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超現實達利展

《瘋癲・夢境・神曲—天才達利展》此次展出達利超過百件真跡作品,展覽分別設置七大展區以代表不同時期的達利,讓大家可以徹底了解這位20世紀的傳奇超現實藝術大師。

 

ㄧ、「早期的達利」。早年創作主題即為其童年時代影像,如親友與家鄉風景。

這幅畫是達利家鄉的小鎮卡達克斯Cadaques ,達利在戶外寫生,他以印象派瞬間光影,強而有力的筆觸,揮灑出波光瀲灩的海岸與避暑小屋,表現了周遭的環境和平常的一天。自1929年起,他在這裡設立了一間工作室,也和卡拉在此居住。達利說:「當人們和畫作保持適當距離,並且瞇著一隻眼睛來凝視這幅畫時,難以理解的視覺奇蹟就會突然發生:有如音符般的彩色塗鴉開始變得有條理,進而轉化為一種純淨的現實。空氣、距離、瞬間的光,整個現象的世界都從混亂中迸發。」

*西班牙地中海岸上的卡達克斯(Cadaques)是巴塞隆納人喜愛的渡假小鎮, 達利(Salvador Dali) 1929年在這裡設立了一間工作室,和妻子卡拉每年夏天都會來此渡假。

現在卡達克斯的港口邊,設置了一座高高在上達利的銅像,告訴遊客們,這裡是達利生前最愛的小鎮。

 

 《大提琴手理查·畢邱》1920 -是達利年輕時的作品。畫像的結構很平衡,色調中充滿了淡綠色和粉紅色。從窗外望去,卡達克斯的風景在柔和的光線照射下,籠罩著一種溫馨的氣氛,讓人更感覺到音樂家專心地在拉琴。(大提琴手的哥哥-拉蒙·畢邱是達利青少年時期欣賞的畫家)。

 

聚光燈精準的投射在眼球上,讓第一眼看到的人印象衝擊。在宗教上來說,眼睛是可以看到全部,無所不在的神;而在哲學上來說,眼睛象徵光與知識。不只達利對眼睛特別有趣,幾乎所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都對「眼睛」有興趣,對他們來說,眼睛的作用就是「看」,往自己內心看,就是反省之意;向外看,則是經驗的反應。

「眼睛」-1945年達利受邀為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電影《意亂情迷》(Spellbound)所設計夢境場景。  

   

達利風靡全球的經典「紅唇沙發」

在上個世紀30年代,梅維斯Mae West 紅遍好萊塢,拜倒裙下之人無數,達利是其中之一。1934年他要為女神繪畫肖像,但畫著畫著,天馬行空的把女神的嘴唇畫成了沙發。最早的沙發於1936年在達利的監督下,根據原稿在巴黎完成,而時尚室內裝飾設計師埃爾薩·夏帕瑞麗運用了奇艷的粉紅色,使這件作品一夕爆紅。之後,1993年為了向達利致敬,巴塞隆納設計公司拿到授權,製作出這一套達利現代家具,也終於替達利完成他的創作心願。

 

「梅維斯的唇型沙發」-是薩爾瓦多.達利多元的創作類型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經典家具。

1972年在西班牙費格拉斯的達利劇場美術館中,由紅唇沙發營造出視覺奇幻的房間,從某個角度觀看,竟能清楚地呈現出梅維絲三維立體的臉龐。在這個房間中掛畫是眼睛,金色窗簾代表頭髮,壁爐是鼻子,牆壁與地板是臉,沙發為嘴唇,把她的性感唯妙唯肖的刻劃出來了。這個讓人驚艷的三維空間創作之後,「Mae West Lips Sofa 」隨後被取名為「Dallilips 沙發 」。  

達利坐在西班牙達利戲劇博物館梅維斯廳的紅唇沙發上

「梅維斯廳」裝置經典重現

本次主辦單位獲得授權,在展場中重製西班牙達利戲劇博物館定點裝置「梅維斯廳 (Mae West room)」,現場有一座縮小版的梅維斯紅唇沙發。

  

二、達利充滿想像、夢幻的超現實主義

《日蝕和植物性滲透》(Eclipse and Vegetable Osmosis),1934

「日蝕」是一種明與暗的組合,它有助於將現實營造出夢幻般的氛圍。畫面中顯眼的橘色光線照著畫面中的白馬,而白馬似乎緩慢的「變形」成一棵樹,達利在 1930 年代,時常將「變形(metamorphosis)這個概念運用在創作上,所以此時期的作品,會重複看到人物轉換成動植物、石頭或家具等造型的畫法。

