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蒙娜麗莎 - 藝術史上最知名的神秘微笑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蒙娜麗莎》Mona Lisa (La Gioconda))1503-1506 ,77*53cm ,白楊木板油畫,法國巴黎羅浮宮Louvre珍藏。它是全世界最出名的畫作,也是最昂貴的藝術品,根據專家1920年時的估算,價值已經高達35億美元。

羅浮宮的三件鎮館之寶:古希臘雕刻家阿歷山德羅斯的雕像《斷臂的維納斯》(左)《蒙娜麗莎》(中);希臘時期無頭雕像薩莫色斯雷《勝利女神》(右)。(圖/取自wikipedia)

1900年代的羅浮宮,全世界最大的藝術品收藏中心,這裡曾經是法國王室的藏寶處,也是拿破崙征服各國的功績碑。當時,蒙娜麗莎在藝術界以外很少為人所知。1911年竊盜案發生,世界各地媒體都刊登了這幅畫作,從此,《蒙娜麗莎》成為全世界趨之若鶩的名畫,並一躍成為羅浮宮的鎮館之寶。如今每年有超過百萬人來羅浮宮的理由 - 都想一睹這位女士的芳容。儘管必須離這位美人5米以上,還只能隔著一堵厚厚的防彈玻璃觀看⋯。 

  

這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一幅畫,不只藝術界,連政界名人亦無例外:法國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必驅車前往羅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後便滿面春風;龐畢度總統則公開承認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柴契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鍾,雖無緣擁有真跡,乾脆收藏了4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產生疑問:一幅不大的肖像畫何以令人如此傾心動容?難道不是有一種神秘的魅力在驅動嗎?

歐洲美術史上記載,文藝復興以前,大多數的人物畫幾乎都是基督教聖人或聖徒。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逐漸轉為繪製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這是美術史上的重大轉折。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曼帖那(Mantegna)與揚·范艾克(Jan van Eyck)兩人的素描與透視技法,被公認早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其畫作《聖喬治》(St.George)、《阿諾菲尼婚禮》(Arnolfini Portrait)色彩明亮、清晰,唯畫中人物卻像受了魔咒的雕像般靜默的站著;達文西推陳出新,他捨去傳統僵硬清晰,制式化的姿勢,著重以光影層次來表現立體,運用獨特的「暈塗法」(Sfumato),藉著色彩調和的方式,讓輪廓朦朧看似煙霧,使蒙娜麗莎彷彿自背景中浮出,又像是溶入空氣之中。觀者的想像空間頓時開闊了,蒙娜麗莎變得很真實,不再如同雕像,她彷彿一縷氣息尚存,呼之欲出。

     

達文西不斷推陳出新

蒙娜麗莎這幅作品,真正獨特之處,是李奧納多對「暈塗法」(空氣透視法)的嘗試,他不再只模仿肉眼所見,而是利用模糊界線的方式,渲染出神秘莫測的氛圍,畫面展示了空間的協調感、大氣的流動感、以及人物的真實感,畫中一切似乎籠罩在煙霧繚繞之間。女主角置身於有列柱的涼廊之中,透過柱子看到遠處的風景。

 

    

蒙娜麗莎(La Gioconda)1503-1506,是達文西為佛羅倫斯絲綢富商法蘭契斯科·喬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麗莎所繪製的畫像,人物雙手交疊,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與寧靜深邃的背景融合成一幅溫柔神秘的繪畫,並打破之前肖像畫側面構圖的方式,創造了正面的半身肖像畫構圖。 

* 根據德國藝術史學者法蘭克.佐爾納(Frank Zöllner)的研究,法蘭契斯科之所以委託達文奇畫這幅畫,或是慶祝他們的兒子安德瑞亞(Andrea)在1502年12月出生(之前他們的女兒在1499年夭折),或是慶祝1503年購買新宅。至於麗莎所穿的暗色衣裳與頭髮上的黑紗並非坊間所傳有哀悼的意思,佐爾納認為那是從西班牙流行傳來的新潮時尚。

 

