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藝術家徐悲鴻以庸俗浮劣否定現代藝術

1929年中國藝術家徐悲鴻發表了一篇文章「惑」,他以庸、俗、浮、劣,無恥、商業等字眼,主觀否定了馬奈、雷諾瓦、塞尚和馬蒂斯等歐洲藝術大師的繪畫。他既不喜歡印象派,更看不懂野獸派,甚至以「馬蹄死」字眼來翻譯馬蒂斯名字,表示對野獸派的反感。

馬蒂斯何許人也?

亨利·馬蒂斯 (Henri Matisse 1869-1954)是法國野獸派畫家,和畢卡索齊名,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法國藝術家。他一生嘗試多種技法風格,晚年由於臥病行動不變,更發展出簡約的剪紙藝術,其作品色彩鮮艷,充滿活潑可喜的趣味。 

 

馬蒂斯ㄧ生傳奇的色彩

1869年12月31日,馬蒂斯出生於法國的勒·卡托 (Le Cateau),一個雜糧商家的長子,曾任職於巴黎法律事務所。1889年,馬蒂斯罹病臥床休養一年,母親給了他一套畫具和顏料讓他打發時間。意外開展了他64年的藝術生涯,他深深地愛上了藝術。

馬蒂斯的第一件油畫作品《有書籍的靜物·我的第一幅油畫》(Still Life Waze books . My first Tableau 1890 21×27cm )  

 

馬蒂斯放棄法律,在巴黎接受傳統藝術教育

23歲的馬蒂斯放棄優渥的法律工作,踏上藝術之旅。開始在巴黎接受傳統藝術教育。

馬蒂斯的藝術進程

1891年,先後在巴黎朱利安學院從師學院派泰斗畫家布格羅 (Bouguereau) 和國立美術學院象徵主義大師莫羅 (Moreau, 或譯牟侯) 學習。莫羅曾對馬蒂斯說「在藝術上,你的方法越簡單,你的感覺越明顯」,莫羅的教導開啟了馬蒂斯日後能夠用簡潔的線條和鮮明的色彩塑造出所構想的一切。莫羅說,馬蒂斯將使藝術簡單化。

馬蒂斯早期現實主義靜物畫 (1901,1893)

 

馬蒂斯一生中嘗試了各式各樣的風格和技法

他先從基礎的景物、風景畫起,同時努力吸收多方養分:洛可可時期的華鐸、靜物畫的夏爾丹 (Chardin)、古典學院的普桑 (Poussin) 與印象主義鼻祖馬奈 (Manet) 及日本藝術,都是他學習的對象。又陸續在羅浮宮臨摹各時代藝術大師作品長達11年之久

塞尚、高更、梵谷後印象派的影響

馬蒂斯來到巴黎的時候,塞尚、高更、梵谷後印象派三傑開始當紅,顛覆了傳統藝術標榜的正確、精緻與理想美。一些青年藝術家也跟隨他們的腳步,在色彩和形式上採取大膽的表現手法,其中人稱「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畫面結構和色彩的革命,對馬蒂斯的影響最深。(Pont Saint Michel,Paris ,1895)

 布列塔尼寫生,種下印象派的種子

1896-1897年,馬蒂斯到布列塔尼巴勒島 (Belle-lle) 旅遊寫生,拜訪了澳大利亞畫家羅素 (Russell)。羅素向他介紹了印象派莫內和梵谷的畫作 (距梵谷去世約莫六年,梵谷是羅素的同學)。藉由羅素的引導,他認識了印象派的色彩和光線理論;學習了梵谷強烈飽滿的用色與充滿情感張力的表現。馬蒂斯說,羅素是他色彩的啟蒙老師。

馬蒂斯喜歡南法,他醉心於陽光藍天大海和鮮艷的建築,他一直是個旅行者,一生中多次的旅行,成為他創作的主要動力,他研究戶外、追求色彩,旅行結束,馬蒂斯擺脫了羅浮宮臨摩的影響,使用了一個新的調色盤,綠色不再是草地而藍色不再是天空,通過純粹的顏色,他獲得ㄧ種光及詩意的靈感。

