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的大衛(David)雕像
多納太羅《大衛》,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座不需支撐的青銅雕塑,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座裸體雕像。
大衛
是《聖經·舊約》中的英雄,後來成為以色列王,並使國家得到了統一。故事敘述以色列牧羊人大衛,陣前出戰,打敗巨人哥利亞。「聖經」以此故事作為與神同在的見證。
西元前10世紀以色列掃羅王在位時,非利士人興兵入侵,派出手持巨戟,身高將近3公尺的武士哥利亞應戰,以色列人心生畏懼。此時,正逢少年大衛去探望軍中服役的兄長,他主動請纓出戰,以雪恥辱。大衛是個牧羊人,從未受過軍事訓練,也沒有傳統的盔甲長槍,只有單薄的甩石機弦。大衛出陣後,機智的甩出石頭擊昏對手,然後拔出哥利亞的劍,割下他的頭顱。
*古代軍種分為 3 類:騎兵(cavalry)、重裝步兵(heavy infantry)和弓箭手(artillery:archer and slinger)。而作為專業牧羊人的大衛,他一直是以甩石去擊退襲擊羊群的狼,雖未受過軍事訓練,但其實已經是個專業的投石手。迎戰前,大衛在溪中揀選了 5 顆石頭,專業牧羊人的甩石力,秒速能高達 35 米,比今天棒球投球速度最快的投手更快。加上根據古代記載,受過訓練的投石手,甚至可以打下天空飛行的鳥。
「大衛」這個人物幾乎契合了佛羅倫斯對自身的理解:一個小型的貿易城邦,沒有公爵做領導,一路走來卻足以抗衡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大衛與哥利亞的故事」成了佛羅倫斯城內喜聞樂見的藝術主題。而多納太羅創作的「少年大衛」,正是佛羅倫斯共和國最早的藝術經典。
* 佛羅倫斯,義大利語Firenze,不只有著詩意濃厚的另一譯名叫翡冷翠,也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的藝術、建築以及雕刻作品在這裡達到了顛峰,整座城市就如同一座博物館。
15世紀,正當佛羅倫斯與米蘭之間的戰爭重新爆發之際,文藝復興初期最偉大的雕塑家多納太羅Donatello,創作了第一件真人大小(158cm) 的青銅男性裸體雕像《大衛》。雕像原本計劃是全裸的人體,但受到當時社會人士反對,所以在頭上戴了頂象徵勝利標誌的時髦帽子,腳上穿了長靴,以有別於所謂的裸體。
在這個聖經人物的雕像中,我們彷彿看到了希臘的美少年,纖秀、典雅、高貴。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民族像希臘人那樣崇尚青春與美。一個青少年能夠戰勝巨人,憑藉的當然不會是蠻力,而是智慧。多納太羅掌握了這一層道理,所以他的大衛像青春花樣、甚至婀娜多姿,讓人一看就覺得是大衛的「軟實力」導致勝利。大衛像的軟實力隱喻雖然隱晦,但在當時意義卻十分明朗:大衛靠著智慧帶領猶太人,而美第奇家族也是以藝術、而不是武力,引領著佛羅倫斯。
這座大衛雕像,在形象上追求人體體態肌理的真實感,沒有刻意強調大衛受人尊敬的英雄氣概以及挺拔的英姿。這個青春期前的男孩,秀美的臉龐輪廓清晰,年輕的身體光滑勻稱,有著創新性的扭曲臀部姿勢,整座雕像立在一個桂冠上,表達著勝利者的驕傲。
大衛腳下踩著敵人的頭顱,哥利亞那帶有面甲和翼狀飾的頭盔,無疑是佛羅倫斯的敵人米蘭公爵的標誌。顯然,在這裡哥利亞與大衛分別代表米蘭與佛羅倫斯。如果說哥利亞頭盔隱喻了戰爭, 那麼大衛的葉冠便是「和平」的象徵物,而大衛的裸體很可能意指佛羅倫斯的「古典血統」, 這可能才是藝術家當初創作的意圖。
哥利亞的頭盔展現了多納太羅對浮雕的雕刻能力。 而多納太羅很可能學過金匠工藝,他尤其擅長在銅質雕像上塑造精美的細節,並打磨出高度光滑的表面。
大衛打敗巨人時,還是個牧羊男孩。這件作品中,他有著活潑優雅的輪廓,尚未發育完全的身體,彰顯著他的弱勢地位:他皮膚光滑,缺乏肌肉,身材稍顯清癯羸弱。這位沉靜自持的少年,左手握著用以擊斃對手的石頭,右手握著敵人的利劍,腳踩著哥利亞的頭顱,臉上表情是那樣的悠閒,似乎還有一點得意。從背後觀看,一頭濃密的長髮,讓人物性別更加撲朔迷離;古典人像的優雅、高貴與對立和諧的元素,在這尊大衛塑像中得到了完整的呈現。它是自中世紀以來,第一尊裸體的圓雕作品,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所謂圓雕,是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立體雕塑)。
