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蒂斯與畢卡索的藝敵藝友

馬蒂斯(Matisse) 與畢卡索 (Picasso) 兩位藝術家從20世紀初就被認為是現代藝術的主要發起者。馬蒂斯帶領著野獸派和由畢卡索引領的立體主義先後發展,並在各自的演變中相互影響,大膽狂放的走出藝術創新的道路。 

 

馬蒂斯年長畢卡索12歲,生於1869年,畢卡索卒於1973年,享年92歲,比馬蒂斯更多活了七年。兩人根本很不一樣。馬蒂斯反應敏銳而強烈,但頭腦冷靜,總覺得自己有傳業授命的使命,人以 “教授” 稱之。

畢卡索則性感熱情,對新事物的追求如飢若渴。兩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樹立現代藝術的風格,他們認為 “藝術的革命不在於發明新技術來描繪舊題材,而是去感覺什麼是新東西,然後將之說出來”。

當畢卡索在家鄉西班牙獲得小小成功後到巴黎發展,1906年他25歲,已具備和當代最偉大畫家一較長短的條件。37歲的馬蒂斯則已在巴黎藝術圈畫了好多年,雖然他還沒有確立自己在藝術圈的穩固地位但已經成家,有三個子女需要養育,沒辦法像其他年輕畫家一樣恣意生活,有比較龐大的經濟壓力。

馬蒂斯平時總穿著西裝,這幅自畫像的條紋水手衫,很像畢卡索後來的代表服裝;畢卡索1901年的自畫像,眼神空洞,皮膚成古銅色,很像非洲面具。 兩個人相愛相妒,面對的不是一般帶著敵意的競爭,而毋寧是挑戰或相互激勵。

上圖:馬蒂斯(左)和畢卡索的自畫像 

大多數人對於抽象視覺藝術的印象,莫過於眾人熟悉的立體派大師畢卡索,然而畢卡索一生最敬佩的藝術大師就是馬蒂斯。馬蒂斯畫作中繽紛鮮艷的用色搭配、誇張延展的人體,以及華麗的背景鋪陳,啟發了無數現代藝術的創作者,比如畢卡索早期也是屬於野獸派的風格,甚至他後期對非洲藝術的興趣也是因為馬蒂斯而起。

1906年畢卡索結識了馬蒂斯,當時畢卡索正從藍色時期進入粉紅色時期,他從這位野獸派泰斗那裡發現了黑人雕刻,兩人都迷上了非洲藝術,並吸收其藝術精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1907年畢卡索的《亞維農少女》就加入了非洲元素,這幅畫並且象徵了立體主義,算是現代藝術的開端。

馬蒂斯從一開始就視畢卡索為對手,但他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卻是相反,因為年長,表明自己對這位年輕人的看重,也高興能和他交朋友。畢卡索是馬蒂斯工作室的常客,兩人經常一起漫步穿過盧森堡公園,以不同的方式展現自我特色,都充滿魅力。

他們互相分享對當代或前輩藝術的不同看法。既然馬蒂斯已經是有知名度的現代藝術先行者,他對畢卡索伸出援手的義行掩飾作為一種同袍之誼。但是對畢卡索來說,他的算計並不同,一直以來,圍繞在他身邊的人都認可他的卓越表現,他無法容忍自己僅當一名馬蒂斯後起之輩的想法。

塞尚的色彩造形啟發了兩位大師

19世紀,現代藝術之父塞尚掀起一股新的繪畫潮流,塞尚認為:「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各種關係的和諧。」從塞尚開始,西方畫家從追求真實地描畫自然,開始轉向表現自我。馬蒂斯與畢卡索依各自秉性,截取並發揚光大由塞尚畫作中習得的體悟,成就了後世稱為現代藝術 (Modern Art) 的發展。

