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佐賀街頭早餐
一早在佐賀街頭的鄉居小店,享受美味餐食,老闆慢條斯理的製作,進來的客人都耐心等待自己的溫馨早餐。
★ 佐賀 — 長崎
★ 長崎市平和會館

★ 長崎平和會館的設立
長崎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繼廣島後第二個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城市。這場轟炸造成了數以萬計的平民死傷,並對這座城市造成了毁滅性的影響。為了記住這一段歷史,並教育後代了解核武器的毁滅性威力,長崎市在戰後特別設立了平和會館和原爆資料博物館。
平和會館門口銅像 - 紀念長崎原子彈爆炸的時殉難的師生們。
一旁的玻璃圓頂就是長崎的原爆資料館,入口在下方。▼▼
平和會館一樓與B1分別是野口彌太郎紀念美術館與長崎歷史民俗資料館。
館內有大量彩色紙鶴的裝飾物,「紙鶴」在日本通常用於 “祈福和平”,並紀念原子彈受害者,是一種強烈的和平與癒合的象徵。
順路通過長廊自一樓至地下1樓,透過長長螺旋式走道,牆面標示著年份,從 2000~1985~1990 彷彿時光倒轉,回到二戰時的1945年,購票入場 (成人票 ¥ 200,進入「長崎原爆紀念館」。
★ 長崎原爆館
是一座圓頂造型的博物館,建在鄰近原爆落下中心地的小山丘上,保存和展示了1500件相關資料與當時的遺留物品。是日本長崎市最為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B2入館參觀&購票▼▼
● 長崎原子彈爆炸:1945年8月9日,美軍預計於北九州的小倉投下原子彈,而當日小倉天候不佳目標轉移至長崎,同日上午11點2分,美軍轟炸機繼廣島原爆後3天,在長崎上空投下原子彈,造成七萬多人死亡,將近長崎市1/3的人口,長崎遭受核彈轟炸後6天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 長崎原爆資料館
館內的展品講述了一個故事,包括原子彈爆炸的破壞,導致原子彈投射的過程、核武發展的歷史以及對和平的渴望。
進入資料館,牆面上用了十國的語言寫著「但願長崎是最後一個原子彈爆炸地」 ▼▼
館方貼心為視覺障礙者設置了點字板
常設展覽館內主要分為A、B、C、D四個區域
☆A區為1945年8月9日,展出時鐘指向11:02,這告訴我們長崎市被原子彈摧毀的一瞬間。 ▼▼
◆ 長崎的歷史始於 1571 年葡萄牙船艦的到來。 在江戶時代的全國封鎖期,長崎成為透過荷蘭和中國向海外開放的唯一窗口。 「長崎」吸引了許多從海外尋求最新知識的人。江戶末期開港後,長崎建造了西式建築,成為結算貿易的繁榮地區。 明治時代之後,長崎隨著現代化從商城市轉變為造船城市。
原子彈爆炸前的長崎日常,可以看到這座城市原本繁華的樣貌與居民的生活。
☆ B區:原子彈造成的損害
隨著原子彈的落下,城市人們來不及反應,就像展出的時鐘,時間彷彿靜止在原11:02 這一刻,瞬間就被燃燒殆盡。
現場模擬原爆後當時的情境:被炸毀的浦上天主堂- 號稱東洋第一的天主教堂,爆炸後只餘留下斷垣殘壁;入口處歪歪扭扭的鐵架,是一座被原子彈摧毁的中學水塔,距離爆炸中心約800公尺遠,卻被炸裂成破碎形貌。▼▼
地圖的橙色區域代表被核爆襲擊後,遭受火災波及的擴散範圍。
展示模型:呈現長崎被炸後的火球、熱射線、爆炸、火災和輻射的區域擴散輪廓。
