿梭其中享受探險叢林般的樂趣。步道中最大看點是,橫跨在楓港溪山谷上的木造「沿山吊橋」,豐沛清澈的溪流帶來充足水氣,形成了複雜林相。吊橋被高高低低的綠樹簇擁其中,橋座穩固絲毫不會晃動,站在吊橋上可以看見平常看不到的樹冠層結構,景觀迷人。
導遊 Jungle 坐在地上拍攝吊橋,他ㄧ路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我們行進,真是一位值得信賴的夥伴!
兩位大哥,導遊 Jungle與我,四個人選擇走沿山步道。步道一路階梯上坡,碎石子、石板階梯、木板棧道交錯其間。榮煥、榮福大哥分別是83、73歲,兩人一馬當先,昂首闊步,走來輕鬆自在,我殿後拍照,跟得氣喘吁吁,實在有些汗顏。(看他們老當益壯,愉悅自得的樣貌,真是超勵志的!)
溪谷兩旁青山環繞,林木茂密,處處可見熱帶雨林植物。一路上導遊Jungle講述了許多植栽的特性與園區的豐富生態,雙流此行增長了不少知識與見聞。
「楓香」樹葉有淡淡的香氣,又因葉形似楓葉,故名之。其枝幹可採樹脂供製線香及藥用,亦可供培植香菇,質堅硬是良好的建築及傢俱材料。當冬季來臨時,赤紅的葉片層層輝映,十分美麗。
光臘樹,樹皮灰白色,幹上留有雲片狀剝落痕跡,樹液則是獨角仙、鍬形蟲等昆蟲喜愛的食物,一條條直線痕跡就是牠們的傑作。因其樹材具有油蠟色澤,很類似雞油,但顏色較白,所以又名為「白雞油」。
春夏交際正是油桐花盛開的季節,片片白色花朵在綠葉的襯托下更顯優雅。
雙流園區的生態非常豐富,鳥語花香的步道散步起來也十分悠閑。每至一個景點,榮煥大哥就拿著相機取景,我會趁機請教取景的技巧,他很有耐心的教我;一路上榮煥大哥和 Jungle都教了我不少攝影取景的技巧,真是收穫不少。
雙流森林遊樂區的瀑布步道有兩處踏石,可以玩「跳格子」涉水的遊戲,增添不少趣味。清澈的溪流,映照著藍天白雲,水花激蕩,迸濺的水霧朦朧迷人。行走在蔥綠林蔭之間,微風吹拂下伴隨著蟲鳴鳥叫,大口深呼吸,以森林浴洗身心靈,真是暢快放鬆!
風景秀麗的雙流,眼前溪流淙淙與翠綠的山野交織出一幅心曠神怡的彩繪美圖。

雙流國家森林園區景觀層次豐富,溪流、瀑布、鳥蝶、林樹、河谷無一不缺,構成一幅優美的自然景致,是一處令人流連忘返的世外桃源。
《雙流森林遊樂區》地址:屏東縣獅子鄉丹路村丹路2巷23號,開放時間:08:00~17:00,費用:平日全票80元;假日全票100元。
午餐:品嚐部落山間野菜的美味
【台東縣達仁】VuVu廚房(野菜農園)- 隱藏在台東最南端的達仁鄉森永部落,VuVu廚房的野菜料理全都是老闆自己栽種的,他引用中央山脈純淨的山泉水灌溉菜園,以無毒有機的方式,種植超過百種野菜,再烹煮成獨一無二的野菜火鍋。
在地出身的老闆張獻文軍職退伍後,目睹部落產業蕭條的困境,因緣際會下,他獲得野菜種原試作和技術輔導的機會,於是開始嘗試在森永村推動野菜微型產業的發展。希望透過產業的串聯,蘊蓄社區發展的動力,並提供部落族人的就業機會,也讓原住民逐漸失傳的野菜植栽及食用文化,永續傳承下去。
「VuVu」在排灣族語泛指祖父母輩,亦能稱呼孫兒孫女,目前常為年輕一輩對部落內耆老的稱謂。以「VuVu」作為餐廳的名字,是期待部落裡的青壯年應該運用長者的智慧,對傳統部落野菜文化的珍惜,並為幼童營造美好的未來。
「VuVu」廚房- 以老屋結合部落原木、石瓦架構的裝潢,現代化的燈飾搭配植栽,讓牆面原民木刻的圖騰更顯出色,不僅保留了歲月的痕跡,也結合空間設計的思維。簡單質樸的用餐空間,懷舊雅緻的小物裝點,是ㄧ間內蘊而有溫度的餐廳。
以蕈菇、野菜熬煮的野菜火鍋湯底,呈現原生蔬果的天然美味。除了會配有一大盤野菜之外,鍋裡本身就有很多配料,剛從農園現採的新鮮野菜,清翠欲滴,正是VuVu廚房野菜食材的最大特色。除了三色小菜,店家另外提供了白飯跟滷肉醬汁。(不過我才拍完照,滷肉就被撈光,只剩湯汁了,老闆應該多放些啊)
健康天然的蔬食饗宴
VuVu野菜火鍋,匯集了15種養生野菜,滿滿一大盆,擺盤精緻令人驚艷,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種天然有機青菜,新鮮的大蝦、軟嫩的肉片,湯頭鮮甜,吃得出食材的原味,健康養生又美味,我們吃到盤底朝天,超級開心的!