塞尚有一句名言「色彩造形」,當色彩越協調,所畫就越精準。當色彩豐富到一個巔峰,則形體也會達到其最飽滿的狀態。馬蒂斯很晚才學畫,藏於馬蒂斯藝術館的早期鉛筆素描,可見其用橡皮擦去的痕跡,透露這位偉大畫家初學畫時的挫折與對自己素描能力的猶豫。後來馬蒂斯仔細研究塞尚的畫作後,發展出使用飽和色彩製造有力構圖的方法,使畫作充滿魅力,也繞開自己太晚學畫的劣勢。 

 

馬蒂斯收藏的塞尚畫作《三位洗浴者》,1879-1882年,藏於小皇宮美術館。

塞尚一生畫了多幅洗浴者為主題的作品,馬蒂斯於1899年購買了他的《三位洗浴者》,即使經濟拮据,只能勉強分期付款購得,數十年後他將這幅畫捐給美術館,寫了一封信「三十七年來,它是我人生每個關鍵的支柱,給了我信仰與力量」。

塞尚繪製浴者的女人並不為表現陽光在人們肌膚上的模樣,也不重視製造皮膚質地是否細膩。但她們就如那樹、那雲朵,散發著大自然雄渾的生命力。馬蒂斯從畫作中得到深切的體悟,而不斷地在進行實驗。 

 

畢卡索曾說:「塞尚是我們所有人的父親」,他顯然受到塞尚景物畫的啟發,關注畫面中各形體如何組合以產生一種張力。他不斷實驗塞尚所說「將大自然視作一些圓錐、球體、與三角桶,並以使所有形體指向一個中心點的方式,將其放在平面上。」畢卡索與布拉克接觸到塞尚的畫作後不久,兩人就開始了研發「立體派」的實驗。 

 

畢卡索《亞維農的少女》靈感其實來自馬蒂斯

馬蒂斯對非洲黑人的雕塑非常著迷,他說「他們是用屬於自己的材料,按自己發明的水平和比例做出來的。」而此時的馬蒂斯正努力縮小描繪對象的突破,他在尋找可以讓自己情感與激情持續下去的形式。對他來說,這些來自非洲雕塑啟發了一種新的自由 - 而這個感覺和他想嘗試通過變形來加強繪畫表現力相吻合。馬蒂斯欣賞非洲木雕簡單的創造力,展現一種強而有力、無拘無束、而非西方陳腐傳統的方式。

馬蒂斯繪製《藍色裸女》,並向畢卡索及同儕展示非洲維利族雕像的物件,1907年春夏,畢卡索畫出了《壓維農的少女》,展現狂暴的非洲畫裸體,這些人物畫像被大大的進化了,一具具稜角分明的軀體、鐮刀般的彎鼻子,臉頰上有著平行條紋和交叉影線 - 這是直接取自他在非洲面具上看到的疤痕紋面。

《亞維農少女》畫面中的背景、條紋和影線,讓人聯想到馬蒂斯《藍色裸體》中裝飾性的棕櫚葉狀。與其說像馬蒂斯,不如說更像塞尚 (畢卡索已經開始像馬蒂斯一樣敬仰塞尚) 的風格,畢卡索正努力建立起視覺上的韻律感,以加強他畫面的統一性,使背景和情境結合在一起。但畢卡索的韻律感不是馬蒂斯所鍾愛的那種流暢蛇紋,而是建構在尖銳的角度上,帶著支離破碎的特色,適切地反映了他的心靈狀態。

馬蒂斯說:畢卡索破壞曲線,而我為曲線服務。1907年他畫了藍色裸女:女人斜臥在花園草地上,體態豐滿結實,肌肉鼓脹,接近於男性的強健和粗獷,整個改變了對女體的傳統審美觀。畢卡索見到萬分驚訝,接著他用妓女為模特兒,畫出 「浴女」 “高舉雙臂的正面裸女”,將馬蒂斯橫握的裸女直立起來,和前者的過度肌肉相反,幾何圖形構成的女人沒有胸部和臀部,面部則是原始的藝術面具。這幅畫是亞維農少女的前身,當馬蒂斯開啟描繪「醜陋」的圖像時,畢卡索已經越過了寫實形體,另闢蹊徑了。 

