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藝術史上最知名的接吻作品:古斯塔夫·克林姆 (Gustav Klimt 1862-1918)《吻》

 

◆ 文章目錄:㊀ 維也納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 吻 ㊁ 《吻》畫作的特點 ㊂ 奧地利國寶級象徵主義大師古斯塔夫·克林姆 ㊃ 克林姆的素描畫 ㊄ 克林姆是成功的學院派畫家 ㊅ 最後一件公共藝術品《法學》《哲學》《醫學》惹來最大爭議 ㊆ 維也納分離派 ㊇ 情色畫家克林姆愛玩女人 ㊈ 克林姆的畢生摯友艾蜜莉‧芙洛格 ㊉ 克林姆的流行文化。

 ㊀ 維也納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 吻

《吻》(The Kiss) 是19世紀末象徵主義畫家克林姆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創作於1907-1908年,被視為20世紀早期的經典、亦是克林姆藝術生涯「金色時期」的巔峰之作。目前收藏於奧地利維也納的貝爾維第美術館(Belvedere Museum,美景宮),是美術館內的鎮館之寶。 

《吻》的畫面裡,男人的面部背對著觀者,看不到他的表情。他的雙手輕輕地捧著女人的頭,像捧著一塊易碎的珍寶,他親吻著女性的臉頰。男人身上的裝飾都是方正形色塊,由黑白黃色方塊構成,象徵了男人的稜角分明,堅強的特質,腰間拴著一條流動狀柔軟的腰帶,暗示內在的激情湧蕩。女性曲線柔軟起伏,感性的圓形圖案與流動的線條,表現了她的溫柔圓潤。在男人的環抱中,她ㄧ條手臂摟著男人的脖頸,一隻手緊抓著男人的手,閉著眼盡情享受著幸福的感覺,表情迷醉、滿足。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兩人的側部形象採用了重彩和線描,一片片燦爛的金箔淹沒了陶醉甜蜜中的兩人,明艷的花朵和繽紛的圖案,營造出一個絢爛的情愛世界。

✺「吻」的女主角

其實這幅作品一開始並不叫「吻」,1908年展出時,它還處於一個未完成的狀態,當時克林姆取名為《戀人》(Lovers)。人們普遍認為畫中男人是克林姆本人,而畫中女子則是陪伴他一生的戀人艾蜜莉·芙洛格。雖然畫家的風流韻事不斷,但艾蜜莉始終就是克林姆生命中永恆照耀著的愛。

★ ㊁《吻》(The Kiss) 畫作的特點:

⓵  金色背景:克林姆的「金色時期」(Golden Phase) 約為1901-1909年,會在畫作中大量運用金片、銀箔,創造出獨特的光澤與裝飾性美感。

靈感來源 - 拜占庭鑲嵌藝術與金雕技藝

克林姆 “金色畫風” 的靈感,最早或許可以追溯自1873年,維也納首度舉辦萬國博覽會時,因震懾於日本館內貼滿金箔的東洋屏風而萌芽。然後1903年的義大利之旅,在曾是西羅馬帝國和拜占庭首都的拉文納 (Ravenna) 看見聖維塔利大教堂牆面 (Basilica di San Vitale) 金銀交織的中世紀拜占庭鑲嵌畫,五彩斑斕卻又如碎錦畫般的細工,在在激發他走上了嶄新的創作道路。

此外,克林姆的父親是一位金雕師,他自小即深受薰陶、耳濡目染亦有相關。

 ◆ 註:聖維塔利教堂的鑲嵌壁畫,耀眼奪目卻又深沉迷離,抽象圖紋呈現出夢幻般的神秘感,影響了克林姆日後象徵主義的畫風。↓

  

⓶ 幾何與裝飾元素的象徵:專家透過X光已經證實克林姆創作時會先精緻的描繪完生殖器後,才將衣飾畫上,並在圖像中埋下許多符碼,男子長袍裝飾對比強烈的矩形形狀,與女人形體裝飾的圓形以及畫面中生物型態中的花朵,這些不同圖案都來自克林姆的個人符號主義。 

