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波士頓美術館高更

追求純樸原始的美學,追求地球上真正樂園的畫家 - 高更。 

 

「後印象派」,一般指塞尚、高更和梵谷三人。

後印象派,並非印象派的延續,而是突破印象派的理念,否定印象派只依賴視覺,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而忽略了繪畫本質及畫家自我主觀的思維。

高更,19世紀末印象派後期的法國畫家。原本是股票經紀人, 25歲才投入藝術創作,受到畢沙羅的指導,參加過多次印象派畫展,立志要成為職業畫家。 

 高更《桌上的鮮花和水果》1894。這幅靜物花卉色調淡雅,高更擅長分離式的構圖方式,例如左右兩邊各有一個主題,保持一種均衡的美感。

 

 高更畫作的特色:他擅長用垂直的方式表現畫面的層次感,再簡化形象的輪廓,使用大片強烈的色彩,他不在乎那些簡化的形狀和配色會不會使畫面看來平面化,只是盡可能的描繪土著的純真。 

 

他的畫具有裝飾性、象徵性以及神秘性。平塗粗獷的用色,簡單的均衡構圖,影響了後來的野獸派。 

 

1888年10月高更接受梵谷的邀請到法國南部阿爾的家裡過冬,梵谷畫了一系列的向日葵佈置黃屋,來歡迎高更。

梵谷與高更曾經有過最美的友誼幻想,他們把對方當作創作的知己,傾吐寂寞創作中最內在的心事。兩個相似的絕望生命,似乎都只為對方燃燒熱情。

高更反叛狂妄,我行我素,極為自負;而梵谷個性執拗,憂鬱敏感,悲天憫人,兩人個性差異太大,關係日益緊張,12月23日梵谷瘋狂的割下了一個耳朵,高更選擇離開,回到了巴黎。

1890年他放棄了證券市場的高薪,放棄了巴黎的繁華,放棄了妻小(五名子女),放棄了歐洲文明社會的一切保障,隻身去了大溪地。一步步走向他瘋狂藝術創作的路程。

他有著流浪的性格,足跡遍及南美、地中海、北歐等地。38歲那年高更曾到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省去描繪當地的風土人情。被當地的異國風情和原始性藝術深深吸引,在畫風上有了很大的轉變。

高更《景觀中的兩個布列塔尼女人》1889。 

  

 高更《 婦女和白馬》1903。 

  

 

象徵的小麥色肌膚,少女略微傾斜的面容,純潔無瑕的女性裸體,幸福和潔白的富生命力的形象,具有一種神秘的誘人魅力。深鬱的藍,淺青,艷熱的紅赭,淺粉,白馬上丰姿的女子,高更以繽紛的色彩勾劃出了一個童話故事。 


他喜愛大溪地的氣候溫和、土地豐腴。他像當地居民一樣赤足裸身,布衣素食,還娶了一個土著婦女為妻。大溪地是他夢寐以求的桃花源,也是創作靈感的豐富泉源。 

1897年高更最心愛的女兒死於肺炎,他的精神幾近崩潰。他懷疑一切事物、疲憊、枯竭、心力交瘁,在這種心情下,他完成了生平最大幅的經典作品。

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1897-98 

   

畫面中人物的造型和鮮艷的色彩,都來自南非太平洋的靈感。整個畫面代表了人的一生。最右-有個生機勃勃的嬰兒,左邊-行將就木的老婦,中間一個摘芒果的人,象徵人世的歡樂;右側有個人驚訝的看著兩個穿長衫者在談論自己的命運;左上方一座暗藍色雕像舉起雙手,暗示死亡不可避免。他以簡化的色彩和形體來揭示人類靈魂、疑問,希望和失望的悲劇。 

 

嬰兒、孩童、女人、老婦,採摘果實的青年,神秘的偶像,原始洪荒的背景,這幅畫布滿了各種的寓意象徵,震撼地示意了人類的生死命運。如同一首生命哲思的夢幻交響曲,將文學和繪畫完全交融在一起。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畫在近4米長的粗麻布上,是他創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畫,高更說:「我再也畫不出更好的、有同樣價值的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