這幅畫代表當時城市資產階級貴婦的形象,然而蒙娜麗莎的裝扮卻顯得格外樸素簡單。覆蓋頭上的黑紗,是貞潔的象徵,如此薄透,要不是額頭上的橫線,幾乎難以察覺。頭紗下的一綹綹捲髮從兩側自然流瀉。審視她的洋裝領圍,交織出細細的螺旋花紋,這是達文西喜愛的植物圖樣。最引人注意的是芥黃色的袖子,絲緞光澤粼粼閃耀。在模特兒身上,衣袍皺摺的形狀或波浪、或長條,或垂墜,從肩膀延伸到手肘,在旋轉的流蕩下,畫家都做了極為細緻的描繪。 

 

  

  

  

陽台兩側有兩個不完整的石柱,形成了一個俯瞰風景的窗口。

 

蒙娜麗莎的微笑

達文西為夫人畫像時,她年僅24歲,據說畫家為了讓這位神態矜持的少婦保持愉悅的神情,不僅四周裝設噴泉,種滿她最愛的花草,用亞麻布蓋住窗戶營造陰柔的光線,還特別雇人來為她演戲、唱歌、說笑話逗她開心,藉以喚醒這位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婦,也避免畫家經常會在作品上呈現的憂鬱。微笑在她臉上似乎一閃而過,既顯示了內心的激動,亦沒有失去安詳的表情,達文西掌握了女子內心深處微妙的心理活動。這幅畫完成後,蒙娜麗莎臉上那抹魅人的微笑,竟使無數人為之傾倒。

達文西精研解剖學,在肖像畫中,他不僅分析了科學上面部神經,唇部肌肉的牽動,更試圖用薄塗的暈染技法,一層層的使微笑在嘴角四周蕩開,隨著光線變化,使人在不同角度觀看時,會看到不同的嘴型。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揶揄,這個微笑只存在於特定的視角,只要角度稍有偏差,感覺就會一閃即逝。

* 在持續修改麗莎笑容的同時,達文西正夜夜在新聖母醫院的停屍間內,剝除遺體皮膚,展露底下的肌肉神經。對於微笑從哪裡開始,他極感興趣,要求自己分析臉上每個部位的各種可能運動,以決定控制每處臉部肌肉的神經。所以《蒙娜麗莎》的這個微笑,運用的不光是畫家的技法,還有深入的解剖學知識,以及達文西強烈的科學探索精神。

   

     

蒙娜麗莎的眼神與眉目

《蒙娜麗莎》的微笑曖昧,與她雙眼凝視著觀者的那種溫和吸引力,著實令人難忘。無論觀者從正面哪個角度賞畫,都會發現蒙娜麗莎的眼睛直視著你,使人感覺蒙娜麗莎的眼睛彷彿是活的,會隨著人們的視角遊走,並對所有觀眾抱以永恆的微笑。

蒙娜麗莎為什麼沒有眉毛?

畫中的麗莎夫人為什麼看起來沒有眉毛?有人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女子以薄眉為美,而因為顏料的耐久性,使得幾世紀後的眉毛消失了。法國藝術技師帕斯可·科特 Pascal Cotte(從2004年研究達文西至今已逾17年),他得到羅浮宮的許可,用高解析度的光濾鏡將蒙娜麗莎的臉部放大24倍,找到了夫人眉毛原本存在的痕跡。所以得出一個結論,蒙娜麗莎本來是有眉毛的,可能因為羅浮宮的溫度濕度,白楊木板的彎曲程度,加上羅浮宮對畫作會定期修復使得畫作變形,而導致眉毛逐漸被侵蝕,最後到了看不見的程度。

科特甚至在蒙娜麗莎額頭和手部發現了「針刺謄繪法」(Spolvero)的痕跡。藝術家早期會在草圖上戳孔,再將之放到畫布上,往孔中撒上木炭細粉,以記錄輪廓。這是早期將初步草圖轉移到畫布上的技術,科特證明達文西在繪製蒙娜麗莎前,已經有了初步的素描。

