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藝評家羅斯金形容透納:「莎士比亞向你們解釋了人性的真理,培根告訴了你們自然的法則,透納則給你們描述了自然的樣子。」透納能真實地掌握大自然的脈搏,創造出驚心動魄的戲劇張力,描繪出光線和大氣一瞬即逝的效果。
威廉·透納 William Turner 《雨、蒸汽和速度 - 西部大鐵路》(Rain,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 -1844)69歲時的作品。 如果說,泰納早期追求的是對「大海、太陽和火焰」的表現,那在他的晚期則開始對「光、風和速度」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感到興趣。這一幅描繪西部大鐵路的作品將這個主題發揮到了極致。
這幅畫中,泰晤士河高架橋上的火車在與霧濛濛中疾馳而來,火車的蒸汽與雨霧融為一體,造成迷濛的效果。火車的前方有一隻野兔在奔跑,象徵著速度,同時又做了一種機器與動物速度對比的幽默評價。
1840年,鐵路在英國的土地上縱橫交錯,這一切為外出旅行城市間的聯繫,為原本往來提供了嶄新的途徑,這或許是工業化最有力的象徵。 這幅作品表現了一種新的企圖,透納將古典的、近代的,自然風景和科學產物,共存在同一個畫面。斜斜劃過的鐵道,拉距觀看者的距離,火車在軌道上疾速奔馳,那滾動的蒸汽和斜飛的雨滴,襯托出火車的高速,幾乎要衝出畫面,由觀看者的身邊呼嘯而過。
火車周邊或許是被農田包圍著,畫的右側呈現了一個農夫的形象(綠色標記),畫面中間安排了一個奇怪的景致,在團團蒸汽中,右下角有隻兔子,似乎正竭盡全力的奔跑,兔子在自然界也是速度的象徵(紅色標記)
遠處的小船(藍色標記)在河中悠悠蕩漾,近處的火車正急速衝上前,觀者甚至可以感受到火車的轟鳴聲。河邊岸上的人們(白色標記)正向急駛的火車揮手。
畫的最左側是一座現代工業化的磚橋承載著一條鐵路,整個構圖呈現了英國古老農耕圖形與工業化的一個強烈對比。
畫作中心大氣、天空與雨水的色調變化萬千:金、藍、棕色的筆觸及顏色的厚塗,佔了畫面的四分之三,朦朧中模糊了所有堅固的形體、任何的具象,唯一衝出水霧而清晰可見的是火車黑色的鐵煙囪。畫家以精湛的畫技向我們傳達了大氣、雨水與速度,剩下的部分也消融成一片顔料⋯
畫家捕捉到了火車向我們急駛來的速度感,隨著它迎面駛來,滂沱大雨傾瀉在火車與橋上,使人幾乎可以感受到天氣的潮濕,聽到火車的轟鳴。而車廂是敞篷的,因此乘客的確會真切的感受這一切。
這幅描繪西部大鐵路的作品,算得上是透納集大成之作,他用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加上最擅長的動靜對比,將雨和蒸氣的朦朧、火車的速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透納是一個執著、瘋狂、勤奮的奇才,他的天賦絕對不只1%,然而他付出了99%,甚至更多的努力。他為了畫好驚濤駭浪,曾把自己綁在暴風雨中的船桅杆上。為了畫出火車的速度,他曾長時間把頭伸到飛馳的車廂外,來感受風馳電掣。(幸好當時飛機還沒有問世⋯)。
透納晚期的作品,形體不再是主角,他迷戀光、大自然和力量,他走在時代的前端,具有現代抽象派的味道。他的出現,將風景畫在歷史上的地位帶上了一個絕無僅有的高峰。 他晚年的表現手法甚至影響了幾百年後的現代藝術。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莫內Monet 赴倫敦避難,在美術館看到這幅《雨、蒸汽和速度 - 開往西部的鐵路》中大自然的光線與色調變化,而備受感動。他回到法國,從此努力學習透納的光線與色彩,後來創立了印象派畫派。
莫內《嘉布欣會林蔭大道》(Boulevard des Capucines - 1873)畫作珍藏於普希金美術館。
畫家透過視角的提升,繪製了馬車與樹木之間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城市建築之間擁擠的模樣;為了突顯印象派風格,他用褐色的斑點密密麻麻地表現行人、交通工具、道路和氣氛,這一切都籠罩在光下,在樹幹與樹枝間閃爍著。畫家從城市風景的變化詭譎的光線中,捕捉著色彩的魅力。
莫內使用了白色、鎘黃、鈷藍、鉻綠色,並以不明朗的筆觸勾畫出周圍的環境。黑色只是最後表現出來的顏色,由藍、綠、紅配比而成。透過右側兩位探出身子的紳士以透視方法來縮小,這樣有利於描繪人物下方的場景變化。從這幅畫開始,十九世紀學院派風景畫的限制被打破,遂形成了新的畫派。
雖然透納的畫作啟發了莫內,也成就了英國藝術的半壁江山,但是,有人說,「二十個莫內也比不過一個透納」,你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