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所知揚·范·艾克的作品僅有23件,他的畫作像達文西一樣可謂「有市無價」,連拿破崙、希特勒都曾經竊盜他的作品,究竟他的畫有什麼魔性?
★ 西方藝術史第一幅私人半身肖像畫
《包著紅頭巾的男子》(Portrait of a Man in a Turban 1433)木板油畫 / 油畫尺寸:26 cm × 19 cm。畫框上方用希臘文註明了作者的名字,下方用拉丁文註明創作的日期。於1851年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第56室。(畫作很可能是范·艾克的自畫像 Self Portrait)
這幅畫是「油畫之父」— 揚·范·艾克重要代表作之一,是西方第一件擺脫宗教色彩繪製的肖像。畫面中相當引人注目的是繁複且大份量的頭巾,佔去頭部很大的比例。畫中男子頭上包著范·艾克擔任宮廷畫師勃艮第上流社會愛用的紅頭巾。
紅色的大塊頭巾突出了人物臉部的肌肉線條,使人物的皮膚、皺紋和位於眼線位置的每一個微小的細部,都表現得精密細微。范·艾克像對待某個驚艷的靜物一樣,將紅色頭巾用幾何圖形表現出來,使真實存在的人物散發出濃濃的抽象美。他細緻描繪了頭巾每一褶、每一圈,並透過漩渦狀的明暗變化,將纏繞的頭巾表現得更生動逼真。
有人說畫中人物是一名富商,也有人說是畫家本尊。不過這都不重要,作為15世紀的肖像畫,這款紅色頭巾才是帶著時代烙印的重點。這款頭巾叫做 turban(特本),早在15世紀,土耳其對歐洲進行擴張戰爭時,特本頭巾作為一種外來的服飾文化,令歐洲人感到新奇不已:於是,很多男士都包著個碩大的頭巾,而且越來越大,造型也越來越精細。
★ 名畫上的紅色來自一種昆蟲
儘管范·艾克肖像畫中男子的身分至今還是一個謎,但是他火紅的頭巾,卻像一團極富內涵和生命力的藝術之火,在整個繪畫史中特別醒目。
儘管猩紅色在古代西方被認為是罪惡的,但古代歐洲的精英貴族還是非常渴求紅色,因為紅色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他們花費大量精力挖空心思去尋找這種美麗的色彩。根據專家研究,這種鮮豔的紅色是一種血的顏色,是從仙人掌上的胭脂蟲(Cochineal) 中獲取而來。
★ 風靡古歐洲的完美色彩:中南美洲的秘寶-胭脂蟲
在19世紀前的歐洲,紅色染料非常難尋,雖然有高雅如指甲花、特殊如牛糞、血液等天然元素可以當做原料,它們染上布料後卻無法維持原本的鮮豔赤紅、而是變成珊瑚、赤褐等顏色;更麻煩的是,有些顏料非常容易褪色,讓「正港」的紅色異常難尋。
然而,早在幾千年前,中南美洲的居民就發現了生長在仙人掌上白白的、像發霉一樣的小蟲 - 胭脂蟲(Cochineal),是製造紅色顏料的最佳來源,是當地居民心中的寶藏。七萬隻胭脂蟲只能做出不到500公克的染料,但因為非常耐用、且無論是淡淡粉紅色、冶豔猩紅色、還是深色的勃根地紅都能調配出來,而一直備受青睞。小胭脂蟲,頓時成為炙手可熱的產品,經濟價值只略遜於銀。
歐洲人對胭脂蟲所製造出來的紅色染料相當驚艷,稱之為「完美的紅」。他們以高價購入,將之使用在上流階層的華服裡,成為階級與權利的象徵。神聖宗教儀式使用的衣物、皮件、羽毛等配件,壁畫和文本的顏料,甚至是藥品,都可以見到胭脂蟲提煉的絢麗紅色染料,讓一切更加生動美觀。
這種明艷色彩的出現,甚至影響和推動了歐洲藝術史,看看文藝復興時代的名家畫作,就知道胭脂紅有多麼受寵了(下圖:丟勒·聖母與鳶尾花;提香·紅衣主教;拉斐爾的聖母;達文西的女人肖像;卡拉瓦喬·瑪莎和抹大拉的瑪利亞) 。
★ 范艾克《包著紅頭巾的男子》
畫框像是一扇窗,光線從這扇窗左側照入,畫中主人翁像是在黑暗中浮現出來,讓人物形象更具空間感與立體感。男士眼神銳利,緊抿的嘴唇給人一種性格堅毅冷淡的感覺。北方地區天氣陰寒少見陽光,物質較不豐厚,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與南方義大利熱情拉丁性格截然不同,因此整個畫風上呈現了嚴肅、沉穩而細膩。▼
