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法國印象派的代表畫家。善於描繪大自然的物換星移,彷彿世界就是由光影和色彩組成的。他經常在不同季節與時間描繪相同的主題,透過細膩的觀察,畫出各式各樣細微的光影變化,來呈現對自然風景與美的感受。

莫內的諷刺畫。

少年時期的莫內畫了不少鎮上名人的諷刺畫,開始在畫框店賣諷刺畫,因而認識老闆兼朋友的布丹。布丹建議至室外作畫,並帶領他在黎明前出發,讓莫內的眼睛經歷黑夜到白晝的過程。這個經驗給予他往後的畫家生涯,有很大的影響。莫內曾說:「我能夠成為畫家,都是布丹的功勞」。許多年後,莫內與一群年輕畫家掀起了一場藝術史上的革命,開創了印象主義。

印象派Impressionism - 善於捕捉光影與空氣的瞬間印象的藝術。 

「印象」ㄧ詞源自莫內的名作《印象·日出》。當時記者諷刺抨擊這幅作品如同畫名「印象」一樣,作畫只憑印象隨意、輕率,因此稱這批畫家為「印象派」。 

這幅畫當時之所以被挖苦,是因為它背離主流畫派的美學觀。畫中明顯的筆觸,不重細部而強調光影與視覺感受的畫法,就是印象派的特色。

 

日出雖為朦朧的晨霧所包圍,仍然依稀可見河面上的渡船,和岸上工廠的煙囪。莫內利用抽象意念來表達這幅畫,在今日看來或許無甚創新之處,但在當時學院派對傳統畫作應具備元素的嚴格規定背景下,這種畫法是很大的創舉。

故宮奧賽的畫作:

* 1,莫內《塞納河畔維特伊》1879-1880。

1878年夏天,莫內舉家搬遷到巴黎近郊的維特伊小鎮,沿著塞納河畔,他用畫筆記錄了許多動人的畫面。 

 

* 2,莫內《維特伊雪景》1878-1879。

住在維特伊小鎮的莫內,歷經妻子生病與去世的痛苦。嚴冬中的維特伊覆蓋著白雪,他以灰藍的冷調色彩與堆疊厚重的筆觸,勾勒出黝深的建築剪影。教堂高塔孤獨兀立,樹木凋零,濃霧瀰漫,彷彿在訴說著內心的憂傷與沉重。 

 

莫內畫下了臨終的妻子,憂鬱的色調,紛亂的筆法,傳達出失去愛妻的悲傷。他曾經描述作畫時的感受:「在我最親愛的女人病床前,我發現自己很本能地這張木然的臉上逡巡,尋找死亡帶來的色彩,觀察顏色的分布和層次變化⋯,我已經主動迎接色彩的衝撞了」。妻子去世時,他竟能如此冷靜地結構、分析。有人說莫內愛畫勝過愛自己的女人。 

 

與妻子相聚的14年是他們一生最幸福的時光,他曾為卡蜜兒畫了多幅作品。《穿日本和服的卡蜜兒》。 

 

《花園中的妻與子》,在莫內的畫中看不到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他以迅疾的筆觸,描繪景物在陽光下的瞬間變化,掌握了畫面的明亮度。 


 

 《撐傘的女子》1886。是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人物形象模糊,五官和表情都看不見,但隨著筆觸堆疊的方向,可以感受到草原吹拂的微風和女子絲巾上躍動的陽光。 

  

印象派奉光線為導師,他們認為物體會隨著光線的變化而不斷的變色、變形。印象派的畫家看見的黑不是黑,而是深紫、深綠、靛青三色調成的。印象派由科學分析得知綠、橙、紫為光學的三原色,而不是過去傳統認為的紅、黃、藍。因此他們將作畫的層次變廣、變深,光未必是白色,影子未必是黑色,用這個角度來創作,世界變得色彩繽紛,他們改變了幾千年來繪畫的遊戲規則。

莫內不像以往的畫家,精心調配色彩,上好底色,再一層層塗上顏色,他是以快速的筆觸直接塗在畫布上,紅、黃、白、綠、藍各色層層疊疊,清晰可見。太靠近畫布會看不出所以然,站遠一點,色彩經過陽光的調和,自然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混合色彩與樣貌。  

  

莫內常常就同一個主題可以畫上二、三十遍,以便捕捉在不同光線及天氣狀態下的色彩情趣。他的作畫方式,是同時展開數張畫布,隨著太陽的移動,每塊畫布只在同一時間畫上10至15分鐘,每天同一時刻在相同的光線下工作,直到完成。這樣每組畫就像一個完整的樂章一般構成了一個整體。所以他創作出大量的《乾草堆》、《盧昂大教堂》《睡蓮》等畫作。 


 


  

  

 


 

「忘掉你看見的物體,只要記得它們的色彩,以及它們留給你的印象。」莫內摒棄寫實的形象與細部的描繪,從個人瞬間的視覺感受去重現外在的景物。世界在他的畫筆下,美的顫動而抽象。

莫內很擅長運用色彩,他對陰影與輪廓線的處理方式,影響了後世許多畫家。他的畫作適合遠觀;那種朦朧、如詩的美感,是莫內作品最引人之處。

(部分資料參考西洋十大畫家-繁星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