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子」目錄:
1. 拉斐爾 ① 《椅中聖母》 ② 《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
2. 拍賣史上最貴的畫作:達文西《救世主》
3.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藝術: ① 聖母子素描作品 ② 大理石淺浮雕:《階梯聖母》 ③ “皮蒂圓雕” ④ 在羅馬的成名之作《聖殤》 ⑤ 布魯日《聖母子》- 法國大革命及二戰時期,拿破崙與希特勒皆搶著盜劫收藏的藝術品。
4. 米開朗基羅圓幅蛋彩畫《聖家族》
5. 16世紀 “義大利最好的畫”:畫家提香《聖母升天》
~~~~~~~~~~~~~~~~~~~~~~~~~~~~~~~~~~~
★ 拉斐爾的「優雅」,《椅中聖母》(義大利語:Madonna della seggiola 1514 - 1516),現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彼提宮。
拉斐爾以人間常見的家庭歡樂情景,來描繪聖母子之間的天倫之樂,這幅畫被視為 “拉斐爾聖母形象的巔峰之作”。
坐在椅子上,膝上抱著幼子,幼兒臉頰貼近美麗的母親。這是一幅充滿慈愛、親情的母子肖像。
這位母親,是打扮相當新潮的女性。頭上盤著當時人們所憧憬的土耳其頭巾,肩部則披著帶有長串穗子的美麗東方風味披巾,綠色底色編織著紅色圖樣。頭上閃爍著光芒的光環,他們是「聖母子」。
右側有一位對著母子合掌的少年,駱駝毛皮衣服上還帶有十字架手杖,他是 “施洗者約翰”。聖母披巾下方,可以看到紅色袖子以及幼兒坐在她膝蓋上的藍色衣服,這正是聖母瑪利亞。圓圓滾滾,多麼健康的幼子是基督,衣服則是黃色。這個鮮艷的三原色配置,吸引了觀賞者的視線。
▲ 畫面的色彩配置,基本仍遵循基督教的觀念,以紅、藍兩色為基調。在基督教中,紅色是象徵天主的聖愛,藍色是象徵天主的真理。畫中,聖母上衣為紅色,斗篷為藍色,小耶穌的黃色上衣,與聖母衣著的紅、藍色構成了調和的三原色,從而強化了豔麗的色彩與畫面的華貴。
右側是施洗約翰雙手合十的形象▼▼
✺ 施洗者約翰,是ㄧ名先知,是聖經預告的 “使者”,上帝派他為彌賽亞 (基督) 準備道路,也就是要他向猶太人傳講上帝的信息,勸他們回頭歸向上帝。約翰在約旦河為耶穌受洗,他是耶穌的先鋒和悔改信息的傳道者。
藝術家完全是借用圓形來強化人物的柔美,聖嬰正好處在畫面的中央。拉斐爾的傑出之處在於,他絲毫沒有讓人覺得構圖的牽強附會,相反的,圓形進一步地成為畫中人物融為一體的形式元素。
☆ 英年早逝的拉斐爾為世間女子找到了美的典範,”秀美嫻雅” 聖母形象,成為幾百年以來最受歡迎的聖母像之一。 (拉斐爾 Raphael 1483-1520,文藝復興三傑之一,37歲離世)。▼▼
☆ 下幅作品是台南奇美博物館展出的拉斐爾《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 1510-1511)
畫作中,聖母以複雜且扭轉的姿勢側坐在簡單的台座上,小耶穌倚靠著母親,低頭望向年幼的施洗者約翰。而手持蘆葦十字架的約翰遞出一朵紅色康乃馨,象徵神聖的愛與耶穌未來將受的苦難。拉斐爾藉由手勢和目光的描繪,暗示了人物之間複雜的內心羈絆。聖母表情陷入沉思,也許正在思考兩個孩子未來的命運。後方的兩扇拱形窗外,有如羅馬郊外的鄉村風景,整幅畫作展現了一種沈思的靜謐與神聖的和諧感。(圖片源自奇美博物館▼▼)。
