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傳統的工藝中找到最初的大自然本色

天然染料可分礦物、植物、動物三類,其中植物染料因為取材較容易,且可因栽培而大量收集,所以應用最廣。

植物染的原料取自於大自然,可以是過去用來染紗線或是編織魚網的薯榔、超夢幻的蝶豆花、或是咖哩成分之一的薑黃;連被視為垃圾的洋蔥皮功效更神奇,洋蔥皮加明礬可以染出褐色;紫色洋蔥皮加明礬則是翠綠色。凡大地天然植物萃取的精華,染出了各種有韻味的顏色,這就是草木染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你喜歡什麼顏色?是淡雅脫俗的粉色?還是帶點穩重的深藍色?在植物染的世界中,沒有太過繁雜的化學染劑,只有從植物中萃取出的自然原始色,讓你憑藉著人類古老的智慧,將大自然在手中集結發酵,變化成渲染四季的染料,打造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植物染作品! 


 

客家文化中心手做作工藝課程 - 藍染文青提袋

3樓植物染導覽活動 - 策展藝術家王昭華老師「蒔色幸也」,蒔花弄草、人之所幸 (蒔是種植的意思,蒔色,指植物的色彩)。

 

★「蒔色幸也」作品分四個主題展區,分別以四季蒔色為主題,融合生活時尚、科技藝術與工藝文化,讓客家植物染織工藝與時俱進,在觀賞精美的客家植物染創作過程中,也豐富了參觀者的知識美學體驗。

王老師先向同學介紹桌上的各種植物染料:

1,紅色系:紅花、茜草、蘇木、紫膠,可以滿足人們對多種紅色的需求  2,黃色系:梔子、薑黃。3,黑色系:五倍子  4,藍色系:藍靛   5,紫色系:墨水樹   6,綠色系:艾草   7,褐色系:仙草 

老師說,ㄧ般最常見的植物染料是薑黃,也就是咖哩飯的黃色。建議同學可以聞聞它的味道,但是不可以吃。植物染的特色就是可以看得到顏色、聞得到味道,將自然界的植物,渲染成漂亮的色彩,是一種很有趣的體驗。客家文化中心有許多植物染的課程,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  

各種植物都可以萃取出無數鮮艷層次的顏色,看你喜歡哪一種!

  

(一)「樹影蒔裳」展區:客家植物染禮服創作與情境造景設計

這是一個裝置藝術的情境設計。台灣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植物,可以染出各種不同的顏色;其實不只一年四季,一天當中漫步樹林,樹影在一天內每個時段所反射出來的自然光線也都不一樣。

這個展區呈現的就是從初陽到日暮,天空樹影呈現的各種顏色:早上太陽剛出來時,天空會顯現一種黃色調的樹影像,中午變得很湛藍、日暮時分的晚霞,呈現自然紅紫色浪漫的視覺印像。 

 

老師的構想是,藉著植物染展現一天裡太陽反射出不一樣的天彩的光色。這件禮服是用藍染的方式製作出深淺藍染層次的禮服形象,呈現出客家民族的新時尚。

同一個植物的材料在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去採擷,染出來的顏色都會有些許的差異,但絕對不會複製出完全相同的東西和顏色,植物染精妙有趣之處在於,同一個染料、不同的人染,不同時間去萃取,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不像化學染色製作出來都是一模一樣的東西。 

 

(二)「台灣蒔景」展區:拾取台灣的一片景色在身上

布料上小小花瓣的圖案,仔細觀察每一個都是小小台灣地圖的造型,這個主題就是拾取了台灣一片的景色在身上,是一種比較感性的概念。 

在植物染的世界中,抓得住大自然的原味,不見得需要繁複的過程與物料,用最簡單的方法DIY,就可以輕輕鬆鬆把大自然的感動,和美麗的色彩留下來。 

 

所有的顏色都是用植物萃取出來的,藍靛的藍染、梔子的黃、蘇木的紅色調⋯等,藉著植物染染出各種不同的色彩,感覺比化學染更真實、更漂亮。其中每個顏色都可以互相融合,因為它們裡面有很多雜色素,甚至呈現出許多中間色,自然的交融在一起,所以植物的萃取,其實就是一種非常感性的素材。 

  

透過多層次蠟染以台灣造型拼貼自然花卉,再採用客家民俗植物天然染材加以套色,如相思、茜草、梔子、藍染等素材創作出實用又時尚的手拿包、長夾等, 寓意撿拾收藏台灣在地的一頁風景。

 

藍染有很多各種不同的工藝技法:藍染方巾後可以裝框,成為很漂亮的掛飾;單純的雲染都會是很棒的藝術作品。這個展區大部分是蠟染製作的,也是植物染色。(樹幹、樹枝都是蠟染製作,有的先以植物染處理底色然後再一塊一塊的以上蠟染的方式做後續,其中會分許多層次製作。)

