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上被盜竊最頻繁的藝術傑作《根特祭壇畫》 

 

比利時根特聖巴夫教堂 (St. Baafskathedraal) 典藏了祭壇畫《神祕羔羊之愛》(Adoration of Mystic Lamb),代表了15世紀尼德蘭文藝復興初期藝術里程碑的意義。色彩鮮明,輝煌艷麗,經過數百年之後,畫面依然如初,被稱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畫作品。

這是由多幅版畫連結組成的組畫,有如一大型可開展、閉合折疊的屏風畫。這套組畫在平時只呈現外層9幅,外層畫分為上中下3層。上層畫的是預告耶穌降生的四位男女先知﹔中間一層畫著傳統題材《受胎告知》﹔下面的4 個畫面,中間兩尊雕像為施洗約翰與使徒約翰;兩邊分別是根特市長與妻子,他們是祭壇畫的捐獻人 (委託人)。

 

每逢節日禮拜盛會,祭壇兩翼伴隨聖樂悠揚的節奏徐徐展開,輝煌奪目的12幅內層畫作便顯現在觀眾眼前。分上下兩層,上層:聖父、聖母與施洗約翰;中央下層是 “羔羊的頌讚”,這是整個組畫的核心。題材來自於聖經故事,表現耶穌犧牲自己,挽救人類的上帝之愛,充滿了祈求祝福與讚頌的偉大信念。

《神秘羔羊之愛》的作者與年代

神秘羔羊之愛是由畫家修伯特‧范‧艾克(Hubert van Eyck)應根特市長之邀,為根特市的聖巴夫教堂(Saint Bavo's Cathedral)繪製一組祭壇畫,這位畫家在1426年過世,由他的弟弟揚.范.艾克(Jan van Eyck)接手完成 (1415-1432)。 

 

世界第一幅油畫作品《根特祭壇畫》(神秘羔羊之愛)

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Tempera),這種畫作是以雞蛋作為顏料的調和劑,故而得名。

根特祭壇畫出於早期尼德蘭畫派范·艾克兄弟之手,他們是油畫技術的革新者。他們首創了完善的油彩溶劑,將顏料與松脂和亞麻仁油調和後,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畫面呈現柔和微妙的透明光影,絲絨般溫潤的豐富色澤,這是前所未見的。范·艾克促使了油畫的問世,使油畫的特性逐步取代了濕壁畫與蛋彩畫,成為歐洲近五百年來繪畫的主流。

十五世紀最廣為人知的《神秘羔羊的崇拜》[又稱《根特祭壇畫》(The Ghent Altarpiece) ],這幅作品究竟有多紅?

從安裝以來,歷經了13起犯罪、7次竊盜的藝術作品。還差點被加爾文主義者 (宗教改革者) 燒毀;接著被法國藝術狂魔拿破崙偷走;ㄧ戰、二戰期間歷經侵略者劫奪、竊賊盜取,販賣、鋸斷、偽造⋯。直到1951年經過徹底修繕後,才重回比利時根特聖巴夫主座教堂。 

 

希特勒最愛的藝術珍寶

希特勒在二戰時期下令搜刮全歐洲的重要藝術珍藏,而《神秘羔羊之愛》這幅畫是希特勒最愛的藝術珍寶,他期待二戰結束後,能以這幅大型的祭壇畫,做為德國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青年希特勒,夢想成為一個藝術家

在成為二次大戰中的頭號戰犯、納粹魔王之前,希特勒的夢想是當一名畫家。他對藝術深感興趣,繪製的作品數量過百,曾以售畫維生。1907-08連續兩年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ㄧ直未被錄取。他說,藝術學院沒有錄取他, “世界肯定蒙受了重大的損失”。

確實,如果當年維也納藝術教授錄取了希特勒,可能也不會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600萬猶太人被無辜屠殺,4000多萬人死於戰場。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瘋狂的自殘。

希特勒畫作:《美景宮》、《維也納歌劇院》、《慕尼黑的有軌電車》、人體素描、《白色蝴蝶蘭》、《老城水井邊的音樂家》。戰場硝煙中,他的畫作是和平、寧靜、歲月靜好的建築與美景。(2000年後,有希特勒簽名的素描與水彩畫,起標價落在約100~200萬美元之間 )。 

