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巡》(荷蘭語,De Nachtwacht);英語:The Night Watch)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的著名畫作。

人生不可不知的世界名畫《夜巡》- 描繪的是阿姆斯特丹市民衛隊成員的集體肖像畫。畫家林布蘭打破群體肖像畫的傳統,屏除一字排開的靜態布局,採以錯落有致的人物分布、搭配生動的肢體語言,並藉由如劇場燈光的明暗層次,營造動態的效果,彷彿打造了一齣正在上映的舞台劇。當你站在畫前,視線會不由自主地在每個隊員身上來回切換,感覺每個人都在動,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2014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與荷蘭國立博物館館長 Wim Pijbes 在《夜巡》前合影
有人將《夜巡》、《蒙娜麗莎》、《宮娥》並稱世界三大名畫,荷蘭人更視《夜巡》為國寶,從不外借。每年全球有超過250萬人前來觀賞《夜巡》,連美國總統歐巴馬到荷蘭訪問時,也像粉絲一般特地與畫作合影留念。
畫作名稱
《夜巡》(Night Watching) 最初並沒有名字,這個名稱是約1800年才出現的。畫中場景本來描繪的是日間慶典活動,這是由於被後人塗上過厚的保護光油層,加上超過一個半世紀的時間侵蝕和空氣污染,以致日漸晦暗,就像一幅夜景圖。經過1947、1980、2019年先後整修此畫,把過厚的光油層除去,這樣才證實它所描繪的確實是白天情景。
《夜巡》是一幅寫實畫,寫實風格在任何時代都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無論當代藝術發展到什麼樣超乎奇想的地步,寫實作品都還是大眾欣賞的主流。林布蘭這位17世紀荷蘭巴洛克光與影極致表現的寫實大師,100多年來一直是寫實主義系統最崇高的標準,屹立不搖!
林布蘭的父親是相當成功的麵粉廠主人,據說他童年和父親在磨坊工作,從高聳風車上的小窗子灑下的陽光,在風車轉動的葉片間歇遮蓋下,身旁的老鼠籠在一明一滅的光影中,呈現了不可思議的美麗顏色變化,從此,他展開了畢生對光與影戲劇性的追逐。
林布蘭對繪畫非常狂熱,彷彿繪畫才是他終身的伴侶,他可以連續幾個星期穿著同一件衣服吃飯、睡覺、作畫。即使妻子臨終前,若不是醫生警告,恐怕還在埋首創作,不曾意識到家中即將降臨的重大改變。他的好友醫生曾說:「這種男人無論與誰簽了結婚合約,發誓終身疼愛妻子,一定是謊言。因為他早已把誓言給了繪畫。」他的朋友用這種說法,來形容林布蘭對繪畫的狂熱。
《夜巡》創作背景
十七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荷蘭的貿易、科技、軍事、藝術都已擁有引領世界的成就,其海外的拓殖勢力甚至遠及台灣。
十七世紀中葉,荷蘭民兵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在荷蘭獨立戰爭期間 (1566~1648),以武力捍衛新教徒城市,對抗西班牙的迫害;之後隨著戰爭進入尾聲,民兵衛隊不再用於軍事目的,偶爾協助市政官員維護治安,大多數時間他們只是穿著戎裝,到處耀武揚威而已。
17世紀的荷蘭流行「群體肖像畫」,當時荷蘭沒有所謂的君主專制,沒有王公貴族明顯的階級地位,市民才是社會的中心。因此同業公會、自衛團等不同組織的成員,就被當作肖像畫裡的主角。「集體肖像畫」就是在這種社會狀況下形成的繪畫方式。
