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詩人余光中翻譯梵谷傳記時,曾經以「生前沒人看得起,死後沒人買得起」這句話來形容梵谷,他一生抑鬱不得志,鄰居視他為瘋子,活了37歲,ㄧ生只賣出一幅畫,死後卻成為藝術史上的最閃亮的一顆明星,從80年代末,蘇富比、佳士得拍賣公司一破再破的藝術品成交新天價,都是梵谷!梵谷!梵谷!

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 - 1890)

「藝術」與「牧師」是梵谷家族長久以來的天職,除了祖父、父親是牧師,有三位伯叔是從事畫商的工作。所以在繪畫工作的歷程中,他也受到了家族藝術淵源的薰陶與協助。

梵谷27歲才立志成為畫家, 37歲就選擇離開人世的文生·梵谷,在短短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將近二千多件包括油畫、素描和版畫的作品。他以生命傾注在畫布上的藝術熱情,燃燒了歐美的近代美術史,就像彗星般在藝術的長流裡創造了璀璨的光芒。 

 

梵谷做過畫商、小學教師、書店店員、礦區牧師,一生坎坷多蹇,窮途潦倒。比他小四歲的弟弟西奧(Theo)在巴黎從事畫商工作,是梵谷精神與經濟的支柱,他常常寫信給西奧傾訴自己的感情。1880年下決心要成為畫家。1889年因為精神疾病住進療養院, 1890年舉槍自殺。  

梵谷的藝術歷程:

第一階段,勞動的棕色影像。1872年~1886年2月(傳教歲月至立志繪畫)。

梵谷出生在荷蘭鄉村福音派傳教士家庭,他傳承了父親關懷救贖的使命,尚未通過傳教士養成訓練,就自願至赤貧的礦區與工人一起生活、宣道,教會只好給予臨時傳教許可,種下日後遠離教會的原因。

他冒著坑洞崩塌,瓦斯爆炸的危險,體驗地下700公尺深的窒息黑暗世界,呼吸污濁煤屑的煙塵。他忘了自己只是「牧師」,他看到悲苦,他要救贖苦難! 

《掮鏟子的礦工》1879。

 《雪地裡的礦工1880 / 比利時波林納吉礦區》,寫信告訴西奧:一群男女礦工,在晨曦中隱隱有如影子,路旁一片荊棘,背景是朦朦朧朧的礦區建築襯著天空。

  

梵谷十分同情勞動者的遭遇,不但捐出自己的金錢、衣物,也帶領著抗議、罷工、祈禱。教會無法容忍他這樣「離經叛道」的牧師,1880年他遭到教會驅逐。梵谷曾經選擇獻身神職,最後在繪畫中找到慰藉,他寫信告訴弟弟西奧,他決定要成為一位畫家。

梵谷滿懷悲天憫人的心情,在傳統保守的規範下,卻無法幫助悲苦無助者,最後只能寄情於繪畫,透過畫作來傳達無奈與不平之鳴。

梵谷與米勒

法國農民畫家米勒Millet是梵谷崇拜的偶像,更是他的精神導師,他尤其嚮往米勒畫作中傳達的真實與單純。直到梵谷自殺身亡前一年,米勒的畫依舊啟發著他的創作,讓梵谷彷彿從自然風景畫中找尋到救贖的快樂。

米勒《晚禱》1857-59。落日餘暉灑滿天際,農村夫婦正在收成馬鈴薯,村裡教堂響起晚禱的鐘聲,他們停下工作虔誠禱告,感謝上帝賜給他們勞動的恩惠,米勒這幅畫體現出農民對命運的虔誠與隨遇而安的性格。

 

  

梵谷仿米勒畫作《晚禱》,向大師致敬。

 

  

 梵谷的第一幅油畫《甘藍菜和木鞋的靜物》1881.01。  

 


 

《雪地裡背煤炭袋的婦女》海牙1882.11。

 

    

 

    

    

《憂傷》Sorrow 1882,一位貧苦又懷著身孕的妓女。他畫的不是學院派華美的裸體,他要人們面對肉體的巨大悲哀與絕望。 (上圖左) ;梵谷略加修改上幅素描後,在畫中加入花草和法國作家米歇萊Michelet名句「世上怎會有如此孤單無依的女人?」畫稿送給弟弟西奧。  

梵谷為這位悲傷的女士又畫了《持雪茄的胡妮克》。 

  

梵谷暱稱這位女士為克莉絲汀,計劃她生產後,便與她結婚,共築溫暖的家,夢想著救贖的美麗結局。但是女人又上街去接客了。「救贖」對這個不斷靠賣身度日的女人來說,是否太深奧了?

聖經不是記錄著耶穌曾經當眾寬恕一名妓女嗎?梵谷的救贖是如此的真實,但除了家人斷然勸阻,他還遭到了世俗道德的批判。女人生活不檢,又重操舊業,最後梵谷悲傷的離開了海牙。

梵谷紐南時期 'Nuenen' -1883.9~1885.11.27 (回到家鄉)

工作中的農夫。 梵谷用炭筆、墨水、不透明水彩,畫出勞動者的身影,格外觸動人心;《兩個挖土豆的農婦〉Two Peasant Women Digging Potatoes 1885 / 荷蘭紐南。 

   

梵谷嘗試使用各種不同的工具,如木匠用的鉛筆、蠟質的黑色炭筆,水彩,探討描繪同一個主題。繪製了一系列《紡織機與織工1884/紐南》

  

  

《林間少女》1882 / 海牙。梵谷模仿英國畫風,讓深秋提前到來,也傳達少女身處落葉堆的心緒;《荷蘭的花床》1882

  

