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秦味館(陝北邊疆料理)
秦味館 http://sausau.com.tw/home/ (陝北菜餚, 西安小吃,仿古名膳,酒菜麵飯)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38巷2號,聯絡電話:02-87713288 ,營業時間:11:30-14:30 , 17:30-22:30,每週一公休。開車可停光復南路、仁愛路口的僑安停車場。
秦味館-道地的大西北料理,位於延吉街的巷子,餐館外觀仿關中「房子半邊蓋」的建築特色,充滿了大漠風情。牆角垂掛著像是曬乾的蒜頭食材,還有老夫子作者王澤的簽名。
牆上張貼著「陝西十怪」:碗大桌小擺不開 ;椅子不坐蹲著來;毛巾不用頂起來;房屋隨向半邊蓋;麵條寬板像腰帶;餅大個圓像鍋蓋;有了辣子不吃菜;唱戲吵架分不開;姑娘貌美水靈不對外;八十老婆上樹比猴兒快。(文末附有說明)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高原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陝西八大怪)。
台北秦味館賣的是陜西、新疆、蒙古、陜北等地菜色,料理特色是運用香料,口味酸、麻、椒、辣,開胃下飯,店內還提供許多參考古書做出來的仿古菜餚,吃起來頗具食趣。
店內的裝潢類似陝北窯洞建築,分為一樓和地下室兩層。土磚色的牆面,陳舊的照片、簡單的藍花布飾,濃濃邊塞民族風情的掛飾與工藝品。滿滿牆上名人的簽名與塗鴨,成了餐廳美味的保證。
櫥架上擺設著小時候水銀內膽的熱水瓶及西安著名的小「兵馬俑」。
禹漢推薦了這間位於公司附近的秦味館,由親家作東,大家一起在此聚餐。



茅廁門口有孫越叔叔的題字,並擺設了類似招財進寶的許願盆,裡面盛裝了許多銅板。
秦味館菜單
西北地區代表性的麵點- 羊肉泡饃
講求做工的菜,皆須2日前預約。(外酥內嫩的羊腿、芋泥雞、風酥雞等,都屬預約菜色)也可以詢問服務人員,如果當天有備料,就算是幸運了。
大夥坐定後,服務生端上兩盤招待的開胃小菜和水果風味的茶水。炸麵皮和素雞厚鹹辣口,麵皮酥脆好吃,可惜分量嫌少,加購價ㄧ盤$60。
1,酸嗆土豆絲$300,陳醋拌炒冰過的馬鈴薯絲、乾辣椒,是道酸爽帶勁的陝北名菜。
2,蔥椒魚片$280(魚片、辣椒、胡椒、花椒,仿河南地方名菜)滑嫩香辣入味,大家一致推讚魚片好吃!
3,以青、紅辣椒拌燴蛋豆腐的『虎皮燴』$220滑嫩香辣入味。蛋豆腐事先炸過,有點老皮嫩肉的概念。青辣椒看似台灣的糯米椒,原本以為只有香味,嚐了兩口,被辣嗆到不行。
4,清炒野蓮$360(中),以芹菜、水蓮、紅椒、蒜片以熱油爆炒,清脆可口。
5,炙子骨排$420(仿宋名菜)上桌時,整塊肉覆蓋著滿滿的香料,賣相雖然不太好看,但趁熱切開,就能聞到四溢的香氣,肋排表面酥酥的,肉質相當軟嫩,並不油膩。
聽說這道菜餚是參考宋朝《東京夢華錄》的古書記載,宋徽宗生日宴的御菜之一,做工繁複,必須先去除肋排的骨頭,並用多種香料醃泡,經過8小時滷煮,再蒸、炸、烤至定型。
秦味蛋飯$180(2人份),滑嫩炒蛋鋪在白飯上,配上燙青江菜,澆上鹹味的醬油膏,是簡單的家常味道。(因為陝西菜餚的重辣、重鹹、重口味,這一大碗2人份的秦味蛋飯最後稍嫌膩口,反而乏人問津)。
招牌甜點:蒙古炸奶豆腐,飄散乳香
蒙古炸奶豆腐的外觀呈現三角椎狀,是將麵皮包裹上乳酪酥炸,起鍋後會灑上糖霜,趁熱品嚐,麵皮香酥,可以明顯感受到乳酪融化的濃香滋味。
結帳時在櫃檯拍到陝西知名的「油潑麵」,麵條因為像腰帶一般寬,所以又戲稱為「腰帶麵」。服務人員介紹這道邊疆風味的麵點,嚼勁十足,搭配的醬汁是用白芝麻、辣椒片、辣椒粉、辣椒子炒成的辣油,整個散發出香濃的氣味。下次有機會再來嚐嚐。
油潑麵典故:油潑麵又稱 「Biang-Biang麵」,主因是這麵在手工製作過程中會發出「ㄅ一ㄤˊㄅ一ㄤˊ」的聲響。至於「Biang」字怎麼寫,傳說古代有個吃了麵卻付不出錢(簡稱霸王餐)的書生,造出了上面圖片的字來當作餐費。揮毫時還一邊大聲念了口訣,後來這字與口訣便在三秦地區廣為流傳。
光顧了秦味館,順帶聊聊餐廳大門口書寫的「陝西十怪」:
碗大桌小擺不開、椅子不坐蹲著來、手巾不用頂起來,房屋隨向半邊蓋、麵條寬板像腰帶、餅大個圓像鍋蓋;有了辣子不吃菜、唱戲吵架分不開、姑娘貌美水靈不對外、八十老婆上樹比猴兒快。
