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跟著中德旅行社去嘉義走走(下)

 

  

  

Day 2 :阿里山鐵道車庫園區— 北門驛 — 嘉義檜意森活村 —大林拾粹院—返家

    

阿里山鐵道車庫園區 -日治時期舊名「北門修理工廠」,主要工作為建造修訂阿里山鐵路各式機車、客車、貨車,迄今已將近百年歷史。車庫園區展示著具有歷史意義的蒸汽和柴油火車頭,運貨和載客的車廂以及調轉火車頭變換方向的圓形轉車台等鐵道設施,這裡就像一個大型火車戶外展覽館,是鐵道迷們必定造訪的景點。(週六~週日上午9:00及下午14:00有定時導覽,鐵道車庫是個免費的親子園區)。

 

   

 

   

園區展示:13號黑頭仔火車頭-1910年製造,1977年退役,主要是運送木材和山地居民;紅頭仔則是柴油貨車-1976年製造,1989年退役,主要是牽引客車和貨車。

 

鐵道車庫園區標示:火車頭上編號「1」字開頭的都是屬於18噸級,昔日主跑嘉義至竹崎的「平地線」;「2」字開頭的都是屬於牽引力比較大的28噸級,過去是跑山區「林場線」   。

        

報廢火車車輪搭配木板做成了園區的休憩座椅,左下圖是小火車車廂改裝的洗手間。

阿里山林業時期少數珍貴的退休車輛,停在車庫內保存,此區禁止進入。

車庫園區空氣清新,綠意盎然,伴著徐徐涼風,悠閑漫步在鐵道之間,偶爾會遇上保養的火車頭自平交道遠方緩緩交錯移動,欣賞舊時火車頭的瞬間,許多兒時記憶也跟著鮮活起來了。

 

嘉義鐵道車庫園區附近有一連串的景點,檜意森活村、北門驛、都可以一起順遊。(檜意森活村前次剛造訪過了)。

嘉義市東區景點:百年木造老車站 - 北門驛,踏入阿里山的第一步。進入北門驛,還可以看見內部仍維持當時日式原木的裝潢。

 

北門驛   最早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車站,興建於西元1908年(明治41年),建材取自阿里山的紅檜,是傳統的木造建築。在未銜接縱貫鐵路嘉義車站之前,這裡是阿里山森林蒸汽小火車的起點,也是阿里山鐵路貨運集散地,鐵路沿線的民生物資都由此運上山,地位相當重要。日本人稱車站為「驛」,因此這座木造房屋就稱之為「北門驛」。

西元1912年(大正元年)阿里山森林鐵道全線通車,北門驛也正式營運,所帶來的客貨量相當龐大,進而帶動了整個地區的蓬勃發展。當時因林務管理、鐵路機械維修以及製材需要,從北門驛延伸的廣大腹地設了營林所、北門修理工廠、嘉義製材場、大如湖泊的貯木池等,林業與鐵道繁榮了嘉義,北門驛一帶曾經是全臺灣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場。

北門驛舊車站雖於西元1974年(民國63年)3月因新車站的興建,而失去了功能,但其樸實的外貌及設施,展現了日據初期移植文化特質及在嘉義木業興衰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目前已是嘉義市的市定古蹟。  

  

 

漫步北門驛,26號的路燈標誌到處可見,顯示26號蒸汽火車頭曾經的風光(1912年出廠的26號蒸汽火車頭曾肩負阿里山森林鐵道運輸的重任,SL-26於1914年服役,1976年退役,1999年曾風光復駛);廣場前的石墩上北門驛鐵道的設計圖樣十分特別;車站前方右側又見到了「KANO」嘉義農林棒球隊打進甲子園榮耀的版示。

  

車站內提供許多旅遊和森林鐵道相關的活動資訊,檜木打造的售票口至今仍維持營運辦公,販售車票。沿著牆面設立的檜木座椅,四面木窗,上面還掛著三幅畫,雖然有些陳舊,但整個候車室卻也多了些藝術氣息。從木窗向外望去,軌道上還停留著運載貨物的紅色車廂與木板車。

  

搭乘阿里山森林鐵路也趕上了時髦,可以使用五倍券的加碼活動。森林鐵路班次列車不多,每天只各往返一班次(嘉義- 奮起湖),平、假日發車時間不同。

傳統日式造型的車站建造於1910~1912年間。湖水綠色的候車亭,老時鐘與檜木坐椅,在懷舊復古的氛圍中,很像老電影中的場景,靜謐中恍如時空穿越,返回古早前的記憶⋯⋯

車站整體建築以紅檜木作為主要建材,民國87年,北門車站曾遭祝融之災,燒毀了車站百分之四十的面積,舊車站原本是乳黃色的,重修後建材仍使用紅檜,漆上了湖水綠色,以符合森林鐵道的精神,展現出一種古樸典雅的氛圍。 

 

   

