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藝術歷程(二):由陰暗轉為明亮畫布,1886年03~1888年01
《阿尼埃爾塞納河畔》1887。沿著阿尼埃爾附近的塞納河岸也被稱為阿尼埃爾河岸。他在很短的時間裡,使用快速的筆觸,捕捉了一個特定地點的彩色氛圍。
《阿尼埃爾的橋景》。梵谷漸漸改變原來寫實的風格,嘗試練習戶外的速寫能力。
阿尼埃爾小鎮在巴黎近郊,是印象派畫家經常聚集的寫生景點。包括塞納河邊的沿岸街景、鐵道下的橋墩與漁船的,都是梵谷學習印象派畫風的地方。
《船在塞納河畔》
《春天的塞納河畔》。以上照片取自「國際藝術大觀 748期」。
《傑克島風光》1887

《阿尼埃爾餐廳》,《春天釣魚》1887
梵谷與新印象派
嚴格來說,印象派的發展自1874年至1886年,只有12年的歷史。梵谷初到巴黎時,正是新印象派的秀拉、西涅克與畢沙羅等人在實驗「點描技法」的階段,他們試圖把色塊分解成更細的色點,用科學方法重新組合排列。
西涅克《遠眺》1895。
畢沙羅《霧》1888。繁複的色點,覆蓋了整個幅畫。
梵谷《蒙馬特菜田》1887。他以細小色點描寫城市附近的風景。這幅作品很明顯受了畢沙羅的影響。
《餐廳內》1887 / 巴黎。梵谷改變原來大筆觸、壓力重、色彩黑暗的傳統荷蘭畫風,轉而以小點小點的筆觸,輕鬆活潑的構圖,用明度與色彩來作畫,明顯感受到梵谷心境轉變的表現。
梵谷對賞心悅目的點描畫法很有興趣,除了請教秀拉,又與小十歲的西涅克成了好友。但是梵谷不願意將整幅畫布填滿小圓點,他總是把圓點變成了長條。
梵谷《畫架前的自畫像》1888。雖然用了一片陰影投射在整張臉上,但是橘與藍色的對比卻使兩種顏色都顯得突出,鬍鬚畫得好像自己會發光一般。畫架和調色板整齊的直角襯托出頭部和肩膀柔性的弧線。再用各種顏色的條紋來描繪他手中的調色板。色彩與圖案頓時活潑了許多。
梵谷《帶灰氈帽的自畫像》。畫中點和線揉合成的色彩隨著梵谷的臉部、肩膀,以及頭部與上身的輪廓而彎曲。彩色的短線條從梵谷的眼睛放射出去,環繞著他的頭、衣服和帽子,這是梵谷自創的風格。
梵谷除了採用點描技巧,還加入許多自己的想像與創意。他後來保留這種方法畫風景,又發明其他方法來畫人像,可是這幅自畫像證明他終於成為一位現代畫家。
新印象派的繪畫技巧必須相當嚴謹的費時工作,與梵谷希望以明快手法來表現自己感受的畫法不同。最終促使梵谷奔向了陽光城市-阿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