科特對《蒙娜麗莎》研究的最重要發現是,他找到了《蒙娜麗莎》在創作之初畫面原本的色彩。蒙娜麗莎本人的膚色是暖粉色,身後的天空應該是生動的藍色,並非如今看到的灰綠色。研究人員並指出此幅畫的背景是用昂貴的「青金石」材質繪製的。科特認為,畫面如今展現出的深綠色背景是500年歲月中,油墨顏色沉澱的結果。

      

暈塗法與明暗法

達文西擅長「暈塗法」(sfumato),又稱漸隱法、朦朧法,(Fumo,義文「煙」之意)- 畫家不描繪輪廓線,而是以透明油彩層層堆疊,利用漸層和明暗對比(chiaroscuro)表現立體感,使畫中主人的面龐與氣質,在光線與陰影的烘托下顯得格外優雅柔美。

我們一般判斷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是通過她的眼角和嘴角⋯,但如果你仔細看蒙娜麗莎的眼角和嘴角,會發現畫家刻意做了模糊處理,他在眼角和嘴角處都用了「暈塗法」,使它們逐漸地融入到陰影之中,這就營造出了一種似笑非笑的感覺,也成了蒙娜麗莎招牌的「神秘微笑」。

或許達文西花了16年時間去畫《蒙娜麗莎》,就是想搞清楚,暈塗法被運用到極致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繪畫主題的背景是一幅優質的風景藝術 

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的山谷和溪流流向蒙娜麗莎的肩膀,藉由她身上絲綢衣服的皺摺流下來,而她也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巒、石橋、流水、樹叢、小徑,在朦朧中向遠方蜿蜒隱去。濕潤空氣好似輕煙,籠罩著若隱若現的蒼茫大地。達文西觀察到空氣存在著水蒸氣、塵埃與各種微小的物質,經由光線的反射,會產生不同的色彩變化,當物體離我們愈遠時,其輪廓也就愈模糊,色澤就愈趨於暗淡而帶藍色。這就是他的「大氣透視」﹝Atmospheric Perspective﹞理論。(又稱空氣透視法、空氣遠近法)。

在達文西名作中《岩窟聖母》(Virgin of the Rocks)、《吉內薇拉·班琪》(Ginevrade Beneiz)、《聖母、聖嬰和聖安娜》(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裡,畫中人物身後的溪谷和山巒起伏,皆能見到空氣透視法的應用。 人物和風景之間產生一種立體感及空間的深度,大自然彷彿更具有一股神秘的氛圍。

  

 

*畫作背景之謎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義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Ponte Buriano)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李奧納多出生在距阿雷佐(Arezzo)約100公里的芬奇鎮(Vinci),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文西很有可能採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文西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後,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蒙娜麗莎》是世上最有名,也是謎團最多的畫作。五百多年來,畫中人的身分、神秘微笑的由來、畫作背景等細節,無一例外的被進行研究、解析。達文西非常喜歡這幅畫,可能由於畫作尺寸小(77*53公分),在他頻繁的旅行中一直隨身帶著它,一再的繪畫潤飾。科學家透過X光掃瞄發現,畫面共塗了40層極薄的油彩,而厚度僅2微米(頭髮厚度的1/50)。科學家估計達文西可能將油彩塗在手指上繪畫。由於每層顏料都要數月才能風乾,估計這種特殊效果可能花了數年時間才能完成。從1503年開始,這位天才直到1519年臨終之際,都還在修改蒙娜麗莎這幅畫。

1516年,他受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邀請前往法國,身邊帶著這張畫,並展示給法王看,也就是如今展示在羅浮宮的《蒙娜麗莎》。於是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疑問:為什麼達文西花了四年時間繪製的肖像畫,卻沒有交給雇主喬孔多先生,反而一直留在身邊,可能是畫作被麗莎與丈夫打槍,因為畫中人和她一點也不像,也可能是達文西從未完成這件作品,持續拿這幅畫來嘗試新技法,不斷地推陳出新,直到1519年達文西在法國辭世,這張畫成為法國意外獲得的最珍貴的財富。