 

幾何圖騰與男女性愛

畫面結合了複雜的幾何圖騰和花卉元素:女性衣裳用了滑順的橢圓形螺線和色彩繽紛的鮮花裝飾,既代表女性的柔美,又象徵女性生殖器;男人衣服以陽剛性的直角呈現,即暗示了情侶的性愛結合。在被蛹所包覆的兩人天地,全然地沉浸在金色的永恆幸福裡,配合地面盛開的花朵,將情慾勾勒地一覽無遺。

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幅畫表現的是「色情內容」; 相反的看法則認為,畫家表現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人的愛,而是人類的普遍共性之一:對異性的性愛。

一對戀人在金色迷離的畫面裡,跪在懸崖邊交纏相擁,絢爛的表象下,又總能窺見畫中人的苦澀與愁悶、緘默與絕望。它給人的啟示是青春短暫,愛情虛幻。 

據說克林姆曾受日本美術工藝品和服裝的影響,男子衣服上的格子即來自日本的市松花紋;女子衣服同樣的漩渦狀花紋裝飾反覆運用,亦是如此。

“市松紋” 名稱來自於江戶時代的歌舞伎演員「武野川市松」。這個紋樣被廣泛用於和服、奧運會徽,因《鬼滅之刃》主角炭治郎綠黑相間的市松紋服飾,又再度引發熱潮!

 

  

 

克林姆這種金碧輝煌的基調、重彩與線描的風格、富麗璀璨的裝飾效果,使畫面瀰漫著強烈的個性氣質,對日後繪畫藝術和招貼設計,產生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也影響了年輕一代的藝術家。比如大名鼎鼎的埃貢·席勒 (Egon Schiele, 1890–1918) 就是他的愛徒。(如圖↓:克林姆與席勒)。 

 

☆ ㊂ 奧地利國寶級象徵主義大師古斯塔夫·克林姆 (Gustav Klimt 1862-1918) 

你也許不知道克林姆是誰,但對於他的作品《生命之樹》(The Tree of Life),《朱蒂絲》(Judith)、金色女人艾蒂兒 (Adele) 等系列的輝煌色彩和構圖,絕對有深刻印象,只要看到畫作,一定會有一種熟識已久的感覺。 

克林姆的作品主題經常圍繞著「愛」、「慾」,「生」與「死」,挑戰了19世紀的社會道德觀,卻也展現出極致的感性與奢華。

克林姆的《生命之樹》(The Tree of Life),是一幅讓人無法忽視的作品。金色漩渦般的枝幹、象徵生命與宇宙的交織,在畫面上緩緩展開 - 既是藝術家的夢,也是我們內在心靈的映照。在克林姆筆下,生命不再是一條線性的旅程,而是向四面八方蔓延、盤旋、重疊的網絡。我們的記憶、情感、經歷,彷彿都化為一圈圈樹枝,不斷向外擴張,與他人交會,也與自己對話。(如上圖)。

   

《朱蒂絲 Judith I 》 1901年,收藏在奧地利維也納國家美術畫廊。這是流露克林姆表現赤裸裸性欲望的一幅代表作。它是以聖經舊約中的傳說人物為依據:朱蒂絲是修利亞城一位美貌的寡婦,西元 3 世紀時,亞述王國的大將荷羅芬尼斯圍攻修利亞城,朱蒂絲為援救城市,潛入敵營,以美貌接近荷羅芬尼斯,刺死大將後,即挾其首級進城,從而使修利亞城得以解圍。

克林姆的畫面沒有強調她的英雄行為,而突出了她的淫蕩和殘忍。(如上圖)

下面這幅 “金色女子 - Adele 艾蒂兒”,號稱「奧地利的蒙娜麗莎」,結合了寫實的人物與象徵性的金色裝飾,既展現女性的高貴與感性,又反映出克林姆對藝術、愛情與美的極致追求。(下圖) ↓