1930年代,達利經常營造憂鬱的、幾乎是沙漠的景色。地平線、渺小的人形,再配上一株柏樹、一匹馬和一道長長發亮的影子,突顯了畫布的透視感。柏樹以黑暗且神秘的身影出現,彷彿被一枝掛著白布的長矛給刺傷。

達利說:「光是在這裡,在任何地方,我都有歸屬感。我感覺被一條真正的臍帶繫住,與地球上的生命產生連結,我是宇宙脈動旋律的一部分。我的思想與海洋、樹木、昆蟲及植物相互滲透,我認為這是一種真正的穩定,可以將它自身轉化為我的畫作。」

 

*「metamorphosis」是變態或變形,是蛻變的概念。超現實主義的基本概念是讓現實與夢境(潛意識)之間的衝突消融所展現出的超現實,是一種強調和歌頌潛意識的解放力量,以減少藝術受到意識和理性化的惡質影響,因而大量運用意象的隱喻和象徵。

《夢之舞》1934 - 這幅畫展現女性的無限多樣性(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眼中的紐約女性)

畫面呈現女人的形象,她的頭是一台嬰兒車(包含了一個嬰兒),雙腳則是由蝸牛組成。這是達利潛意識中產生的一種奇怪又複雜的畫面。根據推測,當時紐約的女性太忙,連生孩子的時間都沒有,希望紐約的女人放慢腳步,享受育兒樂趣。(另一說法:畫面中女性的衣著相當輕薄,符合當時紐約的時尚潮流。她沒有雙腳,取而代之的是一對蝸牛,為什麼是蝸牛?反諷在紐約會緩慢走路的女性並不常見。」

 

 三、場景設計

1934年,達利因理念不同,從超現實主義團體被開除,並因二戰爆發而移居美國,在美期間,達利開始為芭蕾、戲劇以及電影設計場景。

1942年至1946年間,他在紐約完成各式各樣的舞台設計,除了為希區考克電影「意亂情迷」設計了一系列呈現潛意識的夢境道具,也參與了芭蕾舞劇目《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舞台設計。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劇目改編自1591年至1595年莎士比亞創作的同名悲劇,描述兩位年輕人的愛情故事。羅密歐與茱麗葉分別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維洛納市的兩個敵對家族,當時已經許配給帕里斯伯爵的茱麗葉,在一場宴會中認識了羅密歐,此後兩人深深相愛,原本浪漫的故事有了戲劇性的轉折,最後以兩人之死完結。

設計圖的柱頭上,我們能看到一些站立的人形,及坐姿的天使像;層層疊疊、時而呈現拱形的廊柱,添加了作品的透視與韻律感。在柱與柱之間的背景處,隱約看到一株孤零零的柏樹,還有帶著小圓頂的建築物,不禁讓人猜想那是一座紀念兩位戀人的墓碑嗎?

  

《迷宮》佈景的設計圖

達利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的芭蕾舞劇《迷宮》設計舞台佈景與服裝造型。「迷宮」是一段神話故事,描述雅典英雄鐵修斯如何打敗牛頭人身的怪獸-米諾陶洛斯(這頭怪獸住在克里特島上獨特設計的迷宮裡)。國王下令雅典城人民每兩、三年必須送上七位少男和七位少女來餵食怪獸。鐵修斯為了殺死怪獸,自願充當祭品。他在國王女兒的幫助下,帶著一團線球進入迷宮,最後得以順利走出迷宮。

達利以這段神話故事為題材,刻畫鐵修斯殺死牛頭人身怪獸的瞬間,創作了這幅設計圖。

 

1944 年《瘋子崔斯坦》(Mad Tristan),這齣芭蕾舞劇從佈景到服裝設計都由達利一手包辦,靈感來自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 所寫的「崔斯坦與伊索爾德」歌劇。

《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是歐洲中世紀最有名的淒美愛情傳說,兩個有情人因為現實的阻礙與命運的捉弄,而無法長相廝守。「Tristan(崔斯坦)」在許多歐洲語言中就是悲傷的意思,「Isolde(伊索德)」則有被注目的女人的意思。當十九世紀著名的德國偉大歌劇作曲家華格納也陷於和朋友妻瑪蒂德‧魏森東克相戀不能結合的「現實阻礙」時,激發他將這個中世紀傳說改編成一齣長達四個小時以上的歌劇。