畫中男子淡定地望向畫外,四分之三側面的姿勢,似乎無論觀眾從哪個角度,都會與他的目光相遇。昏暗的背景與深色的衣服幾乎融為一體,范·艾克最高明之處在於,他修改了自然光,利用明暗把焦點引到畫中人物紅色的頭巾與獨特的面容。頭巾的細節處理相當仔細,扭轉、皺褶宛如3D的立體感。
男子臉部線條生動,毫不避諱地描繪出歲月的痕跡。又用非常微妙的色彩,勾勒出男子眼中的血絲,細密的鬍髭和飽經風霜老人特有的皮膚,甚至捕捉到人物極具穿透力的眼神,在在都為這幅肖像畫注入了獨特的個性。 ▼
這幅畫連同當時的畫框皆完好保留至今,范艾克經常在作品上簽名和註明日期。
❶ 范·艾克相當重視畫框設計的細節,他常在畫作上署名或留下自己的格言:裱框上方以希臘字體寫上作者的題詞 AlC IXH XAN(As I can )。推測是一句法蘭德斯俗諺,一般被解讀為「盡我所能」。有人認為這句座右銘也是畫家對自身的勉勵:盡「艾克」所能。他是最早在作品上署名的畫家之一。
❷ 裱框下方以拉丁文寫了作者的名字和創作日期 JOHES DE EYCK ME FECIT ANO MCCCC.33. 21. OCTOBRIS ( Jan Van Eyck Made Me on October 21, 1433,揚·范·艾克1433年10月21日創造了我 )。文字看上去就像深深地刻在裱框上,其實是大師畫上去的(由此可見大師深厚的繪畫功底)。
整幅作品充滿了溫暖的光線,照亮了人物質感與形體的每一個細節,畫家對光與影的微妙和經意刻畫的功力已達極致。
★ ★ ★ ★ ★ ★ ★ ★
揚·范·艾克 ( Jan Van Eyck) 與北方文藝復興
揚·范·艾克是15世紀歐洲北方最重要的畫家,是法蘭德斯畫派的創始人。他擺脫了中世紀的拘謹,改變了國際哥德式的裝飾主義,以寫實的精微工整和微妙光影描繪出栩栩如生的肖像作品,他開啟了一項繪畫的新使命,那就是忠實地紀錄和再現人的相貌與個性。
★ 北方文藝復興(Northern Renaissance) - 尼德蘭文藝復興
北方文藝復興,泛指阿爾卑斯山的北邊,特別是指尼德蘭地區(Nederland)的法蘭德斯畫派(現今的比利時、荷蘭的一部分)。北方畫家對文藝復興最大貢獻在於油畫媒材的改良,特別是范·艾克兄弟研發的油畫技術,使得繪畫在色澤飽和度、光影透明感上顯現更為豐潤、逼真、完美,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最終油畫取代了蛋彩畫,濕壁畫。

★ 揚·范·艾克 - 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大師
范·艾克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他善於幾何學,他的一生像達文西一樣充滿了鑽研探索的精神。在繪畫材料的使用上,他總結前人的經驗,改良了油彩溶劑,使顏料便於調和,乾的較慢,還可以層層鋪色,這種方法即是近代的油畫法,畫面色澤不但歷久彌新,更能呈現質感、紋理與細膩的效果,所以學者普遍將他被譽為「油畫之父」。
★雕刻家約翰內斯·維里克斯(Johannes Wierix)繪製的 范·艾克 (Jan van Eyck) 肖像(1572)▼
★ 范·艾克生平
揚·范·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的生日不詳,他在哪裡受過藝術訓練,如何成為畫家的,一切無從得知。但他作品中經常使用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字母,表明此人接受過某種古典教育。這種古典教育對畫家來說是罕見的,這也引起後來法國公爵對他的注意,受到極高的評價。