 

克林姆收藏不少浮世繪的日本畫作,作品中可以常常看見東方的圖騰,仿浮世繪技法充滿了華麗的風情。整體來說,日本藝術的特徵在於圖形、裝飾、線條和平面。這些構圖原則大大影響克林姆的繪畫手法,成為其風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㊃ 克林姆的素描畫

當然克林姆的作品並非每幅都是金色,在藝術生涯的初期,他仍致力於學院派歷史主義風格,除了繪畫外,他也以素描、壁畫等藝術品成名。克林姆的素描很清爽、很舒適 (如圖) ↓

   

《瑪麗布魯寧的肖像》(Portrait of Marie Breunig,1894) 這幅古典肖像畫非常寫實,幾乎像是照片。 ↓

 

★ ㊄ 投身前衛藝術之前,克林姆是成功的學院派畫家

1883-1892年克林姆和弟弟 Ernst 恩斯特、畫家 Franz · Matsch 弗朗茲・馬奇一同成立藝術工作室,以歷史繪畫風格進行創作,為維也納許多地標劇院繪製壁面裝飾畫,接到不少公共建築作畫的訂單。

1887年,市議會委託克林姆繪製皇家博格劇場 Burgtheater 翻新前的內景。他在畫中描繪了觀眾席裡的100多位維也納各界菁英。1888年獲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頒綬金質十字勳章,表彰他為維也納城堡劇院的創作。  ↓

克林姆為維也納皇家藝術史博物館入口大廳階梯柱子、拱門繪製裝飾壁畫 (局部),描繪了希臘藝術作品中的年輕女人,顯然是當代女性參加宴會的打扮,且展現女性赤裸的曲線美,克林姆此時的手法已預示了「新藝術」(Art Nouveau) 的來臨。 

 

《莎士比亞戲劇》1886年,奧地利維也納城堡劇院

 

★  ㊅ 最後一件受委託的公共藝術品惹來最大爭議

1894年受維也納大學文委託,為大學大禮堂繪製天花板壁畫:以《法學》(Jurisprudence)、《哲學》(Philosophy)、《醫學》(Medicine) 為主題的傳統寓言畫,待草稿完成,他大膽描繪天堂地獄、死亡與情色的創作,其激進的主題與取材遭到評論界 (包括政治、美學與宗教) 排山倒海般的批判,被評為 “色情與墮落的證據”。

因此,克林姆的三幅畫並沒有被放上大廳的天花板,而克林姆也憤而退回酬金,捍衛自己的決定,從此不再接受公共委託案。可惜的是,這些畫作在1945年被納粹黨衛軍銷毁,只有當時作為紀錄的黑白照片和彩色臨摹畫留存至今。

[ 下圖是維也納大學天花板畫的草稿《法學》、《醫學》、《哲學》]↓

 

✺《法學》前景是一個赤裸瘦削老男人,半側著身體,幾乎背朝觀眾,頭埋得很低,佝僂、枯萎、蒼老,既可能代表人間的執法者或統治者,又代表著所有的人類,他正接受復仇女神的審判。

老人像罪人一般,被一隻碩大的章魚纏繞不得脫身,章魚之上站著古希臘神話中的復仇三女神,提西福涅 (Tisiphone)、阿勒克托 (Alecto) 和墨該拉 (Megaera) 手持長蛇站在他面前.正在清算老者的罪行。克林姆的《法學》的靈感來自於義大利詩人但丁 Dante 的《神曲·煉獄》第九章:「…三個滿是血污的復仇女鬼…纏繞深綠色的長蛇…」。

《法學》畫面頂端的遠方才見得到「正義女神」- 那樣的遙遠,但她手裡卻只有寶劍,並沒有代表公正的天平。她兩旁站立著真理和律法女神:真理女神造作地穿上了衣服,律法女神手執法典,卻顯得百無聊賴 - 世紀末的無奈,時代的嘲諷,淋漓盡致。

