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東 - 花蓮

台東伯朗大道(單車之旅)- 花蓮羅山有機村(羅山村大魚池-泥火山-瀑布)-火山豆腐DIY(體驗羅山大自然農家)夜宿花蓮藍天麗池飯店

台東那魯灣酒店五星早餐

   

  

那魯灣銀河酒店前後兩邊沒有任何建築物遮蔽,早上睡醒,拉開窗簾就可以輕鬆享受台東縱谷山線美景,心情愉悅,迎接美好的一天。

  

五星酒店的美人湯Spa設備真的很齊全,可惜入住時間太晚,清晨吃完早餐,即準備出發前往伯朗大道,完全來不及享受。

 

  

在那魯灣銀河酒店簡約時尚的迎賓大廳牆面,余光中描述台東,詩名就叫 "台東"

「城比台北是矮一點、天比台北卻高得多;燈比台北是淡一點、星比台北卻亮得多;人比西岸是稀一點、山比西岸卻密得多;港比西岸是小一點、海比西岸卻大得多;街比台北是短一點、風比台北卻長得多;飛機過境是少一點、老鷹盤空卻多得多;報紙送到是晚一點、太陽起來卻早得多;無論地球怎麼轉、台東永遠在前面。」

這首詩,喚起了台東人的光榮感,許多民宿和觀光業者更將這首詩當作「台東」最佳的詮釋。

離開飯店,沿路許多販賣釋迦的店家,碩大甜美的釋迦令人食指大動,於是停車購買。釋迦是台東縣最重要的經濟果樹之一,果實甜度高,深受消費者喜愛。(買釋迦的同時,我進了旁邊卑南遊客中心閑逛,拍了一些展示的手製的工藝品)

   

  

 

台東池上鄉大坡池

池上鄉之所以叫池上,是因為位在大坡池的上方,在花東縱谷的沖積平原上。「大坡池」,是由池上斷層所形成的湖沼濕地,地形極具變化,曾以「池上垂綸」的名稱列為臺東十景之一。每逢夏季可賞滿池粉嫩的荷花,周邊更有環湖步道與自行車道,是騎鐵馬、放空的好地方。大坡池早期稱「大陂」,亦寫作「大陴池」,也就是「池塘」的意思,日治時代因居民聚集在大陂之上而得名,就是現在的「池上」。。

  

台東縣池上鄉

台東池上鄉,群山環繞,水源豐富,和風不斷,日夜溫差大,是稻米生長的溫床。日據時代,池上米奉命年年進貢東京日本皇室,因而有「皇帝米」的美譽。90年代後,居民更積極推動有機耕作,種出了營銷歐盟國家的高級米,更擁有全國有機米比賽冠軍的頭銜。

池上鄉,除池上米之外,如何還能變成一個「文化之鄉」,早年是在地居民和社團的夢想,夢想將池上營造的像歐洲小鄉一般的氛圍。這個夢想深獲企業界及文化界的認同與支持,台東前利嘉國小校長張中元與台灣好基金會促成了「池上稻穗音樂節」的誕生。藉由音樂饗宴藝文活動,讓更多人認識了池上之美,也為池上鄉注入更多文化藝術的力量。

稻田中的音樂會,池上譜浪漫樂章

   

 

一個人口嚴重外移的小鎮,卻在2009年登上《時代雜誌》,音樂家在金黃色稻浪中彈奏鋼琴,琴聲在山谷中悠揚迴響。2012年11月秋收音樂祭優人神鼓演出;2013年11月林懷民雲門舞集「稻禾」,讓舞者在綿延的金黃稻穗環抱中起舞。池上鄉親及來自台灣與海外各地觀眾全力護持,掌聲撼動四野。《紐約時報》在全國藝文版頭刊登雲門《稻禾》2013年在台東池上演出照片(見圖)。雲門透過舞蹈告訴全世界:「台灣人是如何愛自己的土地與家園。」

 

蔣勳老師率藝術家們進駐池上藝術村,透過學校社區交流及工作坊,將藝術能量帶入地方(照片取自台灣好基金會)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一向是以音樂舞蹈藝術為主軸,2014年11月張惠妹以「a-MEI土地之歌」為主題,   在伯朗大道的金黃色稻田裡開唱。她本身也是台東人,阿妹說,「台東的田,台東的山,台東的雲瀑,台東的天空:我回來了,我要為你們唱好聽的歌」。                     