★ 拍賣史上最貴的畫作:達文西《救世主》(Salvator Mundi),在紐約佳士得(Christie)拍賣會上,二十分鐘內以 4.5億美元落槌成交 (約台幣144億元) 。▼▼
☆ 李奧納多·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1452年—1519),最有名的畫作是《蒙娜麗莎》(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 米開朗基羅的「激越」
“聖母子的素描圖” 是被保留下來的米開朗基羅早年最具創造力的手稿之一,比下件雕塑「坐在石階邊的聖母」(Madonna of the Stairs) 和他其他一些作品在構圖上更具張力。他採用了高超的交叉線法 (Crosshatching) 描繪出非常微妙的色調過渡,這點在聖母的面部有脖子處得到了展現。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yinping77/1728201855-780350023-g_n.jpg)
米開朗基羅13歲學畫, 15歲學雕塑, 16歲最早完成的淺浮雕作品《坐在石階邊的聖母》(Madonna of the Stairs 1491,又作 “階梯聖母”,”樓梯上的聖母”, 22×16英吋)。
《階梯聖母》聖母的神情平靜肅穆,沒有達文西式的朦朧笑意,更無拉斐爾的甜美心情。浮雕運用了許多象徵手法,例如階梯隱喻聖母作為天堂與人間、神與人的連結。這件作品顯現出米開朗基羅在雕塑技巧上的巨大潛力。
瑪利亞的身軀填滿了大理石塊的整個高度,她坐在方形階梯的基座上,帷幔半掩著其臉部,塑成了彎曲的古典廓形,向下折疊在肩膀上輕撫著嬰兒基督的頭。浮雕背景中,有幾個孩子正在台階上玩耍。
嬰兒依偎在母親懷裡,是正在餵母乳?還是哺乳後睡著了?感覺嬰兒似乎不再吃奶,他的頭癱倒在胸前,他的肌肉發達,手臂垂在他的身後,被帷幔的褶皺所包圍。(這件雕塑可能是年輕藝術家的練習作品,展示了我們與米開朗基羅後期作品相關的沉重肌肉形式)。
基本上毫無疑問,”樓梯上的聖母” 是米開朗基羅在漫長一生中一直擁有的傑作,現藏於佛羅倫斯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
☆ 米開朗基羅的 “皮蒂圓雕” (Pitti Tondo 1503-1505),作品收藏於佛羅倫斯巴傑羅美術館。
聖母坐在一塊立方體形狀的石階上,她佔據了作品的中央部分,罩著面紗的額頭上有一條帶子,上面裝飾著帶翅膀的小天使,是 “先知” 的象徵,可能在基督受難發生前就預知這件事。
聖嬰耶穌站在母親的兩腿之間,他用右手托著頭,將手臂靠在瑪利亞膝上打開的書上 (也許是聖經),聖母望向遠方,彷彿在冥思經書上兒子的命運。嬰兒的左臂下,瑪利亞手伸出來,包裹著兒子,彷彿在保護他。耶穌披著外衣的形象暗示了耶穌受難和裹屍布包裹的基督身體。
瑪利亞身後,勉強勾勒出一個年輕的施洗者約翰。左側的背景中,可以看到以雕刀刮出粗糙的橫深平行痕跡,形似台階的標記。聖母的身軀似乎很難容括在浮雕的圓框內,以至於她蒙著面紗的頭部和下方台階邊緣略微突出了框架。
☆ 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之作《聖殤》(義大利語:Pietà 1499 ),亦稱《聖母憐子》,題材來自聖經故事:耶穌受難後遺體被卸下十字架,聖母瑪利亞抱著耶穌,流露悲傷的神情。