   

✺《醫學》這幅畫中克林姆描繪了一位體態端莊、表情嚴肅的女性,她是許癸厄亞 (Hygieia,古希臘語:Ὑγιεία) 希臘神話中的健康女神。神話中的健康女神手上有 “許癸厄亞之碗” (英語:Bowl of Hygieia) 與其父親醫神艾斯庫拉皮斯的蛇杖一樣,有一條蛇盤旋在上,兩者同樣具備「醫學、治療」的象徵意義,是現今世界常用的符號之一。↓

 

  

✺《哲學》表現主題是命運

畫面左方代表芸芸眾生,從上而下是新生嬰兒,相擁男女和枯槁老人,象徵人生階段與歷程,這也是克林姆一直很感興趣的「生死進程」。人群下方的女人頭像代表 ”知識” 。 右方如宇宙星河般幽秘畫面,一道光從下方出現,隱約浮現一位女性頭像,便是主宰命運、操控宇宙的《哲學》力量。

這幅《哲學》於1900年維也納分離派第七次展覽中,在巴黎世界博覽會拿到金牌獎;但在奧地利卻遭到群情激憤批評過於 “放蕩淫亂”。(資料源自「東西縱橫技藝」) 如下圖↓

 

利用 AI 技術重新上色的法學、醫學、哲學之繪圖。

 

1905年,克林姆決定辭去這三幅壁畫的創作任務,退回維也納大學支付的訂金,買回自己的畫作。他在報紙上公開宣稱,「拒絕國家資助,拒絕審查,我就是我一個人!」從此之後,克林姆沒有再接受過官方的任何委託。

通過天花板壁畫事件,克林姆深刻感受到維也納藝術界的因循守舊與其對新的表現形式的抗拒。提交草稿後的第二年,一個嶄新的藝術團體「維也納分離派」就誕生了。

❖  ㊆ 維也納分離派

克林姆所處的世紀末,奧匈帝國自由之風日盛,藝術改革浪潮隨之而來,早在1897年,克林姆便帶頭成立了維也納分離派 (Vienna Secession)。

維也納分離派誕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十多位先鋒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決定跳出陳舊的學院派,離開循規蹈矩和墨守成規的藝術形式。他們在維也納成立的激進團體與官方藝術協會相對立,稱之為「維也納分離派」。[維也納分離派成員照片:wiki] ▼▼坐在椅子上的即是克林姆。

 

奧地利維也納的「分離派會館」(Wiener Secessionsgebäude),位於維也納市中心的卡爾廣場,純白色的建築物上有個巨大鏤空的金色球體 (2500片鍍金月桂葉和311個鍍金莓果),入口處寫著維也納分離派 (Vienna Secession) 的宣言 —「時代有它們的藝術,藝術有它們的自由」(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

  

牆面上有戈爾貢三姐妹雕塑 (Gorgon,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妖三姐妹),分別代表繪畫、雕塑和建築。側面裝飾了貓頭鷹,蛇和貓頭鷹都是智慧女神、勝利女神和工藝女神雅典娜的化身。分離派藝術家奧爾布里希 (Olbrich) 將象徵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在建築的設計上。↓


✺ 克林姆繪製的「貝多芬牆」(貝多芬橫飾帶 Beethoven Frieze) - 分離派會館內最搶眼的象徵藝術壁畫

1901年,克林姆繪製了象徵意義的名作《貝多芬橫飾帶》,這件作品是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為靈感。(橫飾帶是指像畫軸般橫向展開的作品)。

34米長的畫作環繞了三面牆,從左邊側牆開始描繪了人類追求幸福的連貫敘事,延伸到中間窄牆「敵對力量」,到最後「在詩歌中實現對幸福的嚮往」右側牆面告終。末端一對戀人在一群天使合唱下擁吻的畫面,充分展示了畫家向貝多芬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歡樂頌》的第九交響曲《合唱》的致敬之意。  ↓

  

