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介紹潔盈老公 - Michele Paciulli 白龍老師
Michele Paciulli 白龍老師,我們暱稱他 Miki,去他家裡作客,感覺老師中文未必說的溜口,但似乎都知道我們在表達什麼。Miki 始終保持微笑,專注又認真的製作義大利麵給我們吃,默默守在妻子身邊適時的插手幫忙,是一個體貼又溫暖的人,真的很替潔盈高興!
享受了一頓純正的義大利美食饗宴,記得當天參觀Miki工作室看到白牆上一片名人的簽名,回家後上網Google「白龍 Michele Paciulli 」,才知道Miki原來是位鼎鼎大名的音控工程師呢!
除了潔盈告訴我,Michele Paciulli(MiKi)白龍老師,是著名的音響聲學家、音控工程設計師、製作人。他提供的服務包含唱片製作、編曲、錄音、混音、母帶後期處理,及各領域相關的音訊服務。 歌手詹雅雯這幾年的演唱會都由Miki負責現場成音,也為她做過專輯的錄音與後製。
另外像2016年台北101煙火首度結合燈光打造金色年代,就是由白龍(MiKi)負責音樂工程的設計。他也常參與金曲奬節目,聲音工程設計的音響方式,使節目達到更完美的呈現。
Miki 與東元「驚嘆號」
「驚嘆號 - 台灣原住民族群永續教育計劃」,原住民文化是台灣很重要的文化藝術資產。東元文教基金會主辦培訓部落孩子學習傳統樂舞,從山區學校的簡陋課堂,躍上國際表演廳,更製作數位專輯,讓台灣原住民族群的文化藝術能達到更有效的傳襲發揚。
白龍老師雖屬義大利籍,但是他熱愛台灣這塊土地,過去幾年一直和東元文教基金會合作每年五月「原住民兒童之夜」音樂會,為台灣原住民古謠的流通、傳承與發揚,盡一份心力。
附註:2017年「原住民兒童之夜」正式更名為「驚嘆舞群-台灣原住民樂舞饗宴」。
http://www.tecofound.org.tw/indigene/album.html
Miki 與「親愛愛樂」弦樂團
Michele Paciulli 白龍老師另外還參與幫親愛愛樂製作了《那一天》和《盛夏的孩子》兩張專輯的錄音與後製,一群很認真、很棒的原住民小朋友樂團。
https://www.chin-ai.org.tw/
附註:「親愛愛樂弦樂團」- 偏鄉老師與部落孩子的故事。 一個山裡的樂團,在充滿楓葉傳奇到奧萬大,一群親愛村的孩子,用音樂改變生命。親愛愛樂是他們對音樂的執著,相信聲音可以傳遞感動,用聲音記錄生命。
原住民深山小學裡翻轉人生的小提琴 - 南投縣仁愛鄉親愛部落親愛國小王子建、陳珮文夫妻檔老師,憑著毅力及愛心攜手打造第一個原住民學生弦樂團「親愛愛樂」。
山區部落,受限於經濟與家庭的弱勢,教育資源長期困頓不足。2006年這對年輕夫妻檔上山教書, 2008年因緣際會利用課後展開提琴教育,成立親愛愛樂弦樂團,進行實驗性的混齡教學。陳老師表示,我們沒有什麼奇妙教學法,其實就是讓孩子們用音樂在對話,別人用語言溝通,他們多了一種語言教音樂。讓他們去領悟合作感,去領略孤獨感,在音樂領域中得到更多與世界相處的方法。
這群孩子非常純樸,因為不曾擁有過更多,所以他們連一鍋白米飯都感到很滿足,很幸福。王老師說,當功課好的孩子離開山上去城市唸書,剩下的孩子奉命守護滿山的楓樹與家,我認為這些孩子們一定還可以做些什麼,讓平凡的生命可以不平凡。多年下來為了這個弦樂團的孩子們散盡千金、負債上千萬,也無怨無悔。當你跨出這一步,學習付出以後,就發現其實沒那麼困難。看到孩子們在音樂之路上的成長,感覺一切都值得了。
「親愛愛樂弦樂團」- 親愛國小的第一支弦樂團,也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原住民組成的弦樂團, 2013年拿下全國學生音樂大賽南投縣初賽冠軍。「親愛愛樂」試圖以飛揚的琴聲,扭轉偏鄉部落的宿命,團體激盪出的動能,凝聚出強而有力的學習氛圍。