原子彈爆炸後,遍野燃燒的長崎成了廢墟。欣欣向榮的樹林成了一片枯枝殘葉;高聳的建築被夷為平地;被熱能燒焦的屍體、破爛的襯衫及殘留物品,讓人直觀感受到原子彈爆炸的震撼和人類面對災難的無力感。
原爆熱射線造成的災害▼▼
這件僧侶服距離爆炸中心3.5公里遠,卻完全燒焦破損;因原子彈爆炸引起大火,而「汽水瓶的瓶子完全融化變形」(圖右下,現場可以觸摸)。▼▼
因核子熱線而融化的手骨和玻璃 (下圖左);短短幾秒造成了嚴重的人體灼傷和死亡。幾乎所有建築物都被夷為平地,屍體分解,或是燒到無法辨識;橋上的銅製名牌受核爆熱能熔毀而變形 (此橋距離爆心地約500米)。▼▼

距離爆心地700米的女學生便當盒被找到的時候,裡面燒焦的米粒,象徵原爆摧毁的無辜生命;六個玻璃瓶因高溫熱力而熔成一起;右邊圖示是一面燒焦的木牆上,留下了人影的陰影。▼▼
在11:02停擺的時鐘;原子彈爆炸對不同地點的影響 (右)。
輻射對人體的傷害
以多種語言和圖片,說明輻射暴露對人體的急性和長期影響:例如腫瘤、腦小畸型、皮膚灼傷、白內障、嘔吐、大量出血等,長期後果如癌症和其他疾病。
原子彈也有名字
館內展示了長崎爆炸「胖子」原子彈,同等大小的模型(右圖:原子彈內部的結構)。
從《長崎的風暴》畫中,清楚看見原子彈爆炸「蕈狀雲」的具體視覺效果。
☆ C區:沒有核武器的世界
目前全球已知擁有核武的國家共九個 (美、英、俄、中國、法國、印度、以色列、北韓、巴基斯坦),其中88.8%由美國和俄羅斯持有,而中國也正迎頭趕上中。
倒三角形的玻璃展示櫃: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納粹德國歷史的資料。一切還要從愛因斯坦說起,1939年8月,美英法等國科學家和一些從納粹德國逃出來的著名科學家在美國召開了一次會議,會上提出了在愛因斯坦原子物理基礎上,用鈾裂變的方式製造原子彈的構想。1939年,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美國搶在德國之前研發原子彈。 ▼▼
下面文字與影像顯示原子彈研發的重要人物:「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負責領導美國二戰期間的核武器研發計劃,導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製造和使用。
奧本海默曾認為「只要發明出破壞力強大的原子彈,眾人知道它的可怕後,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戰爭」。然而他沒想到「自己成了死神,世界的毁滅者」。(2024奧斯卡最佳影片《奧本海默》)
以人形切割板展示核武開發與試驗的受害者相關地點,藉此提醒人們核試驗對當地人群和環境的持久影響。▼▼
此區陳列了導彈模型和歷史照片,哲學家羅素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共同發表宣言,警示核武的危害,並倡導和平。
地球模型上,標示了世界各國核試驗的地點及次數,旨在增加公眾對核武器及其歷史的認識與關注。
地球儀的表面似乎遭受到燃燒和嚴重破壞,警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 D區:視聽室,會播放一些與原爆相關的紀錄影片。透過影象與倖存者口述,讓人們更了解原爆當下發生的情況。▼▼

廣島原爆中心建築模型。▼▼

原爆資料館是一個令人省思的沈痛紀念館,從回顧歷史看見了原爆帶來的破壞和悲劇,也進一步了解原子彈的發展歷史與未來無核化社會的展望,最終希望追求世界和平。