 

這個世代安靜務農的小鎮,透過各種人文藝術相關的活動,如今發展出一片讓台灣甚至全世界驚艷的獨特風景。

池上鄉原本一座樸實的東部小鎮,因為自然環境與人文氛圍優越,搖身一變成為文青聚集地。這裡的農民從沒想過一個明星騎腳踏車短短10秒鐘的廣告在紐約時代廣場播放後,池上鄉稻禾的田園美景,竟為當地帶來了龐大的觀光人潮。

    

一襲白衣白褲,瀟灑帥氣的金城武,騎著單車馳騁在池上碧綠稻海中,遠處青山綽約,艷陽下禾稻搖曳多姿,ㄧ句「I see paradise 」我看見樂園(天堂),從此這條路,一棵樹,ㄧ壺茶,甚至他的姿勢,都成了世界各地遊客來此朝聖的心願。

台東伯朗大道

伯朗大道原先只是一條平凡的田間道路,卻因為1997年伯朗咖啡在此拍攝了「豐收篇」的電視廣告,金車創辦人想將該品牌形象與池上農夫謙卑、默默耕耘、腳踏實地的形象相結合,廣告播出後,不斷有民眾詢問取景地點,池上鄉公所乾脆將此地命名為「伯朗大道」,歡迎民眾到訪。

斜立的白色方框是伯朗大道的地標,亦是遊客們的最愛,遠方山谷,緩緩騰起絲絲縷縷的嵐霧,近處的稻田,翠綠金黃,鏡頭隨意拍攝,都會很美。

 

稻禾聽古典音樂

稻田旁的大提琴由原住民伊本製作,裡面藏有音箱,不時播放著音樂,讓池上稻禾從插秧到收割,每天都能在古典樂下成長(每天上午七點到10點,下午三點到六點會播放音樂)。悠揚悅耳的古典樂散播在田野之間,提升了池上鄉人文氣息的氛圍。(這是樂賞基金會與池上農民合作實驗的音樂生活夢想)。

 

   

 導遊在伯朗大道教我們擺各種姿勢拍照,玩得很開心。

  

   

  

這一次環島,中德旅行社團友妙珠帶著爸爸、叔叔一起旅遊,大家都感佩她的孝心,她說:「一直體諒老人家一路走來的辛苦,我盡力而為,很想讓他們有機會能走出門,好好再看看台灣的美,我想最美的風景是人們,最好的味道是人情味,感謝5天中德家人的照顧,讓我順利完成帶爸爸&叔叔的環島之旅,感恩!」我特別記錄了這段話,殊不知照片傳閱出去,兩位大哥對生命的熱情與動力,激勵了我身旁許多朋友。我更期待天下子女以妙珠為表率,多關愛身邊的人。人總以為來日方長,卻忘了世事無常,要珍惜當下擁有,才是最切要的!

    

伯朗大道 - 臺東池上鄉的田間道路,正式名稱為錦新三號道路,日治時代兩邊都是甘蔗田,是人力推車運送甘蔗的道路。如今筆直的道路上兩旁盡是綠色稻田隨風搖曳,從1997年伯朗咖啡多次拍攝廣告;2013年金城武代言的長榮航空「 I see you 」來此取景,自此聲名大噪。

廣闊無垠的藍天、筆直的大道無盡延伸,盡頭就是壯麗的中央山脈,像極了一張絕美明信片。

 

天堂路

筆直的伯朗大道中間會和一條S形蜿蜒道路交叉,正是金城武來這裡騎單車拍攝廣告的地方,兩邊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稻浪隨風擺盪,被譽為是一條「翠綠的天堂之路」。

清風拂過稻田,廣袤的稻田交織著山景,在五百多公頃的水稻範圍內,看不見任何一根電線桿,如此寧靜愜意的美景,背後卻是池上農民齊心努力的成果。

攝影愛好者最喜歡取景的是,原名「萬新道路」的天堂路,從萬安這頭望向中央山脈,蜿蜒直上天際的S形天堂路,宛如連接南橫群山的銀帶,寬廣的視野讓人有如置身天堂般的感受。原本這條路的規劃是截彎取直,開拓時遭遇了困難,經過協調,有農民願意退讓成全,才會看見道路往讓出的位置彎折,最後展現一路蜿蜒延伸至遠山的完美曲線,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堂路」。

