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象徵主義--描繪肉眼看不見的幻想與生命(19世紀末 - 20世紀初)。

寫實主義與印象派追求眼睛所見的世界,相對地,象徵主義極力想要表現神秘與超自然的東西,以表達對物質主義社會的反抗,因此,畫面的裝飾性與幻想性相當強烈。

高更創立了「綜合主義」將可見與不可見的世界,用繪畫要素(線條、色彩、造型)予以綜合,他把人類從生到死之間許多故事串連在一起的大作,其中有深層哲學涵義的畫,叫做「象徵性」。高更說「藝術即是一種抽象⋯要多思考創造本身」,他的理念深深影響了後來的「象徵主義」與「那比」畫派(那比派,希伯來文的意思就是「預言者」)。

「象徵主義」的興起是對印象派與寫實主義的反動(西元1885年-1910年),它反對描寫具體看得見的事物觀念。題材遠離現實進入神秘幻想的境界,主張繪畫要表現理念、情緒、冥想。牟侯說:「相信眼睛所看不見的,只能用感覺的東西」,一針見血地說出象徵主義的觀點。

古斯塔夫·牟侯Gustavo Moreau(1826-1898)。出生於巴黎建築師之家,後來成為美國國立美術院教授,門下英才輩出,野獸派的馬蒂斯也是他的學生。他的繪畫多半從文學、生化、歷史與基督傳說故事中取材。

牟侯《聖喬治和龍》1890。

象徵主義的作品頗具裝飾性,採取黑色輪廓線,用色鮮明,採取黑色輪廓線,以象徵性的形象表現精神世界。代表畫家有魯東、牟侯(或譯摩洛)、夏凡納。

古斯塔夫·牟侯喜歡用希臘神話故事畫出內在深層的夢幻意識。是法國象徵主義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牟侯《嘉拉蒂》1880。 西西里島有一個古希臘淒美的愛情故事:獨眼巨人波利斐摩斯Polyphemus,海洋女神嘉拉蒂Galatea和獵人阿喀斯Acis的三角戀情。島上的青山綠水讓美麗的海神嘉拉蒂流連忘返,在那裡邂逅了英俊的獵人阿喀斯Acis,

 

獨眼巨人為了追求嘉拉蒂,精心裝扮後卻發現她早已心有所屬,憤怒之餘,他舉起巨石將情敵砸死,悲痛欲絕的嘉拉蒂只能將愛人的鮮血變成了一道溪流。從此西西里島上那條流經Etna山的Acis河便在漫漫的歷史長河裡訴說著那段至死不渝的愛情。

畫作題材來自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女神拒絕獨眼巨人的求愛,躲在如蕾絲花叢般的海底深宮,獨眼巨人受限於自己龐大的身軀無法進入,化身為抑鬱的陰影,在暗處窺視著美麗海神。畫面呈現一種優雅與醜陋、美女與野獸般的對比。這是一幅奇幻瑰麗的經典之作。

牟侯以浪漫主義的思想,古典主義的技法,表現出象徵主義的作品。他的繪畫具有瑰麗的色彩,纖細的線條以及複雜的構圖。他會使用燦爛奪目的色彩來描繪每一細節,像是混合了中古世紀的琺瑯彩,波斯的宮廷畫、拜占庭的鑲嵌畫的特色,她把神話、幻想與寓言綜合成他個人的神秘世界。

牟侯代表作:《顯靈》1876。 (融合華麗細膩畫面與恐怖陰森氛圍的聖經故事場面 - 施洗約翰的顯靈。)

 莎樂美是聖經中一位14歲的少女,歐洲許多繪畫、戲劇、音樂都以莎樂美殘忍嗜血、充滿慾望的故事作為題材,加以鋪陳。

猶太國王希律殺害兄長,娶了嫂嫂(莎樂美的母親),先知施洗者約翰識破了他們通姦的秘密而被囚禁起來。而莎樂美對他著迷不已,企圖誘惑他卻遭拒,因此懷恨在心。希律王垂涎繼女莎樂美的美色,承諾只要莎樂美願意為他跳舞,就取下施洗者約翰的人頭。畫面中,施洗者約翰滴血的頭顱飛離地面,妖艷的莎樂美怒目瞠視,手指著聖潔金色的光圈,震顫狂笑,久久不止。後來希律王無法忍受她的殘忍嗜血,最後下令殺了她。畫面中散發出血腥和宴樂尋歡的萎靡之氣。這幅畫取材自聖經,是一幅華麗神秘的象徵性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