和平咖啡館與紀念品販售區 (T恤上印有紙鶴的摺疊方式)。
原爆資料館另一入口處
★ 爆心地公園 參觀完原爆資料館再走爆心地公園比較順路,沿路擺放著許多紀念碑,氣氛較為沉重,更加感受到這段歷史帶給人的震撼。
左側地球儀的紀念碑,寫著 “ people at peace”,石碑刻有鴿子圖案,象徵和平與和諧,周邊樹木在背景中象徵生命力與重生,表達在歷史傷痛後,人需要以和平與繁榮來滋養社會。▼▼
「平和の母子像」於1987年設立,象徵在原爆的一瞬間,無數的母親和孩子被奪去生命,希望這種悲劇不要再發生。▼▼
「平和を祈る子の像」- 雕像女子手捧千紙鶴,千紙鶴通常用來祈求和平,並且是對逝者的悼念。右邊灰色弧形紀念碑的四周,許多色彩鮮艷的千紙鶴裝飾,象徵和平與追悼。 ▼▼
★ 長崎原爆中心地紀念碑
1945年8月9日11:02美軍B29轟炸機投下的原子彈在長崎市松山町171號上空約500米處爆炸。目前這座 “爆地心公園”,立著當時長崎原子彈落下的中心地標柱。
周圍是象徵著原子彈在上空爆炸時產生的同心圓廣場。柱前的 “原爆殉難者奉安箱” 中收錄著爆炸遇害者名單的縮印文件檔案。▼▼
「原爆中心地紀念碑」,顧名思義就是爆炸地點 (爆炸點在上方500公尺處)。每逢8月9日的原爆周年,這裡也會有人聚集,並在碑前獻花。
當時有此處70年內將寸草不生的流言,但被爆炸一個月之後,就有大約30種植物開始發芽,訴說著重建的希望。如今園內四季長青,四周種著櫻花樹,是一處受市民喜愛的休憩場所。
紀念碑地上一圈圈的設計,恍若原子彈爆炸時放射出來的輻射波。▼▼
浦上天主堂殘跡
中心地碑附近放置了浦上天主堂遺壁。當年浦上天主堂可說是東洋規模頗大的天主堂,在原子彈的破壞下,只剩頹垣敗瓦。現在浦上天主堂已重建,並繼續矗立在浦上的山丘上,守護著長崎的市民。
公園裡還有「被爆50周年紀念事業碑」,是長崎市出身的雕刻家富永直樹的作品,慈悲的母親抱者傷心的小孩,以此展望日本的未來。 ▼▼
長崎平和公園 - 為了祈求世界和平所建的公園
據日本旅遊網站介紹,1955年公園裡建了一座青色的和平祈念雕像,其右手指著天空「警告核武器的威脅」,左手向一旁平伸,象徵著和平,輕閉的雙眼是為原爆犧牲者祈福。▼▼
搭乘路面電車參觀了原爆紀念館後,又前往附近的獨柱鳥居。 (由後門上車取票,前方下車,坐了幾站付多少錢,司機左側上方會顯示)。
★ 長崎原爆鳥居(獨柱鳥居)
離原爆中心約900公尺的山王神社,當時爆炸瞬間形影俱失,周圍樹木因攝氏4000度的瞬間熱閃光而蒸發,只剩下一根柱子的鳥居,訴說著原爆的悲慘。
回想去年的斷腿經歷,如今我能一口氣毫無停留的攀升台階,站在鳥居頂端向下眺望,內心真的是超感動!
★長崎文明堂總本店
「文明堂總本店」長崎必買伴手禮長崎蛋糕,總店位於長崎著名觀光景點附近,建築物外觀散發著濃濃的歷史感。

長崎蛋糕是在16世紀正當大航海時代,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強國貿易商、傳教士紛紛到東方叩關時傳進日本長崎一代,後來成為當地的代表甜點。漸漸由皇室貢品、上層階級間盛行的甜點,流行至市井小民中。如今已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銘果。
文明堂的濃茶長崎蛋糕,將福岡縣八女產香濃的茶香融合至甜點中,帶著濃茶特有的苦澀和回甘。這款蛋糕非常適合喜歡品茶的饕客們。(品嚐過許多長崎蛋糕,雖然口感鬆軟清香,但蛋糕底部結晶顆粒砂糖,讓我每次覺得日本銘果過於甜膩,最後總望之卻步。