達利晚年得了巴金森氏症,最後心臟病死於家中,死的時候是聽著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走的。

《命運設計圖》1946

畫面背景,可以看到一座電話、一排發了瘋似的柏樹;其中兩株柏樹枝葉片之間,隱約可見幾個人形。畫作前景有一個建築物,還有幾根手指和指甲,這些指甲像鏡子一般,映出人的臉。這隻手穿過了牆,開闢了一條像走道的空間,通往樹林。接著,在這堵牆上有個女人的形體,這所有的場景都位於一座橋上,而橋的下方出現了一個沉睡女子的臉。

 

展場內會放映《命運》這部短片,屆時可以看見達利為故事情節創作的各種奇特元素:螞蟻變成了騎著自行車的人,頭頂著長麵包;兩個龜殼的頭他們的坐騎越來越靠近,最後在虛無的空間裡融合成一位女舞者;像一個正在跳舞的女孩,她也像一座鐘⋯⋯  

    

為《葡萄收割者》繪製的設計圖1953

古希臘人對酒神的祭祀是秘密宗教儀式之一,這張作品達利繪出了祭祀儀式中酒神駕車的畫面,畫面裡亦出現達利著名的「長腿大象」、「拐杖」符號於其中。  

這幅水彩素描中,我們看到酒神巴庫斯(Bacchus)坐在金色馬車上。在達利的畫筆下,馬車是由大象拖曳著,象腿有如昆蟲一般細長,旁邊跟著兩名引導馬車的車伕。達利將酒神放在一隻大象的頭和綿羊的身上,綿羊身旁挨著一隻小羔羊,並藉由腳鐐和鏈子,將酒神與一隻大象連結起來。身旁的追隨者被達利換成了頭顱成長條型,背上黏著一對蝴蝶翅膀的怪物(左前側)。

  

附件參考:

 

巴庫斯(Bacchus),是羅馬神話中的酒神(葡萄酒之神)和植物神,也是狂歡之神;對應希臘神話中的狄俄尼索斯(Dionysos)。祂不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還能布施歡樂與慈愛,在當時是極富感召力的神。他推動古代社會的文明並確立了法則,另外,還護佑著希臘的農業和戲劇文化。

普桑 《酒神的節日》(Bacchanal before a Statue of Pan) 畫中的山林水澤仙女和半羊半人的薩提爾們邊舞蹈邊飲酒,充滿著田園牧歌式的浪漫情調,但尋歡作樂的女神們還是散發著一種典雅崇高的美。

達利提到自己參與芭蕾舞劇及佈景設計的經驗,他說:「比起美術館,我更迫切需要一個舞台,我的超現實主義在開放空間中,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在那裡,我老練的創作技巧不再只是一種被容易記住的最新流行。而是會在某種重大的意義上,創造出驚人的效果。」

四、1940年後創作邁向「核神秘主義」時期(mystical-nuclear epoch),刻畫的是20世紀初的世界。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這對整個世界,包括藝術創作都帶來深刻且不可逆影響,1945年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令達利震驚,而他也以此為主題,用藝術來闡述他對宗教和科學所產生的看法,將恐懼轉繹為畫作,激起觀者共鳴。

《卡拉正在欣賞超立方體十字基督》1954 

這張作品將《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的卡拉特寫放大,她正凝視著基督,她的頭側向一邊。卡拉的衣服畫法和光的處理方式相當細緻而且唯美,達利經常把卡拉當作繆思、女神維納斯來創作,他說過:「天國是什麼?卡拉才是真實的,我從卡拉看盡天國。」

針對這幅畫,達利說,「它是新的宇宙起源論,在抽象的理論中融合了我們這時代的科學前所未有的發展要素。」

標題超立方體指的是超正方體或是四維超方體的概念;它是一種多維度的幾何圖形,基督漂浮在此之上。幾個巨大的立方體構成了十字架。基督的頭上少了驚奇冠冕,身上沒有被釘子貫穿的痕跡,他看似身強體壯,一點也沒有受過折磨的樣子。畫中呈現的是「宇宙」給達利的靈感。