   

  

希特勒是歷史上最大的藝術品掠奪者

▼ 下圖左:范艾克兄弟所繪《神秘羔羊之愛》,是希特勒首要掠奪霸佔的畫作;第二件他中意的藝術品是,米開朗基羅《聖母子》雕像 (下圖右)

 

▲ 1945年2月,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 在地堡裡欣賞新博物館的模型設計。

希特勒的藝術亡國論

自1939年起,德軍在歐洲各地強取豪奪超過五百萬件文物。希特勒要在自己的童年家鄉林茨 (Linz) ,規劃建構一座擁有全世界偉大藝術珍藏的元首博物館,預計1950年完工。納粹除了沒收藝術品,並試圖在各地拆毁紀念碑、宮殿、教堂和博物館,他要清除人們的文化記憶。


★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大尋寶家

2014年喬治克隆尼 (George Clooney) 自編自導自演電影《大尋寶家 (The Monuments Men)》,講述二戰時期藝術史學者找來一批專業人士親上戰場,希望救回被納粹盜走的藝術作品。 

 

電影一開場出現的就是范·艾克繪製的《根特祭壇畫》,這是希特勒最垂涎的畫作,也是影片裡盟軍和納粹激烈爭奪的那幅焦點油畫。希特勒第二件中意的藝術品是,布魯日「聖母子」雕像 (米開朗基羅生前惟一流落在義大利以外地區的雕像作品)。 

 

電影裡敘述「你可以抹去整個世代的存在,可以燒掉他們的家,但是他們總有一天會找到回家的路。但如果歷史文化被摧毁,就代表那個時代未曾存在,再也找不回來」。

二次大戰時,希特勒下令搜刮全歐洲的重要藝術珍藏,並決心在他戰敗時,全數銷毁,作為自己的陪葬品。幸好盟軍進入各個危險區域探尋它們的下落,即時將這些藝術珍品搶救回來。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大尋寶家》(The Monuments Men)

二戰期間,納粹侵略歐洲各國,除了戰爭本身對藝術的破壞外,希特勒下令搜刮一切藝術品。在美國總統的授權下,一直幾乎不為人知的團體組成,旨在奪回那些藝術品,並物歸原主。他們只有七個人、有藝術領域者組成,在整個歐洲始終搜索,只為了保護那些偉大的藝術文化資產。《大尋寶家》組成人員,甘願用生命捍衛的藝術寶物。


祭壇畫代表《根特祭壇畫》

比利時根特聖巴夫教堂(St. Baafskathedraal)典藏了祭壇畫《神祕羔羊之愛》,高度、寬度高於常人身高的畫作給人幾分視覺震撼。畫作是由多幅版畫連結組成的組畫,且可開閉、折疊,有如一大型可開展、閉合折疊的屏風畫。畫作包含閉合時的外部畫作及展開時的內部畫作,由21個畫面組成,題材取自《聖經》,表現了對耶穌犧牲自己挽救人類的上帝之愛的祈求與讚頌。

內部畫作分上下層,上層畫作中間部份繪有聖父、聖母、施洗約翰,兩側是亞當、夏娃、天使等人物,下層畫作中央繪的是羔羊的頌讚、崇拜,亦是畫作核心所在,畫中羔羊位在祭壇上,四周是崇敬禮拜的人群,場面神聖,瀏覽畫作時也不禁感受宗教的神聖氛圍。


 

▼ 根特祭壇畫的內板 (interior panels)           內板由十二幅畫作組成,上半部的畫作由單個或少數人物構成,下半部的畫面相對複雜,有非常多的人物。

 

《神秘羔羊崇拜》這幅大型祭壇座畫複雜細緻、色彩絢麗,是西方藝術史上最具開創性的作品。畫面在空間深度、層次安排、明暗色調及寫實主義的表現,啟迪了文藝復興的繪畫藝術。范·艾克於1441年去世時,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巨匠都還尚未出生。

根特祭壇畫 (木板 / 油畫)          

“祭壇畫” 是一種畫在木板上,安置於教堂聖壇前面的宗教畫,文藝復興時期的祭壇畫具有典型意義,如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范·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壇畫》都是著名的藝術經典。

