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第奇家族創造的奇蹟 - 文藝復興
美第奇家族(義大利語:Medici 義大利語發音:[ˈmɛːditʃi]),或譯為麥地奇家族、梅迪奇家族。這個與佛羅倫斯的歷史緊密交織、對義大利甚至歐洲命運舉足輕重、並深入參與西方藝術發展的家族,在歐洲歷史上維持了三個世紀的輝煌,是當時最有權勢的藝術贊助者。
佛羅倫斯(義大利語:Firenze;英語:Florence,又譯為: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是美第奇家族珍愛的璀璨明珠;是徐志摩筆下的「翡冷翠」。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一座城市,好比「浪漫」之於巴黎,「時尚」之於米蘭,那必然會用「藝術」形容佛羅倫斯。時間輪轉,朝代更迭,唯有藝術不朽。藝術是靈魂的重塑、藝術是生命力,而烏菲茲美術館就是佛羅倫斯藝術的供給與源泉。
* 附註:《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於1925年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創作的一首現代詩。徐志摩筆下的佛羅倫斯,似乎是座古色古香又充滿文藝氣息的美麗之都。徐志摩將「佛羅倫斯」義大利語的地名「Firenze」,翻譯為「翡冷翠」,除了與義大利語的發音較為貼近之外,更能充分意喻這個城市猶如一塊璀璨的瑰寶,有著典雅的深層內蘊。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在義大利語中譯爲Office,而烏菲茲美術館的前身就是美第奇家族的辦公場所。美第奇家族從銀行業起家,迅速地獲取了政治地位,家族憑其巨大的實力贊助繪畫、雕塑教堂建築等公共建設。家族的宮廷裡就像是歐洲文化的中心,他們時常舉行各種戲劇、音樂演出、詩會、藝術品展覽會等,使整個佛羅倫斯走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前列,故美第奇家族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教父」(The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頂尖的藝術家,幾乎都為他們製作繪畫、雕塑,這些藝術品都收藏在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也是這個家族的遺產。(1737年美第奇家族最後的主人安娜瑪利亞,把20萬件珍寶,價值超千億元,家族四百多年來累積的藝術遺產,全數捐給政府,因此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對所有人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美第奇家族徽章
美第奇(Medici)是「medico」的複數,也就是醫生 「medical doctor」 的意思,家族成員中有藥劑師,發送藥丸給民眾,因此有人認為徽章上的球形,代表著「藥丸」,但這種說法總是遭到美第奇家族成員的否認。依後人推測,他們徽章的來源,很可能是中世紀的錢幣兌換商懸掛在商店外面的標誌,應是「錢幣」的象徵。又有ㄧ說,美第奇的紅球,是美第奇為查理曼大帝服務的祖先阿偉拉多騎士奮勇抗敵,盾牌上的球形,是被巨人擊打形成的凹槽。
隨著時間的演進,徽飾逐漸有些調整,但多集中在圓球數量的改變,不過,最多不超過八顆,其上的藍色金鳶花球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一的御賜。嫁給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瑪麗·德·美第奇,在成為法國王后之後的加冕時,身上的深藍色禮服,布滿了象徵法國王室的鳶尾花符號,以象徵尊貴與權力。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yinping77/1662867317-1607753269-g_n.jpg)