藝術家採金字塔構圖完成《聖殤》,從聖母的頭巾順著左、右手,一直到聖母的衣裙,三角形的構圖,穩定了觀賞者的視線。米開朗基羅刻畫的瑪利亞,面容精緻優雅,神性靜謐平和,因為藝術家認為聖潔之人永遠青春。同樣地,耶穌也不像死去地令人恐怖,而像一個睡著的成熟青年,身上的肌肉、血脈仍是如此鮮活,只在胸前、手背,以釘痕暗示十字架上的處刑。至於衣服皺褶,原本堅硬的大理石,被米開朗基羅處理的如同蠟般輕柔的質感,難以想像這是一個24歲青年的雕刻創作。
米開朗基羅將聖母瑪利亞與耶穌的形象理想化,呈現出一個平靜和接受苦難事實的景象。
瓦薩里( Vasari)《藝苑名人傳》記載了一則傳聞:某日米開朗基羅在雕像附近,聽到一群朝聖者對創作者身分議論紛紛,最後竟將功勞歸予另一位米蘭藝術家,他對投入熱情與心血的自己被漠視感到忿忿不平,便在深夜帶著鑿子與小燈,將自己的名字刻在瑪利亞胸前,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的簽名作品。
☆ 比利時布魯日「聖母子 」雕像 (Bruges - Madonna and Child) 是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於 1504-1505 年雕刻。
聖母瑪利亞被描繪成一位年輕的母親和嬰兒耶穌。嬰兒耶穌直立著,幾乎沒有支撐,只是被瑪利亞的左手輕微地束縛著,他看起來想去玩耍,但面容又很嚴肅,似乎隨時準備離開母親,去接受自己的命運;瑪利亞則面帶憂鬱,她沒有緊緊抱著兒子,甚至沒有看他一眼,而是低頭凝視著遠方,似乎已經預知基督未來的命運,整件雕像被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籠罩著。
這座雕像由比利時富商後裔購得後再贈予教堂,這是米開朗基羅生前唯一流落在義大利以外地區的雕像作品。在法國大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遭到拿破崙、納粹希特勒盜劫收藏。直至1945年,美國盟軍在奧地利阿爾陶塞鹽礦區 (二戰期間納粹盜竊藝術品的巨大儲藏庫) 中找回了這個雕塑,並將其奇跡般完好無損地送回教堂。(詳細情節在2014年電影 “大尋寶家” 中有所體現)。
《聖母子》被偷了兩次,目前它被保護珍藏在比利時布魯日教區,展現出作為基督教遺產對所有歐洲人的價值和意義的象徵。
★ 米開朗基羅《聖家族》(Doni Tondo 1503-1504),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米開朗基羅的圓幅蛋彩畫「聖家族」,是應佛羅倫斯富商多尼家族第一個孩子的誕生而畫的。因而,宗教的形式中更加包容了人間家庭溫馨和諧的親情。整體畫面色彩明亮鮮麗,充滿著溫潤的光輝。
這幅畫或許只有像米開朗基羅那樣了解人體動態的雕塑家才會這樣畫,畫面中三個主要人物:聖母瑪利亞、養父聖約瑟和聖嬰耶穌,凝聚的眼神、扭轉的肢體互相環繞成緊密而圓滿的動勢,正好配合了整個圓形構圖。這樣的構圖,不完全為了達到造型的目的,也具備了宗教的內涵。
常識和理性告訴我們,平常不會有母親像畫中的聖母那樣如同做體操般從聖父那裡接過孩子的,可是我們在這裡所目睹的卻是一種淨化了的精神。聖母接過來抱在懷裡的是世界的締造者,這是一個極其莊嚴的任務,她轉身向著聖嬰,既有愛,也有崇敬之心。
畫面的背景處,是嶙峋的山巖和蜿蜒曲折的河流。那些裸體年輕人代表的是,將要在約旦河中受洗的罪人,每個型態都具有一種雕塑感。
一道水平方向的石牆將畫面隔成了前後兩個區塊:後方的裸體人物,象徵耶穌到來之前的未開化世界,前方的聖家族則代表著基督降臨後的新世界;而兩者間作為橋樑的小男孩 (他身穿動物毛皮,拿著手杖),正是將來以洗禮帶領人們進入基督教化的 “施洗約翰”。