《根特祭壇畫》﹝The Ghent Altarpiece 1415-1432﹞又名 (神秘的羔羊崇拜 Adoration of the Mystic Lamb) - 現存最早的帶有簽名的早期尼德蘭繪畫作品,是一種合併多幅可「開閉式」的祭壇組畫。平時只有外層9幅畫作展示,每逢節日的禮拜盛會,祭壇兩翼伴隨著音樂旋律被徐徐打開,輝煌奪目的12幅內層畫作便呈現在觀眾眼前。

這組祭壇畫完成於1415-1432年間, 1415年,尼德蘭畫家休伯特·范·艾克(Hubert van Eyck)應比利時根特 (Ghent) 市長之邀,為根特的聖巴夫教堂(St. Bavo's Cathedral)繪製祭壇畫。 由於休伯特在1426年去世,畫作後來由其弟弟揚·范·艾克(Jan van Eyck)接續完成。屬於早期尼德蘭畫派,也是北方文藝復興早期的最重要作品。

▼ 15世紀法蘭德斯最偉大的畫家范·艾克兄弟青銅像 (Hubert & Jan van Eyck) 

 

根特祭壇畫,題材取自《聖經》,由21個畫面組成,表現了對耶穌犧牲自己挽救人類的上帝之愛的祈求與讚頌。

▼ 根特祭壇畫內板的12幅畫作 (油彩‧畫板 / 335 x 457公分)

在這幅祭壇畫的中心處,凌駕於其他嵌板之上,身穿紅袍的是聖父上帝,左邊三幅依次是帶著花冠的聖母瑪利亞、唱歌天使和被逐出伊甸園的亞當,亞當的頭上是他和夏娃的兩個兒子——該隱和亞伯在獻祭,哥哥該隱獻出穀物,弟弟亞伯奉獻羔羊;右邊三幅依次是身穿綠袍的施洗者聖約翰、彈琴的天使們及夏娃,夏娃頭上是該隱嫉妒上帝喜歡亞伯的獻祭而殺死了弟弟。

 

▼上層正中間聖父身穿鑲金紅色教袍,他正襟危坐,雙目直視,左手握著權杖代表了他的至高無上;右手舉起三個手指是一種賜福世界的手勢;他頭戴三重冠和下面的白鴿及祭壇上的羔羊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表現。

左右兩側是聖母瑪利亞與施洗約翰,型態比較瀟灑自如,色彩飽滿。  

 

三幅主畫作解析

▼聖父寶座上的掛毯,繡著金絲線織成的鵜鶘 (pelican) 和葡萄藤蔓的圖案,人們相信鵜鶘以喙啄著自己的胸膛,是為了用自身鮮血來餵養牠的三隻雛鶘。在鵜鶘和葡萄葉之間的弧形條框中用紅色寫著「IHESVS XPS」涵義就是「耶穌-基督」。這裡的葡萄寓意著釀成的葡萄酒,是聖血的象徵。鵜鶘和葡萄藤蔓則是象徵耶穌基督犧牲自己的血肉,以拯救世人。  

  

「這是莊重崇高威力無邊的聖父,他是寬宏大量的施與者」,這段拉丁文註釋就雕刻在天主身後半圓形金色的神龕上。聖父胸前的錦帶上是用珍珠繡成的希伯來語「SABAWT」,這是稱呼至尊天主的名字中的一個。在前方地板上放著一個鑲滿寶石透雕鏤刻的王冠,寓意著他以神的無限權威征服塵世;紅色垂到地面的長袍底邊,也用珍珠繡成反復重複一行字:「ANANX ANANXIN PEX PERV 」:他是王中之王,萬主之主。   

 

范·艾克將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處理得逼真極致,聖父肉體的顏色強烈、褐色,閃光、充滿活力,衣服顏色強烈而豐富;而通過聖父手中半透明的水晶權杖,所看到背景圖案的光影和線條,均呈現不規則的細微變化,令人嘆為觀止。

 聖母瑪利亞

一位謙虛、年輕的聖母瑪利亞坐在聖父的右邊,穿著金色鑲邊、嵌飾珠寶的深藍色斗篷長裙,金色的下擺減輕了它的暗沉。她身體側轉向天主,手捧一本綴著綠布的祈禱聖書,腦後光環裡的文字寫著:「她比太陽更美麗,她在群星之上;與陽光相比,她更璀璨;她是真正的永恆之光,是上帝的無玷之鏡。」   