多納太羅--影響文藝復興的一代雕塑大師
*多納太羅(Donatello ,又譯多納泰羅、唐納太羅,1386年 —1466年)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雕塑新紀元的代表人物,《大衛》是他進入藝術領域成熟期的代表作。多納太羅的學生韋羅基奧日後也接續老師,創作了穿著盔甲的大衛。
多納太羅是個幸運的人,因為他人生中有個一直幫助他的貴人,佛羅倫斯首富,美第奇家族的創始人 - 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de'Medici ),他們年齡相仿,興趣相投。多納太羅在1430-1432年完成了青銅像「大衛」,這個作品讓他名聲大噪。而這個作品的委託者,正是科西莫。作品完成後,放置於美第奇宮內Palazzo Medici Riccardi,現收藏於巴傑羅美術館(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
《大衛》ㄧ直是藝術家們喜愛的題材,文藝復興時期的韋羅基奧(Verrocchio)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17世紀巴洛克時期的貝尼尼 (Bernini )等人相繼製作了大衛雕像,也可以看作是藝術家們對多納太羅的致敬。
韋羅基奧(Verrocchio)創作的青銅雕像《大衛》(1473—1475),同樣由美第奇家族委任創作。韋羅基奧穿了衣服的大衛與多納太羅的裸體雕像形成鮮明對比:韋羅基奧為大衛穿上精緻的皮背心和流蘇裙,藝術評論家認為很可能是約拿單(掃羅國王的長子)在大衛殺死哥利亞後所送的長袍。雕像精緻的細節與鍍金表面,反映出韋羅基奧金匠出身的經歷,大衛的皮膚、裙子和上衣的青銅被打磨得閃閃發光,而頭髮、靴子、流蘇和刺繡邊都經過仔細的鑿刻與鑄造;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不僅雕刻木頭和大理石,也雕刻金屬。
據說韋羅基奧這位體態輕盈、充滿自信,有著年輕活力的「大衛」模特兒,正是年輕時期的達文西 - 他一生被公認是英俊且優雅的人。事實上,達文西的早期肖像也具有類似的寬臉、直鼻樑、向上傾斜的濃眉,以及一頭濃密的紅色捲髮。我們可以從這件雕塑中,清楚看到青年達文西陽光迷人的笑容,洋溢著自信與無畏,正享受勝利喜悅少年英雄大衛的樣子。
韋羅基奧- 成功的教育家
安德烈亞·韋羅基奧( Andrea Verrocchio,1435-1488) 是15世紀後期最有名的全能藝術家(雕塑、繪畫、金工、木刻、銅鑄、珠寶設計等)。他的工作坊裡人才匯集,培養了多名頂尖藝術大師。韋羅基奧不僅是達文西(da Vinci)、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老師,也是佩魯吉諾(Perugino)和吉蘭達約(Ghirlandaio)的老師。而後兩位學生又分別是拉斐爾(Raphael)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老師,可以說,韋羅基奧對文藝復興有著深遠的影響。
韋羅基奧是天才達文西的老師,兩人曾經合作多幅畫作。達文西的繪畫造詣,在他學徒時就早已超越了老師。達文西重視繪畫超過雕塑,他認為雕塑是不優雅的藝術創作形式。
達文西畫雞蛋
韋羅基奧有專屬於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他特別注重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家喻戶曉,據說,韋羅基奧給達文西上的第一堂課,就是教他畫雞蛋。達文西畫得很認真,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已經畫得很不耐煩,便問老師,為什麼總讓他畫雞蛋,韋羅基奧解釋說:「別小看這雞蛋,在一千個雞蛋裡,從來沒有兩個形狀完全相同的雞蛋。即使同一個雞蛋,觀看的角度不同、照射的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會一樣。雞蛋畫得多,也就訓練了你的觀察能力和把握事物形象的能力,再畫其他的事物自然就可以隨心所欲,畫也就畫好了。」
達文西的畫功使韋羅基奧功成身退
