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前,裝飾宮殿、教堂的壁畫或祭壇畫,是當時畫家的主要工作。文藝復興時期,以佛羅倫斯的梅迪奇家族與羅馬教皇,為最大的贊助者,藉由藝術的力量,來強調自身權威與美德的形象。路易十四時代,法國國力強大,國王權勢崇高,喜歡「巴洛克」品味,藉以誇耀自己的勢力。
*附註: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巴洛克時期,歐洲的藝術中心是以義大利、法蘭德斯、荷蘭為主。然而,到了十七世紀末,雖然義大利藝術仍然持續發展,但流行指標與潮流,已漸漸轉往法國。
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 -
洛可可(Rococo )源自法語的「Rocaille」,指不規則形狀的貝殼與石塊所構成的有趣裝飾品。18世紀,法國是當時歐洲強權,原本象徵國王威嚴莊重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已經滿足不了貴族們的胃口,於是轉為優雅華麗、輕快小巧的「洛可可」藝術品味。
故宮俄羅斯普希金美術館展出的風景畫作之三:
洛可可藝術大師 法蘭索瓦·布雪(Francois Boucher - Farm)《田園》1752年。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草木與溪流邊的鄉村住宅所構成的美好畫面。
這是一幅田野繪畫的題材 - 蓊鬱的樹叢圍繞著農舍與穀倉,抽拔的枝條上點綴著些許細葉,家禽悠游在小橋流水之間,綠色青蔥的小庭院襯托在霧嵐的天空之前,讓原本平淡無奇的鄉村風景,在畫家輕快靈巧技藝的描繪下,呈現出柔美輕盈悅目的詩意。畫面左方正在打水的紅衣女子和農舍二樓鋪曬棉被的農婦,都為這幅作品帶來了濃烈的生活氣息與生命力,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
18世紀洛可可藝術(Rococo) - 輕盈、精緻和富於裝飾性。 洛可可藝術大師 - 法蘭索瓦·布雪(Francois Boucher 1703-1770年)是法國王路易十五欽點的首席宮廷畫師。他的畫風自由且獨具一格,是18世紀法國文化與法式審美的典型代表。他的藝術作品所傳遞出愉快、非自然且富有吸引力的精神本意,使得凡爾賽宮充滿生機。擅長「優雅甜美的風俗畫與神話」主題。以一種細膩又輕鬆的筆調描繪古典題材中的諸神及衣著漂亮的女牧羊女。
日出《The Rising of the sun》日落,《The Setting of the sun 〉1752年。這是描繪太陽神阿波羅Apollo 的一段愛情故事
「洛可可Rococo 藝術」特徵是快樂的,花俏的,是表現精巧、裝飾的愛美文化。呈現出上流社會的享樂生活與法式的愉悅優雅。

布雪繪製的路易十五的愛妃龐畢度夫人《Marquise de Pompadour》 肖像畫(1756,1759年)。
畫家細膩地記錄了她的優雅、美麗,彷彿是一個來自天國的人物。並在右幅畫面的左上角特意安排了一個象徵三大美德「信仰、希望和博愛」之一的「博愛雕像」,以喻示她對藝術的提攜和慷慨贊助。人物肌膚上的光的效果顯得無懈可擊,而身上華麗衣裙上的線條之流暢,色彩之豐富也令人嘆為觀止。
沐浴後的月神黛安娜《Diana Leaving her Bath 》1742年(目前珍藏在羅浮宮美術館)。
布雪的巔峰之作 - 《沐浴後的月神黛安娜Diana Leaving her Bath 》
黛安娜Diana是月神、貞潔與狩獵之神,身邊伺候她的仙女似乎要為她拭足。頭上是月芽形的裝飾物,她的左側有獵犬與弓箭,右側是一些獵物(野兔和兩隻鴿子)。藍色布幔上的人體猶如她手中珍珠般的光潔滋潤,十分迷人,這是對女神及其伴侶的一種讚美。畫面優雅而純粹,色彩充滿了感性的魅力,光線明暗的運用極為和諧。19世紀印象派大師雷諾瓦推崇此畫是一幅令人感動的作品。
附註:
布雪擅長用畫筆描繪戰神與愛神的調情,海克力斯和翁法勒的擁抱,以及女神出浴、美人化妝之類題材。這類談情說愛的情節及白皙粉嫩的女子裸體被描繪的精緻入微,形象似人似神,人體和諧勻稱,聲望日隆直至巔峰,最後當上了美術院院長、皇家首席畫師。他目空一切,瞧不起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藝術成就,並狂稱「米開朗基羅奇形怪狀,拉斐爾死死板板,卡拉瓦喬漆黑一團」。他只對17世紀牧歌情調的藝術與18世紀浮華優美的「洛可可(Rococo)藝術,法國貴族愛好艷麗色彩和精緻裝飾的風潮深感興趣。
他的畫引起許多人的爭議,認為畫面中濃妝艷抹的燎人肢體動作,太過輕佻不雅,、奢華淺薄,充滿了墮落。雖然真實反映出法國貴族的奢靡生活,但不過是一群嬉笑歡樂的男女占滿了整個畫面,所以許多衛道人士認為,布雪根本不算藝術家,只稱得上是技巧高超的裝飾畫師而已。
這種金雕玉琢的貴族藝術直到19世紀中葉後,才因為印象派的崛起而逐漸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