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時,居住在法國巴比松鄉間的畫家除米勒Millet 外,其中的佼佼者還有裘利恩·杜普荷Julien Dupre (1851-1910)。
裘利恩·杜普荷Julien Dupre (1851-1910),他的鄉間風俗畫被視為19世紀末呈現巴比松畫派的佼佼者。
杜普荷是巴比松派第二代的畫家,畫風與第一代的米勒有著些許不同。他有紮實的學院派寫實功力,筆下的鄉間風俗畫有明麗清亮,呈現些許詩意與浪漫,流露出優雅的氣質。
裘利恩·杜普荷Julien Dupre (1851-1910)《秋收》1881。這幅畫的主題是「豐收」。表現出農民與土地,動物與大地之間的情感。畫家偏好將勞動的人物置於前景,整車金黃色的麥草佔據了相當大的面積,特別的是無論觀者走到任何一個角度,畫中的馬車和馬彷彿都面對著你,讓人感覺好像真的可以走進畫面裡一樣。人物和馬匹在整車金黃麥草的襯托下,更突顯了與大自然融合的和諧感。
在構圖上,畫家先以金黃的色面鋪畫草堆,再用畫筆沾滿顏料點點上色描繪,最後呈現出厚厚堆疊又立體的金黃色的麥草,讓畫面有一種溫馨的氛圍,主題雖然是刻劃農事的辛苦,卻也歌頌了豐收的快樂及勞動的偉大。大自然在他的筆下呈現出無比的詩意和幾許浪漫。
《餵食時刻》1881。農閒之餘,年輕村婦與女兒在戶外吃麵包,成群的雞鴨聞香而至,她們愉快的餵食家禽,丟下麵包屑,雞鴨飛快的搶食。杜普荷化妝人物不多,但主題清晰,婦女和小孩餵雞的鄉間生活生動活潑,畫家平實的記錄了農民生活的日常。
據說杜普荷畫作中顏料的綠色跟一般人不太一樣,他用的綠是橄欖綠,有時根本連綠色的顏料都沒碰到,像是以透明黑、象牙黑加冥黃色,混合後也會成為綠色。
畫面中前面的幾隻雞鴨畫得非常仔細,而後面一群白白黑黑的雞鴨,其實只用了兩三筆簡單勾勒就完成,筆觸鮮明,把動物的動態描繪出來,即使再遠的地方,也毫不隨意。描繪著雞鴨搶食麵包屑,整個畫面洋溢著溫馨更顯露出逗趣的一面。
這幅畫曾被梵谷的弟弟西奧Theo 經手售出給美國一位收藏家,因此上個世紀末關鍵大展「向西奧致敬」,荷蘭梵谷美術館特別商請台灣奇美博物館把這幅畫借回歐洲展出,得到很大的回響。
杜普荷寫實功力佳,感染力強,和其他巴比松畫派較為不同之處,就是他的畫作顏色明亮,較不灰樸,而且筆下常不自覺地展現優雅氛圍,讓鄉間日常生活有一種清新、舒適的自在,看不見勞苦的調性。
杜普荷Dupre與萊爾米特Lhermitte
萊爾米特(1844-1925)是19世紀現實主義流派的領軍人物,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法國城市和農村的社會角色開始大變革的時期。整個國家正在迅速地現代化,城市也在加速實現工業化。文明、進步的北方和布滿農莊和農民的南方,形成涇渭分明的態勢,各大區之間幾乎沒有人口的流動。作為國際性大都會巴黎的居民,巴黎人開始把法國南部看成依舊保持原生態田園風情的樂途。
萊爾米特的繪畫題材多以法國農民生活為主,他的畫作有著濃郁而真實的田園生活氣息。
杜普荷Dupre與萊爾米特Lhermitte 的畫作都表現了農民生活,但是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繪畫視角:杜普荷筆下呈現無比的詩意和幾許浪漫,而萊爾米特則用寫實的手法,真實地表現農民勞動、生活的艱辛,兩人畫風也大相逕庭。
下ㄧ篇:米勒Millet與萊爾米特Lhermitte 的《拾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