《夜巡》原名《弗蘭斯·班寧·柯克隊長手下的第二區民兵隊》(Militia Company of District II 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ain Frans Banninck Cocq)。1639年阿姆斯特丹火繩槍手公會的柯克中隊(Kloveniersdoelen)為了裝飾工會總部的新集會所,請託林布蘭為其連隊繪製一幅群像畫。在這個支隊(Kloveniersdoelen)中,成員主要是紡織商人,18名出資者欲藉畫作炫耀保安連隊英武出巡的景像,每個人都期待自己形象得到醒目的展現。
《夜巡》被認為是林布蘭最富有野心的作品,也是一幅革新的畫作,他把傳統的荷蘭群像繪畫改變為耀眼的光線、色彩和動態。林布蘭開創了藝術史的先例:他受託描繪一幅群像,卻畫了一個歷史場景,講述了一個故事。他擺脫了呆板和程式化的局限,讓畫面看起來鮮活而動人。他被要求畫人,卻沒有美化他們,而是描繪了他們本來的樣子。他沒有遵循藝術的規則,也正因如此,林布蘭推動了未來藝術的發展。
林布蘭與同時代畫家不同,他著重捕捉光線和陰影的繪畫技術,讓人物栩栩如生。他表現的並非是人物的美貌或財富,而是經過深刻洞察後的人性與內在心理。

畫作細部解析
夜巡畫作裡每位人物都有動作,有縱深的動態構圖和身臨其境的聲效完美融合,定格了荷蘭黃金時代的一個永恆瞬間。畫中人物與真人大小相近,明暗對比強烈,班寧·柯克隊長(Banninck Cocq)隊長很明亮,身旁的中尉和神秘少女也是。
在上尉身後正在發生著危險的一幕,上尉右手邊有一頂用橡樹樹葉僞裝起來的頭盔,戴著頭盔的衛兵,這麼擺弄著火槍口,雖然你看不到他的臉, 但是他的槍管就在中尉的帽子後面。砰!火繩槍走火了,槍口的火焰好像燒到了中尉的帽子,帽子上白色羽毛一團瀰漫的煙霧,這名火槍手似乎闖禍了!
夜巡畫作中的隱喻
畫面戴著一頂貝雷帽,在熱鬧的人群中只露出一隻眼睛的神秘人物,很可能是林布蘭本人。(在群像中畫出自己,林布蘭也許在向把自己畫進雅典學院的拉斐爾致敬。這種畫法也給後來西班牙的委拉斯凱茲和戈雅,荷蘭范艾克提供了靈感。 )
《夜巡》的構圖與色調
藝術家通過畫面上長矛、步槍和旗幟的佈局,營造出V字狀的「視覺線」,將觀者的目光自然引向畫面中的聚光點 - 隊長與中尉。畫家運用大面積的黑色背景與打在人物面部的高光形成了戲劇般的鮮明對比,呈現的效果就像巡邏場景被林布蘭用畫筆瞬間定格。
畫中人物,始終籠罩在一層迷離而神聖的光輝中,無論是金髮璀璨的小姑娘,和畫中人物大部分的衣著背景都鋪了一層黃色柔光。這也是林布蘭的慣用技法 - 透明厚塗,先用灰白色以厚塗法畫出畫面整體的素描效果,再用透明油彩一層又一層地敷上,光的調子柔和而溫暖,呈現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氣氛,似乎人物就處在周圍朦朧的空氣感之中,無怪乎藝術史家推崇林布蘭所展現的光線為一種「聖光」。
《夜巡》是巔峰之作,也是藝術家潦倒的關鍵。
1642年,對林布蘭來說是個重大的轉折。在他完成《夜巡》這幅群體肖像畫後,他的繪畫事業攀上人生巔峰。在聲名大噪的同時,卻也有部分委託人認為這幅畫的表現不如預期心生不滿,出同樣的錢每個人形象的清楚程度卻有不同:有人半身;有人全身;有人處在畫面的陰暗角落,隊員們深感受辱,憤而告上法庭;不僅如此,他們還煽動市民不擇手段攻擊林布蘭,最後原本5250荷蘭盾的酬金(約63萬美元的高報酬),被判決削減為1600荷蘭盾。
1642年,《夜巡》使他生意和訂單一落千丈,雇主和學生不再上門;1642年,他二十九歲的妻子薩斯基亞因罹患肺結核而離世,留下不滿周歲的兒子,從此幸福生活宣告終結。曾經是荷蘭最負盛名的畫家,落得負債累累,拍賣財產的下場。不過,林布蘭因為不再迎合富人而作,毅然脫離荷蘭藝術主流,一心追求光的生命而不斷攀登藝術的高峰。
1669年離開人世時,身邊只有一本《聖經》,他在孤寂與被遺忘中與世長辭,令人不勝唏噓。