瑪利亞戴著裝飾珍珠、五顏六色的寶石和鮮花的頭冠,12顆星星散落其間,白百合花、鈴蘭、耬斗菜 (夢幻草) 和紅玫瑰四種花卉,象徵聖母的純潔、幸福,謙遜與慈愛。

施洗者聖約翰 

聖父左側是施洗者約翰,他留著長長的頭髮和棕色鬍鬚,表情嚴肅姿態莊嚴。身後的金色神龕上描述著:「比人類偉大,等同於天使,代表著信仰,他是基督教義的佈道者,使徒的聲音,緘默的先知,世界的明燈,天主的證人」。

聖約翰外披綠色斗篷,覆蓋著駱駝毛上衣 (這是他在約旦河岸宣講洗禮教義的服裝),他赤著腳,把一本鍍著金邊的舊約聖經放在腿上,左手翻著其中一頁,聖書上的文字清晰可見,范·艾克的畫功真是了得!

施洗約翰伸出右手做了一個祈福的手勢,似乎在說:“看那上帝的羔羊”(聖約翰是第一個認出被稱為上帝的羔羊 - 基督的人,基督徒相信他是舊約最後一位先知)。 

畫家的多層次上釉技法

據學者研究,聖母、上帝和聖約翰三人衣服色彩如此艷麗 (當然,也包括其他人物)。范·艾克運用了層層上釉的方法,每塗一層要留出足夠長的時間讓畫面乾燥。譬如上帝紅色的服飾,畫家最初以透明的粉色開始,一層層地罩染上去,最終得到眼前呈現鮮艷光澤的正紅色。

聖母身上長裙的深藍色,提煉來自阿富汗北部山區的青金岩,這種色粉價格極為昂貴,因此通常只能用層層上釉的方法。 

 


◎ 綜合材料的裝飾技法(Brocart appliqué)

在聖母,聖父和聖約翰人物背後的金絲提花織錦並不完全是畫出來的,而是運用了多種材料。這種裝飾技法可以在畫面中完美再現略有起伏的錦緞質感和效果,這種方法在中世紀晚期1420~1540年間非常流行。

① 首先把畫好的錦緞圖案用刻刀刻在木板上  ② 把錫紙放在刻好的木板上壓印出錦緞圖形  ③ 把填充材料塗在壓印好的錫紙上加固圖形並稍有凸起感  ④ 然後把錫紙黏貼在祭壇畫畫屏中所需要的位置  ⑤ 將相同尺寸的金箔黏貼在錫紙上,織錦圖案也會顯現出來  ⑥ 在金箔上上色仿製出金絲緹花效果。

 

圍繞在三個主要人物左右兩側的,分別是詠唱天使與奏樂天使,最外側則是裸身的亞當 (Adam) 和夏娃 (Eva)。

聖經裡最早的謀殺案

● 附註:「該隱和亞伯」的聖經故事,算得上是歷史上所知最早的一樁 “謀殺案” 。亞當與夏娃因偷食禁果,被上帝趕出伊甸園後生育了一對兄弟:該隱和亞伯。

該隱放牧,亞伯種田。有一天,上帝要求該隱和亞伯獻給最寶貴的東西,該隱送上自己放牧的羊,而亞伯送了自己種地所得的糧食,上帝選擇了亞伯,該隱在嫉怒之下,殺死自己的兄弟。當上帝問起亞伯的下落,希望該隱能認清自己的罪過,但是該隱毫無悔意,妄圖欺瞞上帝,最終遭到了流放。 

范·艾克在亞當夏娃上方繪製了兩件仿砂岩雕塑畫,左邊描繪了亞伯 (Abel) 把他羊群中的第一隻羔羊獻給了上帝,而該隱則是一個農民,將他的部分莊稼獻給上帝。在夏娃上方,描繪亞伯被兄弟該隱用驢腮骨謀殺,因為該隱妒嫉上帝讚許亞伯的祭品卻拒收他的獻物。 