卡拉像是一位虔誠的女信徒,見證了基督的精神克服肉體的苦難。達利超現實主義作品中表現夢境的許多元素,都出現在這幅畫中:騰空的形體、一望無際乾燥的景色、西洋棋的棋盤。

 

「膨脹」《50種魔術繪畫秘訣》1947年 墨水,鉛筆和紙 

《五十種魔術繪畫秘訣》是達利1940年至1948年間長期旅居紐約時的創作結晶,是一本繪畫理論著作,內容包含作者的生平佚事,並節錄了他與別人的對話。

這本著作裡有許多傳統派偉大傑作的彩圖及古典建築全景圖。達利在書中還添加了素描作品,並為自己傾向古典學派的理論來辯駁。

「膨脹」是《五十種魔術繪畫秘訣》書中的一幅插畫。該章節的標題是「畫家翹鬍子的秘密」。

*達利與他的翹鬍鬚,應該是藝術史上最富辨識度的畫面,它也引發了不同猜測與聯想。有人說,這是因為,達利向西班牙黃金時代畫家 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 致敬而留的鬍子;但,達利卻在一次電視節目訪談中說到,「這是非常簡單的匈牙利小鬍子,是我性格中最嚴肅的部分。作家普魯斯特先生也會用同樣的潤髮油,塗在這樣的小鬍子上。」

1940~1948,因為戰爭的關係,達利帶著妻子前往美國。在這幾年裡,達利對科學上的新發現以及核彈所產生的效應相當感興趣,這促使他在 1940 年後期的創作開始進入「核神祕主義」(mystical–nuclear)

《無題。馬術分子物體》(Molecular Equestrian Figure)1952 這是在核神祕主義之後所產出的畫作。達利身為藝術家,卻對科學、數學相當熱衷,充滿實驗精神,常會將獲取的新知,運用在自己的畫作裡,作為靈感的來源;從 1950 年開始,圓球狀的分子開始進入達利的創作和他的哲學思維中,達利從此再也離不開它們。

  

在這幅素描作品中,畫家以簡單的架構,運用球體的排列,勾勒出馬和騎士的形象。一位披著藍色斗篷的騎士,騎在一匹前腳高高舉起的馬背上。儘管畫是靜止的,但因為斗篷的線條和幾條平行的橫線,讓我們感覺到這是一幅動態的作品。

五、偉大的影響者:維梅爾和維拉斯奎茲,這個區塊展出他對這兩位大師致敬的作品。

 

 

達利這幅《編織女》,畫面被切割成許多弧形,他把這些弧形與犀牛角聯想在一起,用嚴格精確的對數曲線,以偏執狂批判法的方式,重新詮釋了藝術大師維梅爾的原創。

*荷蘭畫家梅爾的原創作品:

 

達利說:「關於古典藝術,我崇拜三個老畫師:維拉斯奎茲、拉斐爾和維梅爾」。

達利「無題:繼維拉斯奎茲 《 侍女圖 》」(Untitled After Las Meninas by Velazquez )1960

達利「無題。依據維拉斯奎茲的《奧地利公主瑪格麗特》置身艾斯科利亞皇陵廣場」1982

達利和維拉斯奎茲的《侍女圖》,兩幅畫最大的差別在於尺寸大小,如果與收藏在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Museo del Prada) 裡的原創經典作品-長320.5公分、寬281.5公分相比較,那麼達利的創作可以算是一幅袖珍版的畫。

 

  

17世紀西班牙藝術巨匠維拉斯奎茲《侍女圖》原創如下:

  

  

*達利向大師致敬《編織女》與《侍女圖》,如果想透徹了解畫作原委,詳細內容請參考我整理的另一篇「達利臨摹編織女與侍女圖」。

六、視覺的錯覺

達利從小就對視覺產生的效果情有獨鍾,因此這被解讀為他對雙重影像或看不見的影像特別感到興趣。一張圖在不改變任何元素的情況下,無論他是成形或分割的元素,都可能因為個人潛意識的直覺反應,讓作品在我們眼中形成和藝術家眼中截然不同的型態。因此,每一件作品都能擁有多重詮釋,而每一種詮釋都是有其道理的。所以觀看者在作品前被刺激時,就會反問:「我看到什麼?他代表什麼?是什麼意思?」