1472年韋羅基奧畫了ㄧ幅《基督洗禮》,畫面正中央是裸身接受洗禮的耶穌,雙手做祈禱狀,神色虔誠。右側的施洗者約翰將盛起的河水澆到耶穌頭頂,這是一種清洗罪過的儀式。天空中上帝伸開了雙臂,象徵聖靈的鴿子發出金色的光芒,以表現耶穌的神聖地位。畫面中的背景與左邊的小天使,是年輕的達文西繪製完成的。(文藝復興三傑之首達文西,第一次嶄露頭角就是在「基督受洗」這幅畫作,作品現在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知名的藝術史學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在《藝苑名人傳》書中寫道,當《基督洗禮》畫作完成,韋羅基奧看到靈秀的小天使,感歎後生可畏,他一手調教的少年達文西已遠遠超越了自己。至此封筆不再作畫,將精力專注在雕塑的領域上,繼續發光發熱的製作。
世界最偉大的雕像,米開朗基羅《大衛》
多納太羅和韋羅基奧的《大衛》,形象都是大衛戰勝敵人後,將對方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米開朗基羅雕塑的大衛,裸露的身軀體態健美,遒勁有力的左手緊握投石器,蓄勢待發,準備迎戰的畫面,相比之下更具有藝術的震撼力。
米開朗基羅在大衛的瞳孔中,製造了高光的效果,使大衛的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
米開朗基羅選擇了大理石這種門檻最高的材料,大理石是不允許犯錯的,每一個鑿子下去都要精準計算,沒有修補的可能。而大衛的整體線條如此流暢,肌肉和血管準確而生動,身材比例非常完美。
大衛雙眉緊鎖,眼神銳利,凝視著前方,表現出堅定意志與備戰的心理狀態。他頭部略向左轉,頸部的筋凸起,重心放在右腳,身軀充滿結實的肌肉,身上血管微微賁張,右手好似握著石頭,左手往前曲起,將投石機弦搭在左肩上。他的姿態似乎有些像是休息,但軀體卻又呈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有種強烈「靜中有動」的感覺。這座曾經遭到棄置的大理石,在米開朗基羅手中賦予了全新的生命。
米開朗基羅29歲創作出大衛,而當時的藝術大師達文西已經51歲了,大衛一出世就驚豔四座。達文西一生雖然畫了無數男性裸體,但他沒有雕塑作品,唯一一座因為種種原因夭折。他有可能意識到在雕塑方面,永遠無法企及米開朗基羅的天賦和才能,難免心生嫉妒,當時就強烈建議把這座大衛放到一處不起眼的地方, 以致後來有了兩位天才的「巔峰對決」。
25歲的貝尼尼挑戰米開朗基羅的巔峰之作 - 《大衛》
繼文藝復興三傑之後,羅馬藝術圈一度群龍無首,直到十七世紀貝尼尼(Bernini)顯露出非凡的天賦,權貴們才找到新寵兒。
17世紀貝尼尼《大衛》青春四溢,激情飛揚。收藏在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義大利語: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
這尊《大衛》雕像,是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25歲時的雕塑。早期多納太羅、韋羅基奧和米開朗基羅等人創作過的作品,常常是表現靜態中的牧羊人大衛,邊上是被殺死的巨人頭顱或投石的裝置。而貝尼尼卻雕塑出「行動中的大衛」,儘管對手哥利亞並未出現,但是,透過雕像的種種暗示,讓人覺得敵人的無所不在。
地上放著的是,尺寸過大的胸甲,以及大衛戰勝巨人之後,將要彈奏的一架裝飾有鷹頭的豎琴。貝尼尼的大衛,眉頭緊鎖,雙唇緊抿,怒目凝視,身軀向後反弓,他肌肉緊繃,雙手拉開投石帶,呈現跨步向前,擲石攻擊前的一剎那。(他描繪的是米開朗基羅大衛的下一個動作 - 準備正式應戰 )雕像充滿了動與靜的豐富節律,藝評家認為,貝尼尼有一種將雕像走向繪畫性的野心,以製造出具有幻覺感的戲劇效果。
貝尼尼的這件雕像,描寫正在戰鬥中的大衛。他擅長用人物身體的扭曲狀態作為力量的表達,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正準備投擲石塊,運用身體的旋轉,加上投石帶正要甩出石頭,而緊閉的雙唇與堅毅的眼神,表現出了大衛向巨人哥利亞投擲石塊的全神貫注。貝尼尼的大衛所表現出的動態瞬間和空間感正是17世紀巴洛克藝術的特徵,也是和之前15世紀文藝復興藝術有著顯著區別的地方。
以自己的原型來創造大衛