亞當與夏娃

側屏兩邊分別繪製了人類的祖先 - 亞當 (Adam) 和夏娃 (Eva) 兩人站在壁龕中,近乎真人大小的裸體,范·艾克細細描繪了他們的毛髮及肌肉紋理,展現了畫家的精細美學。

夏娃的頭稍稍向右傾,她的臉頰因為羞澀而微微泛紅。她的肚子過大,彷彿懷孕一般,手中拿的不是蘋果而是一種柑橘類的香櫞果 (香櫞果是猶太人慶祝豐收的住棚節中使用的宗教用品,聯繫到畫中夏娃懷孕似的肚子,很可能是畫家有意用來表現繁衍能力的)。

畫家筆下兩人眼神低垂,表情似乎有些落寞,有人說,他們因為自己所犯的原罪感到羞愧,也有人說,他們是對離開伊甸園後看到的人間萬象感到沮喪。

亞當和夏娃這兩個畫面,是所有畫裡唯一從 “觀者角度” 來表現 “仰視效果” 的人物。注意看,亞當、夏娃的身軀邊緣,似乎延伸到框架邊緣之外:夏娃的手指、左手臂,尤其亞當的右腳,幾乎已經踩到了畫框邊緣,彷彿要走出畫屏一般,形成了一種自然的三維立體效果。

  

音樂天使

音樂天使左邊的在唱歌,右邊的在演奏。畫家精細的繪製了他們的服裝、樂器、和地磚的裝飾圖案,細膩的筆觸,令人過目難忘。

歌唱天使

兩邊側屏分別是歌唱天使和奏樂天使,表明聖父是坐在天堂裡。這些天使都未畫翅膀,而且也不是傳統的理想化面龐,畫家用寫實手法呈現宛如教堂裡的唱詩班的頌歌,畫面呈現就像日常接觸的宗教活動一般,頓時拉近了與觀者的距離,這種場景的互動,是畫家高明的地方。

左邊畫面中,范·艾克並不是隨手畫一群張口唱歌的形象,他像照相機一樣,捕捉了每一位歌者唱著某個段落瞬間的不同口型。木製唱詩台譜架下方繪製了 “聖米迦勒殺死七頭十角的怪獸” 雕像 (聖約翰啟示錄中記載,這裡的怪獸是撒旦的象徵,撒旦想得到上帝的位置,在天主教中,聖米迦勒與惡魔對抗,他是守護神,是上帝的騎士。)唱詩台下方畫框上寫著:“讚美上帝的音樂”。 

 


奏樂天使

右邊畫面是天使們的演奏:聖塞西莉亞 (Sainte Cecile) 身穿華麗貂皮鑲邊的黑色織錦長袍,正彈著一個橡木製的管風琴。身旁一個天使拿著豎琴,她左手輕輕放在大提琴手同伴的肩膀上,似乎在提醒她,輪到你了。下方畫框上寫著:“要用絃樂器和管風琴讚美他”。

就像上帝半透明的水晶權杖一樣,管風琴和數百件珠寶的光澤,讓觀眾驚嘆於藝術家作品中物理寫實的技術才華。

兩幅畫面下方的地磚圖案一樣,顏色略有差異。表明是在同一房間裡,地磚上都繪著羔羊和IHS等宗教圖案。顯然是為了呼應中央「羔羊禮讚」的畫面。這種昂貴的磁磚當時都要從西班牙的瓦朗斯 (Valence) 進口到荷蘭。 (地磚圖案:,IHS是拉丁文“Iesus(耶穌)Hominum(人類的)Salvator(救世主)”的縮寫。) 

  

《根特祭壇畫》內部有21幅畫作

★下層的中央,描繪的是《聖經·啟示錄》中 “神秘的羔羊”,描繪了聖人們主持下對神秘的羔羊的禮拜和對全人類靈魂的拯救。 

當時比利時北部的根特是歐洲毛紡面料貿易方面的富有強國。這幅 “神秘的羔羊”也代表了在城市繁榮發展中發揮極其重要作用的羊毛商人的象徵。 兩翼左兩側是《騎士》和《公正的法官官》,右側是《隱者》和《朝聖者》。

 

「神秘羔羊之崇拜」- 祭壇畫的核心

中央上方是代表聖靈的鴿子,遠景中的建築綜合了許多現實中的場景,例如代表聖靈的鴿子左下方,是按照烏德勒支 (Utrecht) 主教座堂鐘樓畫的。這些風景本身體現了極佳的透視效果,是空中透視的經典範例。  