《馬、數字與釘子的雙重影像 》1960

在這幅畫作中,達利持續琢磨看不見的影像:一片由綠色和藍色矩形構成的透視法,勾勒出一匹馬。釘子是金色的,很容易辨識。 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觀看出金屬特有的光澤,數字的立體化,透過光影交錯產生的四度立體空間,具有一種魔幻性。

  

 下面放大(勾勒)版就可以看到馬頭喔

無題。立體貓頭鷹 1970 

 

《DNA的結構:立體作品》1973

達利對遺傳學、DNA的結構及光學影像相當有興趣,並以光學影像來塑造3D空間。《DNA的結構:立體作品》是由兩幅作品組成:看似沒有兩樣,但色調不同,而且在形體上和透視的角度上都有細微的差異。兩者透過鏡子遊戲,可創造出3D的視覺效果。(運用鏡子裝置來觀察DNA,先看左邊作品,再看右邊作品,最後看向三角鏡的中間,綠色DNA立體影像就會出現。)

  

 《尋找第四度空間》1979

在這幅畫中,達利除了引用文藝復興時期的創作題材-看到局部拉斐爾《雅典學院》(Scuola di Atena)的影象;也充斥了個人的標誌性元素,例如柏樹、裹著白袍的人物,另外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一對幾何圖形的東西,兩個緊鄰著的十二面體;還有他最知名的「軟鐘」,既描繪幻境,更以「軟鐘」表達時空的扭曲。以上這些元素組成了《尋找第四度空間》。達利完成畫作時已高齡75歲,他在畫中反思時光流逝、死亡與靈魂不滅的意義。

 

  

  

  

附件補充:拉斐爾《雅典學院》畫作

   

無題。依據普拉克里特列斯的《克尼多斯的阿芙蘿黛蒂》創作 1981年 油畫

阿芙蘿黛蒂(希臘語:Αφροδίτη、拉丁語:Aphrodite)對應羅馬神話的「維納斯」。她是希臘神話中是代表愛情、美麗與性愛的女神。根據希臘神話,阿芙蘿黛蒂誕生於海洋的泡沫中,並從大貝殼裡走出來。

這是達利最懷舊時期的一件作品,他重新詮釋古代的雕刻作品,將阿芙蘿黛蒂的顏面濃縮為一個臉部的金字塔。達利用錄音帶傳達其創作意圖,用裂縫代表崩壞與死亡的威脅。一對翅膀從柏樹和裂縫中岔出,意味著極度渴望再次展翅高飛,重獲生命。達利強調人物球體形狀的下巴,他以此造型和畫中人物的嘴唇為主題,作為自己代言香水品牌的設計。

這幅油畫標誌著他的創作邁向另一個新美學,以灰、白、綠色調為主,令人聯想到銅綠色。他的人生也走到了另一個階段:卡拉的死迫在眉睫,畫家的心理狀態反映了這個事實,他意識到時間逐漸地耗盡,眼前歲月所剩無幾。

 

「倒映畫裝置(Le Crane)」-透過圓柱鏡子反射欣賞畫作。

在畫作旁放置了金屬製的圓柱,透過圓柱裡的倒影,變成了另一幅作品。

   

卡拉凝視著地中海 1976年

 

這幅作品遠看會變成林肯的肖像,原作有252公分,主要使用了121個馬賽克磚構成。

 

 

  

在這個大塊馬賽克拼貼的藝術中,背對觀者的裸女是達利的妻子卡拉Gala,但遠遠地看,會發現這也是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肖像。

 

  

達利為卡拉設計的珠寶

 

達利畫展-但丁Dante《神曲》(Divina Commedia)繪圖區

 

   

但丁Dante《神曲》(Divina Commedia)

 

  《但丁像》桑德羅·波提切利作

但丁·阿利基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被譽為「中世紀最偉大的詩人」是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史詩《神曲》留名後世。(但丁與荷馬、莎士比亞、歌德並稱「四大詩聖」)。

但丁Dante《神曲》(Divina Commedia)

   

 

但丁年輕時曾從軍,亦曾任佛羅倫斯共和國的執政官之一,因參與教皇派(Guelphs, Guelfs)與反教皇派(Ghibellines,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政爭失勢,被判處終身流放,如果返鄉將會被處決,但丁在流亡異鄉,沒有任何藏書的情況下,寫了長篇詩歌《神曲》,記錄他進入地獄到達天堂的所見所聞,而在地獄裡一幕幕驚恐駭人的刑罰下,傳達的是但丁對惡的控訴與對善的讚美。