池上文化風景不是憑運氣而來,是經過努力構思規劃,一步步調整出來的成果。天堂路是無心插柳的意外驚喜,卻也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池上景美、人心更美的故事。

 

    

金城武為天堂路拍攝長榮航空形象廣告,並親自配了中、日、英三種語言,廠商大手筆在紐約時代廣場買下一個月的電視牆廣告,以一天出現144次的頻率,讓世界都能看見台東的美景。

天堂鞦韆       

這裡還有一座絕美好拍的「天堂鞦韆」,透過鞦韆從路的盡頭,回望曲折蜿蜒的天堂路,沉浸在一片田園風光中,感覺超療癒的!

 

  

池上最為著名的伯朗大道、天堂路入口處,有一座絕美好拍的「天堂鞦韆」,出自藝術家撒部‧噶照之手。他以太陽、月亮為意象的鞦韆地景,彎月波浪的線條有如將池上金黃稻浪圈起來。放鬆身心,遠離塵囂,面對眼前這片大地給予的土地恩澤,享受珍貴自然的療癒。

  

金城武樹 

在伯朗大道旁的一棵茄冬樹,高聳茂密的樹冠,搭配遠方的稻田風景,成為金城武拍攝廣告其中奉茶片段的場景,而被稱為「金城武樹」。

金城武樹在暴紅後,吸引無數人如朝聖般地到此一遊,池上鄉自行車也因此盛行,鄉民爭相設置自行車租借服務,鄉公所估計金城武樹為周邊觀光業產帶來約5億元的產值,一個沒沒無名的鄉下小鎮,一夕之間成為炙手可熱的觀光景點。

     

2013年6月,長榮航空曾經邀請台灣知名當代藝術家楊茂林創作奉茶裝置藝術 -「休憩中的思維」。作品中小飛俠彼得潘在明式高几與茶壺旁,以桌為座,拈思冥想,旁邊有明式條凳供遊客小坐,意喻奉上一杯茶水,傳遞濃郁的人情味,讓旅人在此放鬆紓壓,歇腳休息,以開啟下一段美好的旅程。誰知道展出幾個月後,裝置藝術遭人惡意破壞,彼德潘頭上羽毛不見了,一旁小精靈的金翅也慘遭折斷,在地居民齊聲撻伐。呼籲大家一起維護美好環境,讓好的事物能與更多人分享。 

 

  

  

2014年7月這棵茄苳樹曾遭颱風吹倒,長榮特別邀請日本御用樹醫山下得男先生重新診治,經過4年的細心呵護,奉茶樹重新煥發生機。但銅雕裝置藝術已遭拆除,如今只剩銅雕茶壺與長凳了。日本名醫建言,樹木根部周圍加上柵欄,提供觀賞防護區,避免熱心民眾再次踩踏樹木新根,並提醒珍惜老樹背後具有的人文、歷史的重要意義。

2014年9月,台東縣府特地結合在地工藝師設計「旅人愛池上公約」,藉此呼籲遊客珍惜寶貴的綠資源,共同維護池上淨土,讓世界再度看見台東及台灣美麗的面貌。

 

蔡依林與閨蜜到台東池上旅遊,也在伯朗大道上找了一棵樹,學著金城武廣告詞「Yes, I see you」拍照留念,並Po上臉書笑稱:「是蔡依林樹!」沒想到一句玩笑竟成真,2017年台東池上鄉公所真的正式命名為「蔡依林樹」,這棵同樣品種的茄苳樹,位於金城武樹東方約100公尺處。

 

  

池上環圳自行車道

池上環圳自行車道位於池上鄉台九線東側的池上米主要產區,全線依地形和原有的鄉間小路、寬廣的田野風光再搭配池上鄉的鄉土人文為藍圖,精心規劃施工串聯而成,分別經池上稻米產區以及較具有挑戰性的山區路線。