林布蘭·哈爾曼松·范·萊因(又譯倫勃朗,林布蘭特。荷蘭語: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歐洲巴洛克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主要人物。他的畫運用強烈對比的光影,營造出戲劇效果,為傳統肖像畫注入更深刻的情感表現。
林布蘭傳世的作品中,約有十分之一為其自畫像,包括油畫、蝕刻版畫與素描(自畫像大約一百多張)。他顯然是以一種嚴謹而專注的心情,細膩地凝視著自己的臉相,在時空與光線中的每一種變化。年輕時的桀驁不馴,中壯年的意氣風發,破產後的垂暮滄桑,在橫貫四十多年的自畫像裡,林布蘭忠實地記錄了自己的個性、品味和心性的轉變。
畫家從年輕到垂暮的鏡中歲月
*欣賞建議: 林布蘭的畫雖然令人激賞,但是為什麼每幅畫都是如此陰鬱?這是因為他將畫面周圍變暗,讓主題猶如位在聚光燈之下,如此一來畫面重點就會變得非常醒目。這種技法稱為「明暗法」,是巴洛克藝術的典型畫法之一。
*「巴洛克」風格的三個要點:奢華爆棚、複雜爆棚、戲劇性爆棚,將觀賞的人帶進畫中的世界。在巴洛克時期之前,繪畫的風格一直講究「端著的均衡」譬如達文西的《蒙娜麗莎》。
《夜巡》是一幅命運多舛的名畫,從問世379年以來,屢遭重創。
《夜巡》是ㄧ幅命運多舛的畫作,它本身就像受到了某種詛咒一樣。這幅油畫原本存放在阿姆斯特丹民兵總部,1715年遷移到阿姆斯特丹市政大廳時,因空間限制而遭裁剪,成為我們目前看到的版本。[多虧另一位荷蘭畫家傑里特.倫登斯(Gerrit Lundens ,1622-1686)在此之前臨摹的版本得以一窺畫作原本的樣貌,倫登斯Lundens的作品現在收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
雖然逃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但是近一百年來所遭受到的破壞,已有多次:這幅畫作曾在1911年、1975年兩次被人用利刃劃破;1990年又遭人以強酸液體破壞。目前有記錄的修復就多達 25 次,實際數目或許更多,因為並非每次處理都會留下記錄。
儘管有著最嚴密的安全保障,但這件具有重要意義的藝術作品,最終被證明是相當脆弱的。也許,這幅畫的標誌性地位,正是它屢受磨難的原因之一。
40多年前遭人嚴重破壞後,「夜巡」部分畫布開始出現白化現象。2019年7月,荷蘭國家博物館展開「夜巡修復行動」(Operation Night Watching),此次的修復過程預計將持續數年、項目耗資3百萬歐元,亦需要全球上百名專家的共同努力,《夜巡》將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公開修復工程。
這幅作品是林布蘭畫過尺寸最大的畫作(379.5 cm × 453.5 cm), 1715年搬到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展示時,為了符合牆面空間,四個邊都被裁切,其中以左邊被裁最多,而裁切下來的部分已經不知去向。1885年這幅畫搬到新的國家博物館,專門為它建了一個展廳,每年迎接全球超過250萬人前來朝聖。
三百年後,館方決定利用高科技掃描儀、X光和數位攝影,AI技術模擬林布蘭的畫風還原現場。荷蘭國立博物館館長塔克•蒂比斯(Taco Dibbits)表示,電腦畫出來的作品,或許永遠無法與真正的藝術作品一樣,但是相信這項技術可以用來重建遺失或破損的藝術品。( 附註: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目前「夜巡」掛在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榮譽廳,館方特別設計了7米見方的透明玻璃工作空間, 架起攝影鏡頭,網路直播修復進度,隨著荷蘭疫情趨緩解封,國家博物館也恢復接待遊客,入場人數限制在以往的五成,讓部分藝術迷親眼見證名畫還原的工程。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Rijksmuseum Amsterdam)「夜巡行動」修復現場
