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畢沙羅的創作生涯貫穿了巴比松畫派到印象畫派,代表了19世紀現代繪畫的主流,他不僅可與莫內、竇加相提並論,也是備受後進尊崇的良師益友。他曾經給予高更創作的建議,又指導塞尚擺脫沉重文學方式的繪畫表達,甚至還收留過從聖雷米瘋人院出來的梵谷,他除了善於發現天才和扶持新進的畫家外,更是印象派的中流砥柱。

畢沙羅的風景寫生

 

畢沙羅的父親是法國猶太裔商人,指望子承父業,但他傾心繪畫, 22歲時棄商從藝。1855年初到巴黎的年輕人遇上了萬國博覽會,浩如煙海的美術名作令他陶醉,更令他激動的是柯洛指導他風景的畫技,從此就傾心於風景寫生。  

 

 

 隨著畢沙羅繪畫的時間、季節、心情與畫風的差異,由下列兩幅畫你能夠欣賞到一樣的農村卻展現出不同的風貌。 

 

畢沙羅的代表作之一:

《紅屋頂》1877 - 略顯模糊的風景將色彩揮灑在畫布上,這幅畫主要是呈現午後陽光照耀下的冬日氣氛。 

 

一條綠色的小徑始於畫面之外,勾勒出緩慢的曲線,最終在小村莊四周圍成一圈。幾片零散的枝葉、枯槁的灌木就像複雜的網路,透過了不規則的線條與與形狀,你可以辨識出幾間古老屋頂深紅色的瓦片,紅色屋頂之後是一座朝著天空延伸而上的山丘,染著黃、紅色,顯得分外斑駁。

「巴比松畫派」的柯洛發展出朦朧霧狀的風景品味,觀賞者從中可以找到樹木背後仙女的影子,大自然被美夢籠罩,畫面飛舞著黃昏迷人的憂鬱⋯。然而畢沙羅選擇的題材並非表達柯洛的夢境,因為隱現在那層枯枝散葉隔幕之後的破舊老屋,它是一種紅色的幸福。畢沙羅早已與大自然呈現的一切達成了和解,融成了心靈的契合。

畢沙羅在1884年搬至厄哈格尼鄉間,他描繪了當時的「市場景象」。 


《市集上的女屠夫》 

  

畢沙羅特別喜歡畫陽光下的綠色丘陵地、農舍,以及默默在土地上工作的人。他的田園農村,散發著濃厚淳樸的生活氣息,有「印象派的米勒」之稱。  


 

  

《厄哈格尼乾草堆》 (攝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搭豌豆棚架的婦女》1891。2008年曾來台展出,造成很大的轟動。 

 

畢沙羅的農村畫作,有著鮮麗豐富的色彩,搭豌豆棚婦女的姿態,甚至有一種遊戲性與律動性的存在,因為光線與色彩本身的融合愉悅感,讓畫面顯得溫暖許多。這與米勒描繪農村總是帶有某種「頌揚」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   

 米勒描繪農婦背著柴薪辛勞的樣貌。 

 

米勒的畫作可以見到對勞動者深刻的描繪、同情,隱藏著對資本主義無情剝削農工的批判與控訴;相較之下,畢沙羅將心力灌注於色彩光影以及技法的追求,他呈現了一個樸實、單純又自然的農村風貌。

他是ㄧ位溫和謙遜的人,虛心汲取寫實、巴比松等各家畫派的長處,再融入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後來受到新印象主義的秀拉與西涅克的影響,又開始研究科學與色光的理論,規劃預設出畫面色彩配置的方法,探索以細小碎密筆觸組成的點彩繪畫實驗。

畢沙羅的名作之一:《窗外景致》1888。以逗點般大小的色點,描繪景物和周圍空間的色彩共鳴,創造農村與田野的景致。 

《兩個年輕農婦》1891-92。 (攝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草地上的兩名農婦》1893。以繽紛細密的小點配置上紅、綠橘和藍色的色調,畫面充滿了一種寧靜的詩意。 (攝於波士頓美術館)。 

 

《森林中的浴女》 

 

ㄧ位清新脫俗的美女,沐浴在寧靜的幽林。畫家以羽毛般筆觸,精密的色點,交錯出跳動的葉片與閃爍的水波,在ㄧ片和諧的律動中,營造了ㄧ個恍若仙境般的畫面。

畢沙羅的晚期作品

小說家左拉說:「畢沙羅的手法具有原始的樸實與純潔,他那些柔和又絢麗多彩的風景畫,表現出他自我獨特的藝術傾向」。 

 

畢沙羅的畫作乍看非常平凡,既沒有梵谷的熱情與憂鬱;也沒有高更的陽光和原始;但是看久了卻能夠漸漸地看出作品在沉默中的特色。

《厄哈格尼的白楊樹》1895。 

《晨光映雪 - 厄哈格尼 · 埃普特河畔》1895。

他用了刮刀及又厚又重的顏料作畫,使整個構圖更具有堅實感和力道。 

晚年苦於腿病、眼疾無法再露天作畫,畢沙羅經常到盧昂、勒阿弗爾、第厄普及巴黎等地小住,從居住公寓或旅館的窗口來描繪城市的風光。他認為藝術是不必刻意經營的,在任何的環境裡,只要你看窗外,它都可能是一片風景。

《盧昂陰雨天的早晨》1896。 

 

陰雨綿綿中的鐵橋,船隻、馬車、旅客,川流不息的布滿碼頭。畫家以疏放自如的筆調揮霍著灰白色調的油彩,貼切地傳遞出陰雨天雲霧漂流的光線動態。

《盧昂·日光下街頭的雜貨店》1898。 

 

《冬季下午的杜樂麗花園》1899。杜樂麗花園,位於巴黎市中心,為羅浮宮博物館的前庭皇室園林,從19世紀開始,一直是巴黎人休閑、散步的場所。(攝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雨天的杜樂蒂花園》1899。 

 

《冬天早晨的蒙馬特林蔭大道》1897。

畫家以寬廣的透視角度,描繪了蒙馬特大街的全景。樓房林立,街道兩側盡收畫面,車馬人流彷彿在畫中移動,呈現出現代都市繁忙熱鬧的場面。明亮的灰褐色的暖色調,使得色彩豐富柔和,粗獷與細緻融為一體,這是畢沙羅特有的藝術風格。 

 

曾經拍出天價的《蒙馬特大道》算是畢沙羅作品的一個代表元素。他透過窗戶,描繪了多幅在不同季節、時間、瞬間光感下的巴黎繁華大道。 


 

50年來畢沙羅堅持不斷地在印象派的道路上創造、貢獻,在自然樸素的世界中沁出了永恆。他去世的前一年,遠在塔希提島的高更寫到:「他是我的老師」。去世後三年,「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在自己展出作品目錄中恭敬地簽上「保羅·塞尚,畢沙羅的學生」,他寬厚高尚的品德贏得了所有人的欽佩。

從來沒有任何一幅畫在我看來是如此寬廣和威嚴。我能夠聽到來自大地深處的聲音,感受到樹木強勁的生命力。樸素的地平線,對喧鬧的蔑視,完全不用辛辣的色調,這一切形成一種無法理解的史詩般的壯闊。這種真實比夢境還要美妙。畫框太小,我感覺自己面對的是一片廣闊的田野。(《引自左拉《有關藝術的文章》)。



部落格當中西洋美術史部分資料,是分享給所有喜好藝術與旅遊的朋友,並不作為任何商業之用,所取用圖片及文字資料的著作權,均屬於原著者或出版社所有,若有不當取用之處,煩請撥冗告知,特此致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