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世紀印象派

故宮俄羅斯普希金美術館展出的風景畫作之二十四:阿爾弗萊德·希斯里《路維希安結霜的早晨》(Alfred Sisley - Frosty Morning at Louveciennes) 1873年。

  

早期作品風格嚴峻,色調沈穩,通常以棕色、綠色、深藍色等暗色調與灰色構成,從中可見受到柯洛、庫爾貝、馬奈等人的影響。畫面在沈靜的詩意中襯托出微妙色彩的轉折。

他描繪了許多路維希安、布吉瓦、阿戎堆等地的河岸風景,但是他的畫一直乏人問津,直到他去世都沒有擺脫貧困的陰影。

  

故宮俄羅斯普希金美術館展出的風景畫作之二十五:阿爾弗萊德·希斯里《奧契德家的庭院,蒙特熱隆》(Alfred Sisley - The Garden of Hoschede,Montgeron ) 1881年。

希斯里一生都對明媚的風景畫情有獨鍾,對於法國北部田園的天空、河流、原野,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用微微變化的色彩與光線描繪出心中的自然。細膩與懮雅的畫面成了他的代名詞,有印象派的柯洛之稱。    

創作中的希斯里Sisley總能描繪出詩意般的自然景色,這源於他對色彩感覺的敏銳,運用微妙的色彩關係,藉助慣常冷靜沉穩的筆調,輕快的筆觸表現出來。格萊爾畫室的學習,和大量的寫生實踐,使他練就並掌握了古典和印象派間達成和諧的能力,既嚴謹、真摯又清新、自然,給人脫俗感。

 

 

 

故宮俄羅斯普希金美術館展出的風景畫作之二十六:阿爾弗萊德·希斯里《楓丹白露的林間空地》(Alfred Sisley - Radura nel bosco a Fontainebleau) 1885年。 這是一幅色彩飽滿卻有帶著蕭條意味的秋天景致。 畫面運用了大量線條,寫意的勾勒秋冬之際木葉盡脫的枯枝殘葉,以交錯的筆觸描繪塗刷出斜照的光影。甚至運用線條直率地刷過天際,天空中閃爍著橘色調的雲絮,與粉藍天空的漸層效果,寫意的繪出自然蒼茫的野性。

  

阿爾亞弗萊德·希斯里(Alfred Sisley 1839-1899)。希斯里是英裔的法國印象主義畫家。父母從事絲綢貿易,環境優渥。在法國接受了正宗的英式教育,喜歡讀莎士比亞,對透納、康斯特布爾的畫十分傾心。這也為他的未來奠定了文化的基礎。

18歲到倫敦學習經濟,但是他喜愛逛畫廊、美術館,看莎翁名劇,尤其對英國風景畫產生了強烈興趣,順理成章地,業餘時間他開始學習繪畫。希斯里1862年進入瑞士畫家格萊爾Charles Gleyre 畫室,與莫內、雷諾瓦成為同學。他們經常結伴到巴黎近郊進行戶外寫生,對他而言,將畫架由室內移到戶外,不但是一種嶄新的嘗試,也讓他尋獲了另一片創作天地。

習畫期間,經常資助潦倒的莫內、雷諾瓦等人。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至巴黎以西30英里的路維希安避難,父親生意徹底破產,少了家中的資助與不順遂的際遇因而一貧如洗。但今天人們仍視他為與莫內、畢沙羅齊名,是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

希斯里的幾幅代表作:

 


希斯里《路維希安的雪》(Snow at Louveciennes 1874 ),這幅畫參加了首屆印象派畫展。畫面的中景,色彩繽紛明亮,街道盡頭的房子呈現粉紅色,右邊的大門則是深綠色,這種使用對比色彩平衡畫面的技法,是西方自然主義傳統(印象派的前身)的重要特徵。

雪景是印象派畫家的寵兒,因為雪的反射作用會形成了另一種光源,與天空的光源有著微妙的不同,雪能呈現完全不同的反射效果。

名畫中的雪景 - 日本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蒲原夜雪》1833;畢沙羅《埃爾米塔日的坡地》(雪景1869);莫內《喜鵲》1868。 

  

  