范艾克的藝術教育過程沒有相關記載。他一生都是宮廷畫家,時常長途旅行並走訪上流社會。1422年他到了海牙,在當時荷蘭統治者巴伐利亞-施特勞賓公爵約翰(the Court of John of Bavaria-Straubing)的宮廷擔任畫家。1425年他移居比利時布魯日,成為法國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Philip the Good)的宮廷畫家。這位公爵是當時低地諸國最具權勢的人之一。
公爵給予他極豐厚的報酬,並且堅定支援他在藝術領域的自由空間。隨後又被其派往遠方國度進行外交任務。旅程中他曾途經意大利前往聖地(譯註:巴勒斯坦地區),並且也到過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直到1441年在布魯日 (Brugge) 去世。
★ 范·艾克妻子的肖像作品
范·艾克曾妻子瑪格麗特畫過一幅肖像畫 ,這也是歐洲最早的描繪畫家配偶的藝術作品之一。直到18世紀初,才被懸掛在布魯日畫家協會的教堂裡。
瑪格麗特·凡·艾克的肖像 (Portrait of Margaret van Eyck 1439 ) 41.2 x 34.6 cm,格羅寧根博物館,布魯日。▼
34歲的瑪格麗特以四分之三視角面對觀眾。背景是平坦的黑色,她穿著優雅的紅色羊毛禮服,灰色毛皮襯裡(在中世紀時期,皮草通常代表了富裕階層)。女士脖子及袖口裝飾著多層捲曲亞麻布,她左眼略顯斜視的跡象,這一特徵在那個時代的北歐人中異常明顯。畫家以自由主義的表現形式,突出妻子的特徵:她的頭部與身體看起來不成比例,頭部似乎比身體大了許多。瑪格麗特的額頭感覺異常寬闊,髮髻高聳時尚。此外,她的頭飾、手臂和領口的V形形成的幾何圖案,讓女主角的臉在圖像中佔據了整個主導地位。
或許可以說,范·艾克是直觀地描繪人像和物品,有異於同時期義大利藝術家採用數學透視和精準的比例。范艾克總是用他的畫筆精細如實地勾勒出模特兒的原貌,清楚顯現肖像的皺紋、鬍鬚、甚至疣或痣等所有細節。
15世紀法蘭德斯畫派的藝術家追求實事求是,與追求古希臘藝術理想美的南方義大利文藝復興畫風不同,因此很難期待從他們的肖像畫中看到「整形美人」或「腹肌男」。
范·艾克的畫風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他不會刻意美化畫中人物,即使畫面不賞心悅目或比例失調,他也要真實呈現人物的原本面貌。他在油畫技法和風格上的創新,使之成為15世紀最偉大的尼德蘭畫家,也不愧為歐洲美術史上一位不朽的大師。
★ ★ ★ ★ ★ ★ ★ ★ ★ ★ ★ ★
●法國勃艮地公爵統治的布魯日古城 (Brugge),是早期尼德蘭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范·艾克也是發源自這座古城,2000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有「北方威尼斯」之稱。
● 14世紀末到15世紀末(1384-1482),比利時和荷蘭同屬瓦盧瓦勃艮第王朝 (Valois - Burgundy) 前後共經歷了四位勃艮第公爵 (Duke of Burgundy )和一位勃艮第女爵。因為這個王朝非常有錢,當時的根特 (Gent) 和布魯日 (Brugge) 是歐洲非常重要的城市。
最富有文藝氣息的布魯日 (上) 與根特古城
因為揚•范•艾克長期居住在布魯日,所以提起油畫的誕生地,人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這座美麗的中世紀小城了。
布魯日古城的揚·范·艾克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