▼ 烏德勒支聖馬丁主教座堂塔樓實景,這是在14世紀歐洲最大的塔樓之一 (下圖右)

白色羔羊象徵著耶穌基督的犧牲

前景中央噴著生命之泉,一隻白色羔羊站在祭壇上,它還活著,但傷口在流血「鮮血從羔羊胸口流出,注入金色的聖杯裡」。這個典故很清楚 - 基督的死亡和復活,他為人類所做的犧牲,每次彌撒期間都會在祭壇上紀念。

整個場景指的是耶穌描述最後的晚餐時酒作為他的血,他要為全人類流血,以贏得其罪孽的寬恕。

羔羊有著像人一樣的臉孔,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痛苦,它正象徵著耶穌基督的犧牲。(天上飛翔的白鴿亦是聖靈的象徵)。

祭台布上繡著 “看那上帝的羔羊,看那除免世罪者”,前邊兩塊垂飾上分別為 “耶穌的道路” 和 “真理與生命”。周圍跪著14位擁有多彩翅膀的天使,其中遠端的四位手持基督受難的聖物 (荊棘冠、十字架、長矛、釘子、蘸醋的海綿、皮鞭和柱子等),近端的兩位揮舞著香爐。

噴泉被稱為“生命之泉”,水池邊緣刻著的文字是:“這是生命之水的泉源,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  

 

所有人都來敬拜被獻祭的羔羊。背景是美麗的地中海風景,這是祭壇畫最偉大的榮耀之一。 

圍繞在祭壇周遭的四組人群

遠處左側有一群主教,右側是一組聖女,天空出現了聖靈的光輝,他們全都在期待著耶穌的歸來。天上的超自然光線照亮了場景,落在祭壇前方的聖徒身上。遠處耶路撒冷的尖塔在背景中清晰可見。

左右兩側為「基督的騎士」與「隱者」,「正義法官」與「朝聖者」。由於採用了油畫極為精細純熟的描繪技巧,畫面色彩顯得特別透明鮮艷。

《神秘的羔羊崇拜》(油畫·木板 / 134.3×237.5cm)

噴泉左邊是《聖經舊約》中的猶太先知和來自世界不同信仰的哲學家,其中身穿白衣、頭戴桂冠、手持月桂枝葉的,被普遍認為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 (Virgil,西元前70-西元前19);他旁邊身穿藍衣、頭戴紅帽、手持嫩枝的是猶太先知以賽亞 (Isaiah,西元前8世紀-西元前7世紀)。中世紀的基督徒認為這兩位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預言了救世主的降生。 

 

右邊是《聖經新約》中的12 位使徒和眾多基督教聖人,使徒身穿白袍跪在前排;其他聖人身穿紅袍站在後邊,其中靠前站立的三位頭戴三重冠者是15世紀初的三位教宗。 

 

遠端從樹林中走出的是懺悔者和殉道者,左邊均為男性,包括頭戴三重冠的教宗、戴主教冠的大主教和其他教會人員。

右邊均為女性,站在前排的幾位通過其手中的標誌物可以認出,包括手抱羔羊的聖阿格尼斯 (Saint Agnes)、手托高塔的聖芭芭拉 (Saint Barbara)、穿綠裙白袍像個新娘的聖凱薩琳 (Saint Catherine) 和手持鮮花的聖多蘿西 (Saint Dorothy)。 

   

隱士和朝聖者  

在中央面板的右側,我們發現那些為了事奉耶穌而拋棄世俗享樂的人。

首先是隱士。在背景中懺悔的抹大拉瑪麗亞 (Mary Magdalene) 拿著她的藥膏罐和一個同伴加入了他們。 

 

右邊畫板是朝聖者:他們是中世紀宗教的一個重要特徵。他們由紅衣高個的聖克里斯多弗 (Saint Christopher) 領導,他是朝聖者和旅行者的守護神,根據他的傳說,他是一位巨人。