廣場上蒼勁蓊鬱的老榕樹,見證了森林鐵路百年來的興衰歲月。

火車造型的生態藝術牆 - 以三種不同材質的石塊搭建而成,展現搭乘森林小火車能夠欣賞到的熱、暖、溫三帶林相變化,這裡也是拍照的好景點。

 

  

阿里山森鐵路與日本黑部峽谷鐵道結盟紀念碑 - 早年為了黑部水壩修築而開闢的黑部峽谷鐵道,與阿里山森鐵一樣是762mm窄軌鐵路道,兩條由產業轉為觀光用途的鐵道,2013年締結為姊妹鐵路,在北門驛特別設立了結盟紀念碑。   

      

  

   

北門驛正前方即是網路熱門IG打卡景點:沉睡森林

插畫家莊信棠以沉睡森林主題打造了童話繪本風的公園:白熊、粉紅象、狐狸、貓頭鷹、企鵝、松鼠等一系列可愛動物造型,結合了繽紛色彩的森林公園,動物們都安靜的沉睡著,這裡是一個超療癒的親子景點。

   

入口的櫻花鐵拱門,除了歡迎大家進入森林之外,並呼應北門驛為阿里山入口的意象;鐵門上方環繞著美麗的櫻花花瓣,同步呈現嘉義傳統交趾陶特有釉色的工藝之美。

   

  

  

  

  

  

嘉義知名插畫家莊信棠鑒於現代人壓力太大,工作多、睡眠少的靈感來源,以「沉睡森林」為主題,結合了嘉義傳統工藝交趾陶的媒材,並利用公園既有的樹木、防空洞、路燈等元素,創作了各種沉睡的動物隱身其中,以表現森林帶給人的寧靜安詳,藉此傳達讓人放鬆的魔力。

可愛的Q版動物在森林各個角落悄悄地睡著:糖果屋裡的小北極熊正打著瞌睡;打著領帶,頭戴小禮帽的企鵝沉沉入睡著;可愛的石虎低頭陷入了昏睡;有人說貓頭鷹警惕性很高,睡覺時閉一隻眼睛,睜一隻眼,時時在巡視自己的領土,迷惑它陸地上的敵手;藏在防空洞裡的小狐狸也睡著了,小森林散發著安詳靜謐的氛圍,有種神奇迷人的魅力。

 

     

順著鋪磚步道前行,過了馬路就是檜意森活村 - 全台灣最大的日式建築群,漫步在木構建築街區,極其悠閑愜意。(前篇「台南古城二日遊」已介紹過這個景點)

    

中德旅行社的兩部「變形金剛」遊覽車在嘉義森活村前碰頭了,特地為他們拍照留念。接著前往嘉義市政府補助的新北平餐廳享用午餐,菜色豐盛,知名的啤酒鴨很好吃,有市政府的補助果然不一樣!

  

  

餐後,有遊客上車後大喊保溫杯遺失,頂著大太陽,領隊阿凱多趟來回奔波尋找的樣貌,讓我忍不住順手拍下,好盡責的領隊!(保溫杯最後在遊客自己的背包裡找到)。

 

嘉義拾粹院文創藝術鯖魚主題館- 位於嘉義大林台糖生技園區對面。

  

  

  

大林拾粹院位於台糖生技園區,園區最吸引人的就是戶外3D彩繪的四層貨櫃,彩繪主題分別為:人魚傳說、璀璨鯨奇,還有9公尺的高大金剛阿旺。 拾粹院的文創藝術是由華人首位3D立體噴畫藝術家圖龍老師(蘇家賢)創作,他運用顏色變化、物體變形等透視手法將平面圖像化為3D立體呈現,因為好拍免門票,每到假日總是吸引大批人潮,成為打卡的熱門景點。

拾粹院其實是一座鯖魚主題的觀光工廠,由台糖生技與宜蘭蘇澳漁會、祝大漁物產文創館共同合作成立的藝術園區。入口處阿旺吉祥物手拿台糖生技研發的鯖魚產品,進入館內導覽人員會帶領並介紹有關鯖魚的知識與食品。

 

魚龍捲AR互動影象

展館內設置了鯖魚迴游於深藍色浩瀚海洋中的AR互動影像,呈現鯖魚「魚龍捲」的影片,當人們靠近螢幕要觸摸鯖魚時,海中魚群則彷彿感受到鯊魚威脅,畫面瞬間變化,出現鯊魚迎面迅疾猛撞過來,配上音響效果,讓人極度震撼。

 

鯖魚是小型魚種,當魚群遇到危險時,小魚兒會把自己捲成像魚龍捲般的狀態。

     

鯖魚,俗稱花飛、青花魚。台灣主要有兩種鯖魚(白腹鯖、花腹鯖),繁殖季節為上半年,一年四季均可以網撈捕獲,以12~1月的油脂含量最高、品質最佳。

  