自行車道的主線道由池上大坡池的豐澤橋為起點,途經綠色隧道連接池上水圳路線此段景點豐富有杜園、汲水亭、大水車、浮圳、大觀亭、伯朗大道⋯等等;支線道起點於浮圳的大觀樓、沿路標前進可經萬安社區公園,萬安磚窯、一大片的相思林⋯⋯。沿線前進即可銜接主線道回到終點,由於深入田野膫解池上鄉村文史所以走一趟環圳自行車道也等於完成一次池上部分的深度之旅。(此段資料引用自「農業易遊網」) 

  

天堂路往197縣道走,就會見到這處寫著萬安社區的磚牆,這個裝置意象剛好點出附近有座名列台東文化資產的歷史景點 - 萬安磚窯廠。

 

由於旅遊景點安排的時間有限,為了省時省力,我們選擇搭乘遮陽電動車,依照車上貼示的地圖尋找景點,繞了一大圈,半途車子拋錨,團友還下來幫忙推車。

  

  

池上鄉公所在蓊鬱的稻田旁,豎立著「稻米達人」招牌,分享了農民們的耕作心得與榮譽紀錄。

       

浮圳大觀亭 

沿著日據時代透過總督府建造的人工水圳(浮圳,引進大坡池水灌溉農田)沿浮圳往前順行,即可抵達以木造涼亭與步道建築而成的『大觀亭』。它位於池上環圳自行車道旁,騎乘自行車的遊客可以在此稍做休息。

大觀亭距地面有6公尺高,擁有一望無際的遼闊視野,從這裡可以完整眺望175公頃的稻田,熱門的伯朗大道、天堂路都可以一覽無遺。

    

 

    

池上鄉老田文化景觀區浮圳前端有座「十全大水車」,因年久失修無法正常運轉多年,後由在地農機行老闆吳金添主動認養維修工作,終於讓大水車重新運轉,成為遊客打卡的亮點。這座水車每分鐘運轉10圈,故名「十全大水車」,代表十全十美、好運長轉的意思。

這是早期的水車,將大圳裡的水汲取至水稻田中灌溉。大溝渠內充沛的流水在水車的運行下,持續激出水花,在艷陽高照下感覺一股清涼。

   

大水車一旁的水路即是池上圳,圳道兩旁綠色稻苗迎風搖曳,舞出ㄧ波又ㄧ波的稻浪,實在令人驚艷。

  

  

這次池上騎電動車的路線(如下圖),因為時間有限,錯過了池上大坡池,非常可惜。

  

藍天、青山、白雲、稻田,池上現在還是很美,來這裡要放慢速度,才能更深入體會大自然的美好,分享當時的照片,是提醒自己,也提醒更多人,台灣真的很美、很動人!我們要細心呵護這片土地,因為,我們並不是過客,期望大家一起努力,好好守護我們的台灣。

午餐:台東縣池上鄉悟饕池上飯包原創老店,享用古早味的飯包滋味。 

池上飯包的歷史,可追溯至昭和15年,當年搭乘火車由花蓮到臺東約需8小時,原在車站前賣蕃薯餅的李家阿嬤陳雲女士為體諒出外人的辛苦,開始製作飯包,最初是用竹葉包著白米飯、肉乾、酸梅的三角飯糰,稱為「飯包」。後來演變成木盒便當,配菜多了卜肉、燒肉、醬菜等食材。進而衍生成今日的池上便當。(「便當」是外來語,「飯包」才是正港本土話)。

原創池上飯包老店,於民國98年重新命名為「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內有寬敞舒適的用餐區,並販賣池上在地特產及古早味零食和童玩。還模擬早期實景,將台鐵退役火車車廂搬到現場,營造從前人們舟車勞頓吃一頓溫飽的環境。   

   

悟饕池上飯包館內部,以懷舊復古風格呈現,小至海報、時鐘,大至廁所、建物等都很有歷史味道。門口設置一列舊式火車,供遊客拍照欣賞,老火車內部改造為具空調的用餐空間,遊客可入內或於一旁的懷舊區用餐。

      

綠寶石—花蓮羅山有機村(羅山休閒農業區)

