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Giotto)聖母與聖嬰﹝Madonna and Child﹞ 1310-1315〉85.5×62cm / 蛋彩 / 畫板 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
您知道雞蛋也能拿來畫畫嗎?
我們很難想像以前的畫家為了美麗的顏料,需要花費多少心力。首先他得去找有色植物和礦石,將它們調配好,然後用兩塊石頭磨成粉狀;使用前,加點液體攪和在一起就可以作畫了。中古世紀以前,這種作畫的方式稱「蛋彩畫法(坦培拉繪畫)」。
蛋彩畫的英文叫Tempera或Egg Tempera,意為摻和(與液體混合)。顧名思義,是以雞蛋為媒材的一種繪畫方式。主要是將雞蛋和繪畫顏料相混合,混合方式有很多。最典型的蛋彩用法是以天然顏料研磨成粉,加入蛋黃或全蛋(單純的蛋清是不能作為顏料的,因為85%的蛋清都是水,乾燥後硬脆易裂、缺少光澤);有時也會加入如蜂蠟或乾酪、水、牛奶等等,還可能包括各種的植物性顏料,這樣就可以作畫了。
雞蛋坦培拉顏料可以用水稀釋,能夠畫出最細微流暢的線和點,快乾且縮短作畫時間,乾燥後凝固、結膜,柔韌性、光感不錯,色彩牢固、穩定耐久,不易變黃。很受當時畫家們歡迎。
它是效果相當好的方法,只可惜蛋乾的太快,影響了畫家作畫的細膩度。
喬托(Giotto) 是歐洲繪畫之父- 人稱繪畫界的「賈伯斯」,他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他不喜歡傳統意義上的人物畫,他認為宗教人物與我們人類一樣是有血有肉而且情感豐富的。他畫了聖方濟各和小鳥說話(聖方濟各是個神職人員,也是個愛好大自然的人)。
長著翅膀的耶穌彷彿在向聖方濟各傳授內功,聖方濟各單膝下跪表情有些痛苦,耶穌向他射出五道光,從手掌、腳背和左肋的傷口發出的光,射穿聖方濟的血肉之軀,讓他感受到耶穌在遇難時的痛苦(五個傷口是耶穌遇難後留下的)。畫面的右下方連結了一幅小畫,受到耶穌的啟發,聖方濟各練就了絕世武功- 他會說鳥語,他向小鳥佈道。
聖方濟各展現的神跡很難以科學道理來解釋,但是對有信仰的人來說是很奇妙的,至少「懷抱慈悲心,所以知道每個小生命都很重要」徹底表達出《向鳥佈道》的真諦。
如今,為了紀念13世紀義大利傳教士聖方濟各致力推廣愛護動物的理念,每年10月4號這一天被定為「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也是聖方濟各的瞻禮日。
畫面中的小房子是禮拜堂、而樹漂浮在空中好像連樹根都沒有,藝術家的思維很奇妙,可能她想表達:神在創造世界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場景。
喬托 Giotto濕壁畫 約1297年 向鳥兒佈道[局部]270*200公分義大利 阿西西聖方濟教堂的上教堂
《復活,Anastasia》約1310,拜占庭濕壁畫,伊斯坦堡(Istanbul) 土耳其
拜占庭帝國,一個曾在西亞和東歐土地上存在一千多年的超級強國,當時流行的聖像畫不僅要展現人物的面部特徵,同時要展現他們內在的精神價值,成為獨特的拜占庭藝術風格。
蛋彩畫的英文叫Tempera或Egg Tempera,意為摻和(與液體混合)。顧名思義,是以雞蛋為媒材的一種繪畫方式。主要是將雞蛋和繪畫顏料相混合,混合方式有很多。最典型的蛋彩用法是以天然顏料研磨成粉,加入蛋黃;有時也會加入如蜂蜜、水、牛奶、醋等等,還可能包括各種的植物性顏料,這樣就可以作畫了。
中世紀即將結束,當時的藝術主要表現聖人在金碧輝煌的天國世界景象。文藝復興初期喜歡描繪精神信仰人物,會將人物擺放在人間自然環境的場景之中。喬托在1297年畫了一幅小鳥從枝頭飛下來聽聖方濟各傳道,聽得認真,畫面生動,也不知是聖方濟各講得好,還是他手上有穀子。
喬托 Giotto濕壁畫 約1297年 向鳥兒佈道[局部]270*200公分義大利 阿西西聖方濟教堂的上教堂
