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利物浦國際奴隸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 )。

在海事博物館看完2樓的泰坦尼克(Titanic)、盧西塔尼亞號(Lusitania )船難事件的介紹後,可以登上3樓觀賞「奴隸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歷史文物展示廳,也是一個具備教育作用的學習機構,讓人們更了解黑人受到極不平等的壓迫對待。(不用門票喔!)

館內除了介紹「奴隸貿易」的起源、經過以及對當今世界的影響。也讓人們進一步了解到數以百萬的非洲民眾何以會淪落為奴隸,以及利物浦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奴隸博物館有三個主題展廳,分別為「在西非的生活」(Life in West Africa )、「奴役和販運途中(Enslavement and the Middle Passage )」、「奴役的襲產(Legacies of slavery)」。

這三個區域讓你認識奴隸的生活。從西非村莊開始參觀,了解人們如何成為奴隸,認識他們穿越大西洋、前往美洲種植園工作的悲慘航行。聆聽數百年來世界各地的奴隸爭取自由時所發生既殘酷又勇敢的故事。

1,「在西非的生活」(Life in West Africa ),讓觀眾理解大西洋販運開始時的非洲是什麼樣子,西非文化並沒有比歐洲文化來得膚淺簡單,只是不同的環境而已。

   

  

所有人都知道非洲是黑人的故鄉,那麼今天的美洲大陸,為什麼也有這麼多的黑色人種呢?這一切都要從15世紀開始的「黑奴貿易」說起。 

 

奴隸貿易:非洲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瘋狂地湧向這片神秘的大陸。殖民者在美洲大肆屠殺印地安人,把富饒的美洲大陸和西印度群島殺成了人煙荒蕪的地方。開挖金礦、經營種植園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於是殖民者就盯上了非洲大陸。

從15世紀中期開始葡萄牙人就在非洲西海岸獵捕和販賣黑奴,他們是最強浩劫的始作俑者。

 

三角航程 -大西洋奴隸貿易是透過「三角航程」進行的。

1513年西班牙國王頒布了一條法令,允許將黑人賣到美洲去當奴隸,讓「黑奴貿易」成了合理合法的買賣。 奴隸販子乘船從歐洲出發,抵達非洲後,接著透過各種卑鄙的方式俘獲黑人,用燒紅烙鐵在手臂和胸前打上公司紋章的烙印後,再運往美洲黑奴市場,供美洲的種植園主購買。然後再把換得的黃金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這就是所謂一本萬利的「三角貿易」(「三角航程」。)

最先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國人後來居上,成為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

  

2.「奴役和販運途中(Enslavement and the Middle Passage )」。被奴役的非洲人被帶到美洲的農場(種植園)裡工作,包含奴役的經濟、奴隸在美洲的生活以及販運途中的恐懼(從非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為期8到10週的旅程,被奴役的非洲人受到了極其殘暴的待遇與創傷)。

種植園(Plantation )的環境。

   

為了防止奴隸逃跑,殘忍地用鐵絲穿過奴隸的肩胛骨,各個手鐐腳銬,關入籠中。買賣雙方成交後,奴隸販子就用燒紅烙鐵在奴隸的胳膊或者胸前打下公司的印章,然後像塞牲口一樣塞進船艙,運往美洲。

常常一艘排水量90噸的小型船隻原本只能運送30名左右的白人水手,卻能硬塞入390名黑人奴隸。英國經濟學家艾里克·威廉斯說:「他們一個擠著一個,就像書架上排列的書本一樣」。奴隸們擠在這樣狹窄的空間裡,缺乏淡水和食物再加上疾病流行,通常會有30%左右的人死亡,這時候奴隸販子會直接將他們的屍體扔下大海。這是一種非正義的行為以及慘無人道的遷徙過程。

除了運送過程中,奴隸死亡率很高之外,有些地方從事過度勞動的奴隸,只須七年就耗盡生命,因此需要源源不絕的供應。「奴隸貿易」決定著殖民地經濟的繁榮程度,也直接影響著歐洲殖民國家的興衰。

   

奴隸船

 

16世紀初,英國人成立了專門販運黑奴的皇家非洲公司,把黑奴生意「制度化,規模化」。販賣黑奴成為英國資本累積的重要手段,僅在1783-1793年的10年間,英國利物浦的奴隸販子就販運30餘萬人口,並獲利1500多萬英鎊。 

17、18世紀是三角航程的鼎盛時期,整個三角航程費時一年以上,獲利極其豐厚。17世紀一個非洲黑人離岸價格是25英鎊,運到美洲為125英鎊,利潤為600% ; 18世紀一個非洲黑人離岸價格是50英鎊,運到美洲為400英鎊,利潤率達800%。