二○一六年,英國和義大利合拍了一部影集《美第奇家族:佛羅倫斯大師》(Medici:Masters of Florence),講述的就是這個富可敵國的美第奇家族發跡與興盛的歷程。(影集由奧斯卡影帝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飾演家族裡最有遠見與膽識的大家長,美第奇王朝創始人喬凡尼;憑藉《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一炮而紅的英國演員理查麥登 Richard Madden飾演科西莫,影集已播映四季)。
美第奇家族出過三任教皇,兩任法國皇后,以及眾多的歐洲皇室姻親,權勢熏天,完全可以把歐洲各國君主玩弄於鼓掌之間。
美第奇家族(MEDICI) - 四百年佛羅倫斯無冕之王,文藝復興教父。
出身托斯卡納農民階級的美第奇Medici家族,早年從事羊毛加工,後因為經營工商業致富,成為歐洲最大的銀行家。隨著財富和榮耀的增長,靠著與名門望族聯姻獲得崇高地位,進而躋身於政治界,此外還參與宗教界活動的運行,自此整個家族邁向義大利與歐洲上流社會的巔峰。
美第奇家族與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重新發現了"人"的真諦,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開始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從盲目的神學桎梏中掙脫了出來,形成了全新的"人文精神"。這一時期的轟動固然離不開眾多偉人和他們的傳世之作,而這一切輝煌的背後,更離不開美第奇家族的鼎力相助。如果說藝術家們是在舞臺上展示天賦的演員,那麼美第奇家族便是給他們提供平臺的幕後英雄,美第奇家族猶如圓夢大師一般的存在,為偉大的藝術家及作品助一臂之力,正是因為這個家族的存在,文藝復興才會有驚艷世人的影響力。
文藝復興起於佛羅倫斯,佛羅倫斯是義大利的文化中心,許多知名的藝術家都誕生於此。1421年喬凡尼·德·美第奇當選為佛羅倫斯行政長官,從而奠定美第奇家族長達四個世紀的統治地位。家族中的大部分人都接受過人文主義思想的薰陶,都具備藝術修養、熱愛藝術,種種契合造就了文藝復興之後的輝煌。他們發掘並贊助支持了眾多藝術家,是那個時代少有的高品質伯樂,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拉斐爾、波提切利、多納太羅、馬薩喬,布魯內萊斯基等人,都是被美第奇家族賞識的"千里馬"。
人們這樣評價:不能說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義大利文藝復興,但沒有美第奇家族,義大利文藝復興肯定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和理解的面貌。
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怪才遇伯樂
喬凡尼(Giovanni)是美第奇家族首先贊助藝術的人,他委任菲利普·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修建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這座美麗的圓頂建築在喬凡尼之子科西莫(Cosimo)的繼續支持下完工,在樣式及結構上達到了劃時代的重大革新,影響歐美建築500餘年,至今仍是佛羅倫斯的象徵。
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 - 世上最大磚石穹頂 Brunelleschi’s Dome
菲利普·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建築之先鋒,根據記載,他是個金匠、製錶師、雕刻家。他善用鐘錶平衡錘啟動多齒輪的原理,設計了許多營建時所需的機械工程,軍事、水利及船舶上的設備,也參與過劇場表演道具及樂器的設計。
*布魯內萊斯基所處的時代是文藝復興即將邁進全盛時期的階段,他與同時代的雕塑家多納太羅(Donatello 1386-1466),畫家馬薩喬(Masaccio 1401-1428),合稱“文藝復興小三傑”。而布魯內萊斯基發明了透視法(perspective),多納太羅與馬薩喬則將透視構圖分別運用在雕塑與繪畫上,他們成了文藝復興時期新藝術的典範。
布魯內萊斯基早期做建築的時候,延續了傳統的建築設計流程,要通過先做木製模型的方式才能真正完成建造,不過後來他用科學透視法實現了畫設計圖就可以完成建造,設計圖好修改和調整,製作周期短,極大地降低了建築設計成本。
