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889.05~1890.05 聖雷米時期,梵谷陷入精神失常,住進療養院,特有曲線的漩渦狀筆觸,散發出凝聚濃烈的情感,彷彿看到畫家的奮鬥,寂寞與渴望,他創出個人獨特的畫風。梵谷生平唯一賣出的《紅色葡萄園》,也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1888年12月30日阿爾當地報紙刊登了梵谷自殘的消息,當地居民對這位經常背著畫架在鄉野間到處塗鴉的「紅瘋子」,均感到惶恐不安,要求監禁他。此時的梵谷不只病痛纏身,還成了遭到社會驅逐的異類。 儘管被懷疑嘲笑、病魔纏身,仍然不斷創作出許多震撼人心的畫作。
《綁繃帶的自畫像》1889.01/阿爾(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 Arles) 畫面中被繃帶包覆著耳朵,頭戴藍色毛邊帽,身著綠色外套,眼神凝視於畫面之外,蒼白而靜謐的神情,成為梵谷最具代表性的自畫像。(自畫像裡梵谷身後的浮世繪,是參考日本浮世繪畫家佐藤寅清《風景中的藝妓》繪製而成。
1888年,梵谷赴南法旅居時,畫家好友高更隨後10月到訪與梵谷同住。為了迎接高更的到訪,梵谷創作了《向日葵》系列作品來佈置房間。
蛋糕跟到了南法,卻只住了兩個月,就因彼此不合憤而離開。梵谷與高更在一次劇烈爭執後,因情緒過分激動導致精神失常,1888/12/23晚上揮刀割下自己的耳朵,並被送進精神病院。兩年後梵谷自殺身亡。
3.「聖雷米時期」1889.05~1890.05。
割耳事件後,他住進聖雷米精神療養院。創作出梵谷典型的巨大漩渦風格,創作再攀巔峰。以絲柏樹、橄欖樹為重要主題,代表作「星夜」「普羅旺斯夜間的鄉村路」等。
剛到療養院的梵谷,起初只能透過鐵窗窺看風景,後來才獲准在有人監視陪同下出外寫生。
《鳶尾花》1889.05 / 聖雷米。 這是梵谷到聖雷米精神療養院的第一幅畫。一片綿延藍紫的花瓣,土耳其綠的葉片向上伸展,搭配著赭紅色調的土壤。鳶尾花幾乎和向日葵一樣醒目搶眼,搖曳生姿。
有一支朵大、莖長,花蕊正對前方的白色鳶尾花,似乎成了畫面的亮點。彷彿特立獨行孤傲的身影,徬徨於躁動和憂鬱中,梵谷他將心魂留在了畫上。
《聖雷米療養院的花園》1889.05 /聖雷米。
他以一貫快速的筆觸,微妙豐富的色彩,層層堆疊的顏料,描繪了綠意盎然、百花盛開的庭園美景。這幅畫是藝評家心目中排行前五名的作品。
《星夜》堪稱梵谷最富想像力的代表作之一,將原本平淡無奇的夜空、絲柏樹與農村實景,以一種特殊流轉的律動感與情緒轉折,呈現出讓人迴腸蕩氣的震撼。
《星夜》1889.06/聖雷米精神療養院。 梵谷囚禁在精神病房,遙望窗口成了他唯一的救贖。天空閃爍著星辰與新月璀璨的光華,譜成了繽紛色彩的豐富樂章。他喜歡印象派的顫動色光,運用層層堆疊的厚塗筆觸,描繪著暈黃新月,星辰流轉與浮雲舒卷迴旋,讓畫面看來像是爆炸似的,如漩渦般打轉。
三分之二的藍色夜空中閃耀著十一顆星星,一段低沉的白雲倚靠著起伏的丘陵稜線,宛如巨龍般的蠕動,紫藍色的山脈上流動著一條條白色月光,所有的一切都在迴旋,轉動,在夜空中放射艷麗的色彩。而靜謐村落燈火稀疏寥落,一座教堂的尖塔高高地指向天空。
梵谷透過精神病房的鐵窗遙望,彷彿在學習與遙遠的星辰對話。一株黑色的絲柏樹像火焰般燃燒向天空, 他糾纏焦慮的心靈似乎在向無限寬廣的天空吶喊。