拾粹院主要是販賣台糖生技出產的「鯖魚」相關製品,如:鯖粹精、鯖魚罐頭、鯖沙魚油等。 導覽人員詳細介紹從鯖魚身上提煉九種營養素,讓老人家、小孩、工作壓大力的人,快速補充人體的各式保健品。 

園區不大,福利社裡販賣鯖魚的各項相關產品及保養品和咖啡。

      

 

   

  

拾之精華 園區改造 兼具文創觀光

大林拾粹院,原為台糖生技廠的遊客中心。經過畫家圖龍巧手改造,藉著一些故事傳說的元素,用繪畫來表現3D,進一步和作品產生互動,使它變成具有邏輯性,又具立體感,讓人有如身歷其境般的有趣。美不勝收的彩繪圖像,讓拾粹院成了遊客爭相參訪的景點。

    

  

蠶絲公主繪製得極為精緻細膩,與黑色粗暴的大型金剛對比,形成強烈的衝突美感。

3D彩繪豐富元素的靈感來源

彩繪藝術家圖龍提到作品的靈感發想:早年宜蘭繪了海底隧道、鯖魚魚龍捲,接著高雄詩舒曼蠶絲文化園區彩繪時空之城拯救蠶絲公主,苗栗三義畫了天梯步道,一路來到第四個景點-大林拾粹院,其實是ㄧ連串故事的延伸,蠶絲公主被大金剛阿旺帶到了大林。整個大型彩繪不只有海洋,還有花卉,女神,各種繽紛複雜的元素連結在一起,畫家稱它為「璀璨驚奇」。

 

海底皇宮有國王寶座,堆滿金銀首飾的寶盒,美人魚、海豚、鯊魚穿梭在藍色的海洋中,悠遊自在。海底世界裡還出現了潛水艇,時空交錯的奇幻視覺,恍如穿梭在電影中的異世界一般。

  

畫家兼顧了傳說故事的銜接、顏色的協調,從海底世界連結到陸地,以3D藝術增添了金剛、大象、老虎等各種動物,震撼的場景,逼真的情境,使人彷彿置身其中,這樣的創作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生命力。

      

這是我第ㄧ次近距離接觸3D大型貨櫃藝術,可以想見畫家當初冒險登上鷹架,近距離面對9公尺高的金剛畫板,應該完全無法摸索眼前正在繪製圖像的哪個部位,越大幅的畫難度越高,藝術家必須打破空間框架的認知,經過精妙的構思與細膩的刻劃,才能明確掌握光影的折射、顏色的協調與角度的挪移,創作出眼前所見魔幻卻寫實的立體效果。我非常佩服圖龍老師深厚的功力,特別上網去Google畫家的資料。

*本名蘇家賢的3D立體噴畫大師-「圖龍」從小就喜歡畫畫,他做過綜藝節目的美工設計,也曾在百貨公司擺攤做紙黏土圓形公仔的立體雕塑教學,由於長期研究模型雕塑,從立體雕塑中奠定了3D創作所需要的能量。2010年國際3D立體繪畫大師Kurt Wenner受邀到高雄進行現場創作,看到自己崇拜的藝術大師,更激起了他決心要以東方文化、台灣的人文藝術主題,讓國際看到台灣創作者的實力。

圖龍老師提及自己曾一度破產,流浪街頭賣畫,是一位肢障老翁鼓勵他振作,才有今天的圖龍。回想十五年前,承包廠商的藝術創作,不但沒賺到錢,反而破產流浪到高雄火車站附近擺攤賣素描。當時一張素描賣一百元也乏人問津,落魄時嘗盡人間冷暖,但當時有位手部殘障的老翁常來買畫,老翁說以前也喜歡畫畫。後來才發現老翁其實只是在街頭賣口香糖的攤販,讓他非常感動。

經過30多年無間斷的創作,從實物的立體雕塑,轉到平面的30藝術創作噴繪,他陸續完成高雄駁二「車站」、台北捷運、周杰倫電影「天台」、桃園機場3D巨型創作等邀約,作品並被收錄於國小美術教科書及國美館典藏,成為兩岸三地、華人圈裡著名的3D立體噴畫藝術家。蘇老師說,自己有很強的熱血使命感,他不相信外國月亮比較圓,他要畫出台灣之美,用作品贏得全球對台灣的重視!(資料部分取自皇鼎文創)。

最後介紹嘉義行的帥哥領隊阿凱 - 師大研究所,留學英國倫敦,上知水利發電,下通文史地理,行程中幾乎敘述了半部的台灣近代史,認真負責很有耐性,很少有人讓我這麼服氣過,他是一位既專業又充滿熱誠的領隊!

        

「去嘉義走走」是一趟兼具視覺感官、增長文史藝術的知性之旅,很開心參加這次的嘉義行,讓我深度體驗了台灣人文的富麗之美。

謝謝阿翔、阿凱的親切服務,期待下次更精彩的旅遊再度相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