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文藝復興代表作之一
《阿爾諾菲尼夫婦肖像》(The Arnolfini Portrait ) 完成於1434年,是被稱為「油畫之父」的揚·范·艾克的代表作品,描繪了尼德蘭典型富裕市民的結婚場景。
油畫與蛋彩畫
在油畫尚未發明之前,畫家除了製作壁畫,便是以蛋彩畫在木板上作畫。蛋彩是種以色粉融合蛋黃及水而成的顏料,具有不易散開、調和的特性。表現的人物與風景,顯得柔和而單薄。雖然無油彩的層次鮮明與光澤,但畫面明亮澄澈,彷彿具有天堂般的聖潔氣氛。(如下圖《基督受洗》)
一般認為油畫技術的發明人是文藝復興北派大師揚·范·艾克,其實,當時油彩畫發明已有一百年左右,因為調製方法未臻完善,所以並不普遍。而范·艾克成功地找到了油彩最佳調製和運用方法,使用摻有稀釋作用的亞麻油代替蛋黃、蛋清,讓顏色便於調和,乾得較慢,如此畫家就有充分時間將光影效果處理的均勻而自然;也因為可以層層調色、反覆修正,畫面從而產生豐富的肌理和細膩的效果。范·艾克1434年完成的《阿爾諾勒菲尼婚禮》就是早期最成功的油彩作品之一。
蛋彩畫和油畫作品的色彩比較:
倫敦國家畫廊的鎮館之寶《阿爾諾菲尼夫婦像》
乍看這幅油畫,形式上仍帶有中世紀哥德式風格的生硬、呆滯而刻板的特點,並且尚未擺脫濃厚而靜謐的宗教神秘主義:兩個面無表情的新人,上方只燃著一根蠟燭的吊燈,掛在床頭的掃帚、閃爍的鏡中人,脫下的木鞋、亂入的小狗⋯⋯。畫面中種種詭異氣氛的細節讓人感到ㄧ股莫名不安的神秘感。
歐洲最早的一張婚約證
這是15世紀歐洲尼德蘭地區著名的大畫家揚·凡·艾克 (Jan Van Eyck)創造的懸疑故事,所有的蛛絲馬跡都是他精心安排,花了四年時間塗塗改改,層層疊疊,對畫面的細節描繪有著近乎強迫症般的完美追求。不過,與其說這是一幅畫,不如說是一張古老的「結婚證」。
畫面紀錄的是盧卡(Lucca) 富商喬凡尼·阿諾菲尼(Giovanni Arnolfini)及新娘契娜妮的婚禮,就像許多婚禮肖像畫一樣,畫家試圖揭示出婚禮的內在涵義。這對夫婦表情嚴肅而專注,就像是在行聖母領報瞻禮般的莊重。兩人手牽著手是基督教婚禮中的一種慣例,意味著新人合而為一。畫家在畫作中題字,表明當時他也正身臨其境 - 透過背景牆上圓凸鏡中的影像刻畫得到證實。
畫作的中心點 - 圓凸鏡
范艾克的這幅作品以精湛的寫實細節而馳名遐邇,畫面的構圖採取純熟而準確的「ㄧ點透視法」- 將消失點隱藏在背景中央的圓形凸面鏡中。凸面鏡內將看畫人和作畫者聯繫在一起,不僅集中和反射出地板、天花板,還反射出天空及外面的花園,它將所有可視的世界都容納了進去。
凝視細看牆上圓鏡,除了新婚者的背影,現場還有另外兩位人物:身穿橙衣及藍衣的婚禮見證人(藍衣者據稱是范艾克自己)。這種物理學上的遊戲,顯示了畫家在運用所謂光線反射方面的知識,請注意在凸鏡面左側的那扇窗戶的弧形表現。小鏡框四周朵狀方形內,鑲刻著十幅耶穌受難的故事圖,其刻畫之精微細膩,連現代攝影者都為之驚嘆,這是尼德蘭特有的細密畫傳統畫法。使用鏡子反射來豐富畫面的空間,正是這幅傑作的特色。後來荷蘭的風俗畫、尼德蘭的類似繪畫,都得益於這種畫法的啟示。