左牆漂浮的人體是脆弱的人類,乞求金色騎士的幫助,找尋人類的快樂和希望。騎士身後,有兩位女性象徵圖像支持著他。

 

中間牆上的巨猿是希臘神話裡的風暴巨人堤豐 Typhoeus,看似不可戰勝的黑暗力量。

右:既得利益與惡勢力,運用各種方法對人類施加折磨。↓

 

身著華服的女生歡樂合唱,激情男女裸身相擁而吻,女人美如水,男人壯如山。克林姆大量使用他喜愛的金黃色來描繪讓愛情昇華的聖殿,金碧輝煌,貝多芬的華彩樂章就在這聖殿中迴蕩。(圖為貝多芬橫飾帶·局部) 

 

無論是為維也納大學繪製的天花板畫,還是《貝多芬橫飾帶》,克林姆的作品總是被當作批判的物件,但仍有人讚賞他的畫作。正因為如此,他在批評和中傷中仍能持續前進、繼續戰鬥。 其結果便是,克林姆作為一位有鮮明個人風格的藝術家,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 ㊇ 情色畫家克林姆愛玩女人,人盡皆知。

畫家克林姆二十多歲時作品已獲得肯定,他偏好繪製女性的身體,尤其著迷於女性優美細膩的曲線與性愛。在他的畫作中,很多女性形象並非高高在上的貴婦或者仙女,而是有著慾望和靈魂,活生生地世間尤物,甚至不少帶著意亂情迷的神態,因此有人直接稱他為「情色」畫家。

克林姆的畫室彷彿是他的後宮,年輕貌美的模特兒穿梭其間。他從這些模特兒身上汲取靈感,並將它轉化為美輪美奐的畫面。終身未婚的他,死後至少有14個人跳出來分財產,聲稱是他的私生子。可以說要揭開克林姆藝術的謎團,女性絕對是箇中關鍵,她們盤踞在畫布之上,也在克林姆的畫室空間裡發生過不少風流韻事。

克林姆作畫時經常身披一襲飄逸長袍,不著內裡,現今大眾普遍認為,他的畫室就是當年留下無數段風流韻事之地。

 

雖然坐擁眾多情婦,但克林姆的一生,始終愛戀著一個女人 -《吻》這幅畫的女主角 - 被認為是艾蜜莉.芙洛格 (Emilie Flöge),她是20世紀最出色的時尚設計師,也是克林姆的一生摯愛。 

 

🔹 ㊈ 克林姆的繆思兼畢生摯友艾蜜莉‧芙洛格 (Emilie Flöge)

兩人相識的時候,艾蜜莉年僅17歲。1891年,她的妹妹海倫娜 Helene 嫁給了克林姆的弟弟恩斯特 Ernst。隔年 Ernst 死於傷寒,父親也在半年前過世,克林姆不僅要負擔母親和妹妹的開銷,也成了弟弟遺孀及小女兒的監護人,自此常出現在艾蜜莉的家中,兩人有了許多的接觸機會。(克林姆繪製侄女的作品 Portrait of Helene Klimt 1898)。↓

 

艾蜜莉出身於一個富裕的維也納家族,擁有姣好的五官和火紅的秀髮。她熱愛藝術、音樂和文學,更具備時尚天賦,讓克林姆念念不忘。克林姆為艾蜜莉繪製的第一幅肖像畫 Emilie Flöge, Aged 17 ,1891 (風格: 新藝術運動時期,紙質) ↓ ↓ 

 ◆ 艾蜜莉是維也納的時裝改革先鋒

1904年艾蜜莉和她的兩位姊妹在維也納繁華的瑪利亞希爾夫大街上開了一間名為 “芙洛格姊妹” (Schwestern Flöge) 的時裝沙龍工坊。作為創意總監的她定期前往巴黎參加展會,並將前沿時尚帶到維也納。這間蓬勃發展的時裝店,鼎盛時期雇傭了80名裁縫,這裡是維也納上流社會的時尚勝地。