參考自荷蘭國立博物館「Experience the Night Watch」互動界面
威尼斯影展獲獎影片-「夜巡林布蘭」
2007年威尼斯影展競賽片夜巡(Night watching),是知名導演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為紀念荷蘭偉大畫家林布蘭400歲冥誕受邀拍攝。劇情陳述人性貪婪權欲的醜惡,對比民兵團表象英勇尊貴的地位,這是一部充滿懸疑、黑色嘲諷意味的傳記式電影。
據傳林布蘭在此畫中精心佈局了51個謎團,指控畫中人物涉嫌一樁謀殺案以及強迫青少女從事性交易,因此所有的光影、34位人物的姿態手勢、對比、細節、戲劇張力、構圖被認為是刻意安排的,為了向大眾披露主事者圖財謀權的真相。導演便以這個傳說為題,在電影裡延伸出這個殺機與懸疑密佈的劇本。
「夜巡」影片黑暗中的謎團與白晝的真相:諸如那位與民兵團毫不相干的黃衣女孩到底是畫家的妻子?是天使?是城市衛隊組織的「吉祥物」?她腰間掛著ㄧ隻倒懸的雞,下方有一把槍,也讓人費解?隱藏在她身後的,被大家忽略的「另一個女孩」又是誰?明明18位自衛隊員,卻呈現34人的群體肖像畫;隊伍參差不齊,隊員們漫射四方的眼神充斥著紛歧的意象,是否威脅著林布蘭的人身安全,實在啟人疑竇;而隱藏在畫中的林布蘭,黑暗中的眼神又有什麼涵意?⋯,導演想要大家張開雙眼,挖掘畫作中隱藏的歷史秘密、嘲弄與批判。
林布蘭光之饗宴與攝影技巧的關聯
林布蘭光(Rembrandt lighting)俗稱「三角光」。在這樣的佈光中,鼻子與臉頰的影子相連,更重要的是,陰影中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如今這個技法已經廣泛運用在人像攝影、電影與繪畫創作的領域中。
林布蘭的肖像畫與攝影最為貼切,他在作畫時會以主體的鼻子當作光與影之間的界限。透過這種技法,主體臉部的最遠側會是暗的。這種畫法會在主體眼睛正下方,呈現一個倒三角形的小亮區 。
林布蘭的魔術光影
「林布蘭光」(Rembrandt lighting),源自17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的肖像畫,是一種戲劇性佈光手法。當光線呈45° 從人臉的一側照向另一側,會在人像陰影面的眼睛下方,出現一個明顯的倒三角形亮部區域(俗稱三角形光斑),人物臉部明暗對比強烈,反差明顯,具有明顯的陰影,讓人物個性更加突出。如今這個技法已經廣泛運用在人像攝影、電影與繪畫創作的領域中。
林布蘭是一位某種意義上的先鋒畫家,他運用新的理念、技術獲得了一種新的視覺語言,380年後,依然鼓舞著我們不斷跨界、創新。
感謝好友蘭新提供荷蘭拍攝的《夜巡》照片
畫框掉下來的瞬間太震撼了! |【林布蘭】 荷蘭國立博物館為了吸引大家去觀展,在人來人往的商場做了一場快閃,COS了林布蘭的名畫《夜巡》,背景音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看完畫作的介紹,再欣賞荷蘭國立博物館的COS林布蘭「夜巡」快閃影片,相信觀看影片的你,會特別有心得。
附註:
本文參閱荷蘭國立博物館官網,《解謎世界名畫》 城邦文化;《大師自畫像》好讀;《西方美術史的15堂課》五南;《圖解藝術史》高談文化;《100藝術大師》明天國際;《西洋藝術便利貼》信實文化;《教你認識101位世界名畫家》尖端;《解謎世界名畫》La Vie出版、《衛報》、《藝術新聞》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