1401年,布魯內萊斯基參加佛羅倫斯洗禮堂青銅大門雕塑競賽落選,這個打擊使他轉向有關建築與科學的研究。1402-1404年,他與好友多納太羅赴羅馬考察,潛心研究古羅馬作家維特魯威《建築十書》,測繪古建築遺跡,獲得大量古代建築的知識與技術,加深了對力學、化學、解剖、透視和工程學領域的研究,這些科學對他日後的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1420年他得到設計建造佛羅倫斯大教堂穹頂的任務,最終取得巨大的成功。
提到佛羅倫斯,人們腦海中大概都會浮現出一個磚紅色穹頂、花白大理石的宏偉建築,也就是佛羅倫斯地標-聖母百花大教堂(Santa Maria del Fiore)。
這座教堂的主體部分於13世紀末動工,其後因爆發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斷。直至1418年,這座已興建一百多年的華麗大教堂,卻始終大開天窗,沒有穹頂!為什麼不把它蓋好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人知道怎麼建造這麼巨大的穹頂!當時教堂只臨時搭建了木頭框架,但在技術上完全無法凌空造出一個直徑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圓頂而不會垮下來。
穹頂是在教堂開工125年以後才開始修建,也就是說,曾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聖母百花大教堂是像這樣沒頂的。▼
金匠布魯內萊斯基神乎其技的巨型穹頂(1419-1436)
1419年佛羅倫斯市政府公開徵集建造穹頂的方案,最後確定由布魯內萊斯基擔任總建築師。他的首要任務是要把穹頂的重量儘量減低,這樣才可以避免在建造時材料下墜的風險。因此他把一般單層的穹頂改為雙層殻(雙穹頂)的設計,內外兩殻之間是中空,在結構上大大減輕了重量。
他發明了一套創新的技術: ① 為磚塊搭疊而成的「魚骨式」結構示意圖。② 為穹頂剖面圖。
布魯內萊斯基真正叫人尊敬之處,則是他創造了文藝復興建築藝術的新風格。他發現利用「古典」及「科學」兩項原則來執業建築,是非常有效的,並且能夠取代哥德建築之式樣。
在支撐上,他在外殻設計了八條白色大理石主肋骨,與八角形基座相符,而每條主肋骨之間再有兩條小肋骨,大小肋骨共有24條,然後再以水平的環狀⻣架一圈圈的往上興建,形成一個完整的骨骼結構,肋骨之間的空間,填滿以磚塊砌成的魚骨/人字形圖案(義大利語:a spinapesce 人字形),互相緊扣,而重量及壓力會散佈到肋骨,通過這些方法,穹頂就能夠支撐自己而無需依靠傳統的木棚架。
穹頂位於離地55米之上,興建過程中也產生不少問題,例如建材運送及工人休息等,於是他發明了齒輪輸送機,把沉重的石塊更容易運送到高處,又為避免工人上下吃飯而浪費時間,他還在高空設置了臨時飯堂。
外殼的八條白色大理石肋骨也成為了穹頂的標誌,雙層殻之間的距離約為 1.2 米,這個空心的地方設計了一條路徑,可以通往穹頂上面稱為「燈籠」的小塔,也就是現在的觀景台。
布魯內萊斯基設計聖母百花大教堂上方的碩大穹頂,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也是佛羅倫斯的驕傲。這種全新的古代建築與哥德式結構的結合,成為文藝復興的新建築樣式。整座教堂連同頂上的採光亭,總高107公尺,蔚為壯觀,歷經六百年風雨,今天它仍然是佛羅倫城中的標誌性建築。
1436年,耗費400萬塊磚、重達37000噸,直徑達43米、穹頂高度超過116米,工期歷時16年,世界上最大的磚石穹頂,終於竣工了!它已然超越了萬神殿(Pantheon),這是古羅馬建築精神的偉大復興!連大師米開朗基羅都感歎道:「我可能建得比它大,但卻不可能建得比它美!」
在這座大教堂的旁邊有一尊雕像,是人們為了紀念他而建的雕像,布魯內萊斯基面對著大教堂圓頂坐著,圓頂建築的設計圖在他雙腿上攤開,他抬頭仰望圓頂,彷彿在思考著什麼。他的成就不只是建造了一座無人能完成的教堂穹頂,更重要的是,他創建了建築史上一種文藝復興的新建築樣式。
菲利普·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發明了透視法,為建築、雕塑、繪畫開展出另一種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