馬蒂斯吸收了印象主義的養分,畫了《餐桌:甜點》(The dinner table :La Desserte 1896-1897 100×131cm)。畫面微妙和諧的色調、紋理變化和呈對角線放置的刀具都顯示出夏爾丹的影響;最明顯的一點,是馬蒂斯開始著重光線映照在物體上的效果,無所不在的光成了畫面主角。

水果毛茸茸的表面似乎吸收了明亮光線,眾多玻璃器皿則跳動著晶瑩反光;桌布上自由流溢的白色光線和藍色陰影,就像荷蘭畫家維梅爾畫作裡搖曳四處的光。除此之外,因為受到偶像塞尚的影響,馬蒂斯也使用色彩直接塑造形體,預示了他後來的藝術風格。 

 

1898年,在印象派之父畢沙羅的建議下,前往倫敦研習透納的畫作 (英國最著名的水彩畫家,被稱爲「光之畫家」,擅長以微妙的光線變化,勾勒出自然環境、氛圍與色彩的新境界)。

“Le Mur Rose” 粉紅牆 1898,這幅作品馬蒂斯運用柔和的色彩和簡單的形狀描繪一座房子和周圍的風景,預示了他在野獸派風格中的創新。

儘管經濟不算寬裕,不惜變賣妻子嫁妝,購買了塞尚的《三浴女圖》這是影響他後來一生的重要作品。馬蒂斯探索塞尚的繪畫理論:畫面融合主角與背景,不再有前景和後景的分別,藉此發展出使用飽和色彩構圖的方法。

《桌上的餐具》1900,冬宮博物館(馬蒂斯這幅靜物畫屬於後印象派的風格-塞尚,高更,梵谷)

  

馬蒂斯嘗試新印象派點描主義

36歲的馬蒂斯住在法國南部地中海岸邊,面對科利尤爾 (Collioure) 小鎮陽光明媚色彩濃豔的海濱風情,馬蒂斯的藝術心靈彷彿瞬間被打開,他在那裡激情澎湃創作了一系列作品。

《奢華、寧靜和與愉悅》( Luxury, Calm, and Pleasure 1904 ) 畫作取材自法國詩人波德萊爾 “邀你遠遊”:在那裡,一切如此美麗和秩序井然,奢華、寧靜,充滿歡樂。(畫作現藏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畫面中,一群東方閨秀式的女子在景色迷人的海邊,盡情享受著生命的歡樂。人物造型簡約、誇張,空氣當中閃爍著陽光,主觀的色彩形成強烈的對比,曲線造型營造出優美的韻律,整個畫面的確是散發著幸福和歡樂的氣息。

馬蒂斯的畫面中結合了新印象派西涅克精細點描風格 (西涅克買下了這幅畫),以塞尚的浴女們以及自己雕塑習作人物為基礎加以組合 ,馬蒂斯沿著抽象的道路走得更遠了。

 《開著的窗戶》(Open window colloure 1905年,55.25×46.04cm),是馬蒂斯的得意之作。

畫面上牆面只佔一小部分,窗戶佔了一大片地方。畫面十分簡約,窗扉對著外部世界大大敞開,窗台上擺放著花盆,長著藤蘿,遠處是大海、天空和船隻。他以粗獷稚拙的線條繪畫幾何形的窗框,以細碎的短線條和小筆觸來畫花卉和風景。色彩用的都是同樣厚重,這樣既能形成主次關係,又使風景和窗框、牆壁成為一個整體的平面,色彩刺激而濃豔,頗具裝飾性。 

從梵谷時代起,畫家們就開始用豐富的色彩來描繪他們的所見,但像馬蒂斯這樣大膽的還從未有過。

 

打開的窗戶,敞開的就是一種心境

看著這樣的畫面,彷彿能夠感受到畫家拿著畫筆在畫布上酣暢地運行,單純而直接的塗抹著那些顏色,充滿著動感和激情,馬蒂斯彷彿瞬間打開了豁然開朗的藝術心境。他深切感悟,色彩就是世界的全部,色彩可以像音樂一樣表達世界的美好。在這幅畫中,馬蒂斯已經遠遠超過了新印象主義者中的任何人,出現了色彩抽象的細微跡象。