  

《神曲》整部作品分為三大篇章:《地獄》、《煉獄》、《天堂》,每一篇章33歌,加上序曲,共有100首。詩句是三行一段,連鎖押韻,各首長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結構勻稱而嚴謹。《神曲》內容從「惡」到「由惡向善」再到「善」,表達了人只有在經過迷茫和苦難之後才能達到美好的境界。

△這幅壁畫是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一部分。畫面中,但丁手持《神曲》,背景是地獄、7層煉獄、佛羅倫斯城,上方則是天堂。

 《神曲》是一部暗喻人類處境的作品,以義大利中部的托斯卡尼(Tuscany)方言撰寫,先由但丁最崇敬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 70-19 B.C.E.)引導,遊歷地獄(Inferno, Hell)和煉獄、淨界(Purgatorio, Purgatory),再由貝緹麗彩引領,遊歷天堂(Paradiso, Paradise)。

   

達利與《神曲》  的版畫展

1950年義大利政府委託達利為但丁700週年冥誕作畫,達利花費了十年時間完成了100幅插圖創作,無論是節奏、內容、內在精神上都保持了一致性。他將《神曲》三大篇章分別以不同風格呈現,《地獄篇》(Inferno) 是超現實而夢幻的;《煉獄篇》 (又稱《淨界》)(Purgatorio) 結合了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天堂篇》 (Paradiso)   則是以最傳統愉悅、近乎宗教式的審美觀呈現。

此後在木版畫家亞凱和塔里克的合作下,將這100幅插圖採用套色木版畫的方式進行複製,並且親自監督了整個複製過程。於1964年在巴黎完成了達利的《神曲》插圖木版畫,即此次展出這批版畫的製作。

但丁創作的《神曲》是將現實生活與冥界生活荒誕地混合在一起,而達利的作品「細節真實,組合荒謬」,達利遇見但丁或許是一場「遇知音」的碰撞。

  

達利繪製百幅但丁《神曲》,由紅色的《地獄》篇揭開序幕。現場《神曲》長廊設計,充滿了超現實的魔幻感。

但丁神曲《地獄篇》- 地獄是收集罪人的熔爐,越往下走,遇到的人罪惡越深重。他們多半罪不可赦,直到最後的審判來臨前,註定得接受永久的責罰。

《地獄》篇第一首詩「啟程」:詩人在生命旅程的半路上,偏離了正途,置身一片黑暗的森林」。

 

  △達利的《神曲》版畫展 地獄篇·序曲「啟程」

畫面中,達利以一身紅色衣裝代表但丁,遠處綠油油的應該是用以代表森林。正如《神曲》序曲中所描述的那樣,紅色衣裝的但丁此刻面對一片森林地。大大畫面中小小的身影,孤身一人、充滿了迷茫、恐懼的感受。

在《神曲》長篇詩篇中,作者但丁以第一人稱敘述自己35歲時誤入一座黑暗森林中迷途,並遭三頭猛獸攔住去路,分別是母狼(象徵貪婪)、獅子(象徵野心)和豹(象徵安逸),他在呼救時出現了古羅馬詩人維吉爾靈魂的帶領下脫困,維吉爾宣稱是神的旨意,要帶但丁進入地獄之門,於是展開穿越九圈地獄,進入淨界山(又稱煉獄)。

   

維吉爾,他是古羅馬詩人;是但丁的偶像,他伴遊地獄、淨界。維吉爾,是人類理性的象徵。在地獄之行看不到盡頭的路上,但丁猶疑、躊躇,時時產生一種「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在幹什麼」的恐慌。維吉爾則以導師的身分,安撫但丁情緒,提醒但丁「正道」,他告訴但丁,你將走一條更艱難的路⋯必須下降到地獄中心,最險惡的地方,認清罪的本質,再攀登淨界山⋯⋯淨界山上有七層,每一層都可以為你消掉一樣罪,所以到七層,攀登過後,你就能徹底放棄罪惡,經過巨大的努力之後,靈魂才能準備好接近上帝。

「維吉爾安慰但丁、  卡戎和通往冥河之路、靈薄獄」(依序由左至右)

充滿殘忍和暴力的《地獄》系列,達利多用黑色和紅色,描繪了原罪和放縱,暴力,充滿惡意的諸多內容。 地獄的結構,形似一個上寬下窄的漏斗,共9層,從上到下逐漸縮小,靈魂依照罪行輕重,分別囚禁在相對應的深度,越向下所控制的靈魂罪惡越深重,直到地心,