艾蜜莉在時尚界一直敢為人先,她揚棄緊身胸衣,偏向實用舒適,設計了一系列配色大膽,寬大直筒式剪裁的「改革式洋裝」,如長袍般的寬鬆罩衫,裝飾了大量精練的幾何圖形,展現前衛而神秘的色彩。她是維也納時尚界的先鋒,是維也納炙手可熱的設計師,亦堪稱維也納的 “香奈兒”。 

 

1899年,艾蜜莉的設計贏得時尚大獎,她帶領時尚藝術跳脫約定如成的樣式,事業正式起飛。(艾蜜莉設計的泳衣和胸針,如下圖)。  ↓

 

 

艾蜜莉所象徵的神祕、獨立和自由,正好提供了克林姆喪親時期最需要的慰藉與平衡。她和克林姆互為彼此的靈感繆斯,充斥在克里姆畫中的幾何圖形,也同樣遍布在艾蜜莉的服裝中。   

 

 

艾蜜莉姐妹們與克林姆, 1905年攝於阿特湖。  ↓

 

◆ 藝術、時裝與情感的匯聚

艾蜜莉對服飾的熱愛與克林姆一拍即合,並在克林姆的照片和繪畫裡加入自己的設計,或成為模特兒。克林姆為她設計沙龍商標和洋裝標籤,並介紹有錢的客戶來訂製服裝,而且在自己的作品中,開始有了艾蜜莉的身影,他們成了彼此的繆斯女神。

兩位藝術家相知相惜,形影不離,艾蜜莉既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情人,也不是妻子,畫家稱為他的 “終身伴侶”。然而很多人相信,他們之間並無肉慾關係。20年裡,克林姆寄給艾蜜莉的信件現存將近四百封,字裡行間都暗示了一段只限情感和精神交流的親密友誼。  

1890年代末期開始的每年夏天,克林姆和艾蜜莉會一起離開喧囂的維也納,在寧靜的阿特湖畔 (Attersee) 共度一段時光,他並在當地畫了許多風景畫。

 

✺ 芙洛格·艾蜜莉肖像

1902年,克林姆繪製出裹著一襲藍衫、衣服上點綴著螺旋紋、金色方塊和圓點的艾蜜莉,在克林姆的筆下,畫中人流露出一股強勢幾近聖潔的魅力。這幅畫開啟了克林姆日後的「黃金創作時期」。  ↓

 

這幅肖像是克林姆的代表作之一,匈牙利作家赫維西 Hevesy 以著迷的態度形容這幅肖像「似乎來自一個色彩繽紛的藍色世界,由琺瑯和馬賽克組成」。極富裝飾性閃著金光的藍色連衣裙和環狀花環把艾蜜莉自信優雅的氣質表露無疑。在克林姆的筆下,她就像寶石般璀璨,這是克林姆對艾蜜莉的深情告白,不只是單純的肖像,而是一首充滿愛意的藍色戀歌。 

 

🔹 完成經典之作《吻》,描繪戀人的深情擁抱

1908年,克林姆的經典之作《吻》(The Kiss) 終於完成了,他描繪了他與摯愛一生女子的擁抱,畫中的艾蜜莉閉上雙眼,雙膝跪地,彷彿把自己獻給克林姆,這是克林姆對他的繆斯女神最誠摯的愛情宣言。  

 

 

很意外的,這幅《吻》並沒有被譴責為低級的色情畫,在首次展出後,更得到奧地利政府的認同而買下它,也許它成功地將強烈的情緒轉化成歌頌神聖的愛情,而成為大受歡迎的作品。

克林姆的藝術是維也納的代表印象之一,「Klimt」也似乎成為世紀末奧匈帝國紙醉金迷美學的代稱。

「克林姆」常常被人與世紀末奧匈帝國的消失畫上等號,就是因為克林姆過世與奧匈帝國瓦解都在1918年。事實上,1918年因西班牙流感席捲全球,分離派的幾員大將華格納、席勒、莫澤都在同一年相繼隕落。世紀末菁英的隕落,象徵華麗帝國的謝幕,也揭開新時代的序曲。