馬蒂斯色彩得到釋放

馬蒂斯尋找到了新的繪畫技巧,他用一筆定稿的想法,先塗第一種顏色,再第二種顏色,如果不協調,就在第三種顏色進行協調。「窗戶所在的牆並不會創造兩個不同的世界」「遠到地平線,近到工作室內部,空間只有一個」,在畫面上馬蒂斯的色彩得到了釋放。

1905年,馬蒂斯展出了這些畫作,囂張的色彩引起軒然大波,野獸派 (Fauvism) 誕生。

野獸出籠,蜚聲世界

1905年馬蒂斯的這兩幅《奢華、寧靜和歡樂》,《開著的窗戶》和妻子的肖像,在巴黎沙龍展上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展廳裡聚集了烏拉曼克、德蘭、魯奧、杜菲等年輕藝術家們恣意揮灑鮮艷的顏色,和狂野筆觸的創作,色彩極具衝擊性,令人震驚。諸如紅色的樹木、黃色的天空等自然界看不到的情景,再加上厚厚抹上一坨一坨的基色顏料,線條和型態粗糙到了極點。

藝評家沃克塞勒對著放在展場中央的馬爾凱 (Marquette) 創作的15世紀風格古典女人雕像嘆道:「就像文藝復興時期雕刻家多納泰羅被一群野獸包圍了!」他在諷刺,這些新派畫家的作品像一群野獸正在吞食溫文爾雅的學院派美術。然而馬蒂斯對嘲諷作品的人回應到:「我不是在畫女人,我只是在畫一幅畫罷了!」

“野獸派” 由此誕生,馬蒂斯因而成為打開藝術史新頁的野獸派之王,在畫壇聲名大噪。

《戴帽的女人》(Woman with a hat 1905)  

馬蒂斯為妻子艾米麗 (Amelie) 畫了一幅與眾不同的肖像,線條粗曠而具動感,顏色不算協調卻極富衝擊力,就是對傳統繪畫教條的又一次顛覆:頭髮是紅褐色的、鼻翼陰影是綠色的、臉上五彩斑斕、衣裝絢麗,她的帽飾華麗到了極點。畫家大膽地運用綠色、朱紅色的筆觸勾勒出妻子的輪廓,畫裡的艾米麗神情豪放,艷光四射。

之後,一位朋友問:艾米麗當天究竟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馬蒂斯笑笑回答:當然是黑色的。

《戴帽的女人》1905年,油畫,舊金山美術館 

 

綠色條紋馬蒂斯夫人 (Portrait of Matisse with green stipe 1905)

這幅馬蒂斯妻子的肖像,最顯著特徵就是艾米麗臉部中央略粗的綠色條紋,就是馬蒂斯對顏色傳統規則的大膽打破,他運用強烈對比的色塊和簡化的形狀,表現出妻子的形象,而不是試圖真實地再現她的外貌。最終色彩和形狀的創新運用,描繪了畫家內在熱烈的情感。

馬蒂斯是首位於作品中實現色彩獨立的畫家

這幅作品的裝飾效果得力於線條的表現:臉部以鮮明的綠色線條,勾畫人物的髮型和面部輪廓,把人物的臉部一分為二: 一半粉紅,一半淡黃,背景則分割成紅與綠的色塊,可同時看到暖色與韓色系的色彩。馬蒂斯上色時的運筆十分粗獷,妻子衣服的衣領附近,也可以看見以筆尖按壓出的筆觸。

這幅作品使用了大膽的色調和筆觸,但馬蒂斯其實傳統繪畫技法的根基非常深厚,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即便細部看來粗獷,整體畫面仍給人井然有序的印象,就和馬蒂斯卓越的技巧有很大的關係。

野獸派「任何色彩都可以用來描繪對象物」的自由論點,可說是20世紀繪畫史上的最大革命。

野獸派有幾個特點,他們經常使用對比強烈的原色,而且以平塗的手法表現鮮艷亮麗的畫面;色彩是野獸派的首要考量,不講究工整的線條和明暗景深,但反而有種原始奔放的美感與熱情。野獸派的重要畫家有馬蒂斯、德朗、杜菲等人。