  

   

△達利的《神曲》版畫展 地獄篇,「地獄判官米諾斯、地獄三頭犬、吝嗇鬼和貪婪者」(依序由左至右)

地獄每一層都關押了許多靈魂,第一層是善良而沒有受洗的人,比如柏拉圖;第二層是耽於色慾的人;第三層是暴飲暴食之輩;第四層是浪費者和吝嗇鬼;第五層因憤怒而犯罪的人;第六層關押著異教徒;第七層是犯暴力罪和自殺的人;第八層是放高利貸的人、勾引婦女的諂媚者、買賣聖職的人;第九層是一個巨大的冰源,背信棄義的人被埋在冰裡。

    

「異教徒分裂者、復仇女神,憤怒暴躁的靈魂」(依序由左至右)

  

《地獄》篇「聖職買賣者的刑罰」1959-1963年

  

「拐杖」是達利鍾愛的形象。拐杖代表著死亡和復興以及世人的弱點,也代表了身體和靈魂的支撐和穩定。

 

△達利的《神曲》版畫展 地獄篇·第28歌。據說,穆罕默德被關押在第八層。達利用比較血腥的畫面將「穆罕默德的身體被撕裂、內臟裸露在外」呈現出來。令人感受到一種撕裂感的逼真。

 

△達利的《神曲》版畫展 地獄篇·第30歌作品,畫面中軟塌塌的感覺,令人瞬間聯想到達利最著名的油畫《記憶的持續》(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達利繪圖雖然呈現出一個個儘管充滿了恐怖的暴行以及扭曲的軀體,但畫面卻又充滿了光與色彩的地獄形象。可能是接下來會往煉獄走,即「由惡到善」。 

《煉獄篇》又稱「淨界」,是一座小土丘。如果說地獄是從上到下,那麼煉獄則是從下到上。煉獄簡單說就是懺悔,每消除一種罪過就會上升一層,直到山頂就可以升入光明的天堂。

藍色的背景牆恰好寓意著煉獄「承上啟下」,「由惡到善」的過渡。

     

洗刷罪惡的《煉獄》系列,達利用了粉紅和藍色。煉獄(又稱淨界)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對的地球另一面海中,靈魂在這裡懺悔滌罪,山分七層象徵著  人類7大罪過(傲慢、忌妒、憤怒、怠惰、貪財、貪食、貪色),分別在這裡修煉洗過,每上升一層就會消除一種罪過,直到山頂就可以升入天堂。在淨界山頂的地上樂園,維吉爾隱退,貝緹麗彩出現。

  

《煉獄》篇第一歌「墮落天使」1959-1963年 版畫

 

 △達利《神曲》煉獄篇·第一歌最有名的「抽屜」主題,是達利鍾愛的主題。畫面中,天使垂著頭,翅膀上有裂痕,身體似乎正在經受某種痛苦?它身上的抽屜被打開了,似乎在其中尋找著什麼?「抽屜」代表著秘密、記憶和未知,這幅煉獄篇里的畫面似乎寓意著一種自我審視罪行的方式,換句話說就是自我反思。

   

  

    

 

  

《神曲》第三篇章《天堂》,純淨白色的背景牆代表從「惡」、「由惡到善」到「善」的最後一步。維吉爾走到煉獄/淨界尾端,與但丁再見,此篇章中維吉爾隱退,由但丁單相思的心上人貝緹麗彩帶領他穿過天堂。

  

天堂篇- 為人類最終的獲救提供了美好的前景。貝緹麗彩責備但丁迷誤在罪惡的森林,希望他懺悔,並讓他觀看表示教堂種種腐敗的幻景,飲用忘川水,以遺忘過去的過失,獲取新生。天堂有如巨大圓形劇場從月球天至光明天,充滿耀眼的光芒,令人無法逼視。

  

在經過地獄、煉獄、天堂的一路上,但丁和所遇到的有名的靈魂交談,包括歷史上好的壞的許多著名人物,他將自己欽佩和厭惡的人物分別納入各個部位,將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羅倫斯人全打入地獄。有些詳細情況聖經中並沒有記載,是他自己發明的,但也符合邏輯。其中也包括許多他對神學問題的見解,系統地闡述了基督教對世界的看法。