目前團隊成員,學齡橫跨國小到大學,是各項青少年樂團賽事中的常勝軍;2017年7月首度組團前往歐洲奧地利維也納,參加「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奪下弦樂組冠軍,讓全世界聽見了台灣,他們充滿生命力的樂曲,在舞台上迴盪出教育的韻律。
親親愛愛樂團的《那一天》專輯,入圍《第27屆傳藝金曲奬》最佳跨界音樂專輯奬;《盛夏(剩下)的孩子》專輯,收錄了2018年巡迴音樂會所有的曲目。Michele 白龍老師Miki幫這群用心又認真孩子做了這兩張專輯的錄音和後製。

Miki與台灣的首場的「聲景音樂會」
「聲景」ㄧ詞,是21世紀熱門議題。 當風吹過田野,你是否想過,每棵樹都是一座音樂廳,而一條溪流就演奏著一首交響曲,就連行色匆忙的街頭,都存在著獨特的節奏,這就是聲音的風景 - 「聲景Soundscape 」。
《傾聽 台灣土地的聲音風景》音樂會,是台灣第一次以「聲景」為名所舉辦的音樂會。
音樂會由作曲家、音樂家、野地錄音師與國樂結合,用聲音來展演台灣最美的風景。其中有海潮生態,山岳暮靄,也有城市步調和傳統節慶,藉由美麗的旋律,傳遞對人文和自然的熱情與關懷,並記錄期間的變遷起落,引領觀眾進入不同層次的聽覺體悟。期待為人們打開感官,開拓耳界,更用音樂喚醒人們關懷動物、環境,並珍惜台灣這塊土地。
這場音樂會有聲景協會理事長范欽慧及大師級的作曲家李英、李哲藝與音樂家潘皇龍教授等人全力投入,他們特別聘請有歐洲大劇場經驗豐富的白龍,負責整個音控工程的設計。
其實這是一項相當困難的音控工程,畢竟在國家音樂廳密閉的空間,和大自然野地裡聆聽的聲音,在空間與材類上,反射出來的聲音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因此如何將錄音師蒐集的「台灣各種特色的聲音」與國樂的演奏旋律融合展現,就完全要靠Miki 老師豐富的經驗和精密的專業計算了。
在國家音樂廳裡,扣除4樓的空間不算,現場有1600張席次,白龍老師所要面對的挑戰,是如何把在野地所收錄的大自然聲景,同時結合現場台上的演奏,讓不同位置的觀眾,彷彿都有如身歷其境的感受。要達成這一點必須突破原本的音響限制,音效設計師必須尋找出這個空間所謂的「黃金角」,包括音箱擺放的位置與高度、方向,都必須重新精確運算⋯。
Miki 率領他的團隊架設「背景音樂效果系統」,讓所有觀眾除了能在前方享受高水準的音樂饗宴,還能聽到四方所發出的自然生態聲,與前方的音樂聲做同步的互動。觀眾在聲音環繞中彷彿感覺到動物走近又走遠,奇妙而且充滿細節的設計。甚至有海拔2000多公尺的太平山音場挪移至國家音樂廳的錯覺重現。正因為音樂會搭配了「科技融藝」的多媒體影音,最後完成了一場完美的展演。
這場聲景音樂會的目標是,希望所有人透過聲音及旋律,感受這片土地上存在著許多生命的聲音,他們的存在關係到人類的未來,唯有我們好好珍惜這片土地,他們的聲音才會長長久久的流傳下去。獻給愛護這片土地的人類自己。
附錄:台灣第一次以「聲景」為名的音樂會,透過聲音重新鏈結台灣這片土地,展現台灣文化的多樣繽紛。
潘皇龍磅礡大器的《黑潮聲景圖》和《百岳傳奇》- 透過一系列的彈撥泛音和顫音、吹奏和敲擊樂器,聽出黑潮層層、珊瑚繽紛閃現、南島文化意象、漁船乘風破浪,還有資源枯竭的困境⋯作曲家潘皇龍試圖透過各種石頭與袋子的組合,來表現台灣東岸海浪退潮時卵石滾動撞擊的聲音,或用罄與鈸等樂器來展現海底的神秘;他融入自身登山經驗的《百岳傳奇》的四個樂章表現出山靜石動、鳥語花香、龍蟠虎踞、暮靄晨曦展現不同層次的聽覺體悟;不僅聽見板塊運動岩石摩擦聲,還有一些中央山脈中的小雨蛙、樹蛙的蛙鳴聲響。