VuVu 野菜農園 地址: 臺東縣達仁鄉森永村76號 電話: 0906-862815;備註:用餐請於3天前預約野菜火鍋390元(二人份)
下午13:03 抵達台東縣太麻里多良車站
多良車站位於台東縣太麻里,原為排灣族「打腊打蘭社」所在地,日治時期更名為「多多良」,在南迴鐵路設站時,才將地名簡化為「多良」。多良車站原本是山坡地,兩端均為隧道,車站特別將屋頂改為觀景台,站上月台即可眺望一整片蔚藍太平洋,被譽為「全台灣最美的火車站」,亦是國內外鐵道迷熱門朝聖的打卡景點。
抵達目的地,先要上行之字坡的山路,才能抵達車站。誰知道多良前天大雨,造成山坡土石流,而暫時封閉。導遊隨機應變,推薦附近網美熱門的打卡景點 - 太麻里車站。(為中德團員拍了一張站在多良車站,全體面向蔚藍海洋的照片)
台東縣太麻里車站,是南迴線的鐵路車站,「太麻里」的排灣語為「Tjavualji」,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西元2000年舉辦了「千禧迎曙光活動」從此聲名大噪,號稱「台灣最早看見日出的車站」。
背山面海的太麻里車站,後面是金針山園區,前面是太平洋,居民以排灣族為多,有許多部落故事,車站裡寬敞且挑高,坐著等車很舒服。太麻里車站除了出口風景美,它的月台也很有特色!黃白色的月台,似乎是曙光及金針花的象徵。
靠海的太麻里車站,地勢高於沿岸,一出車站就能看見筆直的馬路沒入海中的美麗景象。
盡收眼底的海岸線
太麻里車站居高臨下,面對一望無際廣闊的太平洋,筆直道路斜坡而下,有種直通大海的錯覺,天際線與湛藍的海洋融為一體,視野廣闊。這裡的車流不多,很適合拍照,每個人都能成為寬螢幕舞台上最耀眼的主角。左側公園的花田與裝置藝術,更增添了車站週邊景觀色彩。
太麻里站前公園裡的裝置藝術
2021南迴藝術季作品
武玉玲不只是藝術家,同時也是排灣族公主,在八八風災後,因為祖靈在夢境的鼓勵,讓她重回部落繼續創作、帶領族人,讓更多人看見她的作品與部落的故事。
地點:太麻里火車站前花園
站前公園2021南迴藝術季作品《我輕輕聽》,邀請大家一起聆聽山林與海洋演奏的音樂,我們享受這塊土地與海洋、與大自然一起合唱。
小野柳(富岡地質公園)
小野柳風景區有一棟造型為斜式屋頂的遊客服務中心,內部介紹小野柳特殊的地質景觀及海岸山脈形成與演進的過程。景區有很大的停車場,個人不收門票,僅收汽車停車費。
位於富岡碼頭北方的小野柳,這裡長著濃蔭的海榕,造型多變的海蝕景觀,光禿禿的奇特岩石及珊瑚礁岩排列的方式,皆酷似北台灣野柳,故有「小野柳」之稱。天氣晴朗時,自小野柳遙望東邊,可以清楚看見位於太平洋上的綠島,是個能讓遊客讚嘆大自然奧妙的地方。


富岡地質公園(又稱小野柳)-熱帶季風氣候下的雨林風貌
小野柳不僅有瑰麗奇特的地質景觀,還有特殊的植物生態。白水木、棋盤腳等海漂植物靠岸生根,這種根暴露在空氣中,可協助吸收空氣中的水氣,往下生長接觸地面後會成為支柱根,並加強植物穩固性,就是熱帶雨林中榕屬植物的普遍現象。

小野柳(又名富岡地質公園),在海水長期侵蝕作用之下,礁石海岸高低不齊如波浪般起伏,岩層表面節理酷似清晰的幾何線條,有著雕刻品般的細致精美,又極富藝術呈現的大方俐落,宛如一座天然雕刻公園。
仔細觀察海邊岩石,會發現豆腐岩、蜂窩岩、蕈狀岩等各種綺麗的奇岩怪石,盡在眼前,特殊岩層的地質一塊塊連接成了步道樣貌。坐在礁石最高處,遠眺藍天浮雲的千變萬化,享受浪花拍打的律動,我面對著大自然的神奇景觀,內心充滿了感動。
導遊Jungle 帶著我們老老少少,一路辛苦了,當然要給你個英姿特寫呀!
