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了一篇好文,和你分享
「小兒麻痺限制行走速度,卻阻擋不了ㄧ個人圓夢」
遲慧芳出生4個月時,即罹患小兒麻痺。自小喪父、由盲人母親帶大的遲媽媽,對於迎來的第一個孩子竟有缺陷,遺憾又惱怒,經常罵她是「跛腳」。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使遲慧芳成了家中「娘最不愛」的那一位,她與母親之間始終僵持不睦。
原是補教老師的她,為了實現財富與生活自由,轉行進入保險業,騎著三輪機車跑業務;靠著投資,財務無虞,人生下半場她決定要能說走就走,四處旅行。
30出頭的她,曾用標會的10萬元,開始了人生第一次自助旅行,自此信心大增,「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都能安全回台,人生還有什麼好怕的!」遲慧芳很有行動力,拄著拐杖到了歐洲的大教堂,打著赤腳照樣一階一階爬上;在擁有電動車之後,她更如魚得水,充分享受探索世界的自由。 圖/取自50+(Fifty Plus)
遲慧芳去了德國烏爾姆大教堂Ulmer Münster(塔頂高161.53米,共有768級台階,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
無論是自己或帶母親出國,遲慧芳都選擇自助。她說,過去因為工作關係,雖常有機會跟團出國,但是因爲身體狀況,容易造成自己與他人的不便,團體行動始終無法盡興。自助的話,不必配合誰,才真的享受旅遊的樂趣。
2014年,60歲的遲慧芳以電動輪椅代步,帶著高齡83歲的母親自助遊歐45天,2017後又去了第二次,總共近100天!一路上的大小不斷爭執,加上行動不便,讓遲慧芳身心俱疲,當時想著,「這應該是我們人生中最後的一次長途旅行了。」
後來1、2年,遲慧芳依舊習慣一人旅行,只是內心深處開始出現一個聲音,「如果媽媽能一起看見這片風景該有多好。」即使堅強獨立,親情依舊是她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3年後她鼓起勇氣再次帶著母親同遊歐洲,走了捷克布拉格、丹麥哥本哈根、荷蘭阿姆斯特丹、法國史特勞斯堡到德國等城市。這45天成為她心中「最驕傲也最深具意義的旅程」。
她提醒自己,幾年下來,做為媽媽的主要照顧者,自己其實換位成了「母親」的角色。回想第一次壯遊,壓力大且焦慮,媽媽的許多行為在她眼裡都像是孩子般無理取鬧,「我只希望她能好好聽我的,不要囉嗦。」那時她不理解長輩也有自己的焦慮。「身處異鄉又跟著行動不便的女兒,人老了什麼事想幫也幫不上,其實很無力。但又不懂得處理這樣的無力感,所以就只能抱怨或唱反調。」
第二次母女遊歐,彼此多了一點理解,遲媽媽表情變得柔和;輕鬆住民宿與在地人互動,就算語言不同,遲媽媽也樂在其中。
2017年的第二次壯遊,她安排了自己曾經去過、也熟悉的景點,一天只排一個行程,讓旅行的壓力、焦慮,頓時減輕許多。因為有過經驗,媽媽明白了女兒的習性與能耐,配合度變高,也讓彼此關係變得和諧。雖然第二次遊歐,媽媽因出現失智症徵兆時常迷路,還是讓遲慧芳疲於奔命,但她卻認為是此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次旅行。因為媽媽已經更老了、且病了,卻仍有難得的機會看風景,這是何等寶貴的經驗。
回程飛機上,母親對她說:『謝謝妳,一路照顧我。』眼淚在她的眼眶裡打轉,內心充滿了感念。
2020年疫情期間不能出國,遲慧芳便帶著媽媽探索台灣,出外旅遊成了2人的日常。她們到白河賞木棉花,去礁溪泡溫泉;就算不出遠門,遲慧芳也每天帶著母親往河濱公園散步。「我不知道失智的她什麼時候會不記得我,我能做的,就是盡力讓她最後的記憶都是美好的。」
陪著母親養老,遲慧芳也思考自己的老後。單身的她,走過人生低谷,唯一遺憾是自己沒有結婚生子,她很豁達:「遺憾既然無法改變,那就讓心改變,讓自己活得自在。」
有人問遲慧芳,活到現在,最滿意人生哪個階段,她說是現在。「你看,我現在很自由,沒有過多牽絆,想去哪就去哪兒。」活在當下,想做什麼就去做,便是她最理想的熟年生活。
她分享心得:原本不睦的母女2人,透過旅程得到了人生的和解。自助旅遊歐洲多國,「我們一老一殘,都能辦到了」,可見,一般「往外走」的限制條件:身體與年齡,其實都不是難處。人的限制,只在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