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法國寫實繪畫
19世紀法國寫實主義畫家們雖然有的受過專門的古典風格的繪畫訓練,但是他們不再熱衷從神話和歷史中需求靈感,而是在現實或接近自然的過程中發現美的本身。柯洛、米勒、庫爾貝等都是出類拔萃的代表。
附註: 巴比松畫派 : 法國大革命後,代表皇家品味的新古典畫派逐漸沒落,而浪漫派則方興未艾;此外,另一個畫派靜悄悄地沉浸在大自然的風景中來從事創作,他們聚集在巴黎近郊的楓丹白露森林附近,一個叫巴比松(Barbizon)的村莊中,畫家們主張將畫架帶出室外,來捕捉自然及農村的生活景致,透過作品來傳達對大自然的情感。形成了所謂的「巴比松畫派」,代表畫家包括:柯洛、盧梭及米勒等人。
尚·法蘭索瓦·米勒(Jean - Francisque Millet,1814-1875年)- 是法國寫實繪畫中的佼佼者。他出身於農民家庭,早期作品大都是神話傳說題材的風景與肖像。不過從1848年開始他就轉向鄉村的風景,而且不離不棄。在他筆下往往出現真實而有時又有點感傷的鄉村生活場景。他曾經說,其願望就是「以微不足道的東西來表現崇高」。1849年前往法國巴黎近郊的「巴比松」小村莊,從此沒有離開過。他的代表作如《拾穗者》The Gleaners,和《晚禱》The Angelus,描繪了農民的生活和鄉村的風景。
米勒Millet《拾穗者》The Gleaners,1857。
米勒(Millet,1814-1875年)的創作題材大都是農民,代表作《拾穗者》、《晚禱》。他的繪畫具有質樸無華的特色,蘊含著真正的美和詩意。
米勒Millet《拾穗者》The Gleaners,1857。
農民的形象成為前景上的主角。他們近乎忘我的專注還帶有一些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氣息,但是勞作本身以及背景上的收穫場面卻把人帶到鄉土氣息濃郁的現實之中。
在法國鄉村,當時有一種習俗,每當農場主收割完之後,人們就可以將散落在田間的麥穗拾回家去, 而拾麥穗的往往就是孤兒、農婦等。因而畫家展示的是地道的法國農村生活本身。整個畫面質樸而又崇高,寧靜而又飽滿,展示了畫家心目中「真正的人物和偉大之美」。
《拾穗者》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色彩最豐富、線條最細膩。他以「遠明近暗」的光線處理方式,來展現天地遼闊、深遠的空間感,遠處除了高高堆起的麥垛,還點綴著馬車、房子和人物。三個農婦,低頭躬下身子在大地裡拾取收割後的餘穗。畫面洋溢著安靜又莊重的情景,尤其紅、藍沉穩濃郁色彩的頭巾,也和諧的融化在黃色之中。
這幅畫既記錄了當時的農村景象,也將社會中低下階層人民的無奈與辛苦,表露無遺。
米勒 Millet 《晚禱》The Angelus 1857-59。
畫面上,兩個勞作了一天的農民夫婦在落日餘暉中聽到遠方教堂傳來的鐘聲(此畫又名《晚鐘》),他們默默的祈禱,肅穆而虔誠。這裡沒有任何刻意擺置的道具,只有極為普通的勞動工具和田裡挖出來的馬鈴薯。給人印象至深的是人物的內心狀態,他們的期望彷彿都瀰漫在黃昏的暖色調中,形成了一片極為動人的氛圍。畫家顯然對這樣虔誠的勞作者有著無比的同情和祝福,他的魅力就在於,多少的感觸與思緒盡在不言中。
據米勒自述,繪「晚禱」時,讓他想起幼年時期祖母在田裡祈禱,這幅小品畫中除了廣漠空間之外,也加入了他浩瀚無際的感懷,更凝聚著他對祖母、母親深深的追憶。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極力推崇此畫,米勒也因此畫而聞名世界。