擔心ㄧ路行李過重,啥也沒買,事後才知道文明堂的濃茶長崎蛋糕,只在總本堂販售,錯過就沒得買了,真是太可惜。
★ 大村灣停車場「恋人の聖地」- 海邊休息站
踏上高速公路,途經長崎縣東彼杵町「大村灣」略作休息,意外發現這裡是「恋人の聖地」的知名景點。
「戀人聖地」以俯瞰大村灣全景而聞名,休息站內設有營運小吃、美食廣場及購買紀念品的地方。

福砂屋的長崎蛋糕處處可見,連台北百貨公司都有得買。
在商店街買了 一盒 “努努雞” (冷凍雞肉) - 網路推薦九州必吃零嘴,千萬別解凍,冷冷吃最美味。 (日本街頭販賣機也都有賣,來日本旅遊可以試試看,真的唰嘴好吃)。
休息站後方開發了一個「戀人聖地」廣場,為情人們設置了拍照的「心門」和休憩的長椅。 ▼▼
天空萬裡無雲,從觀景臺俯瞰大村灣,感受宜人的微風,看著美麗的海景,感受幸福的時刻,是個開車休息放鬆的好地方。

★ 米倉咖啡館 東彼杵町 (日本長崎縣中部的城鎮) 千綿第三瀨戶米倉庫Sorriso riso
以米倉改建的療癒咖啡館 Sorriso risotto 是千綿地區的地標。Sorriso riso 是義大利文「微笑的米」之意,恰好呼應舊倉庫過往用來儲米的功能。
目前Sorriso riso 內有兩家常設店鋪,一間供應茶飲與在地特色輕食與咖啡 “Tsubamecoffee” ,另一家是展售當地茶葉、工藝品等伴手禮。
工藝品的茶葉店家當天公休沒有營業,只能透過門縫拍照。
Sorriso risotto 的設計理念主要是保留米倉的原始風貌,同時結合現代咖啡文化,創造出一個具有文化氛圍又能享受美食的空間。店裡有位藝術家正在繪圖速寫,她開心展示作品讓我拍照。
在米倉咖啡館啜飲咖啡,感覺置身在既復古又風尚的空間,心情自在悠閑。(可惜沖泡的咖啡滋味有些普普)。
米倉咖啡極簡約設計的洗手間
❖ 東彼杵町位在長崎中部,緊鄰遼闊的大村灣,多年來面臨嚴峻的人口流失、少子高齡化、空屋率增加等問題,返鄉的年輕人不捨充滿記憶和歷史價值的老建築消失,積極展開搶救行動。從搶救老建築開始,自力將破舊的老倉庫整修成能運用的新店面。
2015年「千綿第三瀨戶米倉庫」正式啟用。這家咖啡屋的成立不僅是飲食業的一個新嘗試,也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促進了對歷史建築的認識和欣賞,並增強了社群的凝聚力。
★ 長崎秘境 無窮洞
「無窮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宮村國立學校的教師和小學生在學校後方的山上,一起挖掘的大型防空洞。洞穴寬約5米,往裡深約20米,寬廣巨大的防空壕可供500個學生同時避難。
從無窮洞穴口低頭鑽入, “初極狹,髣髴若有光,土地平曠,豁然開朗”,眼前景象,就如同陶淵明「桃花源記」走進了世外桃源一般的令人驚歎。
避難時挖掘洞穴的各種工具▼▼
為了讓學生在避難的疏散期間也能維持正常上課和生活,師生們在逶迤綿延的洞穴裡,設置了講台、廁所,廚房、食品儲藏室,還有貼著天皇肖像照片的房間 (現已取下),從洞穴中的各式設施,可以讓人了解戰爭時期的時代背景。
即使是避難時期,仍然持續授課,有教室、講台和黑板。
洞穴牆上挖鑿了配電盤,目前洞裡的燈光看起來是從外面拉進來的。 (右:當時宮村國立學校的位置與照片)。▼▼
「落書嚴禁」- 禁止破壞牆面,提醒遊客不可以任意刻畫或塗抹牆面。
廚房與廁所
地板上鑿了排水的水道溝
圖書館與書庫,「御真影棚」- 猜想這裡原來可能貼有天皇肖像的照片。
無窮洞裡四衢通達的大道貫穿各個區域,這群國小師生堪稱建築設計大師,著實能幹!
