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雕塑品之一、二
(一)現代藝術雕塑之父- 羅丹的創作
奧古斯特·羅丹被譽為現代藝術雕塑之父(Rodin Auguste 1840-1917),他的《沉思者》是全球最知名的雕像。(台灣有三座羅丹親翻的「沉思者」:台南奇美博物館、台中亞洲現代美術館、新竹清大旺宏館。)
青銅雕塑之一:《吻》與《遺棄》
《吻》The Kiss是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在1882年創作的大理石雕塑。據傳,《吻》中女子的靈感來源,是羅丹的情人雕塑家卡蜜兒·克洛黛(Camille Claudel),在創作《吻》時,羅丹正與門生卡蜜兒陷入熱戀,他將這段情感所帶來的甜美、激情與不安等特質反映在雕塑作品。 卡蜜兒的《遺棄》,充滿感情糾葛的雕塑,像極了與羅丹之間的愛恨情仇,對照她悲慘的一生,這尊雕塑更令人感觸!
卡蜜兒•克洛黛(Camille Claudel)是羅丹的繆斯,才華橫溢的女雕刻家。17歲時被羅丹占有,為他墮胎,和家人決裂,最後卻遭到無情拋棄。被禁錮在精神病院長達三十年。
《遺棄》是卡蜜兒的代表作之一。豐富的光影變化,烘托著人物濃烈的內在情緒與氣氛,讓整件作品充滿著情緒張力。卡蜜兒的《遺棄》,曾在日本NHK所主辦的巡迴展邀請下,在東京、大阪等城市展出,大受歡迎。
(二)精妙的大理石雕塑
雕塑之二:媒材:大理石Marble + 青銅(異材質結合,用大理石做出絲巾細緻質感 - 莎士比亞悲劇「奧賽羅」。
作品: 《奧賽羅》 Othello 1869/青銅、大理石 - 義大利皮耶多.卡爾威 (Pietro Calvi 1833 - 1884)。
莎士比亞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塞羅》、《李爾王》、《馬克白》。其中《奧賽羅》是刻劃人性脆弱最深刻的一齣。
十五世紀皮膚黝黑的摩爾人奧賽羅Othello 因戰功彪炳,成為威尼斯軍隊的將軍。他與貌美的貴族千金黛絲德夢娜Desdemona墜入愛河,女方父親在無法接受他的膚色及財產狀況下,一狀告上法庭,但,兩人仍排除萬難結為夫妻。
奧塞羅的幸福人生,遭到了心生嫉妒的旗官伊阿古(Lago)挑撥陷害。伊阿古偷走奧塞羅送妻子定情信物的絲巾,蠱惑奧賽羅懷疑黛絲德夢娜與副將凱西奧有染。奧賽羅在嫉妒與憤怒中誤殺了妻子,最後得知真相後,悔恨之餘拔劍自刎。
整體故事的主題就是「嫉妒」。悲劇英雄奧塞羅因自卑、嫉妒誤傷愛妻,最終擁著遺留的手巾緬懷而泣。
藝術家卡爾威運用近乎黑色的銅鏽來呈現奧塞羅黝黑的膚色,捲曲的頭髮與鬍鬚,忠實地呈現人物特點與神性(他望著手中絲巾,緊皺眉頭,溢滿淚水的左眼和下垂的嘴角,融合著憤怒、抓狂、掙扎和悲痛的情緒),白色大理石衣袍上層層的皺摺、線條的紋理,則運用了極為精巧細緻的刻工,更進一步演繹出黑白對比的戲劇張力。
(三)希臘神話的石雕創作
奇美藝術廳畫作中間展示了19世紀義大利大理石石雕《加拉蒂與海豚》1880 ,里奧波多·安西里歐尼(Leopoldo Andreoni 義大利,1832-1894)和奧拉奇歐·安德烈歐尼工作坊(the workshop of Orazio Andreoni )
安西里歐尼以寓意性和神話題材的雕塑為主。加拉蒂(Galatea)是希臘神話中樂於幫助隨手脫困的海精靈,經常坐在有海豚牽引的海貝車上。她斜臥在海豚背上舒展身軀,展現在海中恣意遨遊的瀟灑,也襯托出曼妙絕美的身形體態。此外,底座上海豚環繞海神三叉戟的浮雕,也呼應此作以水為題的意象。(海豚是海神涅普頓Neptune 與加拉蒂的同伴,為四大元素之一的「水」的象徵)。
石雕的加拉蒂,雙手彎曲支撐著頭部,以微屈的雙腿、側身的臀部,含蓄又浪漫呈現出女性靜態美的胴體,捲曲的秀髮隨風飄揚,造型動感十足;加拉蒂身上有許多雕刀刻出的細微紋樣,或線條、或點狀,在腹部、肘部、腳關節各處,類似真人肌膚上的肌理質感,使整個雕像栩栩如生。為了凸顯女海神的主題,底座的石材特意挑選一滿布細紋的大理石,彷佛海中起伏的波浪,遨遊其上的海豚也呼應了主題,使作品充滿了活力與生氣。繞著石雕,從不同角度觀察,會看到加拉蒂不同的神韻與體態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