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真正集大成,發揚光大的是莫內。他的光影至於風景變化的描繪,簡直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他眼中大自然沒有存在著單一的顏色,所以在莫內的畫中,所有外在的形體都會消失,消失在色彩和光影之中。
為了追求光,莫內到戶外作畫,掌握瞬間的光線,可以說是最具印象派風格的畫家。他的作品中,哥德式大教堂、塞納河畔、睡蓮池、巴黎街道等等,都成了前所未有的光之詩篇。
他就像是藝術家裡頭的科學家,他以科學家做實驗研究的精神,來記錄每個景點不同的時間跟光線之中,顏色會發生什麼樣不同的變化。這種研究態度成了他終其一生創作的方式,而留下非常重要的傳世之作。針對同一個主題可以畫上二、三十遍,以便捕捉在不同光線及天氣狀態下的色彩情趣。例如:《乾草堆》、《盧昂大教堂》、《白楊樹》、《睡蓮》等畫作。
白楊樹林,一度遭受到砍伐的命運,當時已經富裕的莫內,為了保住這片樹林供他繼續畫畫,乾脆把整片土地買下來,而完成了一系列的連作。
(照片取自網路)
莫內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以相同的主題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影完美的表達效果。《乾草堆》從1890至1891年間共畫了24幅;而《盧昂大教堂》在1893年則畫了20幅。
攝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攝於Boston美術館
盧昂大教堂實景 (上兩則照片取自網路)。
自從莫內在吉凡尼定居下來,他迷上了園藝,開始創作一連串的《睡蓮》。畫中已經沒有天空、地平線,更沒有前景、中景,所有的光線和色彩融成一片,波光粼粼動人心弦。
照片取自網路
攝於Boston美術館與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在一位日本園藝師的指點下,他著手設計花園,他開挖池塘、種植睡蓮,在池塘上架了一座小橋。此後二十年,他的靈感幾乎全來自於這裡。
這一系列每一個整組的連作中,其實均不重形式,光線把色彩融化幾近於一片朦朧。他真正的興趣仍然只是在光線以及氛圍。畫面呈現的效果不斷變化,不僅僅只是季節的轉換而已,因為對莫內而言,所有的題材並非景觀的重點,他們只是陪襯⋯。
* 部落格內容非涉及營利,純與同好共享。其中部分資料、照片取自網路,若有牽涉著作權法,煩請告知,會立即刪除,謝謝!
參考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