*「陝西十大怪」又稱「關中十大怪」是指陝西中部的關中地區(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等市)出現的十種奇特的風俗民情。
關中曾經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神農氏后稷曾在此教民農穡。關中土地遼闊,物產豐富,民風淳樸,秉性豪爽耿直。表現在吃飯上,就有一種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秉性。所以,「大老碗」就成了關中人的最愛了。
第一怪:碗大桌小擺不開(ㄧ說,碗盆難分開)
陝西民謠:「老陝飯碗特別大,麵條菜餚全盛下,ㄧ碗能把肚填飽,老碗會上把話拉」。
陝西關中人用的碗一般都是粗瓷大碗,多為白青色,保溫性好,口徑約在20厘米以上,大到和平時用的盆差不多,所以說「碗盆難分開」。
關中人吃飯圖熱鬧,一群人三三兩兩蹲在大門外,個個捧著自己的大碗,天南地北開懷閒聊。農村飯食濃縮而簡單,無論是麵條、麥飯、涼皮、稀粥,都是一碗即一餐,不用七碟八盤的鋪陳,碗就得大點。關中人豪爽,待人實誠,也怕客人不好意思加飯,乾脆一次一大碗讓你吃飽。在陝西關中,習慣把大碗叫做作「老碗」。大老碗傳承著關中人的性格密碼,簡約、大氣、厚重。單從「關中大老碗」來看,你就能讀懂關中人。
第二怪:椅子不坐蹲著來
陝西人脾氣怪,「有凳不坐蹲起來」,問他為啥不坐著,他說這樣很自在。農村過去家裡條件簡陋,就沒有飯桌可就,端個碗蹲那算那;冬天可以曬太陽,夏天可以納涼,又不耽誤吃飯;大夥一起湊熱鬧,既可以聊天交流,又能聯絡感情。
第三怪:毛巾不用頂起來(又稱,帕帕頭上戴)
陝西小調:「陝西農村老太太,花格帕帕頭上戴。防曬防塵又防雨,擦手抹汗更實在。」
陝西地處西北黃土高原日照強烈,乾旱少雨,風沙撲面而來,農民會把毛巾裹紮在頭上,既能消暑又可吸汗;而農村婦女則頭頂著手帕,防塵、防雨、防曬,又能阻止塵土滲入頭髮,且頭髮也不會被風吹亂。冬季天寒地凍,手巾勝過戴頂大寒帽;春秋黃塵漫天,成了最好的防塵頭巾。
第四怪:房屋隨向半邊蓋(房子半邊蓋)
陝西小調「鄉間房子半邊蓋,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風擋雨又耐寒,冬暖夏涼時運來。」
歷史上陝北邊塞重地,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烽火連連,百姓經常遷徙避難,因此少有人家建設豪宅大院,多數百姓只掘三丈土窯,就可安家立舍,戰亂一起,即棄之而去。
在陝西農村處處可見半邊蓋的房子。由於關中一帶風沙多乾旱,缺水少雨。半邊蓋的房子可以將雨水匯集在自家天庭,然後自然流入人工挖掘的水窖內;半邊蓋的房子,可以節省中國建築中需要的大樑,對以前的窮人來說是一項大的開支。
人們根據當地的條件,發明了「半邊蓋」的房子,房子都是三面牆,用當地黃土和成泥,先打成泥胚,晾乾後用來砌牆,陝西人把這叫做“糊葺”(有點“胡砌”的意思)。但是,這樣的房子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磚瓦,成本低廉,冬暖夏涼,成為陝北人民的主要民居建築。
第五怪:「麵條寬板像腰帶」
關中盛產小麥。麵條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飯食。陝西的麵條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麵」-「ㄅ一ㄤˊㄅ一ㄤˊ麵」)。一根麵條寬度可達兩三寸,長者更可至1米左右,形似腰帶。這種麵煮熟以後,撈在碗裡,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

第六怪:「餅大個圓像鍋蓋」
西安的順口溜:「餅大直徑2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陝西把餅叫鍋盔,裡酥外脆易攜帶。」
陝西的餅俗稱鍋盔,又大又厚,吃時筋中帶酥,可口耐嚼,十分耐飢,又易保存,久儲不壞。傳說是唐代修乾陵時,一個士兵發明的,個頭特大,厚2寸多,一個就有6-7斤重,外形像大鍋蓋,皮焦黃,內酥脆,出門在外是容易攜帶的「乾糧」。
第七怪:有了辣子不吃菜(又稱「辣子是主菜」)