文藝復興早期的韋羅基奧,以學生達文西的臉部為模型,來刻畫大衛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貝尼尼為了更好地塑造大衛投石瞬間的表情,他經常讓人舉著鏡子,不斷揣摩自己做出的表情。後來,貝尼尼乾脆就以自己為原型來創作大衛的面貌。如此,這個堅毅的英雄形象就更增加了一種「自我表現的色彩」。
貝尼尼:動態雕塑之父
喬凡尼·羅倫佐·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年),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他巴洛克藝術之父,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
1622年24歲的貝尼尼,獲得教宗烏爾班八世的賞識,開始負任梵蒂岡的裝飾工程。他的一生有長達60年的時間受到7位教宗委以改建羅馬的重任。他以列柱的形式,興建了聖彼得大教堂前著名的廣場迴廊。這座迴廊如一雙手臂環抱,使原來冷峻崇高的教皇殿堂產生了與人接近的親切感。今日的羅馬,從建築到雕刻,處處都有貝尼尼大師留下的作品,羅馬著名的《四河噴泉》 (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 - 貝尼尼以巨大的4件雕像,架構起象徵人類文明的四條河流,成為與民眾發生密切關係的景觀藝術。
義大利的四座大衛雕像
多納太羅與韋羅基奧的《大衛》,表現戰鬥後勝利者的形象,代表戰鬥的結束;米開朗基羅刻畫了大衛戰鬥之前的緊張氛圍;貝尼尼則呈現正在戰鬥中的大衛;米開朗基羅表現了大衛的英雄本質,而貝尼尼抓住了大衛的英雄氣質的瞬間。
貝尼尼塑造的人物總是處於運動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經失去重量,人物的衣服輕輕飄起,給人一種輕快、活潑和不安的感覺。他力求雕塑與繪畫的結合,讓《大衛》雕像有著豐富的內心活動,激烈的運動和戲劇性情節。對大衛的形象處理,標誌著向新方法的轉變,亦對傳統塑造的方法,做了大膽的改革,體現了17世紀巴洛克式的創作風格。
15 - 17世紀時期的大衛雕像,孰優孰劣,難以定論。而一般藝術史認為,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是巔峰之作,之所以難以超越,除了雕塑形體本身的完美,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社會時代背景。
「大衛」完成之時,恰逢佛羅倫薩結束混亂,進入共和的時代。 大衛那種不畏強敵的英勇神情,完美體現了當時佛羅倫斯人的堅強意志。 因此它被直接立於市政廳前,不再是宗教人物,而成為了佛羅倫斯精神的象徵。
台灣台南市「大衛」雕像複製品
未來有機會去義大利旅遊,別忘了造訪這四座知名雕塑。疫情期間難以出國,不妨去台南奇美博物館前的花園廣場走走,欣賞世界最知名的雕像《大衛》。
結語-研讀藝術資料的心得
長久以來,面對西洋藝術史總覺得太學術、太難懂、太高冷,距離我始終很遙遠。別人提到逛美術館,我一定躲得遠遠的,拼命地搖頭,至今依然如此。但我願意像一張白紙的態度去面對藝術作品,我可以慢慢地學習,以最基本的感官,「用心」去感受藝術的內涵。
正因為我不喜歡、且害怕碰觸這門艱澀的學問,我反而將自己推至最前線直接去鑽研它,愈困難愈想要接受挑戰。完成了它,就能砥礪自己的心志;解析了它,就能分享和我一樣不懂藝術的朋友們,大夥一起享受欣賞畫作的快樂。我不想額外花錢買藝術書,就乾脆拉著菜籃車,輪流分批借閱市圖的書籍,我也經常推薦市圖購置新書,館員說我所借閱的藝術類,多數人都不會借,因此常常領到全新的書,內心十分雀躍。
就是因為自己不專業,反而更清楚大部分人對藝術的痛點是什麼。就是因為完全看不懂,以致一幅作品經常讀到卡關,不斷地推翻重寫,超過十次以上是常有的事,一個單元往往耗費了兩、三個月,我雖然悟性不高,但決不放棄。面對所有令人頭大的專業術語,我堅持必須完全讀懂,也終於能說服自己了,再嘗試以普遍能理解的語言,來表達藝術品的美麗。
今天讀完了四座大衛像,我深切感受到大衛絕不只是座雕像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對生命的激情,是一股不懼怕挑戰的鬥志、堅定和自信。原來,藝術終究還是源於生活,我何須要成為精通藝術經典的專家?我只要能持續不斷的學習與分享,相信內心的快樂與心靈的富足自然就源源不絕。
只要我敢面對艱澀的困難,我就不會畏懼它,只要我不畏懼它,我就能感受其中的樂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