生命的喜悅1905-1906

馬蒂斯認為繪畫應該避免讓人痛苦不堪的題材,藝術應該讓人享受溫暖、美好的精神,呈現人生和諧喜樂的光明面;所以他經常以溫暖豐富的色彩,描繪生命的美好繽紛。《生命的喜悅》正是這種理念的體現,畫中有好幾組人物象徵生活的愉悅恬適。

背景是一群正在跳舞的人,他們手拉手圍起生命的圓;右邊是個吹笛愜意的牧人;正前方草地躺著兩個慵懶做日光浴的人體。舞蹈、音樂、閒情逸趣,這正是馬蒂斯心目中的歡樂人生。 

 

大膽鮮明的色彩搭配,奔放流暢的線條構成,一群悠然自得的人們在林間跳舞、嬉戲、吹笛弄樂或什麼也不做,就是躺在草地上曬太陽、享受人生,就是歌頌人文的田園牧歌,是現代版的伊甸園。

馬蒂斯以繽紛亮麗的色彩營造一座繁榮喜樂的林間花園,讓人一看就覺得安詳溫暖,生命的甜美豐沛盡在於此。

靜物畫牡丹 (Les Pivoines 1907)

馬蒂斯在此作中採用扁平的構圖,而牡丹花束後方的牆壁則分解成各種鮮艷的色彩 (於2012年佳士得紐約拍賣上以逾1900萬美元成交)。 

 

佳士得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高級副總裁費爾蒂表示:「馬蒂斯的野獸派畫作甚少現身市場,但每當出現這些作品時,藏家都會深感興趣,因為不論對馬蒂斯還是所有西方藝術而言,這段時期也是公認的重要轉捩點。」

藝術變革:從野獸派到成熟的現代主義

馬蒂斯一生創作風格數度轉變,也融合眾多當代藝術特色而發展。他最初接受古典學院訓練,再受到印象派與英國畫家透納等人啟發使用明亮色彩;因西涅克點描法與崇拜塞尚而投注分析色彩、形式與構圖的作用,簡化物體細節;接續梵谷、高更等表現性強烈的用色衝擊,而促成高度裝飾性藝術。

但終其一生,他的基本目標始終不變:「發現事物本質,並創造一種充滿平衡、純淨和寧靜的藝術形式」。

藝術成就並非一日可幾,1906年之後約莫10年間,馬蒂斯陸續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具備嚴謹風格、強調平面化形式和裝飾圖案。

《紅色的和諧》(The Dessert – Harmony in Red 1908) 這是馬蒂斯的傑作,是野獸派繪畫遵循印象派的榜樣,但總體上沒有中心焦點。這幅畫表現的是一位婦女在餐桌前忙碌的情形,餐桌上放著水果,瓶中所盛可能是甜酒,藤蔓植物花紋均勻地分佈在牆面和桌面上。 

 

在《紅色的和諧》中,馬諦斯放棄了透視法則,改用特定物件,比如椅子、窗框、綠地、酒瓶的線條與色塊建構出空間感,朝簡化繪畫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不過他也承襲野獸派的一貫風格,刻意用同樣紅色的桌布、牆面,以及蔓延四處的藤蔓,讓空間的分界又顯得模糊。馬蒂斯在畫作中只用了一塊沒加調和的紅色塊,限定了房間內部的空間。

藤蔓植物花紋則均勻地分佈在牆面和桌面上,它們增強了紅色塊對於畫面的依附。簡化的樹和植物則映襯著綠地藍天,限定了戶外的景色。左上角的那座紅色建築物重複了房間的色彩,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建立起這幅風景畫的深度幻覺。

整幅作品中充滿了映襯了黃色的水果,棕黃色的椅子、窗框、婦女的頭髮;藍色的天空、屋頂;綠色的草坪、樹叢;白色的衣領、袖口等。這些不同明度、不同冷暖、不同形狀的色塊,互相呼應、對比襯托,使人感到溫暖、舒適,得到視覺上的滿足。