*蠟染 (Batik),用蠟在布料上作畫,再把布料染上顏色。被蠟蓋住的地方不會上色,染完下水煮把蠟融化,就能留下美麗的線條。

 

老師提醒大家掃QR code,現場可以透過AR擴增動感影音資訊,免費數位實境導覽,並配合客家香頌管絃樂團音樂,讓工藝美感更加生動活潑。

 

(三)「蒔光風景」展區:以四季為主題的一系列作品:春天運用許多嫩綠的色調,顯現春機蓬勃、春意盎然的視覺印象;夏天呈現一幅山水意象的畫作;秋天呈現楓紅、秋夜的視覺感受;冬天嚴寒、凜冽飄雪情境的佈置。 

 

  

  

(四)「雅客時尚」展區:客家文化意象時尚設計

織框吊飾作品的色彩,都是源自大地的賜予,豐富如織如畫的天然植物,一幅幅自然生活的景致,靜靜訴說跨越時空的旅途時光,藉以傳達客家工藝文化與民族植物學的深度內涵,透過自由組合拼貼,創造出繽紛多彩的客家植物染時尚。

 

畫面上的鹿,是先染好底色,有了彩色的色彩之後,再以藍染方式去製作,需要花許多時間一層層疊染上色,植物染其實就是一種時間的藝術,如同水裡來、火裡去,需要經過無數次反覆不同的製作工序。有時候某些染料無法購買時,就必須靠自己去研發來萃取顏料。 

 

早年客家民族運用植物萃取天然的成分,花了許多的時間反覆的進行,可能原本都是白色的底部,再慢慢地堆疊上色,從無到有,從簡至繁。看起來很生活化,其實是ㄧ件很浪漫的事,運用客家民族的植物學,呈現出往日情景,是一門古老的工藝技術,更是一種生活情懷。  

 

老師身上的襯衫原本是白色,也是以藍染方式製作完成的。老師說,植物染呈現的是一種時間的淬煉。而植物染的褪色很有意思,就像與你一起走過時光的經歷,顏色反而逐漸更貼近、適合自己。有些衣服穿久了會感覺破舊,但是植物染的逐漸褪色,反而象徵著時間的淬煉與流逝,並不會有破舊的感覺。 

老師說,對於藍染,我希望手作之物不僅僅止於欣賞,而是可以陪伴我們長久的日用之物。日用即道,經過歲月歷練的藍染,會展現一種更富有生命力的質感,這也是大自然生命延續的一種方式。

傳統的「藍染」技法多元,不同於機器的千篇一律。一件件純手工的綁、抓、浸、染等無數次反覆的工序,除了考驗技巧外,更是一種耐力的展現。越是深度的「藍」所耗費的染製工程也就越多,一件衣服從織造到出貨約需2~3個月,透過不同染色次數與色相的複染,所成就的藍染圖騰,每每都如藝術畫作般獨一無二。

  

在現代的社會中,藍染不只是一門兼具知性、感性和藝術性的染織技術,也是先民傳統產業的復興,更希望由此推展環境共生與和諧的觀念。

三樓的展廳

 

★實際手作藍染體驗 (4樓學習教室)

靛藍染色套件,包括:一次性筷子、橡皮筋和乙烯基手套等基本材料。老師送給大家有機棉製成的素色手提袋。老師一再提醒:染色靛藍時,建議戴上口罩和手套,並且穿圍裙,以防染料飛濺!

   

  

★老師示範藍染各種紋路的綁紮方式

老師指導「雲染」綑綁、打結的技巧,用橡皮筋綁紮,因為布袋比較厚,會產生一些像石塊一般的裂紋。在桌面上把布抓起許多皺折,每種様式各自綁成不規則形狀。藍染需要靠空氣去氧化,這樣兩面都可以染到。帶子也可以放入,再用橡皮筋綁紮成十字,盡量綁緊,才會有效果。染完有許多白色的地方,可以翻出來繼續泡染。希望白色的線條越粗,就可以用兩條橡皮筋去紮綑。儘量整理到皺折很多,就能均勻上色,不至於被包覆在裡面,留白太多。 

 

  

選擇斜邊花樣的,就從邊邊戳一根筷子進去,像收傘ㄧ樣,盡量抽出許多的皺折,整理的褶皺越多,出來的紋路就會越多,如果卡在裡面,就無法顯現花樣。綁完之後再把筷子抽出來,上色時一樣要不斷地扭動它,顏色才能滲透進去。綑綁的間隔大約一吋左右,如果綁得太密集,染料會進不去。 

 

下圖中藍綠提袋的樣版,是先將提袋藍染後,再用薑黃加以套色,經過三個步驟,就會成為獨特的墨黃綠色。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中藥行買明礬(20元一大包,大約400克)倒入¼包在盆中加以溶解,加入家中吃剩的薑黃,就可以加以染色。 

 

