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典主義畫派是17世紀和18世紀前半期流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流派。以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為典範,從中擇取繪畫題材與繪畫技巧,推崇理性主義,追求崇高、永恆、和諧的創作原則。代表人物由洛蘭、普桑等人。

故宮俄羅斯普希金美術館展出的風景畫作之一:

十七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風景畫家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擄掠歐羅芭》(The Rape of Europa )1655。以希臘神話為題材,描繪天神宙斯化身牧牛勾引腓尼基的歐羅芭公主的故事。

歐羅芭看到白公牛甚是喜愛,不但輕撫牠,還騎上牛背,最後被載向海的另一端 - 克里特島。宙斯相當疼愛歐羅芭,更將當時尚未命名的歐洲大陸以她為名,也就是Europe的由來。

  

最早歐洲並沒有風景畫這個題材,風景往往作為其他主題畫作的背景功用,這幅《擄掠歐羅芭》便是頗具代表性的例子。整個構圖運用嫻熟的光影技巧,將自然美景的遠近明亮掌握的十分細緻可喜。以風景畫做為主體,人物反而成了次要角色,並將神話與聖經典故完全融入作品中。有趣的是,這個神話故事竟然與「歐洲」和「金牛座」由來,也具有相當大的關係。

十七世紀法國畫家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 1600-1682。出生於法國, 1613年左右前往羅馬,成為奧古斯丁·塔西(Agostino Tassi) 的學徒,爾後在羅馬當畫家,積極從事藝術活動。他的作品充分顯示畫家對光線的高度敏感,並著重人物細膩的描寫,使他的畫風達到澄淨與和諧的境界。他的畫風對於後世英國風景畫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例如英國風景畫家透納Turner 受惠尤多)。*透納Turner 的畫作在波士頓美術館的主題單元有做過介紹。

洛蘭《薩梯和女神的舞蹈》(Landscape with Dancing Satyrs and Nymphs) 1646年。珍藏於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   半人半獸的薩梯和女神們,在牧羊神潘帶著三名侍女的女神前跳舞嬉鬧,充滿田園風情。這幅描繪神話世界的作品,可以看見洛罕獨特的光與空氣的表現。

  

法國畫家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與同時代的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並列為17世紀巴洛克時期的古典主義風景畫家。兩人經常一起去羅馬郊外寫生,雖然都算是風景畫家,但是風格不同,洛蘭重視描畫風景,人物則放到次要角色(他畫中的人物永遠只是風景的映襯);普桑則將風景作為畫中人物的背景(普桑喜歡以風景襯托人物),畫風雖然略有差異,但是兩人堅決維護古典主義的典範卻是一致的。


法國大師尼古拉斯·普桑 Nicolas Poussin 《發現摩西》The Finding of Moses 。

 

尼古拉斯·普桑 Nicolas Poussin 的古典主義代表作《發現摩西》The Finding of Moses 1651。這幅畫的主題來自聖經故事。由於神諭指出處於 “埃及之囚” 的以色列人中,將會出現一名帶領以色列人的領袖。當摩西家人得知埃及法老下令殺害所有猶太人男嬰的消息後,將嬰兒摩西放在蘆葦筐裡,任其在尼羅河上漂流。後來王后從此經過,發現草叢中的摩西,作為親生兒子收養,於是摩西成為了埃及王子。

尼古拉斯·普桑 Nicolas Poussin (1594-1665)是古典美術的實踐者,出生於法國而活躍於義大利。普桑自我定義為具有思想、使命感與意志力的畫家兼哲學家。作品總是蘊含深刻的思想,深深吸引著崇尚心靈智慧的觀眾。他自由的想像力與繪畫的技藝相得益彰,在法國繪畫史上影響深遠:德拉克羅瓦讚賞他的大膽獨創,大衛和安格爾繼承了他的嚴謹古樸,塞尚則得益於他的理智⋯。塞尚甚至曾說「每次我從普桑那兒回來,我便更了解我是誰」。如果說法蘭西民族繪畫形成於17世紀,那麼,普桑足以稱得上是「法蘭西繪畫之父」。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通常畫幅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構圖的完美,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復古又呈現了雕塑感,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是法國巴洛克風格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普桑《聖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1626年。

  

《聖母升天》是普桑到義大利後的成名作之一,畫中藉著盤旋的雲彩,飛揚的布片和天使傳達出一種動態的、歡騰的氣息。這種構成和豐富的色彩運用,可以看出他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和大師提香Titian 的影響。

在畫面左右有兩支雕刻溝紋的古代圓柱,柱上留有深濃的陰影,垂直地高聳於天空。下方包裹屍體的白布披露在前面,配上簡潔石棺。石柱、石棺靜態配置的框架,與應召上天的聖母的動態,在視覺上形成了衝擊的效果。

  

1650年的《聖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目前珍藏在羅浮宮。明快嚴謹的構圖與冷靜的色調,融合了古典形式與絕美威尼斯派的色彩。

聽說普桑在構思畫面時,常常用許多小蠟人置於一個盒子內,投射光線,每次移動位置,改變視角、姿態,認真地從這些變化中學習總結光線的效果,這種方法幫助他抓到整體的和諧感與顏色對比的關係。

普桑這一系列作品的共同特徵是,藉著非敘事性的畫面,靜態莊嚴的人物組合,呈現出超越時間的永恆美感。

普桑《詩人的靈感 》The inspiration of the poet 

1630年初,拉菲爾(Raphael) 在羅馬畫了一幅《帕納斯》Pamasse 的著名壁畫。普桑Poussin 則以同樣題材畫了《詩人的靈感》,阿波羅在他居住的帕納斯山上,右手支著一把七弦琴,正指點著身旁年輕詩人寫詩,他似乎有所領悟,正仰頭望著天空。天使與另一繆斯女神圍在他的身邊,期待著阿波羅泉湧般的靈感,而兩個小天使正要為他戴上桂冠。(預示著詩人將永垂不朽)。

歷史學家馬爾克·富馬羅利(Marc Fumaroli) 認為這幅畫真正新奇之處,在於不僅歌頌詩人的榮譽,同時也展現音樂家和畫家的功績。例如站在阿波羅身旁是一位作家,一頂桂冠就足夠了,但畫中為何出現好幾頂桂冠呢?天上飛的小天使手拿兩頂桂冠,在繆斯和阿波羅之間的小天使也拿了一頂桂冠。其中的寓意在於:「普桑內心希望結合詩、音樂和繪畫三種藝術」。

畫面前景中的小天使及後景的樹身,與中心人物阿波羅、繆斯、和詩人相互呼應,並且在畫面上勾勒出縱向的線條。背景則由橫線條組成:山丘、灰色和橙黃色的彩雲。唯一的斜線條則是空中正要給詩人戴上桂冠的小天使。整幅畫構圖平穩,嚴謹端莊的造型和大塊平塗的色彩處理,造成一種少有的偉大莊重的寂靜感,具有古典理想主義的特徵。

*附註:帕納斯山,從文藝復興以來,傳說山上住著太陽神阿波羅和九位繆斯(詩神),繼但丁之後,作家們更把這座山視為榮譽和文學靈感的象徵。他們認為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死後會來到神靈的山坡上,接受神給他們的奬賞,或是自己祈求阿波羅賜予他們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