正如馬蒂斯自己說過:「我想用色塊進行創作,我要像作曲家組合和聲那樣來組合這些平塗色塊。」 

1910年 《舞蹈》簡單之美撼動人心

1909年3月馬蒂斯接受俄羅斯商人的委託,繪製了舞蹈和音樂兩幅裝飾畫,其中舞蹈共有三個版本,目前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收藏在俄羅斯艾米塔吉博物館的第二個版本。畫面中,五個攜手繞成圈圈的裸體女性,以及大的肢體動作狂歡的舞動著,洋溢著自然的活力與生命的喜悅。

以舞蹈為主題的畫作向來不少,但像馬蒂斯表達的如此單純而明快的,卻是前無古人。藍色的天空與綠色的大地,構成了畫面中所有的背景,裸著身體的健美女性,並不是擺著什麼繁複妖嬈的舞姿,而是雄健地揮動著四肢,彷彿共鳴著大地的脈動。

這五位型態與舞姿各異的女子,手拉著手形成圓圈,彷彿是能量的循環,讓畫面充滿律動感。儘管作品首次亮相時,招來了粗俗、幼稚等無情的恭喜,然而正是這簡化而樸質的線條,使得畫面的表現更有力度,單純卻蘊藏無窮的能量。

馬蒂斯將藝術視為一把安樂椅,希望能使人從忙碌的生活中獲得安詳與平靜,而舞蹈正是其美學理念最完美的實踐。那被舞者圍起沒有雜念的小圈圈,或許正是現代人們所嚮往的一片淨土吧!

《音樂》1910 ,1910年創作的音樂,近似「舞蹈」這幅圖的概念。馬蒂斯用強烈鮮明的顏色對比,突顯粉紅色彩,每個人所坐的位置和彼此之間的對應,具有視覺上的連續感與跳動感,因而產生音符流動的效果。 

 

野獸派色彩中的音色 

《鋼琴課》(The piano lesson 1916) 紐約現代美術館

鋼琴課,這幅畫繪於1916年,這段時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殘酷的日子,它是馬蒂斯最冷靜、最黯淡的作品時期,也是最渴望嚴謹知性,接近立體主義的時期。

畫面描寫了馬蒂斯的兒子皮埃爾正在彈鋼琴的場景。除了前景的紅色外,其餘都偏冷暗,彈鋼琴的孩子右臉投下幾何圖形的光線陰影,與前方的節拍器呼應;整幅圖充滿惆悵孤單,反映出畫家憂鬱心情與戰爭的陰影。

這幅作品在表現上是平面化更徹底,幾何型態的分割嚴肅,畫面透過縱、橫,斜軸組成嚴密結構,鋼琴的節拍器與窗外草坪的三角形,窗框細長的矩形與右L角的「高坐窗台的婦女」油畫,形成了幾何對比。

畫中的色彩和形狀都經過了極為抽象和簡化的處理,顯示了馬蒂斯對形式和色彩的深入探索。

1917年,搬到法國南部尼斯 

 

《有小提琴的室內景》1917-1918,這是馬蒂斯從戰爭冷峻時期,過渡到尼斯絢麗多彩時期的作品。琴盒打開的小提琴,是畫中的主題。這幅畫最大的特點就是用了一大片的黑色,馬蒂斯說:黑色是一種本身就具有最強表現力的顏色。在黑色的對比之下,襯出窗外蔚藍的大海顏色,與白晝亮麗之感,也襯出琴盒蓋的藍色,琴盒中的棕紅色提琴跟桌子互映,於是視覺焦點就在這種跳動下,最後集中到小提琴身上。 

 

《音樂課》(The music Leon 1917)

這是一幅全家福,描繪藝術家的親人圍坐在一架普萊耶鋼琴和一扇窗戶周圍。一反之前的緊張氣氛,流暢的描述與自然不拘的色彩顯示他對現況與環境感到輕鬆自在。

 

