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印象派的精神領袖 - 馬奈(Manet)生前的最後傑作《佛利貝爾傑酒店》(A Bar at the Folies - Bergere 〉1882。
這是巴黎第一家大型酒店,地處市中心蒙馬特大道附近。在寬闊的空間裡,除了提供餐飲和跳舞等服務,還設有樂團、歌舞劇團、特技雜耍等表演。到處都是耀眼的燈火、誘人的美酒、迷人的女性。這全然是巴黎社交生活的一種縮影。
吧台前金髮瀏海的黑衣女侍,雙手托在大理石的櫃檯上,她在低胸領口處別了一束花,襯映著潔白的肌膚,讓人有若隱若現的遐想。前面擺飾著各種酒水,橘子和玫瑰(畫家馬奈在左下角的酒瓶標籤上簽了自己的名字)。
她是原型的酒吧女子,畫家曾多次請她到畫室中畫像。她的收入低微,因而賣笑似乎是難以避免的選擇。或許,正是因為人們認識到這一點,才有可能在她那美的像女神一樣的臉龐上讀出些許的無奈。
擅長於畫中製造層次感的馬奈,在這幅畫裡以「鏡子」為元素,成功製造出前景的吧台、鏡中的吧台以及後排大鏡子中映射出的繁華世界。從鏡子的反射,讓我們看見橫穿畫面中間,滾著金色紋飾條的白色圍牆,區隔出樓上觀眾席(包廂的貴婦手持望遠鏡朝舞台方向瞭望,左上角有特技演員踩登在高空鞦韆的雙腳⋯)及樓下舞台、樂團和宴席層的空間。
這是一幅在光、色、筆觸和朦朧的動感方面最能體現後來印象主義特點的作品。
酒吧裡熱鬧喧騰的場景,都顯現在侍女身後的鏡子裡,她漠然、略顯疲憊的神情,成了最令人感嘆的對比。彷彿底層社會的人雖然置身於歡樂的世界,卻被孤離於外。鏡中倒影映照一個頭戴黑色禮帽的男人,雙眼緊盯著她,暗示了對侍女的勾搭意圖。
這幅畫的鏡中映象有些變形,鏡面與桌面平行,但是鏡中左邊酒瓶的反射位置卻變了。另外,鏡子裡背對畫面的女侍和戴黑帽的男士怎麼會移至到畫面右側? 有人說這幅畫只是在表達「意象」,人物如此擺設才更能聚焦畫面;另一個説法則是,這個當時被公認為歐洲大都會中最現代、最令人激動的酒吧,它的觀眾席是馬蹄形的設計,吧台鏡子並非單一平面,而是呈現ㄇ字形,如此,鏡中的反射映象就算合理了。
《佛利貝爾傑酒店》鏡子裡的水晶燈下,反射著巴黎歌舞煙花,奢華時髦的夜生活。然而那樣的世界對於黑衣女侍而言,雖然近在咫尺,最後也不過只是鏡中幻影而已。馬奈藉著畫筆將都市中被邊緣化下層社會的苦楚,做了最深刻鮮明的描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