 

馬蒂斯《藍色裸女》;畢卡索《浴者》 (下圖)

 

馬蒂斯花了多年時間試驗,誠摯地追尋,想求得更高層次的美感突破。馬蒂斯從亞維農少女作品中清楚了解,眼前的畢卡索偷用了馬蒂斯自己都尚未完全掌握的觀念,相當大膽創作了一幅刻意,具吸引力的醜陋創作。

《亞維農少女》真正要告訴馬蒂斯的訊息是,畢卡索並非他能號召的人,亦非他的追隨者。畢卡索用這幅畫向世人昭告,他是獨立的個體,一個同樣有雄心壯志的人 - 想要成為一位偉大的現代畫家。

 

許多年以後,馬蒂斯跟畢卡索說,畢卡索知道「像貓一樣,不管怎麼翻筋斗,總是能站穩腳步。」畢卡索回答:「是的,那真是一點也沒錯,因為我很早就被灌輸了一種該死的平衡感和構圖能力,無論我企圖做什麼冒險,似乎都無法以畫家的身分失敗。」

  

馬蒂斯《窗前小提琴家》/ 畢卡索《影子》馬蒂斯1918年遷居尼斯,接受眼部治療後擔心失明,而決定學拉小提琴,萬一喪失視力也可有所寄託。“窗前的小提琴家” 是面窗拉琴的一個男人的背影,白頭髮,側面模糊。一道窗櫺正好橫過他的眼部。這種對官能的悼念,其實也在暗示他和妻子艾米麗之間難以挽回的裂痕。

這幅畫右邊掛的是畢卡索1953年的 “影子”。當時和他相處10年的情婦法蘭索娃絲·吉洛帶著孩子離開了他 (後來她成為了法國知名的畫家)。畫中央的男人是個全黑的上半身背影,攤開的雙臂看不到手部,是一種徬徨無著的姿態。他面對窗外,遠處的白雲形成仰臥的女體,周圍漂浮著一些家人熟悉的物件。他陳述孤獨和憂傷時,畫面結構和馬蒂斯如此近似,儘管創作時間相差了三十五年。

馬蒂斯的作品是平靜的,更注重色彩;而畢卡索的作品則更有衝突感,更注重線條。儘管差異是明顯的,兩名藝術家均朝著同一個方向,即現代性而努力。 

馬蒂斯與畢卡索兩位堪稱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他們之間的友情,是一段藝術界的趣談,兩人互相佩服卻又彼此對立,畢卡索對馬蒂斯是既忌妒又敬畏。

畢卡索的情婦吉洛,對於兩人之間的關係,曾經說到:「畢卡索總希望像舞女一樣迷倒馬蒂斯,但結果他卻成了馬蒂斯的俘虜。」這種競爭包含著仰慕的微妙情緒,非常有趣!的確,馬蒂斯的魅力是讓人折服而無法抗拒。

馬蒂斯《眺望巴黎聖母院》View of Notre-Dame 1916 / 畢卡索《彈吉他的人》L’Homme a la Guitare 1918

仔細比較下圖:馬蒂斯的“眺望聖母院”和畢卡索的“吉他手”,會發現更是畢卡索在觀看馬蒂斯的剪貼,而在他自己的綜合立體繪畫中加入了馬蒂斯的裝飾語言。

 


畫壇雙擘的「藝敵藝友」

馬蒂斯與畢卡索是20世紀最偉大的兩位畫家,兩人以獨特的藝術風格聞名於世。最初在巴黎相識相交,變成了競爭對手後,他們開始彼此批判對方的作品。隨著時間推移,兩人逐漸學會彼此尊重,成為一生的朋友。馬蒂斯對畢卡索說:我們必須儘可能地聊天,當我們中的一人去世,有些話就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人說了。

畢卡索曾說:總而言之,我在乎的只有馬蒂斯。馬蒂斯也曾回應:只有一人有權批評我,那就是畢卡索。 

馬蒂斯的“舞者”(左),畢卡索的“三舞者”(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