《音樂》1939 

1939年的「音樂」,馬蒂斯再度把音樂和弦體現在構圖與色彩中,吉他的曲線、頭髮的曲線和女子身後裝飾背景的曲線;樂譜上的線條音符、紅色椅子的巾布波浪、椅墊和地毯的紋飾;藍衣裙腳邊緣的幾何三角、壓譜鎮紙幾何圓形,和左邊女子身後的四方幾何⋯,畫布留白底以產生光的感覺,整幅畫面幾乎是二維空間,沒有層次,人物嵌進了背景。這幅充滿律動的畫面竟然只用了五種顏色,非常神奇。

一條對角線從左邊人物的腿開始,一直延伸到其他,左手邊女人的衣服和腿的顏色被重複;兩個人物的右臂處於相同的姿勢;一個人的左臂平行與她的同伴的右腿;兩個人的髮型和面部特徵都很類似。 

 

馬蒂斯 奢華與舒適的視覺盛宴拍賣出了天價:《側卧的宮娥與玉蘭花》(Odalisque Couchée aux Magnolias 1923)展示了他對東方主題和女性形象的濃厚興趣。 畫中的女性披著一身類似於柔軟細膩的毛絨質地的衣物,敞開上衣露出肌膚,舒適的側卧在一張黃綠相間的躺椅上。 她的姿勢優雅而放鬆,周圍環繞著豐盛的色彩和裝飾。在身後的牆壁上還有著一簇大大的玉蘭花,整幅畫面充滿了異國情調和旖旎的氛圍。 

 

這幅畫是馬蒂斯在尼斯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這幅畫中運用了平面化、裝飾化和抽象化的手法,將女子和背景簡化為幾何形狀和色塊,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 他還利用色彩的對比和調和,表達了一種輕鬆愉悅的情緒。

這是馬蒂斯最受歡迎和最昂貴的作品之一,在2018年以4.8億美元的價格被拍賣,創造了馬蒂斯個人作品的最高紀錄。 這幅畫被認為是馬蒂斯對色彩運用的傑作,也是他對東方主題的最完美的詮釋。

馬蒂斯家族很多長輩都是紡織工匠,他畢生熱愛收藏波斯地毯、阿拉伯刺繡和非洲掛毯,而他的工作室更是收藏大量光彩奪目異國圖案的寶庫。

馬蒂斯不但是備受推崇的畫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繪畫家兼版畫家,運用各種技巧創造出八百多幅版畫,包括麻膠版畫、木刻刷畫,以至平板印刷版畫和石刻版畫。

《羅馬尼亞人》1938年,麻膠版畫、宣紙;《把臉埋在臂彎裡的年輕女子》1929 蝕刻版畫 

 

  

馬蒂斯在藝術生涯中創作了數千幅素描作品,線條簡約雋永,充滿夢幻自由的感覺。

《裸女》(克勞德) 1950 炭筆素描 ;《沉睡者習作 (夢)》1930 炭筆素描。 

 

 馬蒂斯的雕塑

 

馬蒂斯在人生最後15年埋首創作剪紙作品 

1939年歐陸進入戰爭,許多法國藝術家和思想家紛紛前往他國避難, 70歲的馬蒂斯選擇留在南法的尼斯。1940年,胃癌讓他從鬼門關走了一趟,術後奇蹟式復原。1943年一場大空襲後,他搬到旺斯Vence,礙於行動力,較不費力的剪紙成為他創作的主力。

他讓助手們將不透明水彩塗在白紙上,一張色紙成為剪裁拼貼的素材,每個色系都有深淺不同的紙可以取用。他先用剪刀剪出他想要的樣子,成為模板,再複製出許多不同顏色的製片,他將這種剪貼技法稱為「Painting With Scissor 」- 以剪刀作畫,他的圖樣乍看很像裁縫師的服裝打版紙樣。整整兩年他都沉浸在這樣的創作, 1947年他出版了限量的藝術書《爵士樂》(Jazz) 裡面有20幅拼貼作品。

馬蒂斯身體最虛弱的時候有一位照顧他的護士莫妮卡,後來成為旺斯一處小教堂的修女,他們經濟拮据,連一瓶水都不能接受外人正與,馬蒂斯決定為這位曾經照顧他的護士,設計建造一座玫瑰教堂 (Chapelle du Rosaire),遵從教義,只能是黑白的教堂。最後馬蒂斯設計了17片直立的彩繪玻璃,採用藍、黃、綠引入自然光,彩繪玻璃上的圖案就如同他的剪紙創作再現。這座玫瑰小教堂敘述了他與護士彼此之間的情誼,教堂完工於1951年,直到現在還是南法著名的觀光景點。