米開朗基羅可能還參與了畫框的製作,框緣雕琢得很華麗,共有五個頭像,上面是基督的頭像,其他四個分別是預言者和天使。
✽ 聖家族畫作背後的趣事:28歲的米開朗基羅,以七十達克特金幣的報酬接受了《聖家族》畫作的委託。然而當他完成作品通知富商杜利,吝嗇的杜利只給了四十達克特金幣。米開朗基羅不但拒絕收錢,也不交付畫作,結果杜利答應付給他七十達克特金幣,但米開朗基羅無法消氣,提出支付雙倍價錢否則就不給他畫,最後他拿到了一百四十達克特金幣的高額報酬。(故事源自瓦薩里《藝苑名人傳》)
☆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集雕刻家、詩人、藝術家於一身的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
★ 提香 (Titian)《聖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收藏於威尼斯聖方濟會榮耀聖母教堂。16世紀時,被譽為 “威尼斯畫派第一傑作”。
所謂「聖母升天」是天主之母瑪利亞在她塵世生命結束後,受到神的恩寵,靈魂和肉身一起升到天堂上。
《聖母升天》這幅將近7公尺高的巨大畫作,在沒有任何風景的背景中,所有人物全都戲劇性地漂浮在空曠的空間中。整個畫面分成了三部分:天頂的上帝,雲中飛升的聖母和地上的信徒。
天使捧著王冠,天父張開雙手,準備迎接聖母瑪利亞。
聖母浮現在明暗對比強烈的雲彩上,周遭圍繞著ㄧ群小天使,小天使各具形態,面向聖母一邊玩耍歡欣雀躍,一邊彷彿將載著聖母的雲層推向高處。宗教意味濃郁而詩情奔放,光影與色澤渾然一體。
中央描繪著籠罩在神聖光輝中踩著雲朵上升的瑪利亞,聖母下方一群托著雲朵的小天使,他們的腿和身體的方向形成了一個動勢,看起來就像正從右往左地轉動著雲團,並托著雲朵冉冉上升。由此,帶動著聖母好像也正在隨著雲朵轉著身體,仰望著在天穹迎接她的上帝。這裡,正是這幅畫最精彩的地方,畫家運用高超技法,捕捉人物瞬間轉動的形姿,展現出一個宏大而神聖的場景。
凌空而起的聖母,以及地上目睹奇蹟感到無比驚異的聖徒形象,在在表現出強烈的運動、力量和雄偉的體魄,不但可以和米開朗基羅媲美,而且為威尼斯畫派開拓了全新的領域,因此這幅作品早在16世紀就被譽為「威尼斯畫派第一傑作」。
畫面最下層,體魄健壯、形態各異的12位耶穌門徒,引頸仰望,目睹聖母升天的奇蹟,激動地伸手歡呼。在一片金黃的光暈中,聖母身著紅豔的衣服,浮現在明暗對比強烈的雲彩上。在天使的簇擁下,瑪利亞於靜謐中冉冉升空,她伸出雙手,準備擁抱上帝,她容光煥發,充滿了自信與喜悅。
❖ 藝評家德雷切讚賞:《聖母升天》這幅作品除了有米開朗基羅的雄渾和震撼力,也兼具拉斐爾的優美與歡愉,更有提香本人濃墨重彩獨特的用色風格。瓦薩里《藝苑名人傳》讚嘆:這是義大利近代的第一傑作;英國作家王爾德說:這幅畫,絕對是義大利最好的畫!
《聖母升天》這件作品的成功,使畫家提香獲得了與佛羅倫斯羅馬巨匠並駕齊驅的地位,他的繪畫成就符合威尼斯畫派的華麗表現,也影響了往後的魯本斯 (巴洛克畫派早期代表人物)、維拉斯蓋茲 (西班牙黃金時代的偉大畫家) 的繪畫風格。
提香 (Titian 1487-1576),被稱為16世紀威尼斯最偉大的藝術家。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yinping77/1727197235-444487987-g_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