在他身邊站著一位朝聖者,身上戴著來自三大朝聖地 - 孔波斯特拉、羅馬和耶路撒冷的徽章。他可能是祭壇畫捐贈者的守護神約多庫斯 (Judocus)。 

基督的騎士們  - 

他們以基督的名義拿起劍,遵循中世紀的騎士理想。這個群體中有幾位君主,可能是十字軍東征的領導人。有些人被認為是路易九世 (聖路易斯)、布永的戈弗雷和查理曼,儘管從未確定。 

公正的法官即 (正義法官)  - 

他們實際上是管理者和政治家。最左邊《公正的法官》畫面前排第三、四位騎馬者 (棕衣紅帽和黑衣黑帽) 被認為是范·艾克兄弟自己的畫像。 

「正義法官」該面板於1934年被盜,今天看到的是 Jan Van der Veken 1939年的複製品。 

 


▼ 關閉根特祭壇時外層的12幅畫作 (油彩‧畫板 / 335 x 229 公分 ) 

根特祭壇畫被闔上時外側的三組繪畫。這裡所有畫面都融合於一個略帶灰色的色調中,整體氛圍肅穆樸實沒有過多的裝飾。

最上面圓拱裡是《四位先知》中間主題為「天使報喜」(又稱「聖母領報」) 由左而右是:大天使加百列、根特街景、聖母瑪利亞;最下面一組是兩位聖約翰,和兩位畫作出資人:根特市長約多庫斯·維德和他的妻子呂斯貝特。(這三層內容由上而下按照從舊約到新約時間順序排列)。


根特祭壇畫外板 (exterior panels) 上方的先知

最上方一層弧形的畫板四個人物,出自古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他們都預知了救世主的出現。

左側是先知撒迦利亞 (Zacharie),生活在大約公元前五百年,他寫了一本書預見了彌賽亞 (救世主) 的出現。他頭戴一頂裘皮的帽子,寬大的衣服外面披著白鼬皮做的斗篷,右肩上扣著一排鈕扣。皮膚較黑,留著長長的花白鬍子。左手翻著書,右手指著書上文字,他頭頂上條幅標示著他的預言:「錫安的民啊,盡情地歡樂,看啊,你們的王來了!」

 

最右邊披散頭髮的是先知彌迦 ,他身披松鼠皮毛外衣,正俯身看著下方的瑪利亞,他身邊也放著一本書。頭上半圓形橫幅寫著 “我的箭必從你 (伯利恆) 射入,正是你,你的兒子將統管整個以色列”。

 

  

中間兩位女先知,厄立特利亞的女先知 (Erythrée地名) 和庫邁的女先知 (Cumes地名),她們最初都曾是大地女神希柏利的女僕,她們可以和神交流、傳達信息、她們是天啟的媒介,她們都預言了彌賽亞的到來。

中間左側的是女先知厄立特利亞 (Erythrée),她身穿鑲有金邊的白色長裙,頭上裹著藍條的白頭巾,一塊黑色披巾繫在肩上,她左手戴著一個手鐲,右耳耳環上的珍珠大而有光澤,在厄立特利亞女先知頭上的話語是:「他的聲音不是人類的,伴隨著一股強大的氣息由天而降」。                   

右側是女預言者是庫邁 (Cumes ,地名) 的先知,她穿著綠色貂皮束腰長裙,頭戴棕色網狀繡滿了珍珠的髮冠。她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女先知,被視為是能力超凡的通靈者。她生活在埃涅阿斯時代,阿波羅神判她活了一千年。漂浮在女先知上的捲軸寫著:「一位至高的王將從天上而來,不用多久,他就會親自出現」。

根據聖經,這些先知們預言的事情均都成真,他們下方的《聖母領報》就得以應驗,他們都宣告了救世主的到來。畫家范·艾克的學識淵博被人廣為稱讚,但研究人員認為范·艾克是得到了當時神學家的幫助,才得以發展描繪出如此複雜的畫面。 

 

「天使報喜)(或稱「聖母領報」)

「天使報喜」是西方畫家非常鍾愛的題材。范·艾克將四個面板組成一個空間。上帝的使者加百列出現在迷人的法蘭德斯內室中,俯瞰著中世紀根特的街道。

畫中這一幕發生在瑪利亞和木匠約瑟訂婚後,還沒有出嫁之前。有一天,左側身穿白衣的大天使加百列來到瑪利亞面前,告訴她,因為上帝恩寵,她將生下孩子,並要為孩子取名「耶穌」。