馬蒂斯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線條和色彩的單純化。晚年,馬蒂斯由於健康問題 (十二指腸癌和膽病) ,已不能坐在畫架前揮筆繪畫。於是他利用剪刀、色紙和拼貼的方式持續創作。他的剪紙,富於幻想的情調,創造一種神話般如夢似幻的境界,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明朗而歡快。面對這些充滿生命力的作品,讓人難以想像就是出自一位病痛纏身八旬老人之手。

 

馬蒂斯的藝術才情點亮古稀人生 

  

馬蒂斯的蝸牛,是一幅巨大的作品:286.4× 287cm,目前收藏在倫敦泰德美術館。

1953年,馬蒂斯已經84歲,二戰後因體力因素改用剪刀作畫,他要助手們為他畫各種顏色的色子,他再剪出各式獨立的花樣,如鳥、海草、美人魚,剪裁拼貼的創作成為了他的第二人生。

馬蒂斯要求助理們將色紙在牆上移動,直到他想要的位置,每一張色紙的大小、角度、重疊的部分都經過完整的紀錄,取下之後隨即送往巴黎,請裱畫的人以背膠固定在帆布上。

他放下剪刀,以徒手撕紙的方式創作。呈現了單純瑰麗的色彩。馬蒂斯身為野獸派的代表人物畫作也逐漸步向抽象的表現主義,他用技法和觀念決定了這幅作品。

看過一本兒童書籍:這隻蝸牛的身體是藍色的,牠身上的殼有黑色和彩虹色等不同色塊,基本上蝸牛不是抽象畫,即使沒有眼睛,也不知道有幾對觸角,所有的觀賞者都可以自行組合接近蝸牛的想像。

 

  

   

《國王的憂傷》1952彩色剪紙代表作。

畫面上有三個人。靠左邊的是兩名音樂家:一個是綠顏色的,在擊鼓;另一個黑色的在彈吉他。右邊是一個正在翩翩起舞的舞女。他們正在為國王表演,不過從畫面上我們看不到這位國王。三個人物占了畫面很大位置,但表現手法非常簡練,都只有一個大略的形狀,沒有眼睛、嘴巴,也沒有影子。

吉他手呈橢圓形。右邊的舞女,我們可以看出她圓形的腦袋還有乳房,齒狀的弧線是雙臂,還有挺立的雙腳。而擊鼓者則是用圓形來表現的。在這些人物周圍,有黃色的橢圓,代表音符。不過,馬蒂斯並不是一個抽象派畫家,他追求的是將實物簡化。當物體被極度簡化時,就產生了近乎抽象的圖形。 

 

馬蒂斯一生的創作都是圍繞顏色和線條這兩個最基本的繪畫元素展開的。這幅畫中,各種鮮艷的顏色相互襯托。舞女和吉他手用的是對比鮮明的黑色和白色,背景顏色用了粉色、綠色和藍色的對比,其他物體和裝飾用了黃色和一些別的顏色。線條給整個畫面組合帶來了節奏感:背景是長方形的,身體和物體用的是曲線。

這幅巨型的作品差不多有3米長、4米寬。整個畫面是由水粉畫拼貼而成的。他把水粉畫紙剪成長方條和各種形狀。由於他自己不能行走,他讓助手根據他的指示給這些剪好的圖形找好位置然後貼上去。鮮艷的顏色,活潑的姿態,這幅以音樂和舞蹈為主題的畫面是歡快的。

馬蒂斯畫的不是憂愁本身,而是消愁的良藥,對幸福時刻的美好回憶。這幅畫不僅是懷念和紀念往昔,它也集中了馬蒂斯在他的創作生涯中所涉及的眾多題材,如音樂、舞蹈和女性的身體等。

Blue Nudes” Series,1952-1954年藍色裸女系列,共包含四幅,是馬蒂斯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用剪紙拼貼創作最知名的作品,展現了馬蒂斯對形式極簡處理和色彩的大膽運用。 