[* 莫內《喜鵲》是他最大幅的雪景畫。畫家在ㄧ片銀灰柔和色調中抹上了藍紫色的陰影,林間幾間木屋,紅棕色的煙囪,最後點綴了ㄧ隻孤獨暫棲籬笆柵欄上的喜鵲,使原本靜謐祥和的畫面增添了一種靈動的美感。] 

希斯里陸續在路維希安畫了一系列的雪景。 

  

希斯里Sisley的作品就像他本人,總是安靜的待在角落,遠離那些紛紛擾擾。但他的眼睛卻時刻保持明亮,用心去觀察四周,畫出了最細膩的作品。當我們在欣賞他的一幅幅風景時,溫暖而安靜的他好像就在畫中,與之融為一體。

   

《路維希安的雪》(Snow at Louveciennes 1876 )。畫家使用了垂直方向的線條,表現出縱深感的構圖,用柔和細膩的筆致,和諧的乳黃色、藍白色和暗灰色揮灑出閃著微光的皚皚白雪,再以巧妙的幾筆描繪出在雪中默默行走的人,畫面顯得一片寂靜祥和。

藝評家「他嗅得到雪塊沈重的威嚴,他們鋪在波動的土地上,使得大自然的線條更加美麗與憂愁。他以無比的藝術性展示出緩慢重疊的雪層深度⋯」(《兩個世界裡的藝術,希斯里》)

他一生留下八百多幅的作品中,靜物與肖像畫寥寥無幾。從陰雨連綿的雨夜到烈日炎炎的盛夏午後,從冰天雪地的荒原到風和日麗的村莊,他的畫筆撫摸著巴黎附近的每一處風光。

  


希斯里《聖馬丁運河》(View of the Canal St.Martin 1870 ,珍藏奧賽美術館)。          這幅畫在畫面上保留許多較符合傳統的色彩,如:建築物及前景左側的深棕色、泊船船身的黑色,一般典型印象派畫家的調色盤上,幾乎是看不到這種色彩的。此外天空和水面均有一種淡紫藍色。然而畫家並不是那麼關心精確的細部,他關心的是畫面的整體效果和氣氛。佔據了大片空間的空中流雲,則為作品增添了流動感。

  

阿爾讓特伊小廣場(Square in Argenteuil)1872。阿讓特伊 - 距離巴黎不遠,瀕臨塞納河畔的小鎮。

1872-1876年希斯里的繪畫作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構圖深受柯洛的影響,工整有序,描繪的農村小景富有一種穩定性和自然性,散發著溫潤的光芒。

希斯里儘管ㄧ生厄運不斷,但始終服從自己對藝術的忠誠。不想去表現任何迅猛建立的制度,也沒有任何長篇大論,不論沙龍是否接受,不論生活是否困頓,從來沒有動搖過他自己畫風的信念。他恪守信念從不好高騖遠,始終忠於自己和朋友。約800幅油畫作品,大多是風景畫,他熱愛大自然的天性和樸實的情感在創作上表露無遺。畢沙羅曾表示,他是最純粹的印象派畫家,因為他堅守原初的作畫理念 - 透過光與色彩的表現來捕捉自然風景瞬間的真實印象

希斯里在巴黎首屆印象派畫展(1874年)結束後,重訪英國,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漢普頓宮,那裡的泰晤士河就像巴黎的塞納河一樣,提供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題材和靈感。


希斯里Sisley 《漢普頓宮前的大橋》1874。

希斯里描繪漢普敦宮的新鐵橋。兩個橋墩之間奮力划槳的人,被刻劃的極富活力,與風中不停飄揚紛飛的旗幟互相呼應。天空大膽果斷的著色和泰晤士河的閃爍河面,是畫家最擅長的水景。

他此時的用色與莫內的作品一樣清淡,整幅畫以印象主義典型的歡愉情調來謳歌生活和大自然,使這幅畫成為他的經典傳世製作。(此段文字參考「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

希斯里Sisley特別擅長描繪天空,他曾說「我總是從天空開始描繪。天空並不僅僅是一個背景而已,反之它不僅由它的面呈現深度感,而且由於他的形式,由它作為一幅畫的效果或構圖上所安排的調和而呈現了運動感」。他所畫的天空遼闊、深遠、色彩變換豐富,充滿大氣的感覺。

  