以蛋彩的調製方式而言,中世紀拜占庭時期的是以純蛋黃與蛋白加色粉。到十五世紀初文藝復興早期,正逢油畫剛剛出世,於是有在蛋黃裡加油酯的蛋彩,也有用蛋白與水再與色粉調和,作為光澤的塗劑,混合在一起用的。這樣畫面乾的較慢且均勻些,看起來稍有光澤,但其實還是蛋彩(Tempera)。
溯源文藝復興早期知名的蛋彩畫作
修士畫家安傑里柯(Fra Angellico)《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1442》蛋彩畫。
大家較熟悉的蛋彩畫名作:波堤且利 Botticelli的《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1485 》 ,蛋彩畫/畫布,278.5 cm x 172.5 cm,1484-1885,現藏於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圖/取自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 Galleria degli Uffizi)
吉蘭達奧Ghirlandaio畫作 《拜訪 La Visitation 1491》172乘167cm,羅浮宮德農館1樓5室(畫家最有名的學徒是米開朗基羅)
「拜訪」(聖母領報)(天使報喜)是經常出現在宗教畫的主題,取自聖經中的故事:當瑪利亞從天使加百列(Angel Gabriel) 口中得知懷孕的消息,訝異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時,天使告訴她,她原本受不孕所苦的表姊伊撒伯爾(Elizabeth) 也高齡得子,於是她便跑去找伊撒伯爾,兩人為了彼此懷孕的消息而開心擁抱。在畫這個主題時,大部分畫家都是畫瑪利亞和伊撒伯爾擁抱的畫面,但是吉蘭達奧卻凸顯兩人的位階差異,讓筆下的伊撒伯爾下跪行禮(而且她看起來確實是無法懷孕的年紀)。
兩人見面的拱形建築乍看像是凱旋門的一部分,使人聯想到古羅馬。後面兩個女人分別是瑪利亞·革羅罷(Mary of Clopas)和瑪利亞·撒羅默(Salome),日後目睹了耶穌在十字架上被處刑的景象。
多梅尼哥·吉蘭達奧《喬瓦尼·托納博尼的肖像》(Portrait of Giovanna Tornabuoni),1488年,木板蛋彩畫,50x76cm。
(這幅仕女圖,是吉蘭達約30歲時的作品,他將喬瓦娜描繪得如此漂亮和典雅高貴,宛如一尊玉琢金塑的雕像)。
米開朗基羅《曼徹斯特聖母畫像》(The Manchester Madonna),約1497年,蛋彩,105 ×77cm,英國倫敦國家畫廊。這是一幅左側留有空白的未完成作品。
從文藝復興全盛期到矯飾主義時代,身兼雕刻家、畫家與建築家身分的米開朗基羅,是任誰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傳奇大師。儘管無法找出作品會完成的真正原因,但在當時,以米開朗基羅這等巨匠,無論委託者的地位多麼崇高,只要一言不合,米開朗基羅就可能心ㄧ橫棄畫走人。再加上他的委託訂單源源不絕,權貴人士或對他頤指氣使、呼來喚去,都有可能導致作品無法完成。也有學者認為左側空白處,可能是繪製衣服所需的顏料遲遲未送來,導致畫家無法完成作品。
《曼徹斯特聖母》原名(聖母子、聖約翰與天使),是為了紀念19世紀第一次在曼徹斯特介紹這幅畫而得名。
畫面是以聖母子為中心,兩側各有一對天使。幼童耶穌伸手拉扯瑪利亞正在閱讀的書,聖母右側站著身穿駱駝毛皮的幼童施洗約翰,表情乖巧凝視著畫面外。米開朗基羅ㄧ生在藝術上著重鑽研雕刻,他希望別人稱他為雕刻家,而非畫家。因此他畫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有著宛如雕像般的形象。
左側空白處,推測是為了畫天使所留下的空間,有些學者認為可能繪製衣服所需的顏料遲遲未送來,導致米開朗基羅無法完成這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