下午16:50抵達加路蘭遊憩區
「加路蘭」,是台東縣東河鄉的阿美族部落,阿美族語稱為「kararuan」(族人洗頭的地方)。因為附近小溪富含黏地礦物質,洗髮後自然潤濕亮麗而得名。加路蘭原為空軍建設志航基地的廢棄土置放場所,後經東管處多次規劃整建後,成為現在富有風情的遊憩區與休息站。
來到加路蘭除了欣賞太平洋藍色海景之外,區內也有不少由漂流木所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連休憩涼亭中的裝飾也可見漂流木的蹤影,讓加路蘭成為最美的藝文海岸遊憩區。
遊憩區裡的漂流木涼亭很有日式和風的氛圍,寬廣的草坪觀景台,可遠眺都蘭灣、都蘭山,如果天氣好還可以看到綠島。
加路蘭遊憩區擁有一大片寬廣的草坪、休憩涼亭、以及觀景台,不但提供了東海岸旅行的最佳休息站,這裡美麗的海岸景觀與獨樹一格的裝置藝術,成了台東海岸最美的打卡熱點,遊客們可在海邊散步聽浪聲、吹海風,一邊迎著和煦陽光渡過悠閒時光。
自2016年開始,年年舉辦《台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邀請駐地或國際藝術家創作與東海岸的自然景觀相關的作品。透過藝術家的視角及創作理念,在東海岸風景的渲染下,讓你我在此聆聽著不同的動人故事。
伊祐•噶照 - 生長於花蓮港口部落,從小就對創作展露天分與熱情,他創作關懷的總是海洋,靈感形式也來自海洋,將細碎的漂流木、石塊、甚至廢金屬線條堆疊成充滿流動感的線性連續結構,成為伊祐個人獨特的創作語彙。
兩隻對望的魚矗立在海邊,取名為「我的好朋友」的鐵道枕木裝置藝術,上面寫道:「歡迎過路的旅者,有一個輕鬆愉快的旅程」。
藝術家:達比烏蘭·古勒勒;樹作品名稱:旅人的眼睛;材質:鋼筋(長800公分,寬400公分,高250公分)
『旅人的眼睛』,位於加路蘭遊憩區,眺望都蘭山與都蘭灣相依相擁的絕美景致。對於古勒勒來說,眼睛是一個人內在靈魂與外在世界接壤的通道,而東海岸大山大海激盪交織的美,絕不僅止於視覺上的壯麗,更具有洗滌人靈魂的巨大能量,他希望透過這對回收鋼筋雕塑的旅人之眼,讓駐足在這片山海之間的觀者,除了看見波瀾壯闊的美景之外,還能重新返視自己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利用石頭及鋼鐵等元素,組合成充滿意像的《哭泣的露珠》(藝術家:飛魚),遠望覺得很像音符隨著海浪彼此唱和。從不同角度可以拍出不一樣的感覺,順著岸邊延伸以藝術點綴美麗的海岸。
艷陽下的綻放 - 東海岸最美公車亭,以彩色馬賽克拼貼搭配漂流木、鋼筋、紅磚石的作品,展現旺盛的生命力。
加路蘭,是東海岸山海走廊的南端入口,景致絕美但風勢強勁,因此作物樹木難以生長,夏季常是烈日曝曬,藝術家饒愛琴特地為在這裡等候公車的部落族人和旅人創作了這樣一件作品「在艷陽下綻放」,陪伴旅人在烈日曝曬下呼吸土地的芬芳,和春雨夏浪秋颱冬風四季的養份。
加路蘭景點上車後,我告訴Jungle,拍到了許多獨特的裝置藝術,很好奇其中建材的來源。 Jungle 說風景區內的裝置設計,都是原住民藝術家們以當地現有的石頭、漂流木為理念,就地取材建構創作成加路蘭地景裝置藝術,各具有獨特的風格。
師傅曾說他命中缺木,所以經常會在景區撿拾一些小漂流木,經過自己的靈感改造整理後,加個小五金配件,最後每個不起眼的小漂流木,都成了獨一無二的手機吊飾。因此他的手機吊飾和加路蘭遊憩區的地景藝術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送給我一個防風林木麻黃的小果實吊飾,外表刺刺的,但摸起來有一種獨特的手感,我很珍惜這個無價小物,立即掛上了背包。
「就地取材」能讓原本可能腐朽的木頭、金屬,甚至植物以另一種姿態重生,不但是門高深的學問,其中也饒富趣味!