鏡子對後世之影響
*鏡子在繪畫中所扮演的角色,通常是強調畫面中的三次元空間感,因為凝縮在鏡中的遠近法圖像,可以彌補箱狀的室內空間之不足。此外,還可以記錄觀賞者所看不到的前景狀態,是一種很方便的技巧。
兩百多年後,西班牙御用畫師委拉斯奎茲(Velazquez) 承襲了凸面鏡的創意,繪製出世界經典名畫《宮女》(Las Medinas) 而名聲大噪(因范艾克這幅畫曾收藏在西班牙馬德里宮廷中)。
照相式的繪畫 - 藝術家曾在現場
背景牆面上畫家題字:” Johannesburg de Eyck fuit hic “ -「「揚‧范‧艾克在此,1434年」范艾克在此」 這個美麗的拉丁文書寫字體,不僅使這幅作品成為一份獨一無二的婚禮證書,同時顯示了畫家的觀看角度,使畫作更增加一層真實紀錄的意義。在照相機發明之前,畫家準確無誤地帶領我們觀眾目擊現場。
畫面中的象徵
《阿爾諾菲尼夫婦像》畫面中許多細節暗示了某種涵義,有些與當時地方習俗和信仰有關。阿爾諾菲尼,這個在1420年被菲力浦公爵封為騎士的真實人物,戴著大寬邊帽,披著鑲毛皮天鵝絨袍子,舉起右手表示ㄧ種儀式,象徵矢志愛情;妻子頭戴手工精細蕾絲花邊的白色頭巾,身穿皺褶鮮綠色連衣裙,她手心向上表明永遠忠於丈夫。他們站在一張頂著紅色帷幕的床前,床頭的聖女瑪格麗特木雕,祂是守護婦女保障安產的聖人。15世紀時北歐婦女有穿高腰蓬裙做禮服的習俗,外表看似腹部隆起的假象,意味著「多子豐饒的祝福」。
房間裡各樣家具用品:金光閃爍黃銅的吊燈,只點亮一根蠟燭代表上帝的榮光,為婚禮見證;鏡子代表純潔,同時隱喻神的明澈之眼,一切事物盡收眼底,無所遁形。在在顯示著這個婚禮中,神與他們同在,也傳達出夫妻對基督教的深厚信仰。鏡子邊上的小掃帚和水晶祈禱念珠,象徵虔誠純潔,當時這兩樣物件都是結婚賀禮。
范艾克刻劃細節的能力:沿著高窗的邊緣可以看到27塊磚用水泥完美地堆砌著,還有一個垂直凹槽的水流溢口,嵌板的左邊是具有強烈佛蘭德斯式風格的窗子,又高又窄,頂層是內嵌的彩色玻璃。窗前擺設的兩種水果是典型炫富的標誌。靠背長椅放著三個橘子,15世紀的「橘子」,在歐洲是非常昂貴的水果;窗台上「蘋果」則象徵禁果,影射人類在伊甸園中墮落帶來的「原罪」,告誡新人不要放鬆墮落。
作品前方有隻毛茸茸的小狗,具有忠誠的象徵,夫妻兩人謙遜地光著雙腳,在角落和地板遠處的木屐與紅鞋,出自《聖經·出埃及記》「脫下你的鞋子,因為你所站立的是神聖之地」,代表著這場婚姻的神聖性。
范·艾克這幅油畫技法的成功,同時表現在物體的質感和光線的變化上。以質感而言,人物穿著衣物的厚重感,小狗身上的捲毛,吊燈的金屬反光、光滑鏡面反射的倒影,牆上晶瑩剔透的水晶串珠,窗外的磚牆都達到了令人驚歎的逼真效果。光線的變化和色彩豐富的調子又融合得如此自然。
畫面的細部描寫完全不顯得瑣碎,一切有條不亂地根據透視比例錯落在畫面上,一切又由自然的光線統一在寧靜詳和的氣氛中。這些前人所未達到的優點,都使得此畫成為耐人尋味的傑作。