羅山休閒農業區是全國第一個有機村,坐落在富里鄉的中央地帶,東倚海岸山脈,三面環山、中央低平,形成完美的碗狀地形。翠綠山林環抱的羅山,一眼望去,映入眼簾的盡是層疊的山巒與一片綠油油的田園,在縱谷的滋養下,一年四季皆有不同風景,寧靜而美麗。

 

 

  

羅山人的後花園-羅山大魚池(又稱大埤塘)

羅山大魚池是一泥火山斷層地,原本只是泥火山噴出的泥漿水沉澱形成的淤塞沼澤區,早期經人工挖掘成水田灌溉池,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資源。池塘周邊建有環潭步道可漫步散心,有曲橋涼亭可臨湖顧影,潭內有游魚可供觀賞垂釣,步道旁有親水流溝,可供戲水滌足。大魚池緊鄰著泥火山,可以遠觀羅山瀑布,一前一後搭配的天然美景,逐漸成為遊客口耳相傳的世外桃源。

  

  

羅山泥火山

泥火山在前往羅山瀑布中途農舍及幾畝水田的地方,泥火山的地況,是因火山活動造成特殊而少有的地質景觀。其外型呈緩盾狀或窪盆狀,會噴出少量的泥漿及氣體,如果產生斷層活動或地震來臨,其噴發情形會加劇。  

羅山的泥火山是罕見的泥火同源奇觀,當地人稱為「鹽坪」。泥火山冒的泡泡很神奇,屬於可以點火的可燃氣體,聽說早期當地居民還會當作烹煮菜食的瓦斯使用。泥火山的泥漿,是一種富含鹽類礦物質的成分,靜置後取得上層透明滷水,可使豆漿中的蛋白質凝結成豆花、用濾布擠壓即可成為火山豆腐。這就是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又不破壞大自然的生態,讓花東這片土地永續經營的理念。

   

羅山竹林步道

羅山社區有超過60公頃的竹林,是早期農業社會是民生的經濟命脈,隨著歷史變遷,竹子慢慢從民生的必需品中淡出。富里鄉農會將這片滿是竹林的山坡地,經過有系統的疏伐,不但活化竹林生長,重新長出竹筍,也讓在地的野生動物有了更寬闊的活動空間。另外開闢一條從竹林穿越而過的竹林步道,既可作為戶外竹林教室,並將四周的知名地景串連起來,成為一個在地休閒農業區明亮舒適的遊憩空間。

  

  

  

   

    

羅山瀑布

羅山瀑布為海岸山脈斷層地形所形成的一個瀑布,高約120公尺,水量豐沛。從遠方眺望可看見羅山瀑布猶如一道細細的銀鍊,懸掛在青翠的山壁之間,再向西眺望花東縱谷平原,羅山有機村純樸的田園風光更是一覽無遺。 

  

   

溫媽媽泥火山豆腐  

溫家豆腐起源是自日據時代而來,現已辭世的溫傅金妹剛嫁進溫家時,家庭成員龐大,當時生產的稻米幾乎都要繳回日本政府,要求溫飽實屬不易。在食材物資拮据下,她以自種的黃豆做原料,試著用沉澱過的火山泥水當鹽滷,將豆漿凝結製作出紮實的豆腐,這個成功實驗,也解決了羅山村不少人的民生問題。十多年前,文史工作團隊及農業局得知這項特色產物,遍尋至已81歲的老太太,才讓這項古老技術得以流傳,保存了羅山老祖宗的智慧,讓人們能體驗最單純食材的原味,感受到最真誠的花東。

  

溫媽媽火山豆腐,目前傳承至第三代:19歲的台北女生林筱芸早年只是單純因為愛而閃電結婚,丈夫工作不順,公公身體不好,於是隨老公回到花蓮羅山村,接掌一家大小事務,學做馳名的泥火山豆腐。(我找到了林筱芸早年的照片,這位美麗的少女-上圖左,就是當天為我們掌廚火山豆腐的主人-上圖右)。

我們當天在昏暗窄小屋內體驗製作火山豆腐時,近兩個小時的過程中,每個人被爐灶煙霧瀰漫的空間,嗆得呼吸道及眼睛都極為不適,女主人始終輕鬆自在,甘之如飴,日子雖然辛苦,她覺得這才是真真切切的幸福,我內心由衷向這位女性致敬,感謝她堅持傳承了這項古老的技術。