1918年,56歲的克林姆罹患西班牙流感去世,據說他的臨終遺言是「Get Emilie 找艾蜜莉」,他在死前將一半財產遺贈予艾蜜莉,另一半才留給家人。

克林姆死後,艾蜜莉用另一種形式蘊藏這段感情,她保留了一間「克林姆室」,裡面放著他的畫架、和服以及數百張素描,但那間克林姆室的門卻永遠鎖起來,只留下這幅《吻》,見證了克林姆神秘愛情的金色時期。

~~~~~~~~~~~~~~~~~~~~~~~~~~~~~~~~~~~

★ ㊉ 克林姆的流行文化

克林姆筆下的人物嫵媚性感,箔飾金光閃爍,構圖精美協調,非常適合普羅大眾口味。時至今日,克林姆的畫作仍廣受歡迎,並被廣泛複製到明信片、海報、鑰匙圈、冰箱磁石貼、桌墊、服飾等各種商品上,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東歐旅遊我拍下斯洛伐克、捷克街頭紀念品商店,隨處可見克林姆作品的飾件:瓷杯10歐元;提袋 10-30歐元)。   ↓

  

 

克林姆的生活照杯墊:雖然在克林姆畫作中從未出現過貓,但他其實是位 “貓奴”,1912年與愛貓合照。↓

 

✺ 藝術與時尚的邂逅

2023年秋冬首爾時裝周通過與奧地利 Belvedere 博物館 (美景宮美術館) 合作,韓國設計師李相奉 (Lie Sang Bong) 以克林姆的作品構想為主調,完美結合時裝設計,展示一種新的現代時尚趨勢。 ↓

 

✺ 克林姆的畫作經常以天價成交

2016年《Adele Bloch-Bauer 艾蒂兒‧布洛赫-鮑爾肖像二號》中國收藏家以1.5億美元 (約新台幣46億) 天價購得。 ↓

2022年,微軟聯合創辦人Paul Allen 收藏多時的一幅風景畫《白樺林》,也登上了紐約佳士得進行拍賣,更以天價1.04億美元推高了克林姆的拍賣紀錄。 ↓

☆ 絕筆之作《持扇的女子》創下歐洲藝術品拍賣紀錄

克林姆的絕筆之作《持扇的女子》,登上倫敦蘇富比拍場,以8,530萬歐元(折合美金約1.08億元)成交,除了改寫藝術家個人作品拍賣紀錄,更榮登歐洲拍賣史上最貴的藝術品。

補註:克林姆於1890年代初學習亞洲藝術的色彩、構圖、裝飾元素。《持扇的女子》在嫩黃色背景的處理上延續鋪排各式元素的滿版構圖,不過在元素的選擇上自然也轉為更具正向、喜氣的象徵符號。(鳳凰、仙鶴、 牡丹、蓮花等熱鬧的花鳥)  ↓

  

 

克林姆曾說:「任何想要了解我的人,都應該透過閱讀我的畫作,來理解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我所追尋的是什麼。」

時光荏苒,《吻》上的金箔依舊閃耀,而克林姆的畫作與聲名早已廣為世人熟知,也正因克林姆的名氣,使得其畫作獲得全球各大洲超過20間博物館典藏。

~~~~~~~~~~~~~~~~~~~~~~~~~~~~~~~~~~~

結語:雖然我不擅長欣賞畫作,但抱持著虛心探索的精神,為了更理解西洋繪畫,我到市圖書館借閱並研讀大量藝術史書籍,從中體會畫作的背景與意涵。之後將所學整理成文字與大家分享,希望以親切的方式帶領更多人欣賞藝術之美。

我的解說並非專業評論,而是學習與分享的旅程,閱讀時不必有壓力,只要懷抱好奇心,就能一同發現畫中的故事與情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