北方尼德蘭藝術(北方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中心一般人都知道是在歐洲義大利-特別是羅馬及佛羅倫斯及周邊地區。擴散出去包含義大利北方的威尼斯,德國、荷蘭、比利時、英國,這些地方為主的人文主義精神就統稱叫「北方文藝復興」。以荷蘭、比利時低地國家發展出去的畫派又稱之為尼德蘭(Netherlands)藝術,其藝術風格又稱為佛蘭德斯畫派。
揚·范·艾克(Jan Van Eyck 1380-1441)是早期尼德蘭畫派最偉大的畫家之一,是北方文藝復興美術的奠基者,也是油畫形成時期的關鍵人物。他以調和油取代蛋黃顏料,畫面變得透明而富有光澤,他的作品以寫實的精微工整和微妙的光影表現見長,擺脫了中世紀的拘謹,而充滿典型的市民氣息。
范艾克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他善於幾何學,他的一生像達文西一樣充滿了鑽研探索的精神。
范·艾克《戴紅頭巾的男子》(Portrait of a Man 1433年)木板油畫 25.5 x 19cm 倫敦國家畫廊。西方第一件擺脫宗教色彩繪製的肖像。這幅作品傳遞出文藝復興的重要訊息,表現了人本主義,活生生的人物顯然無須依靠任何宗教的目的而存在,他就是一個具有個性的人而已。
范·艾克《戴紅頭巾的男子》(Portrait of a Man 1433年)MAN MET RODE TULBAND木板油畫 25.5 x 19cm 倫敦國家畫廊。這是一幅完全世俗的肖像画,西方第一件擺脫宗教色彩繪製的肖像。
這幅畫屬於典型的北歐風格,這種作畫風格也許是源於木雕技巧,因為它運用細膩的手法表現出了服飾上的繁複皺褶,這也能顯現畫家精湛的技藝。
畫框像是一扇窗,光線從這扇窗照入,讓人物形象更具空間感,也更具立體感。深色的背景突顯了人物的線條 -人物易變且略顯異樣的面容,表現出人物凌厲堅毅的性格特徵,這一刻同時也捕捉到人物極具穿透力的眼神。
繁複且大份量的頭巾占去了頭部很大的比例-像對待某個驚艷的靜物那樣,畫家將其用幾何圖形表現出來,使真實存在的人物散發出濃濃的抽象美。范艾克以嚴格的態度審視他的模特兒,他對纏在人物頭上的紅色頭巾進行仔細研究,細緻描繪每一褶、每一圈,並透過旋渦狀的明暗變化,將纏繞的頭巾表現得更生動逼真。
昏暗的背景與男子的深色的衣服幾乎融為一體,從而突出表現了男子的面龐和纏繞在頭上的引人注目的紅色頭巾。畫中人物獨持的面孔映襯在深色的背景裡,整幅面充滿了溫暖的光線,照亮了人物質感與形體的每一個細節,使其顯示出近似顯微鏡一樣的精確性。
范・艾克筆下的人物目光可能是在直視觀眾,也可能是在注視著鏡子中的自己。畫中男子淡定地望向畫外,四分之三側面的姿勢,似乎無論觀眾從哪個角度來觀看畫中的面孔,都會與他的目光相遇。人物頭巾的褶皺、材質和紋理清晰可見,以及男子充血的左眼、細密的鬍髭和飽經風霜老人特有的皮膚,為這幅肖像畫注入了獨特的個性。
《戴紅頭巾的男子》這幅作品傳遞出文藝復興的重要訊息,表現了人本主義,活生生的人物顯然無須依靠任何宗教的目的而存在,他就是一個具有個性的人而已。
多年來,無數博物館爭破頭就只為藏有一幅揚·凡·艾克的作品。與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大師的作品一樣,揚·凡·艾克有市無價。