木質框架是一台傳統的風穀機,將農作物 (如稻米、小麥) 進行穀物與外殼分離,除了碾米,或清理出穀殼中的雜質。
這種農業工具通常是一個手動或腳踏的裝置,需要人力來操作。(中心漏斗形狀是用來容納需要處理的殼物,使其緩慢流入至機器內部處理)。▼▼
順路前行,眼見石壁上方還鑿出一個通往山丘的避難道,長約24公尺,目前在封閉中,大概不會開放了。
完全無法想像天花板上完美的拱形,竟然出自小學生之手。
教室旁飲水區和放蠟燭 (照明) 的檯子
聽說這個防空洞穴是當時四年級以上的兒童用鑿子、鶴嘴鎬,不斷往前挖鑿,這座工程從1943年8月29日持續到1945年8月15日戰爭結束,歷時兩年左右的時間開發完成。
整個 “無窮洞” 地道空曠無人,維持相當乾淨,這是一趟「時光旅行」,我們步行在盤曲迂回的穴道中,想像著一群孩子們為了生存,在二戰期間挖掘著專屬他們的地下教室。
無窮洞口的長野常道男雕像,是戰爭期間熱衷教育的村長;老師和小學生們挖掘洞穴的故事也銘刻在雕塑上 (右圖)。 ▼▼

看著洞口的平和之鐘,彷彿感覺可以聽到當時祈求平和鐘聲的氛圍。
如今學校已遷移至河對岸,這裡只剩下當時的洞穴,走出洞穴,陸續聽見對岸學校傳來的鐘聲。
★ 長崎伊萬里路邊燒鳥 (烤雞肉、烤雞串) 名店
這家店名為「やき鳥一番 鳥めし二番」,**やき鳥一番**:意味著這家店的燒鳥(烤雞肉串)是店內主打菜,品質第一。**鳥めし二番**:「鳥めし」是指雞肉飯,「二番」是第二主打菜品。這樣的命名不僅有吸引力,也讓顧客很清楚他們可以期待什麼美食。
伊萬里路邊一番、二番燒鳥 (烤雞肉、烤雞串),是一家深受在地人歡迎的雞肉料理店。桌上現烤雞肉或是和牛與雞肉飯,都相當具有人氣。
約1000日幣左右,可以選擇一份主套餐,並搭配雞肉或沙拉等配料,也有炒飯、炒麵等其他選擇。聽說來這家店用餐,要儘量避開黃金時段,否則至少等一至兩個小時才輪得到。
雄赳赳漂亮的公雞是燒鳥店的招牌吉祥物,「商賣繁盛」的日文招牌醒目的掛在牆上,身著忍者服裝的廚師人形立牌,手握佐賀酒,拿著一番雞的T恤,歡迎食客們的造訪。
如同人形立牌的動漫感,物架上也擺放著許多漫畫元素做為裝飾,展示動畫作品既能反映當地文化,增加店面的吸引力,也提升了顧客用餐輕鬆愉快的氛圍,算是一種良好的營銷策略。(顏色繽紛艷麗的水溝蓋也是動漫形象:圖片右下)。
觸控螢幕的點餐服務,方便又快速
我們點了店家招牌的一番套餐:烤雞肉,雞肉炒飯,和蛋花雞湯的組合。ㄧ塊塊雞肉放在烤盤上,觀察邊緣開始變色即可翻面,烤完的雞肉Q彈鮮嫩,即便不沾醬也很好吃。
又點了一份雞肉可樂餅和燒烤和牛:雞肉可樂餅相當厚實,是一款限時供應的肉品,外層酥脆,肉質柔嫩多汁。日本和牛大理石斷面的油花紋路,看著就令人怦然心動,更遑論其中的美味了。
★ 夜宿佐賀唐津度假酒店
唐津度假酒店RESORTS HOTEL地理位置優越,周圍是海灣,靠近唐津城,環境很安逸。雖然是老飯店翻新,但酒店設施非常充足:一樓迎賓大廳空間寬敞,裝潢奢華優雅,極具品味。
飯店迎賓大廳最大的亮點,是挑高空間的天花板,充滿濃郁日本傳統文化色彩:隱約看出圖片中是位武士,帶著傳統的武士頭盔,周圍環繞著如獅子、大鼓、波浪等富有文化氣息的元素。傳統與工藝結合的整體設計,精美豪華,充滿視覺上的衝擊力。
下面這幅圖片繪的是唐津神社秋季大祭典的鯛魚、獅子、頭盔、龜等文化元素,紅潤繽紛的色彩,既有節日歡慶的感覺,也反映了日本豐富的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積澱。
日本鯛魚的魅力:”鯛魚” 魚身呈橙紅色寓意「開運」、「祝福」;”獅子” 可以鎮宅避凶;”頭盔”,有智慧和威嚴的意涵;”龜”,是吉祥、長壽之義。
牙刷、梳子等洗盥備品放在大廳,住客可以隨意取用 (圖右下)。
飯店的商店位於迎賓大廳,販賣各種當地特產及紀念品。
