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青春冶艷,俏皮又略帶神秘感的莎樂美Salome,是典藏在大都會美術館內法國畫家雷格諾的油畫。

  

莎樂美的故事最早記載於《聖經·新約》中的《馬太福音》,講述了莎樂美聽從母親希羅底的指使,在為希律王跳舞後,要求以施洗者約翰的頭顱為獎賞。

施洗者約翰

施洗者聖約翰在西方藝術界是個經常被描繪的題材,他是聖經中的人物: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見了約翰,並受了他的洗禮,當耶穌從水中走上來時,天空突然豁然開朗,有一鴿子形狀的聖靈顯現在被開啟的天空中,從此約翰緊隨耶穌佈道,得名“施洗者聖約翰”。

 

西方藝術被斬首的施洗約翰

在聖經故事裡,希羅底是分封王希律(Herod)弟弟菲力的妻子,但希律王卻取了希羅底為妻。為此,施洗者聖約翰告訴希律王說「你占有她是不合理的」,希律王想殺掉約翰,但囿於他是先知,受到民眾愛戴,只得先將他囚禁起來。不只如此,希羅底為了與希律王結婚,也刻意與前夫菲力離婚,對於施洗者約翰的批評更懷恨在心,因此動了殺心。

希律王生日時,希羅底的女兒在宴會上跳舞而搏得希律王的歡心,希律王答應可以賞賜任何她想要的東西,包括半壁江山。在母親希羅底的慫恿下,她提出要施洗約翰的頭顱。希律王迫於誓言,便派人到監牢裡,將施洗約翰斬首,並放在盤子裡拿給希羅底的女兒。

   

「莎樂美Salome」人物原型最早見「聖經」在《馬太福音》她是一個無名氏,作為「王后希羅底的女兒」她被一筆帶過。後來她作為宣揚基督教教義以及襯托施洗約翰的英勇殉教精神的邊緣人物。她以天真單純的少女形象出現在中世紀的各種福音書手抄本中。當文藝復興運動到來之後,莎樂美是各種肖像畫中美麗的女性角色。她開始有了人性靜美的特點,並且逐漸擁有了一些生動、顯著的個性特徵,畫面中的宗教氛圍也隨著被淡化。


《希律王的宴會》

  

  

文藝復興時期

  

1461年,義大利佛羅倫斯畫家貝諾佐·戈佐利Gozzoli Benozzo(1420-1497)繪製的《莎樂美的舞蹈》著力表現這位無名公主曼妙的舞姿和飛舞的輕紗,還將莎樂美重複出現在作品正中央及左後方處,使她成為主要角色之一。而先知約翰則被隱藏在角落,血腥斷頭的場景逐漸淡化。雖然脫離不了傳統上重敘述的方式,但藝術家對莎樂美的想像已經向前邁開了一大步。


文藝復興早期雖以古典文化為典範,但絕非只是古代藝術的展現,實質上它是復古並同時創新。文藝復興時期的知名藝術家:利皮Lippi、戈佐利Gozzoli、基蘭達奧Ghirlandaio 都畫了「希律王的宴會」將經文的故事和教義,以彩繪壁畫的方式將聖經教義以活生生的形象和場景反映在藝術作品中,描繪成可感、可融、可知的事物。

畫中引人注目的是羅馬大殿敞廊式的建築,採用透視的原則呈現了空間位置的深度,以柔美的線條,輕快透明的色彩繪製人物和環境。構圖典雅和諧,具有生動的裝飾性,畫風帶有貴族式的華麗,也摻雜著新柏拉圖的哀傷。

 

弗拉·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 O.Carm.;1406年-1469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是波堤切利的老師(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 Italian)。

在文藝復興早期的作品中,莎樂美通常以幼女或者質樸的年輕女孩形象出現:利皮採用中世紀流行的技術,先繪製濕壁畫作為圖畫的底部;在繪畫的牆壁乾透後,再在表面用蛋彩與描金等手法進一步加工形成其特有的華麗效果。畫中跳舞的莎樂美,可謂是藝術史中的經典,這一形象毫無疑問超越了時代,其舞姿與衣著對後來的許多畫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基蘭達奧和利皮的兩幅壁畫《希律王的宴會》,運用透視法將壁畫的空間感營造的極為強烈,一副廳堂高大、客人眾多的皇家宴會派頭。整個畫面像是少女莎樂美的舞台,聖徒的頭顱被裝在盤子中,都被放置在畫面中不起眼的位置上。壁畫介質天然的精巧與宏大使得聖人之死的悲劇性、宗教感召力不復,世俗化的轉移顯而易見。而莎樂美纖弱唯美的外觀形象流露出「一種內在的美與氣質,也反映出十五世紀古典文化與新柏拉圖唯美派的崛起」。