 

花蓮羅山有機農村樸實的好味道-溫媽媽火山豆腐

我們在老厝中體驗手工豆腐DIY,使用當地生產非基因改造的黃豆,以竹子、木柴生火,用傳統磚砌爐灶將豆汁反覆煮滾,再加入多次沉澱的火山泥水,自然形成的豆腐花,用力擠壓成ㄧ板板的豆腐。

 

傳統火山豆腐製作過程:

1,黃豆泡水約四至六個小時,加水開始研磨,研磨出來的豆渣倒入傳統爐灶大鍋裡烹煮,必須不停攪拌均勻,以免燒焦。(連豆渣部分一起煮,既營養又香醇)

2,熬煮出的豆漿,以紗布過濾豆渣後,我們立即分享了濃郁可口的豆漿。

  

3,再以濾網搖晃分離豆渣,因為無法自然過濾乾淨,必須用板子擠壓豆渣,榨乾所有豆漿汁液,如此才算是完整的過濾。這個工作太過吃力,所以大家就輪番上陣。

4,之後再把豆漿放入大鍋,加入沉澱過的泥火山滷水,再煮約20分鐘,會看見豆漿慢慢凝結成類似一片片的豆腐花的豆渣,就開始準備塑形。

* 羅山有機村的秘密武器:製作火山豆腐的滷水,是將泥火山的泥漿取回靜置將近約一天,水與泥土會分離沈澱,上頭清澈的泉水就是天然滷水,因為不添加石膏,有機黃豆用量必須多出好幾倍。而羅山的有機黃豆純粹是人工栽種、鋤草、採收。

    

   

5,最後將豆腐腦的豆渣倒入鋪上紗布的模子塑形,使勁將水分完全擠壓出來,就是成品的豆腐了。黃豆香氣濃厚,口感綿密紮實,加一點醬油就很好吃。

 

   

 

   

從有機黃豆—豆漿—豆腐花—豆腐,大家齊心合力做出天然香醇的火山豆腐,整個製作過程完全是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品嚐到最單純健康的美味,是ㄧ次令人難忘的農家體驗。

店家資訊:溫媽媽火山豆腐(玉竹軒);電話:0938-309069;地址:花蓮縣富里鄉羅山33號。

下一個行程原本旅行社安排的是「雞鳴園客家炒米香」,結果委託的當地領隊,不知道為什麼臨時更改成「東富禪寺」,偏偏當天寺廟沒有開放,就把大家放飛在寺廟外的園區,只能在這裡隨便拍拍照,感覺有些遺憾。

   

   

導遊Jungle又為我拍了一張網美照😊

 

富里鄉農會羅山展售中心,約250隻紅藍黃綠繽紛多彩的雨傘,搭配藍天白雲,真的超美。農會裡展售花蓮在地各種稻米農產品;農會旁「富里稻草藝術節」以「來稻侏羅紀」為主題,由稻草、竹子、漂流木打造「開猩樂園」的裝置藝術。

   

  

 

   

   

夜宿藍天麗池飯店(位於花蓮市中心),飯店地理位置非常方便,漫步花蓮市中心,品嚐東大門夜市美食,是體驗當地市集的絕佳選擇。

  

 

這次環島旅遊,五天四夜旅遊費總共$10499,中德旅行社還送給每位團員一個旅行箱(保固一年),拍照超好看的!

在花蓮市區遇見了一位約60歲的環島騎士,超猛的!又是一個勵志教材,大家都停下來為他加油打氣!

 

*後記:

1,池上伯朗大道、金城武樹景點原本早已完成,內容感覺空泛平凡。後來詢問導遊Jungle,是否拍了池上大陂池照片,他提醒我,池上真正的意義在於它音樂饗宴的秋收藝術季。我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最後推翻所有原本敘述,決定重新記錄池上的人文價值。感謝導遊的資訊,讓我順利完成池上記事。

2,寫到羅山泥火山豆腐,溫媽媽家女主人的故事又深深感動我,特別尋找了這位優雅女性年輕時的照片,提供大家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