美好和諧的《天堂》- 達利選取了藍色和金色,描繪了貝緹麗彩指引著但丁穿過九重天終於見到神。畫作的線條和顏色溫柔又淡雅,讓人領略天堂神聖的氛圍。 天堂分為九層,越往上的靈魂越高尚,直到越過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聖母和所有得救的靈魂所在,經聖母允許,就能一窺三位一體的上帝。 

但丁神曲 《天堂篇》插畫

《天堂篇》 最美麗的貝緹麗彩 [Le plus grande beauté de Béatrice]

 

據說但丁對貝緹麗彩屬於一見鍾情,對心上人的愛慕成了他創作《神曲》源源不斷的動力。

不過但丁和心上人的愛情故事結局不是很好,貝緹麗彩嫁給了別人,而且據說二十多歲就去世了。而但丁將自己對心上人的執著愛戀都抒發在作品中,所以時不時就看到「貝緹麗彩」的身影。貝緹彩是但丁的心上人,亦是但丁的「繆思」女神。

而對於達利來說,他也有自己的貝緹麗彩,那就是「卡拉Gala」。1929年,達利和卡拉相遇,但是當時卡拉是別人的妻子,而且比達利大10歲。經過不懈的努力,兩人衝破世俗的一切阻隔,最後伴隨彼此直至終老,結局看來會比但丁和貝緹麗彩的圓滿⋯⋯。

   

  

           

天堂篇《狂喜的但丁》 

《天堂篇》基督的出現  

但丁神曲《天堂篇》 光彩煥發的貝緹麗彩[La Splendeur de Béatrice] 抽象又唯美,描述貝緹麗彩在天堂的模樣。 

 

 

   

 

△達利的《神曲》版畫展 天堂篇

但丁見到上帝後,上帝的形象如電光一閃,迅即消失,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達利的《神曲》版畫藝術也就此落幕⋯⋯

綜觀但丁的旅行,是一場史詩級的旅行,因為他體驗了虛實界線(肉身旅行-在整個歷程中碰到的人事物,都是穿越時空的),他跨越了三境-地獄、煉獄、天堂;他直面了善惡兩極(天神與撒旦);足跡遍及全宇宙(在內地行見到撒旦/外太空見到上帝) 。(引自楊馥如教授說法)

達利花了兩年時間,運用了不同技法,主要是將水彩、水粉、墨水及赭紅色粉筆圖繪於紙上,最後完成了這100幅插畫。達利為了呼應詩人在語言上的創新,在繪畫中加入了渲染法(sangrado),這是一種新穎、即興的水彩畫創作手法,富有原創性。顏色淡雅,構圖、線條看起來簡單,但同時非常考驗創作者的操作技巧。彩圖在巴黎最好的印刷廠印製下,藉由木刻版畫的浮雕照相製版技術完整重現,同時也忠實地再現了原屬於水彩繪畫技巧中的透明感。

達利為限量版的《神曲》畫的插圖,顯示出西班牙藝術家的繪畫如何與義大利詩人的曠世巨作完美地結合;它是藝術傑作的一個里程碑,也不間斷、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揭露人類複雜的存在問題。(茱麗葉·墨菲)

篇章結尾帶大家神遊「義大利但丁故居」,(感謝好友蘭新提供的實景拍攝)

   

  

  

  

  

  

  

  

  

   

*感謝蘭新提供照片,並多次為我逐字逐句校稿、汶芳指正藝術專有名詞的解說,以及怡芳、學渡督勵我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祖馨還傳了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演奏曲子(這是薩爾瓦多·達利在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刻聽的樂曲),有太多的感謝⋯⋯

對於藝術,我完全不是專業,也不懂畫作,但願意保持學習的心態認真研讀,整理出心得分享,幫助更多不了解畫作的人(包括我自己),都能慢慢培養鑒賞的能力。這篇文章介紹的過於冗長,感謝所有觀看文章的朋友們,更感謝包容我一些未必完善的想法。

從台北市立圖書館借了非常多的藝術書籍,還參考了《時藝多媒體》的資料,不為圖利,純以個人的學習分享,抱持感恩的心態,希望大家都能進一步認識這位超現實主義瘋狂的藝術大師-達利。

 

華格納的曲子是薩爾瓦多達利在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刻聽的曲子。一起來欣賞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