唐津著名的有田燒陶瓷製品,質地細緻,工藝精湛,屢屢在世界博覽會上獲獎無數,引領著陶瓷界的潮流。(價錢真的不便宜)
漂亮貓頭鷹、青蛙造型的陶瓷 (下)。在日本,”貓頭鷹” 是「祈福、智慧」的象徵;”青蛙” 在日本有「化險為夷,財運亨通」和「快樂出門,平安回家」的含義。。▼▼
▲ 小王子系列的陶瓷杯 (上圖)。
二樓空間寬敞設有大浴場、桑拿和按摩椅,可以悠閑的放鬆心情,緩解旅途的勞頓。
酒店除設有温泉外,下午和晚上還設有酒廊酒吧,免費提供客人享用下午茶點及宵夜到 23:00。﹙可惜我們入住時間較晚,錯過了下午的茶歇﹚。
泡湯過後再到一樓大廳旁的休息室,享用當地飲品和縣產的茶點,度過輕鬆愉悅的夜晚。
夜晚在酒吧的休息室,盡情品味各種小食與飲品,享受適合一天總結的優質時間,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看完了旅遊記述,對日本廣島、長崎原爆的人文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看下去⋯⋯
★ ★ 參觀長崎原爆館記事:
☆「長崎原爆資料館」:二戰期間原爆的苦難記憶
長崎原爆資料館是從原爆前當地繁盛狀況來做展示的起始,之後介紹原爆後許多有如廢墟般的城市,與被爆傷亡者照片的血腥和悲慘⋯⋯讓參觀民眾隨之心生悲憫與不平。
當然這樣的展示手法會帶給參觀者強烈的衝擊,深感原爆的可怕,但也很容易就加深了長崎與廣島 (以至於日本) 是「戰爭受害者」的印象。
☆ 日本是侵略者?抑是受害者?
然而實際並非如此。日本從明治維新 (1868) 開始,便不斷發動戰爭侵略東亞,1868年先後侵略琉球、朝鮮半島和進一步侵略中國,到了甲午戰爭 (1894) 勝利後,台灣割讓(1895),之後尤其1931年滿洲事變 (九一八事變) 佔領中國東北,及違反政治常態以陸軍大將東條英機擔任首相,並退出國際聯盟,象徵軍國主義體制的形成。
1937年起全面與中國開戰後,整個日本與殖民地都進入總動員體制。日本為了打破美國為主的物資封鎖,1941年底發動太平洋戰爭,快速佔領東南亞與太平洋小島。但日本終於不敵以美國為主的聯軍反攻,1945年8月6日和9日廣島與長崎遭受原爆後,促使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二戰正式宣告結束。
☆ 長崎:歷經原爆過後「被遺忘」的城市
和長崎相比,日本廣島先遭到原爆的毀滅性襲擊,因此提到原爆,大多數人先想到的都是廣島,而長崎則經常被人忽略。
投在廣島的原子彈代號為「小男孩」,是一枚鈾原子彈,爆炸威力相當於15000噸TNT炸藥。投在長崎的原子彈代號為「胖子」,是一枚鈈原子彈,爆炸能量相當於20000噸TNT炸藥。由於地形因素及人口結構的不同:廣島地勢平緩,長崎位於兩座河谷之間,以致威力較大的原子彈在長崎造成的傷亡反而較少。

另一個原因是,從軍事角度來看,廣島原爆是經過了詳細計劃和精確執行的一次軍事任務,而長崎作為原爆目標似乎是個倉促決定:美軍原本要轟炸日本小倉,但因小倉籠罩在雲霧之中,在無法確認投彈目標下,才轉向了次要目標:長崎。(長崎到最後一刻才被列入成為原爆目標 ▼▼)。
長崎廢墟中的鳥居遺址
不論是知名人物到訪,或媒體報導,長崎在戰爭的集體記憶裡始終佔據第二位,就好像有一本叫做《廣島》的暢銷書描述原爆經驗,而沒有《長崎》這本書;有一部法國電影叫《廣島之戀》,而沒有《長崎之戀》。
2016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到訪日本廣島,成為二戰之後第一個訪問廣島的現任美國總統,但長崎並不列在其行程中。長崎在歷經原爆過後,是一個「被遺忘」的城市。(資料源自BBC News )。
☆ 以結束「戰爭之名」發動戰爭,合理嗎?