希斯里《馬利港洪水》(Flood at Port Marly )1876。同年春天,氾濫的塞納河淹沒了位於布吉瓦勒(Bougival )和聖日耳曼昻萊(Saint-Germaine-en-Laye)間的馬利港。       氾濫的河水席捲瀰漫了周圍的一切,畫家描寫的是洪水來襲後的馬利港,多數房子被水淹沒,河面穿梭著幾條救援小船,受困的居民站在窗邊等待支援。

除了雪景,許多印象派畫家也喜歡畫水,因為溪流、運河和大海的表面都有光的反射,水於是變成了第二種光源。

這是他成熟期最著名的一幅作品,氾濫的河水席捲瀰漫了周圍的一切,畫家平靜地將洪水的結果記錄下來,水面微波粼粼將小舟融合在柔軟的灰與赭石飽滿的色彩之中。他運用繽紛多變的細碎筆觸,描繪天空及水中倒影,微妙的粉色、藍紫色、灰色的反光和綴滿雨水的雲,整個畫面既有寫實主義功力又有印象派的豐富光色的變化。他把洪水變成了一種迷人的感覺,變成了神話般的境界。

畢沙羅看了這幅畫說「就我平生所見,在其他油畫家的洪水作品中,很少有像他那樣豐富和優美的」。


  

《在莫瑞的盧安運河》(The Loing Canal at Moret 1892)。   莫瑞小鎮建於12世紀,是一座位於盧安河畔建築優美、典雅的小鎮,是法國小鎮與鄉村別具特色的結合,希斯里在此居住多年,創造出不少傑出的畫作。

《盧安運河》畫家在樹上和岸上重複塗抹茶赭色,在天空和前景的樹叢裡,添上一點美麗的淡紫色。這樣的色彩組合創造出一種沉靜、乾燥的秋天氣氛。從畫家角度來看,一排排光禿禿的白楊樹,沿著運河兩岸向前蜿蜒延伸,組成有利而優美的曲線,很容易產生縱深的感覺。藍色、白色與淡紫色和諧地組成了遼闊的天空,而運河河水冷清的藍色則與之互相呼應。並和房屋的紫色、白色與黑色互相襯托。

畫面沉靜而生動,簡樸而美麗,他把對大自然的忠實視為創作的準繩。

  

《沐浴在陽光中的莫瑞教堂》(The Church at Moret 1893)。       莫瑞教堂始終是他崇拜的地方,他還打算死後葬在這裡。他在一天不同的時辰、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畫了11幅莫瑞教堂的系列。

人們很自然地會把這些作品與同一時期畫家莫內畫的盧昂教堂作比較,但是兩位畫家的藝術表現手法,有相當大的差異:莫內擅長用薄霧美妙般的色彩,將盧昂大教堂的主建築融化在色彩之中;而希斯里則設法表現莫瑞大教堂的堅實穩固,他並沒有化解教堂的輪廓,而是加強穩固了教堂的建築結構。

陽光掠過石頭,增添了石頭的色彩,每一根石柱、每一面牆壁,都在冬天的暖陽下熠熠生輝,彷彿是用不朽的石頭雕刻而成的。

(下圖是印象派畫家莫內的《盧昂教堂 》)

 

如果說莫內的畫是一種絢麗,那麼希斯里的畫就是一種溫和、一份優雅。他在意風景的結構,不似莫內把它僅僅變為瞬間變換的顏色和光的反映。在希斯里的畫裡,樹就是樹,屋就是屋,「形」是嚴格的,絕不會隨著氣氛而溶化。他認為大自然本身蘊含著無數生動的色彩畫面,他始終透過忠實的直觀自然和心情的藝術實踐,去探索大自然色彩的奧秘。

希斯里Sisley個性樸實內斂,謙和靦腆,一生總是孜孜不倦安靜地描繪著他眼中的自然,每一片樹葉、每一粒飄雪,每一條溪流都在他的作品中復活。但是他大部分的生涯是在貧困中度過,與其他印象主義者不同,生前既未獲得成功,也未獲得社會的廣泛肯定,他度過像隱士般寂寞的晚年。死前他將遺孤託付給知己莫內,莫內在他死後舉辦了一場印象派作品售賣會,把收入留給了希斯萊的孩子。直到死後才備受讚譽,被後人評為是印象派中最始終如一的一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