達文西《蒙娜麗莎》Da Vinci - Mona Lisa 1502-1506)。
達文西《蒙娜麗莎》Da Vinci - Mona Lisa)的背景玄機:這幅畫的背景是一片廣漠荒涼的山岳風景,描繪這片風景的技法是「大氣透視法」- 亦稱「空氣遠近法」,用空間襯托主題的方法。
由於空氣具有密度,使物體離我們越遠時,輪廓也就越模糊,色澤就越趨於暗淡而帶藍色。在蒙娜麗莎身後的溪谷和山巒中,有正在蒸發的濕潤空氣,好似輕煙,隱隱籠罩著若隱若現而蒼茫的大地,這種畫法能使風景產生立體感及空間深度。
這幅畫主角在近景是呈現暖色系,背景向遠方望去,逐漸偏冷色調而且細節變少了。
欣賞米勒的作品有幾個重點:
ㄧ、他的主題非常關注農民與自然景物,跟以往宮廷畫派不同。他把農民搬到畫的前景來凸顯主題,除非是肖像畫,一般畫家很少會這麼作。
二、米勒傳承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創作的《蒙娜麗莎》技法,開始使用「大氣畫法」。米勒讓遠景中有種霧化般的模糊,進而加大整幅畫的空間感,以凸顯全景人物的主題性。
此外,除了強調前、中、後景的「水平式」構圖,米勒非常擅長用「對襯式」的構圖方式,讓對角線上的人物或風景,呈現一高一低的對襯呼應(例如「拾穗」中彎腰撿拾的婦女及其背後遠方高高的稻草堆,最可看出這種特色)。
三、米勒擅長運用光線,以畫作背後透過來的光線寓意宗教,前景的主題人物(通常是農人、農婦或牧羊女等市井小民)往往處於陰影中,以傳達人物的謙卑與宗教的崇高。像《拾穗》和《晚禱》,都運用了類似的處理技巧。
*尚·法蘭索瓦·米勒《篩穀的人》(Jean -Francisque Millet - Le vanneur) 1848年,巴黎奧賽美術館。《播種者》(The Sower) 1850年,波士頓美術館藏。《燈光下的縫衣女》(Woman Sewing by Lamplight)1870-72年。
米勒曾經短暫住過巴黎,因為迫於生活必須迎合世俗的喜好而作畫,內心非常痛苦,再加上經濟拮据與社會動亂的關係,最終在「巴比松」找到了回歸田園之路。
在巴比松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他以農夫自居,以自己最深刻的生活體驗畫出田園的詩意和大地的真實,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樸實醇厚,感人至深的油畫作品。
米勒晚期喜歡以四季景物作為創作主題:1,《冬日的巴比松森林入口》炭筆和彩色鉛筆畫(Entrance to the Forest at Barbizon in Winter 〉1866-1867,波士頓美術館藏。
2,《蒲公英》(Dandelions)彩色鉛筆畫, 1867-1868年,波士頓美術館藏。
3,《夏季蕎麥豐收》。
米勒晚期作品中最完整精彩的一件。《春》Spring,1868-1873。
《春》的構圖,地平線上下是均分的,左右景物有一定程度的豐富和複雜性,讓畫面不致單調。整幅畫是春天瞬息萬變的縮影,有時春雷陣雨;有時陽光乍現;有時彩虹當空,畫面中還有雜花生樹,白鳥高翔的景觀。土地上更是雜草蔓生,野花遍地,呈現出充滿生命力的田園風光。
畫面中央一株樹下,有位農夫手抱一袋種子或肥料,左側耕地有幾件農具散置其中,田的盡頭是柵欄,柵欄後方小山坡上有農舍數間,房子似乎不是重點,米勒著墨不多,因為蘊含著瞬息萬變,生機盎然的春之原野,才是他作畫重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