范艾克的這幅作品是15世紀西方繪畫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喬凡尼·阿爾是盧卡(Luca)的一名商人,長期居住在布魯日(Bruges),和另一個定居巴黎的盧卡商人之女結婚。這幅畫可能繪製於這對養尊處優的夫婦結婚或訂婚的時候。這對夫婦表情莊重且專注,就像是在行聖母領報瞻禮。畫家在畫中題字,表明當時他也正身臨其境 - 透過對背後牆上的凸面鏡中的影像刻畫得到證實。。
1434年,有名的盧卡商人兼銀行家,也是義大利美第奇家族在布魯日的代言人——阿爾諾芬尼要結婚了。婚禮當天,作為新郎的好友,畫家范·艾克前去慶賀。為了給這對新人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范·艾克請阿爾諾芬尼夫婦進入臥室,並像現代的攝影師一樣,讓兩人擺好姿勢,為他們創作了一幅見證其美好愛情的“婚紗照”——《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新娘將手放在腹部上,曾經使人誤以為畫家暗示新娘懷孕,但事實上這個姿態乃是「象徵多子豐饒的祝福」。畫中人物的姿態,再次呼應了畫面的婚禮主題。
物件上的銘刻文字
圖像與文字 - 文字的出現使畫面進入另一層次
在阿爾諾芬尼夫婦的婚禮背景中,有一面凸鏡,映照出新婚者的背影,還可看見其他人物,藍色衣著者可能是畫家本人,以呼應牆上銘刻文字的意義。
在婚房的背景牆上,掛著一面凸面鏡,鏡框裝飾畫的內容是耶穌受難記。從鏡面中反射出畫中兩位主角人物,以及房中的其他人物,彷彿還同時囊括了觀畫者所在的這個空間。(委拉斯奎茲的《宮女》就使用了此一創意,范艾克這幅畫曾收藏在馬德里的宮廷中)
藝術家的簽名
鏡子牆面上方清楚寫著「1434年范艾克在此見證」,這個美麗的書寫字體,不僅使這幅作品成為一份獨一無二的婚禮證書,同時顯示了畫家的觀看角度,使畫作更增加一層真實紀錄的意義。
畫面中的象徵
最上方燈燭台象徵上帝的榮光;新娘放在微隆腹部的左手意謂著「多子豐饒的祝福」。
左邊窗前散落的蘋果,除了當作單純的裝飾水果外,還可表示畫中人物的富裕,甚至影射人類在伊甸園中墮落帶來原罪的禁果。新人前方的小狗,具有「忠誠」的象徵。地上脫下的木屐與紅鞋,出自聖經的出埃及記,上帝指示來到聖地必須脫鞋,象徵著「空間的神聖性」
這雙簡易的木屐放在同樣是木製的地板上,構成一幅生動的靜物畫。鏡子下方的坐椅前也有一雙紅色拖鞋,由於兩人是在這裡許下對婚姻的承諾,使這個位置變得尤其神聖,所以兩人都謙遜地光著雙腳。
畫中的每一個對象如同被收藏且閃耀在一個極珍貴的首飾盒裡,在這個富有立體感且禁止觸碰的首飾盒裡,有向中間聚合的地板及吊燈下方的各個元素。儘管畫中人物之間沒有目光交流,但他們的關係卻是密不可分的,這也讓整個場景深深觸動著觀眾 - 畫家將看畫的人和作畫的人(即自己)的觀察角度融合在一起,將其置於一個和畫中空間一樣有限且固定的外部空間中,讓人永遠沉浸在一個如水晶般剔透的真實視覺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