 


藝術家一生經歷了多個藝術流派:點彩派、野獸派、抽象派、立體派和超現實主義,但他一直都相信自己的直覺。隨著時間的推移,畫家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完美和諧的形狀和顏色,掌握了它們之間的反差和平衡關係。

在陽光明媚的南法,海濱城市尼斯和昂蒂布之間,有一個叫旺斯(Vence)的小鎮,馬蒂斯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最後的日子。1946年,馬蒂斯為了答謝在腸癌手術之後一直照顧他的修女 (Jacques-Marie),他用最後的精力設計了一座小教堂(Chapelle du Rosaire de Vence)。  

 

1947年,根據建築師 Auguste Perret 和 Milon de Peillon 的建議,依靠著旺斯工匠的精湛技巧,接下來的四年裡,從事教堂專案設計和構圖紮實的工作。在77歲的高齡和健康情況不佳的情況下,馬蒂斯開始了他整個職業生涯中規模最大,最具挑戰性的工作。

  

從外觀上看,這是一座純白色的使人寧靜安詳的房子。群青藍瓦磚的屋頂,外牆上有馬蒂斯看似隨手塗鴉的裝飾。在南法燦爛的陽光和蔚藍地中海的景致裡,讓人遠遠就能一眼看到小教堂建築外觀設計的的藍白色圖案。

1951年,教堂落成,馬蒂斯用極具天賦的色彩感知建出了彩色亮麗的玻璃窗,牆上繪製這各種靈動的線條的圖案,馬蒂斯還親自設計了牧師極具特色的長袍。  

 

整個禮拜堂內部,沒有傳統教堂的壓抑,不可思議地透露出某種天然和純真。 也許正是這樣的平易近人令人感動,身置其中,並不會感到自己的卑微與渺小,竟也產生出某種神聖感,不由自主地虔誠。 

  

  

小教堂內,最出色的裝飾藝術包含三組彩色玻璃窗。 它們像是使用光的顏色完成的三重奏:鮮豔的綠色,強烈的黃色和明亮的藍色,互相呼應。 這些彩色玻璃窗由群青藍、祖母綠和雲雀黃組成。 陽光透過玻璃窗,呈現出柔和的色彩,有時又會投射圖案到對面的牆壁上。

 

  

 


而那些類似剪紙拼貼形式的玫瑰窗,亦與壁畫中生動的線條相呼應。作品的曲線與建築本身的直線、地面規整的鋪地、面磚的直線形成和諧的對比。 整個場面裡所有的色彩和諧搭配幾近完美,達到了一種神秘而奇妙的平衡。

  

這面牆壁上還有馬蒂斯創作的壁畫,壁畫整體而言是灰色調,顏色並不豐富,只用深色的線條,就繪出了聖經中的經典故事:《十字架紀行》、《聖多米尼克》等圖畫。 馬蒂斯用他特有的簡約線條,描繪了聖母和耶穌及耶穌受難等聖經中的故事。

  

這些原本在傳統教堂中被施以重彩的主題,在馬蒂斯的筆下回歸到敘述的本質。特別是在描述故事時採用的粗大的黑色線條,居然沒有破壞整體的明亮度,著實令人驚歎。 可以說,馬蒂斯是一位最瞭解黑色且最善於使用黑色的人。

  

這些元素設計,都來自馬蒂斯的反覆試驗。他用長木棍接上黑炭筆在貼在牆壁的紙張上反覆畫圖,來琢磨大小尺寸的和諧,人物形象之間的關係,線條走勢的順暢程度;而在自己身體還可以負荷的時候,他甚至會爬上梯子,在牆壁上不斷實驗他的藝術想法。 

馬蒂斯的這座小禮拜堂,用盡了一位藝術家生命的最後精力。 我們難以想像,一個年近八旬的老者,一個癌症患者,一個無神論者,為了一段友誼、一段情誼,親自構建了這樣一個天真、純潔的宗教空間。

  

馬蒂斯的藝術人生,始於對藝術與生命的熱愛,最終在色彩繽紛的世界裡,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