  

 《希律王的宴會》

以色列希律王娶了弟媳希羅底,受到聖約翰的批評,希律王把他投進監獄,並沒有殺他,一次,希律王舉行宴會,希羅底的女兒莎樂美為大家跳舞助興,她的舞蹈贏得了在場所有賓客的贊許,希律王說要獎賞莎樂美,願意滿足她提出的任何要求,莎樂美應了母親的心願,向希律王索求約翰的項上人頭,於是,聖約翰被殺。


  


    

伯納迪諾·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 1480/1482-1532)北義大利畫家,曾與達文西一起工作過並深受其影響。他擅長創作一些優雅端莊的女性形象,所描繪的女性眼睛都是長而纖細的。Luini有兩幅《莎樂美和施洗者聖約翰的頭顱》同樣主題的畫作,上圖左邊那幅少女面露難色(殺生不好,不聽母親的話也不好),感覺內心似有糾結與懊悔。畫面中都可以感受到這位少女單純的心思。可見,Luini在構思畫面時內心也是糾結不定。

 

  從提香到路以尼、克拉納赫,畫面上的莎樂美大多為美麗的富家少女形象。以此開始,形形色色的莎樂美被塗上了藝術家各自的顏色,而莎樂美與被斬首的頭顱之間,也從早期的單純少女不忍直視,到後來成為表達莎樂美女性特質的一部分。

 

從提香到路以尼、克拉納赫,畫面上的莎樂美大多為美麗的富家少女形象。以此開始,形形色色的莎樂美被塗上了藝術家各自的顏色,而莎樂美與被斬首的頭顱之間,也從早期的單純少女不忍直視,到後來成為表達莎樂美女性特質的一部分。

起初,莎樂美在《聖經》中完全是一個無名氏,她的存在更像是推動這個故事,以突出施洗約翰不畏強權以身殉教的事跡,甚至莎樂美的名字、跳舞這一情節也出自後來的《猶太古史》。


進入文藝復興後,原本為了襯托施洗約翰的莎樂美。卻突然喧賓奪主成為藝術家們創作和表現的主體。原本無名無姓的小公主通過藝術家們的精心刻畫,逐漸長滿了血肉,成為那些藝術家心馳神往的美麗女性。莎樂美與文藝復興那個時代一起,穿越黑暗的中世紀,脫離了宗教,逐漸走向世俗化的道路,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思想的一個縮影。

 

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Aeltere,1472-1553),是德國文藝復興的領袖藝術家之一,他畫肖像畫及宗教與神話題材畫。  

  

巴洛克時期(16世紀末~18世紀初)  

卡拉瓦喬《莎樂美收到施洗約翰的人頭》 (Salome receives the Head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

在畫裡,莎樂美(Salome)從劊子手手上接過施洗者約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的頭顱,眼神往畫框外望去,像是不願面對約翰一般。莎樂美身後的老婦人,則凝望著約翰的頭顱,推測她應為莎樂美的母親希羅底(Herodias)。而卡拉瓦喬生命最後幾年創作的這幅畫,運用著名的卡拉瓦喬式的聚光手法,營造出畫面人物情緒的戲劇效果。此外,卡拉瓦喬更把自己的頭像繪成施洗者約翰的頭,讓劊子手遞交給莎樂美。

現在,〈莎樂美接收施洗者約翰的頭〉收藏於英國國家藝廊 (The National Gallery) 


          

象徵主義(19世紀末)

 

  

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19世紀末)

  印象派、超現實派(20世紀)

洛維斯·科林斯(Lovis Corinth 1858-1925)他是一位德國藝術家和作家,擅長繪製聖經場景及裸體肖像,作品實現了印象派和表現主義的綜合。1899 年的《莎樂美》Salome半露酥胸,俯視著約翰的頭顱,以野獸派表現主義傳統的細碎筆法呈現畫面,有種恐怖的景象。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