大家因為是初次體驗,全都手忙腳亂,我比較喜歡雲染,但因為手拙實在抓不出手感,於是選擇了免洗筷的綁紮方式,誰知道因為綁紮過緊,免洗筷竟然完全抽不出來。老師會一一檢視大家成品合格後,就可以去染缸上色了。

 

★初學者簡單版的靛藍染色體驗基本步驟:

1,先弄濕要染色的手提袋,為了使染料均勻滲透,將準備染色的提袋徹底浸泡在水中。潤濕均勻時,將水擠乾,如果染料上有膠水或污垢,最好在開始工作前清洗。

2,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個淺色染缸,一個深色染缸,先染淺色,再染深色。學姐們在染缸中準備了1升20~40°C的熱水,加入染料輕輕混合,以免空氣進入。當靛藍融化後,撒上還原劑以防止氧化混合後。等待大約 15 分鐘,讓染料變綠。 

 

3,大家將棉布提袋浸入染液中,約1~2分鐘內不斷地擠壓、扭動,進一步提起暴露在空氣中待其氧化,顏色可能會變得不均勻,再多重複幾次以上工序,同時間需要用手不斷搓揉染布,以免因橡皮筋綑綁過緊而吃不進染料。並且最好將其按住,以免染料從液體表面漂浮。 

 

4,浸泡染料的時間,棉布袋更顯深藍。將其從染缸中多次取出,擠出染色布袋的水分後,將其攤開,接觸空氣就會 「氧化」, 使得原為暗綠色之染液,立即氧化為藍色,而此時的靛藍已被定於纖維素中不易脫離。

5,最後用水漂洗染色的提袋,可以重複,直到洗滌水變清。

我們在解開染布的捆綁處後,發現捆綁及打結處並未著色,而周邊卻染上了濃濃的靛藍顏色,一一呈現的瑰麗圖案相當漂亮,師生齊聚一起拍個大合照,超開心! 

 

★老師提醒:藍染是鹼性的染料,回去後再用醋加以定色,一份醋、九份水泡20分鐘,藍色就會青出於藍,變得更漂亮。 

 

我的免洗筷綁紮作品及同學們的作品。(我身上的可愛圍裙,是兒子小時候的家庭作業(我和兒子、女兒一起趕工完成的)。

  

能夠擁有千載難逢的體驗,直到完成才知道它會是什麼樣的圖案,這就是靛藍染色的魅力所在。我喜歡這樣的藍,看起來冷冽寂寞,心裡卻感到一份溫暖。

在老師的親切耐心的教導下,每個人都製作了一個美觀、實用,專屬自己獨一無二的提袋,真是愉悅、難忘的第一次植物染體驗。

下課後,順手拍了客家文化公園美麗的場景(這裡經常是我散步、運動的地方)。

  

  

 

客家文化中心的大型裝置藝術「島上的女人樹」

 

  

  

  

客家主題公園美麗的夜景 

 

▲  2023年台北燈會最吸睛的大型燈飾〈島上的女人樹〉

★ 《島上的女人樹》(woman tree on the island)  媒材:絲絨布、鐵材、LED燈,創作設計:藝術團隊周明誼與鋸子女孩及藍永旗花燈藝術工坊

本作品以杜潘芳格詩作<相思樹>為構想,藝術家周明誼思考寫作中的詩人是孕育著無窮生命的女人樹,當季節來臨時,低調地開著小小黃色花蕾。”花謝落地的種子,不論在何種環境,都能展現堅韌的生機”;詩人腳邊的大菁花與藍染布,則有藝術家鋸子女孩剪出的客家盤花,象徵了根的歸屬之地是原鄉,亦是自我的認同。

  

● 設計構想:

藝術家周明誼表示:「剛開始設計是以東西方的女神作為概念發想,在對詩人與作品進行基礎研究時,發現她面臨到許多衝突與抉擇但都堅強的面對了,如她曾經因為想專職做詩人而與母職有所衝突,甚至是不被諒解......這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狀態。於是決定要以貼近凡人樣貌,以寫實風格呈現。設計一個詩人正在思考創作的樣子,放在島上,頭上開滿了相思花樹,花開落果在貧瘠的泥土中,也會努力向陽生長。」

# # # # # # # # # # # # # # # # # # # # 

◎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交通資訊

1,搭捷運 捷運「松山新店線」台電大樓站下車,由5號出口前往師大路方向前行至汀州路三段路口(約4分鐘),穿越地下道,即可抵達園區。

2,搭公車 棕12 -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站,於園區左側下車。

3,開車 國道一號:由建國高架橋往辛亥路,經辛亥路(車行地下道)、汀州路至師大路左轉,接水源高架橋下回轉即可抵達園區。

2023臺北當代客家「蒔色幸也」特展,客家文化中心3樓展廳7/22-11/19(免門票),距離展期結束還有8天,敬請把握時間前往參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