晚餐- 台東市來來牛排餐廳(食尚玩家推薦),門口大大的橘色招牌強化工業風印象非常醒目,整片落地窗透亮視覺延伸室內外,門邊牆上掛著吃牛排必備的刀叉裝飾,讓用餐者可以大快朵頤一番。
宜蘭起家的「來來牛排館」,無論任何分店在Google Map上都擁有高分好評。餐點內容選擇很多,隨餐附送的飲料也是喝到飽。地點是台東人潮熱鬧之處,下一個景點鐵花村、台東觀光夜市就在附近不遠處,吃飽後可以慢慢閑逛。
台東鐵道藝術村 - 台東市區悠閒散步的好去處
「台東轉運站」內也是遊客中心,除了提供旅遊諮詢之外也有展示著台東相關的風情介紹。藝術村的「波浪頂棚」地標,為台東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所在,建築全採用貨櫃串連組成,提供予藝術工作者駐村,亦提供文創店舖使用,店舖營業時間大都 11 點才開始。
鐵道藝術村前身為臺東火車站,是原來臺東線的終點,2001年廢止後由位於卑南的臺東新站取代。台東舊站轉型為「台東鐵道藝術村」,為台東市的旅遊景點之一。
2022年4月20日是台東驛百年紀念日,牆面貼滿了舊火車站照片,紀念銘刻這百年來與世人交織的共同記憶,同時展望舊站特區的未來光景,這裡既是台東人生活休憩的場域,也將重現過去的繁華,成為商業活絡的區塊。
鐵花新聚落
已達百年歷史的台東舊站,完整的保留了日治時期車站的素樸風貌,內蘊著時間與空間的地域人文精神。在台東縣政府推動的鐵路藝術網絡計劃下,保留了舊有的鐵道與三節車廂,串聯鐵花村音樂市集、波浪屋等,將原本閒置的空間搖身一變成為藝術人文、旅遊休閒的多元文化空間「鐵花新聚落」(台東驛與鐵花村)。
舊站月台上有朱自清的「背影」雕塑,回憶有一次父親送他上火車,為他費力地去買橘子的背影,令他無法忘懷,將父親對子女的慈愛與關懷,表達極為深刻。
2019年知名石雕家黃河應台東縣文化處邀請,以奧羅拉(晚霞紅)大理石重塑經典文學 - 朱自清《背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以臺東舊站月臺為舞臺,石雕作為載體的象徵,藉此表現一種對親情及過往回憶的思念。
鐵花新聚落
鐵花村是由台東音樂人和藝術工作者共同打造的音樂聚落,包含音樂舞台、鐵花小舖和假日慢市集,每個週三至週日夜晚,原住民高亢清亮的嗓音唱出山海沸騰的豪邁,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創作歌手也有機會站上舞台表現自我。
臺東市的夜晚不寂寞,來到由臺鐵貨倉宿舍改造的鐵花村音樂聚落,聆聽著原民歌手的演奏,喝上一杯鐵花吧的臺東特調,偷得浮生半日閒。而一旁的假日慢市集,販售著獨特的手作小物、農特產品,不妨與創作者、小農們聊聊天,聽聽每件產品背後動人的小故事。
台東為台灣熱氣球的鼻祖,沿著台東鐵道藝術村往鐵花村的方向前進,可以看見許多由小朋友繪製的熱氣球燈飾漂浮空中,色彩繽紛極為亮眼。
台東極具特色的曲線型建築,象徵著海與山的意象(馬賽克拼貼出蔚藍海洋的波浪,七色象徵台東七大原住民族群匯流入此)稱為「波浪屋」。整體結構以50個貨櫃、鋼筋打造而成,共18家店舖,結合極具設計感的波浪造型外觀,吸引多家原住民手作原創商品店、特色餐飲、咖啡小店入駐,成為台東原創的新聚落。
夜宿那魯灣銀河飯店
「那魯灣銀河飯店」座落在台東市區美麗的邊境,天然無光害的環境,每間房都有廣角景觀落地窗與陽台,不論面山或是面海,都令人感受到台東舒適慢活的旅遊環境,身心靈彷彿接受了宇宙間的正能量釋放,感到無比暢快。
大廳有專屬的商務空間,沙發區極為寬敞舒適,櫃台旁都有7-11超商投幣式的飲品和餅乾,櫃台旁另有販賣一些飯店的周邊商品和泳裝。
娜路彎銀河酒店的1樓的公共設施有天蠍座餐廳、水瓶座美人湯和休閒中心,2~9樓是客房。飯店的水瓶座美人湯有SPA的區域、蒸氣室和常溫泳池;開放時間:16:00-22:00(最後進場9:30)
水瓶座美人湯的旁邊就是休閒中心休閒中心有麻將(200元/1H)、象棋、跳棋,閱讀區乒乓球區和體感遊戲區,體感遊戲區除了麻將是需要收費外,其餘的都可以隨心所欲的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