1883年底,梵谷回到父親供職的教堂所在地紐南。在紐南的兩年時間裡,梵谷苦練素描技巧。在畫了大量素描寫生和習作後,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這幅作品畫面深沉,有極強的鄉土氣息。這也表現出梵谷很強的農民情結,他似乎很想成為一位農民畫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導師」米勒的影響,更重要的可能是內心深處對鄉間生活的嚮往,對淳樸農民的尊敬和對誠實勞動的讚美。

 

《吃土豆的人》低矮狹隘的空間裡,圍著餐桌ㄧ家五口農民的農民,勞動一天後,晚餐桌上的主食也只有土豆而已。昏黃的燈光灑在農民憔悴的面容上,右端的農婦下垂的厚重眼瞼,布滿皺紋、凹凸不平的臉和手,充分表現出大地上勤奮的勞動者的形象。她機械地倒著手中的咖啡,左邊男子凝視著母親,分食盤中的土豆,一家人眼中似乎透露出飢渴的神情,此時無聲勝有聲,他們似乎在靜靜的訴說著生活的哀傷。灰暗色調的畫面更給人帶來沉悶、壓抑的感覺。

梵谷在給弟弟信上表示,希望這幅畫能強調出「伸在碟子上的那隻手,曾挖掘過泥土,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香味。」梵谷自己稱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的誕生」。他說,我不想使畫中的人物真實。真正的畫家畫物體,不是根據物體的實況,而是根據自己的感受來畫的。

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谷接觸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和前面以織工為題材的作品相比,這幅畫的明顯不同在於人物成了主角。雖然因為離模特太近,導致透視比例產生了偏差,但是,梵谷在這幅畫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而不再拘泥於寫實主義的「冷靜旁觀」。一家人身處如此悲慘境遇,卻是那樣的安詳和平靜,令觀者對人生、對命運產生無限的感慨。梵谷說:「我要努力學會的,不是畫一個比例正確的頭像,而是畫出生動的表情。簡單地說,不是描摹沒有生命的東西,而是畫鮮活的生活。」

 梵谷《紐南附近的白楊樹》(1885年11月,也可能是1886年春天)鹿特丹博物館藏。畫上描繪了他的家人居住的村莊外圍的一條林蔭道。兩個婦女沿著這條小路漫步,一個男子似乎在清掃落葉。(儘管白楊風景畫是在荷蘭村莊完成的,但畫面明亮的色彩,是否是梵谷在幾個月後到巴黎受到印象派的影響對畫作又進行了色彩的潤色,就無法得知了)

這是他在紐南完成的最後一幅畫作,梵谷將這幅作品的一張手稿縮小版寄給了他的弟弟提奧,以便於讓他知道自己最近的工作內容。在隨附的信中,藝術家將這幅作品描述為「秋天的風景,滿樹的黃色葉子」。

《紐南附近的白楊樹》手稿

    

梵谷的手稿 - 書信中的貧苦者。(攝於奧賽美術館)。 

 

梵谷在荷蘭初期畫風 - 描繪的主題,大部分是貧窮農民、礦工、織工及其生活,用色陰暗而且寫實。

梵谷與弟弟西奧經常以書信溝通創作近況並附畫作草圖。  

 

  

(根據梵谷博物館統計,梵谷寄出及收到的信件超過900封以上),這些都是他拼命作畫的見證。 幸而有這些書信文字,我們才得以在繪畫藝術之外,窺見梵谷的心靈深處。

 

《彩券行》The State Lottery - 梵谷信中寫道,經過彩券行,外面圍著爭相購買彩券的民眾,我用畫筆把這個景象記錄下來,但在作畫的過程,我卻發現這些購買彩券的民眾都是窮得不能再窮的村民,他們把應該買食物的錢拿去買樂透,乍看之下,實在是很幼稚的舉動,但仔細一想,這些苦命的人是強忍著悲慘與困頓用他們僅有的最後一分錢去搏一個救贖。

 

梵谷以粗獷、簡潔的筆觸勾劃出勞動階級的辛苦沉重,讓人清楚感受到那種濃厚而又深重的情緒張力,這麼純樸、深刻,每一筆、每一劃都是生命在垂死掙扎過程中無言的控訴。 

梵谷的愛情

梵谷一生經歷了四段沒有結果的愛情。做藝術品公司店員時,單戀倫敦郊區房東的女兒遭拒。回到荷蘭,對新寡的表姐展開熱烈追求,受到家族排山倒海的數落而被趕出家門。在海牙因同情妓女而同居,貧病交迫最後因妓女重操舊業,而傷心離開。接著梵谷回到了紐南的家,他想成為荷蘭的米勒,關懷社會弱勢的農民。而與相差10歲的鄰居瑪歌婚事受阻,父親因心臟病突然過世。他再次孤獨地離開家鄉,準備遠去巴黎發展。

移居巴黎前,1885年11月底,梵谷決定去安特衛普Antwerp,在那裡的3個月裡,他努力的學習繪畫並沉醉於其中。在此期間,他深入了解巴洛克藝術大師魯本斯Rubens 1577-1640)的繪畫,接觸到了日本浮世繪,這些都對他此後的繪畫歷程有很大影響。梵谷此時期的作品延續了紐南時期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深沉的筆觸,但他也漸漸使畫布變得明亮了些,色彩也豐富了些。(1883-1886)

梵谷在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藝術學院畫了一幅《抽煙的骷髏頭》1885,這幅毛骨悚然的作品大概是依照解剖課的骨骸模型所畫。

 

據傳他在安特衛普被診斷出患有梅毒,他牙齒腐爛,腸胃也因長期飢餓而受損。這幅畫是梵谷對自身疾病的頑強控訴,也是他在安特衛普期間的自信之作。  

梵谷的一生可說是顛沛流離的最佳寫照,從求學、工作、愛情,乃至於繪畫的歷程,都一直過著不斷遷徙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