據達文西同時代人對此畫的描述,當時的畫色彩鮮艷,調子明快,什麼時候變成了如今的樣子呢?當法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面塗了過多的光油;歷經數百年光陰,光油變成了暗褐色,像我們如今看到的色彩;畫表面已經開裂,形成了蛛網般的細密紋理。保存狀況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們寧願承認當今的《蒙娜麗莎》,單純渾厚的色調與人物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飾、迷濛的背景將人物臉龐及雙手襯托得明淨動人;而均勻的裂紋則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氣息,讓我們欣賞她時帶上更多的崇敬與神往。

 

年輕的蒙娜麗莎肖像畫

2012年一個震撼全球的新聞:達文西曾經創作年輕版的 “蒙娜麗莎”  -《艾爾沃斯·蒙娜麗莎》(Isleworth Mona Lisa) 。

畫中人面色清新紅潤,更具人間氣息,有著與蒙娜麗莎非常相似的長相、服飾、手勢與神秘笑容。相比之下,羅浮宮的《蒙娜麗莎》本尊則略顯晦暗,《艾爾沃斯·蒙娜麗莎》被稱為年輕版蒙娜麗莎。

 

《艾爾沃斯·蒙娜麗莎》

年輕版蒙娜麗莎經考證,創作於1503年左右,1913年住在倫敦艾爾沃斯的藝術收藏家休·布雷克(Hugh Blaker)購買了此畫,畫作因此得名《艾爾沃斯·蒙娜麗莎》。

畫作鑑定

經數度轉手,於2012年在日內瓦亮相。如今畫作所有權屬於一家瑞士財團。瑞士的「蒙娜麗莎基金會」與科學家們聯手進行了幾何構圖與人形等比縮放的比例ㄧㄧ測試,發現有99%的可能這幅作品和羅浮宮《蒙娜麗莎》皆出自同一畫家之手。最後結論,這幅畫確實是達文西的真跡。 畢竟,同一個題材畫兩個版本,其實也是達文西比較慣用的路子了。

  

   

    

拉斐爾Raphael 在現場臨摹蒙娜麗莎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Raphael,是達文西的粉絲。達文西繪製《蒙娜麗莎》期間,拉斐爾曾於1504年左右造訪達文西畫室,並以素描的方式臨摹了這件作品。這件素描現在也在羅浮宮裡。

年輕版的《艾爾沃斯·蒙娜麗莎》與拉斐爾的鉛筆素描背景圖,畫面左右清清楚楚都繪了「希臘式圓柱」。而羅浮宮《蒙娜麗莎》原版的柱子呢?據說,當年拿破崙得到《蒙娜麗莎》,為了將它裝進現成的鏡框,裁去了畫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畫上兩側有石柱,如今只能看見一點柱礎。

  

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中,也有一幅年輕有眉毛的蒙娜麗莎,稱為《普拉多蒙娜麗莎》(Prado Mona Lisa)。  

  

《普拉多蒙娜麗莎》(Prado Mona Lisa)是達文西學派的畫作,畫中所描繪的人物和羅浮宮《蒙娜麗莎》主角是同一個人。這幅畫自1819年以來,便一直被收藏在西班牙的普拉多博物館。

儘管從16到17世紀留存下為數眾多的蒙娜麗莎複製品,但是普拉多版蒙娜麗莎有可能是達文西的學徒,在達文西本人創作蒙娜麗莎的同一時間裡所繪製的,因此它被稱爲最有歷史價值的蒙娜麗莎複製品。在達文西的眾學生之中,沙萊和弗朗西斯科·梅爾茲被認為最有可能是普拉多版蒙娜麗莎的作者。

  

   

達文西自畫像- 他在鏡中看著自己,頭髮禿了,長長鬍鬚,眼袋下垂,眼角都是皺紋,一張衰老男人的臉,曾經年輕過,曾經俊美過⋯。許多學者發現「蒙娜麗莎」謎語般的笑容下,似乎掩蓋著一位衰老男人憂傷的面容。

畫中人物是達文西自己?抑或是畫家的母親?