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根據美國官方的說法,原爆攻擊是為了迫使日本投降,以避免使用常規武器入侵日本本土,可能會造成的更大人員損失。但是,二戰後美軍政策研究中心表示,「如果廣島原爆是迫使日本投降的手段,那麼3天後向長崎投下原子彈又是為了什麼?」
☆ 原爆是美國向世界展示實力
回溯歷史,當時美國與納粹正進行軍事競爭,如果納粹搶先發明原子彈,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美國設立一座秘密實驗室,傾全力完成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發明,攸關人類的生死存亡,而這項研究成果也會為人類帶來前所未見的「和平」。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兩次原爆使日本成了實驗白老鼠,事實上,美國是為了向世界展示擁有可怕的毀滅性武器。畢竟「向俄羅斯展示實力,比結束在日本的戰爭更加重要。」
☆ 被爆者世代
當年原子彈的威力,分別在廣島和長崎共造成約20萬人死亡,而「被爆者」(Hibakusha) - 指那些1945年原爆災難中倖存下來的生還者,更因暴露於輻射,引發其他疾病死亡,對無數生還者造成嚴重心理創傷,還面臨著康復,生活重建等挑戰。
☆ 以武力帶來和平?全球核武的「恐怖平衡」
二戰過後,再也沒有任何國家在戰場上使用過核武,卻不代表危機就此解除。
雖然大部分國家皆稱不會動用核武,卻以持有核彈武力作為防禦籌碼,其基礎是 “如果擁有核武器,就不會受到攻擊,核武器是防止戰爭的唯一途徑”。全球也清楚若有一方採取核武攻擊,可能將引發大規模毁滅性戰爭,因此維持不輕舉妄動的「恐怖平衡」。
2021年1月22日,全球122 國支持通過《禁止核武條約正式生效》!然而遺憾的是,持有核武的九個國家中,沒有一個簽署條約,無法直接受到條約的約束。
☆ 為和平努力
和廣島一樣,長崎也成為一個致力於和平的城市。然而諷刺的是,在廣島和長崎原爆造成如此苦難和毀滅破壞的80年之後,現在的日本卻作為美國盟友,ㄧ面呼籲廢核,ㄧ面仍執迷於美國的核能力防衛傘下。
二戰後,廣島與長崎原爆事件讓許多科學家開始省思戰爭、核武器的問題,但強國用各種理由來合理化開發核武器的競賽,卻從未停止,而現代核武的破壞力和準確性比投放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大得多。
半個多世紀過去,而人類仍面臨著核武器的恐懼,和平是否可以在地球上落實,將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
~~~~~~~~~~~~~~~~~~~~~~~~~~~~~~~~~~~
結語:從第一篇好看、好吃、好玩的佐賀阿嬤,我寫到第二篇沉重悲情的佐賀阿信。當然阿信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作家藉由阿信ㄧ生,以女性視角側寫了太平洋戰爭,博得無數人的同情與認可。然而,大東亞戰爭結束已經超過70年,但作為戰敗國的日本人,卻總在反省中與過去苦苦糾纏。或許現代的日本人早已遺忘了戰爭,但是與戰爭相關的電影、論述、爭議卻從未曾間斷過。
日本的戲劇文化,擅長以空襲、戰後市區的慘況、黑市盛行以及美軍佔領的畫面描繪出戰爭之慟,甚至會把日本皇軍英雄化的劇情切入人心,並以相當溫柔的手法展現對戰爭的控訴,試圖讓日本民眾保留著希望,學習如何生存,這應該也是日本民族愛國主義強大的重要因素吧。
2024年,在出國旅遊的飛機上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奧本海默》,礙於自己國際世界史知識淺薄,只覺得電影情節沉悶嚴肅,看得一知半解。直到這次有機會參觀長崎原爆館,研讀資料後,對於二戰期間原子彈帶來的震撼與慘痛經歷,體悟特別深刻,不但了解了奧本海默電影的始末背景,也能用客觀的角度回看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算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