陝西小調「雖說湘川能吃辣,老陝吃了讓人怕,辣麵拌鹽熱油潑,調麵夾饃把飯下」。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湖南、四川只把辣子當成一種調味料,而陝西「油潑辣子」就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在西安城裡家家戶戶門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
第八怪:唱戲吵架分不開(秦腔不唱吼起來)
秦腔是陝西民間傳統戲曲,又稱「梆子腔」。秦腔特點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ㄧ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
由於腔調高昂激越,其聲山搖地動,震耳欲聾,方圓二三里都能聽見其吼聲,遠看更似和人吵架一般。它不像京戲、越劇那樣咿咿呀呀,百囀柔腸。秦腔音樂把陝西人那種粗獷、豪邁展現的淋漓盡致,是最能體現陝西人性格的一門藝術。
秦腔並不是陽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都可以親近的藝術,當人們辛勤勞作,高興的時候,都可以扯開嗓子吼上一段,高亢的吼聲激盪長空,迴蕩四野,讓人心中豪邁之極。

第九怪:姑娘貌美水靈不對外(姑娘不嫁外)
陝西當地歌謠:「長安建都十幾代,人傑地靈春常在,風調雨順生活好,陝西姑娘不對外。」
「姑娘不對外」- 陝西姑娘很少嫁到外地。關中自古人傑地靈,土地廣袤肥沃,民生衣食無憂,是個人人嚮往和留戀的地方,本地姑娘不捨離開,嫁的都是本地人。所以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不外出遠行,連姑娘們也不遠嫁。
看過馮小剛拍攝的電影《一九四二》嗎?說的是河南鬧饑荒,人們沒辦法都跑到陝西關中地區乞討的故事,也印證了關中一帶生活富裕。
第十怪:八十老婆上樹比猴兒快
關中ㄧ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讓陝西生產的水果格外香甜。尤其柿子、棗子的小果實如今都成了經濟效益的「大產業」。
陝北是紅棗生產的理想區,棗樹樹勢較強,樹體高大,所生產的團棗、狗頭棗,果實個大,肉厚夠甜,可製成美味的乾鮮品種。陝西佳縣泥河溝村有1500年種棗的歷史,正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黃土高原沿黃河狹長地帶,千溝萬壑裡盡是棗樹點綴,當地婦女從小到老勤勞無比,許多重體力的活都由她們幹,因此練就了一身矯健的身板與腳勁,七八十歲的老人登山爬樹往往如履平地。
另外,柿子亦是陝西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臨潼火晶柿子是西安的特產,柿子中的佼佼者。朱紅果實色澤艷麗,細潤光滑,皮薄無核,味道鮮美甘甜。陝西的柿餅,甚至成了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的產品。
瑪瑙般紅艷的棗兒,被農民稱為「鐵桿莊稼」。不論沙地、旱地、寒地都能鮮出它旺盛的生命力。紅棗的艷麗美味,足以讓人貪吃成癮,樂不思蜀。正如杜甫所云:「庭前八月梨棗黃,一日上樹能千回」。

西安知名的火晶柿子皮薄如蟬翼,肉甜似蜂蜜。每至深秋成熟時,火晶柿子掛滿枝頭,一片火紅艷麗,又稱「火景」。2019年陸劇《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飾演的張子敬手拿一根吸管,口嘬火晶柿子,噗的一聲震撼了觀眾的味蕾,也讓西安的火晶柿子瞬間成了網紅,火晶柿子園更成了遊客們新興的打卡景點。
柿子採摘時,不僅要爬上四五米高的樹幹,還要用特製的3米長竹竿夾斷樹枝,為了不讓柿子損壞,每摘完一枝,都得小心傳遞給下面的人,整個過程很慢。陝西農民婦女不但會爬樹,速度也快,才能趕上收成。至今西安果商因火晶柿子收成太好,擔心採摘跟不上,高薪招聘員工,其中條件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會爬樹。
看完「陝西十怪」(陝西八怪)的敘述,深入了解了黃土邊塞的民族文化,相信下回有機會造訪「秦味館」,面對陝北獨特辛辣的菜餚,必能品嚐出大漠風情的另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