許多歐美城市因為「奴隸貿易」而興起與繁榮。英國的利物浦由原本的一個小漁村,一躍成為英國第二大港口城市。此外法國的南特,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美國的紐約等都不同程度的靠此發展起來。

*18世紀是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極盛時期,1780年,英國利物浦成了大西洋最大的奴隸販運港口。奴隸貿易帶來的巨額利潤,已經使這個本身具備極佳天然條件的港口不可逆轉地發展起來。1715年,利物浦已經建築了英國的第一個商業船塢(亞伯特船塢 Albert Dock )。當時有超過5千艘奴隸販運船在利物浦出港,數量超過整個英國奴隸貿易的½。奴隸販運雖然不是利物浦唯一的貿易活動,但卻是該城市主要的經濟來源,並成為18至19世紀財富巨額增長的基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利物浦才出現災難性的經濟衰退。

因此對於「奴役」的產生與造成的後果,利物浦比歐洲其他城市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包括導致人類史上最大的強迫遷移事件。

   

  

學者專家們認為長達四個多世紀的「奴隸貿易」(15~19世紀),不但使非洲大陸喪失了億萬的生命,對非洲大陸本身也造成的災難性的後果,大部分地區也長期陷於混亂與停滯之中,因此延緩了非洲正常的發展與進步,更催生了對黑人種族的歧視。整個歐美取得的成就其實都是以損害非洲的利益作為代價的。

非常特別的是,博物館裡展示了一件1920年代三K黨(Ku Klux Klan )的制服。  三K黨是個認為白人優於黑人的種族主義組織,在極盛時期許多無辜的黑人男性、女性和兒童都被動用過私刑,這個組織甚至連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回國,穿著軍服的黑人士兵都不會放過。

 

3.「奴役的襲產(Legacies of slavery)」- 

最後一區的主題是檢視長達四個世紀的反叛與革命,包含了民權運動的興起以及像馬丁路德·金恩這樣有強大影響力的領導者出現。(「自由絕對不會由反對者自願給的!而是被要求的!」- 馬丁路德·金恩)。博物館希望這個區域能顯現被奴役非洲人的精神,儘管壓迫者盡一切所能試圖扼殺其的精神,但它們依然能成功地被傳承下去。

 

「黑色成就牆(Black Achievers Wall)」透過藝術、文化和政治了解那些為終結奴隸制度帶來貢獻的人。其中的「黑人成就者」並非固定不變的,會定期增加新的成員。觀眾也可以運用網站來推薦資料。 

   

博物館的引言區,引用了一些被奴役者與人權、民權領袖的話語。1,沒有人應該被奴役,任何奴役形式都要被禁止。  2,寧願危險中的自由也不願奴役中的和平。

   

19世紀60年代後,隨著美國、古巴和巴西三大蓄奴國廢除奴隸制度,使奴隸貿易失去了最後的市場。1890年布魯塞爾國際會議通過廢除奴隸貿易的決議,標誌著奴隸貿易的終結。

黑色名人牆的右側,引用了學者和政治作家瑪祖里(Ali Mazuri )的話來說明其精神:「太陽永遠照耀著非洲的孩子們。」

  

國際奴隸博物館裡的展品充滿了衝擊性,不但能一窺非洲努奴隸的生活,也了解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殘酷歷史。建議有機會到利物浦旅遊的朋友們,都可以到海事博物館看看,相信必能收穫滿滿!(其實進博物館純粹為了避雨,沒想到竟然有了意外的收穫)。

補注:學生潔盈提供了下面的資料補充:

   

那個面具叫做dirt-eater mask,專門給奴隸戴的,有一篇英文文章在討論這東西,稍微讀了一下,應該是懲罰奴隸的工具,也跟一些文化的人民會吃土的習慣有關係,剛有讀到說金礦的老闆會讓奴隸帶上這種面具,避免他們把含有金子的土吃進肚子裡(然後再從糞便把金子弄出來)。

據說是有些文化有吃土的習俗,奴隸主人認為吃土會生病,或是奴隸用這種方法來自殺,基本上讓他們戴面具就是一種“保護財產”(剝奪奴隸自由)的做法。

https://thewildpeak.wordpress.com/tag/slave-punishment/

 


(資料參閱:維基百科,博物館官網以及鳳凰網資訊上海師範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張忠祥教授的研究報告,純粹為個人學習分享,若涉侵權煩請告知,必即撤除,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