梵谷創作這幅作品時,也許想起了聖經舊約中約瑟的故事。約瑟看見了十一顆星星,而太陽和月亮向他低頭。這個故事是梵谷非常熟悉的。這幅畫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畫中流露出濃烈的情感與崇高的宗教熱誠,使它成為十九世紀傑出的宗教畫之一。
有人考證,從病房窗口望出去,並沒有教堂,這座教堂像北方荷蘭的建築,是徹夜不眠的梵谷在懷念童年的故鄉嗎?雖然他對宗教充滿了存疑,但是教堂仍是他牽掛的地方。
美國天文學家曾希望重現梵谷所描繪的「星夜」天空,想證明漩渦現象並非梵谷瘋狂的幻覺,而是真有其事的天文景觀或氣象亂流。無論是什麼定論,梵谷創造的漩渦氣流,早已將所有人都捲進他的瘋狂世界了。
梵谷在療養院中,未被允許到戶外寫生之前,他只能靠臨摹來滿足創作上的飢渴,藉著臨摹,使自己的身心安定下來。
梵谷《囚犯放風》(又稱囚犯繞圈)1890 / 聖雷米。--在精神病院期間臨摹了古斯塔夫·多雷的作品(多雷是一位描繪社會困苦與現實的英國畫家)。
聖雷米位於法國南方,氣候溫和,非常適合種植橄欖樹。梵谷在不穩定的情緒下所描繪的橄欖樹儘管色彩有變化,但是天空、大地和樹幾乎都是扭曲的現象。
《橄欖樹叢》1889.06 / 聖雷米。
《採摘橄欖》1889.09/聖雷米。
梵谷將顏料層層堆疊厚塗的筆觸,繪出橄欖樹茂密的姿態與百轉千折的枝幹,也許在隱喻自己必須堅強面對醫院的種種限制,才能獲得甜美的果實。
《日落時紅色天空下的松樹》1889.11 / 聖雷米。
《太陽下收割的麥田》1889.09 / 聖雷米。(秘書長攝於梵谷美術館)。原野如同翻滾的金黃之海,也像獅子的鬃毛,「厚塗法」所形成的堆高隆起,是多方向筆法的成功之作。
梵谷後期的作品,筆觸塑造甚至比色彩更重要,他的色彩堆疊濃厚,如同浮雕。
聖雷米附近有許多農家種植絲柏樹,作為橄欖園四周的防風林,成為聖雷米的特色之一。
《絲柏和兩個婦女》1890 / 聖雷米。
梵谷在這幅畫上使用了大量顏料堆疊,使筆觸厚重突出,表面凹凸不平,是梵谷運用最多乾硬厚塗法的作品。 絲柏樹以獨特的漩渦狀線條像是燃燒般的向上生長,他似乎想藉著大自然的能量找到對抗疾病的方法。
《普羅旺斯夜間的鄉村路》(有柏樹的星夜路)1890.05 / 聖雷米。
這是梵谷在聖雷米療養院的最後一幅畫,延續「星夜」的漩渦技法,同樣融合普羅旺斯鄉村風景與梵谷自己對家鄉的深刻回憶,創作出這幅浪漫迷人的星月美景。
梵谷自創的短碎筆法在這幅畫中展露無遺。他在阿爾時期的色塊運用,在此全轉成了線條。中置的柏樹主控整個畫面,道路、稻田、野草相互輝映。馬車和人物的位置則有平衡畫面的效果。 路上一輛白馬拖曳的黃色馬車,以及兩名男子,和高大清冷的柏樹相較之下,顯得微不足道。
他的信中附有這幅畫的素描,並說:一顆星星在群青色的天空裡呈現出玫瑰色與綠色的柔和光輝,路邊一片高大的黃色甘蔗樹,背後則是藍色的阿爾卑斯山,有一間窗戶透著橘色燈光的古老旅舍,一株很高的、筆直的黑色絲柏,路上有一輛白馬拖曳的黃色馬車,以及兩個夜行者。如果你願意,可以說這是非常浪漫的,但是我認為,普羅旺斯本來就是很浪漫的。
《穿便裝的自畫像》1889 / 聖雷米。
梵谷初至聖雷米醫院,因為無法外出作畫而造成情緒極不穩定。他告訴弟弟,這張自畫像是白天剛起床的模樣,瘦而蒼白的我,就像個鬼魂;暗藍紫的基調,黃色的頭髮,灰白的臉,我覺得要把自己畫下來很不容易。
