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波士頓美術館莫內
19世紀後期歐洲藝術的重頭戲,是印象派。
印象派的命名,源自於莫內1874《印象:日出》的畫作遭到學院派攻擊,藝評家甚至挖苦是「印象派」而來的。
莫內《亞嘉杜藝術家花園內的莫內夫人及孩子》1875

莫內與卡蜜兒為了恩愛不惜與父母決裂,兩人在一起14年,生了兩個孩子,直到1879年卡蜜兒去世,莫內還在病床邊畫下她最後的容貌。
1876《日本女人》莫內妻子卡蜜兒穿著艷紅的和服(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都非常喜愛日本浮世繪的風格)。

莫內與卡蜜兒短短14年的相聚,是莫內ㄧ生最想留住的光和影。(與導覽老師合影)。

《白楊木草地》1875,獲得Boston公眾評選最佳印象派第五名的作品。

畫中的卡蜜兒總是在陽光裡燦爛奪目。
莫內《冬季的聖丹尼斯林蔭大道》1875,獲選為第四名。

莫內《特魯維爾海岸》1881

莫內《維尼特花園》1881

莫內《吉維尼附近的罌粟田》1885

一片紅色罌粟花開滿山谷,莫內用迅疾的筆刷和逐次的拍點來捕捉陽光下的一個閃耀片刻。

莫內《早晨盧昂教堂正面》《陽光下的盧昂教堂》1894


莫內《吉維尼花園的日本古橋》1900

莫內醉心於吉維尼花園,持續不斷以睡蓮、日本橋、垂柳、紫藤為主題創作,同一主題即使一畫再畫,也因四季晨昏、晴雨、霜雪變化而風情萬種。

印象派興起的19世紀後半正逢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浮世繪以描繪庶民生活為主體的畫風和當時印象派關心市井小民的性格不謀而合,和風主義在歐洲帶起一陣風潮。
莫內《塞納河景觀》1880

莫內《早晨吉維尼附近的塞納河1897》獲選波士頓摯愛印象派的第七名。

莫內晚年住在巴黎西邊的吉維尼,原野盡頭是塞納河,它猶如攤開在大地上的一面鏡子。兩岸茂密的樹林,天空漂浮的雲彩,映射出一個深遠朦朧的玄妙世界。
莫內名畫《睡蓮》1903。
獲選波士頓摯愛印象派的第二名。


在他生命最後的30年裡,前前後後畫了約250件睡蓮,這些作品已經和莫內的形象連接在一起,就如同梵谷和向日葵一樣。

沒有天空、地平線,更沒有前景、中景,植物和映照藍天碧樹的水面充塞在整個畫面中,光線和色彩幾乎融合成一片,有種自由自在的幸福感。
👉導覽老師說,莫內的畫可以用「elbow」這個字來代表:
「e」,是every day ,他畫每天發生的事。
「l」,light,他的每幅畫都注重「光」從哪裡來,「光」的影響怎麼樣,這就是light。
「b」,brush,他所有的畫幾乎都是用刷的,刷很快的感覺。
「o」,out door,每幅畫幾乎都是在戶外畫的。
「w」,weather,他會畫不同的季節、天候,(春夏秋冬,下雨等等這種感覺)❤
內容尚未整理完成,敬請期待⋯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