《蒙娜麗莎》中的夫人肖像顯得比麗莎當時實際芳齡24歲蒼老許多,英國藝評家沃爾特.沛特(Walter Pater, 1839 –1894)在1869年寫過一篇關於《蒙娜麗莎》的論文,其中有句經典名言:「她比周遭的巖石顯得蒼老」。或許正因為畫得蒼老,而遭到雇主喬孔多與麗莎的退件,他不得不繪製第二幅的作品交差。

有人認為,蒙娜麗莎容貌有幾分接近達文西。1995年4月號的《科學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中,美國電腦藝術家莉蓮·施瓦茨(Lillian Schwartz)以達文西的自畫像與《蒙娜麗莎》按比例合併相疊,以畫中眼睛瞳孔一致為準,結果發現這兩幅畫的眼睛、髮腳線輪廓、雙頰和鼻子均一模一樣,於是他們推論:《蒙娜麗莎》可能是達文西經過刻意掩飾的自畫像!

    

曠世名畫《蒙娜麗莎》畫中人,是達文西的母親!

許多藝評家分析《蒙娜麗莎》,認為或多或少跟達文西自己是有關聯的。或者她是因自戀所投射的自我形象,或者畫的也可能是達文西自小別離的親生母親。附帶一提,在現實世界裡,達文西始終沒有女性的緣分,擔任公證人的父親與身佃農之女卡德莉娜相戀,因身分有別無法結婚,他成了私生子,幾位繼母與他關係都不好。達文西對母親一直懷著孺慕之情,一直試圖在藝術創作裡完成夢想中最美麗、和善、慈愛的女性。因而將他想像所得的母愛,表現在蒙娜麗莎夫人身上。二十世紀思想家弗洛伊德(Freud) 將她的笑容理解為畫家對母親的感性的懷念。原本想繪製的是喬孔多夫人的肖像,不知不覺變成了母親的神態。

1911年蒙娜麗莎失竊事件,算是一次成功的行銷操作

蒙娜麗莎之所以那麼有名,其實並不是因為她的神秘微笑,而是一件驚動全球的偷盜事件。1911年8月21日星期一,一名生活在法國的義大利籍裝修工人佩魯賈(Perugia)盜走了《蒙娜麗莎》,因為他堅持相信這幅畫是拿破崙從義大利掠奪而來,他要將畫作送回祖國。

最終,1913年12月2日《蒙娜麗莎》回歸羅浮宮。因這起轟動性的名畫被盜事件,《蒙娜麗莎》在現當代藝術領域聲名鵲起,幾乎成為了世界性的神話:藝術第一次藉由刑事犯罪而成為世界媒體報導中的主角,這是一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名畫流傳

只是達文西和蒙娜麗莎都是義大利人,但是為什麼一個義大利老頭畫的義大利女人,最後會成為法國羅浮宮的鎮館之寶呢?

文藝復興時的義大利,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它類似古希臘,是由許多獨立的城邦所組成,比較有名的有佛羅倫斯、威尼斯、教宗國、米蘭等,城市之間會相互競爭,他們都想把有名的藝術家拉來為自己服務。法國弗朗索瓦一世聘請65歲的達文西為首席畫家,他帶著這幅畫到了法國,1519年他過世後,法國國王從達文西弟子手上以高價購入皇室收藏。1805年,拿破崙把它交付給羅浮宮,《蒙娜麗莎》自然成了法國人的財產。

新藝術運動 - 藝術史上出現各種對蒙娜麗莎的挪用作品

20世紀是藝術走向自由與多元的世紀,許多原本神聖的法則都發生了動搖。且看《蒙娜麗莎》近一個世紀的遭遇:俄羅斯建築師馬列維奇在1914年使用鉛筆油畫顏料及拼貼繪製了蒙娜麗莎的創作;20世紀最偉大藝術家之一的杜尚用鉛筆在她美麗的臉上畫上山羊鬍子,杜尚成了「惡搞」蒙娜麗莎的始作俑者;西班牙畫家畢卡索則將她簡化成幾個大的塊面。

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達利將自己的幻想融入蒙娜麗莎畫中,並配上自己標誌性的小鬍子⋯,他眼中的完美「女神」瞬間就變成了「邪惡大叔」,但不得不說這就是達利的魅力。此後,蒙娜麗莎的衍生作品層出不窮,甚至從繪畫領域擴展到了商業品牌的符號領域。