《穿著藍色西裝的自畫像》1889 / 聖雷米。
梵谷一方面要說服醫院不要阻止他作畫;一方面為了不讓親人擔心,他特別將自己畫得很有朝氣。(秘書長攝於奧賽美術館) 。
梵谷此時的自畫像轉為左側的姿勢,因此看不到受傷的左耳。服裝也變得比較明亮,線條則轉向火焰燃燒般旋轉彎曲,代表梵谷當時頗不平靜的內心。
《沒有鬍子的自畫像》1889 /聖雷米。
為了不讓母親擔心他的身體,他畫了一張深情注視,輪廓分明,臉部乾淨清爽沒有鬍渣的肖像,作為送給母親七十大壽的禮物。
「絲柏樹與橄欖樹叢」畫作,由柏青與裕隆拍攝於荷蘭梵谷森林庫拉穆勒美術館。
梵谷喜歡模仿米勒作品中的「真實與單純」。
米勒的素描《第一步》1859年。
樸實的田野村莊,一對農村夫婦與蹣跚學步的小女孩,溫馨動人的畫面,這幅作品隱約感受到梵谷對家庭的渴望。
梵谷仿米勒《第一步》1890。聽說西奧的妻子喬安娜懷孕了,梵谷畫了這幅作品送給他們。 (文生梵谷的弟弟西奧,全力資助哥哥作畫,兄弟的情誼,是他一生從人間得到最大的溫暖)。
他以彎曲旋轉的渦紋描繪樹木與矮叢,人物都框上了厚實的黑色線條(明顯受到日本藝術的影響),畫面則採用高明度的藍、黃和綠色,整幅農村景象平凡實在,但又充滿了溫馨的親情。
米勒《午間小憩Noonday Rest》1866。
辛勤的農村夫婦利用午休小睡,一旁放置著鞋子、農具,周圍的麥草堆,象徵著豐收的期許,呈現出農村的生活景象。米勒的午睡,不同於厚重感覺的油畫,他以畫紙、粉蠟筆朦朧感的疊色效果,展現出清新動人的畫面。
梵谷仿米勒《午間小憩》1890/油畫。(秘書長攝於奧賽美術館)。
梵谷將米勒的構圖左右反轉,其他人物、牛車、麥草堆則都似曾相識。他習慣以不同方向的筆觸,來製造波浪或光暈的效果。前方麥梗的疏鬆筆致,更帶出這幅畫中的靜謐氣氛。
梵谷一直以米勒為偶像,欣賞他的「拾穗」、「晚禱」等作品,也真心相信自己和米勒一樣看見了社會底層生命中的質樸與美好,必定亦會獲得商業銷售的肯定。但半路出家自學的他,終其一生無法駕馭古典繪畫所需要的精準與唯美,所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欣賞他的作品。而我們觀看梵谷的作品,總是不自覺地被拉進他的繪畫情感中,他將自我主觀又任性的情懷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畫布上,帶給人巨大的視覺衝擊,與他的心靈一同悸動。
《杏花盛開》1890。
開滿雪白杏花的枝椏伸向藍天,綻放的花朵迎風招展,象徵新生命與早春的來臨。(1890年1月31日西奧喜獲麟兒,梵谷以這幅作品來慶賀與他同名的姪子文生·威廉誕生)。 這是他家人最喜歡的一幅畫,也是梵谷博物館2000多幅畫中最受歡迎的一幅。
下方的樹幹讓人覺得杏樹就在前方,但畫面右上方橫來一筆的樹枝,令人產生疑惑,杏花呈現的方式讓人覺得他是否躺在樹下,仰天面對著滿眼繽紛來做畫呢?梵谷博物館的語音導覽出了一個問題:梵谷到底從什麼方向看著杏花樹來畫畫?
杏花的平面化、色面化及非比尋常的裝飾性,其實靈感都來自於梵谷對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喜愛與影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