這場音樂會運用了大量的創新手法,包括用琴弓來摩擦古箏的弦,來表現岩石擠壓的聲音,同時在打擊樂部分,在定音鼓上製造出海浪波濤起伏的效果;甚至利用布袋內部放著不同大小的石頭來翻動、撞擊,只為了表現台灣東岸卵石滾動的聲音,如何將風起雲湧的浪潮透過層層疊疊的奇岩礁岸,還有卵石撞擊的迴響,譜出了獨特的樂章。每一個節奏經過一次次的嘗試與修正,整個過程充滿了實驗精神。
《寂靜山徑》- 錄音師范欽慧從海拔2000公尺的太平山上,收錄的黃腹琉璃、白耳畫眉與各種鳥類的動人鳴唱,及山羌、灰林鴞的野性呼喚⋯變成環繞音響來播放,似乎聽見了東北季風,聽見了地質的變動,甚至聽見了台灣瀕臨絕種白海豚,台灣黑熊、石虎,雲豹的聲音⋯,貓頭鷹與山羌此起彼落對唱,大雷雨自空中灑落,變成奔流的聲音。透過國樂各聲部特殊音響,創造出風聲、雨聲、雷聲、蟲鳴鳥叫讓你感受萬物聲響之美。希望能藉著音樂呼籲大眾關懷環境、動物與自然保育。
《森聲不息》大地彷彿演變出各種不同的棲息環境,繽紛的旋律輪番登場,將「天地共聲、萬物為ㄧ」的印象傳達給聽眾。
在自然萬籟之餘,李哲藝老師的《灣聲印象》,透過實際音效結合樂曲,讓聽眾回憶古早的聲音:舉凡叫賣聲、冰淇淋叭噗聲,城鎮街巷穿梭的懷舊之聲,垃圾車音樂、日劇光復時期的廣播片段、政令宣傳、影視廣告歌曲、歌仔戲宣教唱戲、保密防諜歌曲⋯這些曾經真實存在於上一代的生活拾遺,在作曲家的安排下與樂器產生對話:嗩吶/小販車把噗聲交錯起落、手搖剉冰機/胡琴表現童年情懷、篩米節奏/彈撥樂器(琵琶、古箏、揚琴)等。 另外還讓觀眾感受過度開發所造成的土地浩劫的省思。
李哲藝擷取臺客電音舞曲節奏爲基底,融入歌仔戲,南北管、布袋戲等傳統素材的《風火電音三太子》,詮釋台灣在地的人文記憶。台灣獨有的藝陣熱鬧氛圍、傳統廟會慶典中歌仔戲、南北管、布袋戲的各種舞曲的節奏元素,來編織台灣傳統的色彩。
陸橒活潑靈動的《弄獅》- 以傳統技藝為靈感,用三把不同音高的嗩吶,搭配樂團音效的模擬,將「點睛」、「醒獅」、「蜂炮」等情境刻畫的栩栩如生,完成了一場音樂「弄獅」秀。
幕後最大功臣:錄音師范欽慧必須跋山涉水去跟自然音律相遇,考驗的不只是體力、耐力,還有專業判斷與技能。通過自然野地的錄音,除非將錄音設備長時間擺放在定點,過一段時間再取回,否則要錄到精彩的動物聲響,那是可遇不可求的。錄音設備也需視物種聲音的特色與棲息環境而定,例如海底的水底麥克風或者不同特性的陸地麥克風等等。蒐集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是她希望人們了解這些真實台灣的聲音旋律,與每個人的生命都有所關聯,她期待眾人以行動去保護大地,讓更多美麗的旋律,能夠繼續傳唱下去。
附註:Michele Paciulli 白龍老師,11歲開始自修管風琴,13歲在教堂發表多聲部合唱作品,對他日後音樂生涯造成很大的影響。之後加入流行樂團,開始舞台表演生涯。17歲時在專業錄音室擔任樂手與編曲師,不久也開始從事成音工作。
Michele Paciulli 白龍老師步入樂手生涯時,恰好是合成器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對合成器極感興趣,深入鑽研,後來成了鍵盤演奏與合成器程序編輯的專家。Michele 的專業廣受肯定,受到日本KORG 公司邀請加入研發團隊。由於他的開發技術,KORG 公司得以開發出極受歡迎的M1合成器,雙方自80年代一直保持密切合作關係。Michele在音樂生涯中涉獵廣泛,曾經參與許多專輯製作、電影配樂、音響工程與研發工作,成績斐然。
(圖片與資料參閱網路與國家地理雜誌,純粹用於分享和學習,若涉侵權煩請告知,會立即撤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