精英藝術家們戲謔式的繪製《蒙娜麗莎》

1,達達主義杜尚(Duchamp 1887-1968)1919年開啟了對蒙娜麗莎「創造性叛逆」,「惡搞」的時代。他主張反傳統反規律,將人人讚頌的經典作品作為公然嘲諷的對象。杜尚提出了概念性的挑戰,從1919年他已經預先開啟了(帶鬍鬚和簽名「L.H.O.O.Q.」)此舉當然有人指責,但也有人認為這是給後繼的藝術運動以新的啟迪。

 2,立體主義畢卡索《蒙娜麗莎》:蒙娜麗莎被簡化分割成幾個塊面,正是他典型的立體主義風格。人物正面、側面臉部的組合,體現出他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

3,超現實主義-達利&哈爾斯曼《蒙娜麗莎·達利》:達利對攝影好友菲利普·哈爾斯曼說「我想當一回蒙娜麗莎」,而後爾斯曼將蒙娜麗莎的臉龐換成了達利那怪異的面容:圓睜的雙眼,翹過眉毛的鬍子,青筋突起、汗毛濃密的手中捧滿了錢幣……。自戀的達利顯然更願意讓自己的臉成為古典主義人物美的代表。

 

新具象主義蘇比拉克,是達文西的死忠粉絲,以銅雕版本重新詮釋蒙娜麗莎,幾乎只有半張臉和一雙手,卻足以讓人們認出原型,可見他把握精髓的準確度。南美畫家博特羅將蒙娜麗莎畫得肥胖無比,臉部像充氣球般幾乎占滿畫面,與小小的手成了鮮明對比。此後衍化風氣盛行,各式各樣的“蒙娜麗莎”紛紛出籠。

 

20世紀60年代,美國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以波普藝術肖像的重複法使《蒙娜麗莎》愈加著名。現代藝術經過百年的努力,將曾經只屬於少數人的藝術題材,拉到了日常生活的圖景中。1965年法國舉行了「蒙娜麗莎藝術節」,讓29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帶著標新立異的創作,齊聚在巴黎,經典演繹《蒙娜麗莎》的各式創作,終使高冷的古典藝術步下神壇,走進了普羅大眾。

 

 

  

  

《蒙娜麗莎》的商業價值

 

隨著人類進入信息社會,電腦和網際網路技術門檻日益降低,操作愈加簡便,於是裁剪了的蒙娜麗莎、水稻田版蒙娜麗莎、氣球版蒙娜麗莎、小小兵蒙娜麗莎,名酒版的蒙娜麗莎,甚至飯糰版的蒙娜麗莎⋯都成了獨立的藝術創造;還有人將蒙娜麗莎置換成動物頭像,讓人哭笑不得。《蒙娜麗莎》從之前少數精英戲謔的對象,成為普通大眾的消遣品,網路上各式各樣、各種版本衍生的《蒙娜麗莎》作品幾近氾濫。「蒙娜麗莎」跨界進入了商業領域,她的藝術形象變得更為豐滿,她成了一種獨特的價值符號,「蒙娜麗莎」之名已被大眾所熟知!

  

  

讓藝術更貼近生活日常

全球服裝零售品牌Uniqlo於2021年正式宣布與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展開為期四年的合作計畫,透過UniqloT恤與羅浮宮的聯名系列,把羅浮宮的經典館藏帶至世界每個角落,希望讓大眾以更輕鬆的方式,接觸大師之作,享受藝術為生活帶來的樂趣。(文/BeautiMode)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張畫,像《蒙娜麗莎》一樣,擁有如此廣泛的知名度。這是一個神話,它與達文西無關,完全是後人製造的。神話像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無限的膨脹。它不再是一張畫,它甚至成了一個符號。在電視上、月曆牌上、糖果盒上,玩具、T恤、背包、襪子、撲克牌、樂高積木等,蒙娜麗莎幾乎無所不在,普遍在世界每一個角落,每一個階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