在西洋美術中就把瑪利亞接到消息的這一幕,稱為「天使報喜」(或「受胎告知」The Annunciation )。

  

大天使加百列和聖母瑪利亞都穿著白色長袍,兩人位於同一房間的兩端。加百列擁有金色的頭髮和彩色的翅膀,祂給瑪利亞帶來信息:上帝的聖靈將降臨在你身上,你將成為上帝兒子彌賽亞的母親。並向瑪利亞歡呼:”妳好,最受寵愛的人,主與你同在”。天使手裡拿著象徵著瑪利亞童貞的百合花。

(大天使加百列口中的話語也被畫了出來,不過文字是倒過來寫的,這種繪畫方式可能是范·艾克1420年代去佛羅倫斯學到的)。

鴿子 (Pigeon) 象徵聖靈  

瑪利亞從祈禱書上抬起眼睛,聽著天使傳遞的訊息,她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眼神望向空中回應 ”看吶,這是上帝的使者”。(瑪利亞的回答是顛倒反方向描寫的,從右到左,這樣聖靈就清楚她的接受,彌迦先知也更清楚了) 。化身為鴿子的聖靈盤旋在她上方,彷彿說著⋯ “我在這裡,主的僕人”。(飛到她頭上的白鴿代表著 “聖靈感孕” )。

中間的兩屏沒有人物,畫板重點關注在法蘭德斯房間的內部,通過相同的天花、地板和透視關係,表明兩邊屏中的畫面處在同一個房間。在盥洗空間中,我們看到掛著的白毛巾、銅製的鍋子和臉盆。這些是風俗畫顯現了當代人起居生活的印象。

透過拱形窗戶,可以看到根特的城市街景,這種表現方法讓空間的景深感更強烈,另一方面,也呈現了15世紀尼德蘭地區的生活環境,傳統的宗教故事彷彿置身在現世的場景中重新復活,賦予了新的生命。

 

左上角先知的書本和圖中聖母瑪利亞右側身邊的書本,都清楚的可以看到書上的文字。 

 


范·艾克對畫面精細度的要求達到了極致:天使與瑪利亞身後依稀可辨的花格窗櫺,壁龕內物件的高光;另外又如兩位女先知精緻帽子的絲絨紋理,耳環、手鐲、瑪利亞胸前珍珠項鏈的光澤,皺褶連衣裙的細節,全部都纖毫無遺的ㄧ一呈現。

根特街道上充滿各種人物和活動,仔細看還繪製了好幾個約一公分高的小人,都非常講究畫功。

  

下面一列畫板,放艾克畫出了四個可以以假亂真的三葉草裝飾的拱形哥特式神龕。外側兩幅是畫作的捐贈人 -  1420年代的根特市長夫婦(他是法蘭德斯的大資本家) ,中間兩個大理石雕塑般的人物分別是:施洗者聖約翰 (St John the Baptist ),福音信使約翰伊凡葛利斯塔 (John the Evangelist )。

聖徒,羔羊與聖杯

范·艾克運用高度純熟的素描技術,摹繪聖約翰和信使兩位聖徒,看上去很有重量感,褶皺的長袍稜角分明,他們被安置在刻著自己姓名的八角形石座上。范·艾克僅以純白和灰色顏料繪製,帶給觀者一種大理石雕塑的錯覺。

施洗者約翰左臂抱著一隻羔羊,他舉起右手,手指指向羔羊,似乎宣告 “看哪,這是神的羔羊”  (在新約中,施洗約翰把耶穌稱為 “上帝的羔羊” ,祂以無條件的愛為人類的罪孽犧牲了自己。)

施洗者約翰是第一個認出耶穌基督即是救世主的人,而羔羊是上帝之子耶穌的象徵。因此通常在描繪施洗者聖約翰的畫作中,都會畫上一隻羔羊,或是在他身邊、或是懷抱著。

福音傳道者約翰拿著裝有毒蝰蛇 (歐洲毒腹蛇) 的聖杯 (這是中世紀早期傳統圖像),據說他喝下杯中毒藥,卻倖存下來:根據約翰使徒行傳傳說,約翰被要求喝一杯毒藥來證明他信仰的力量,在上帝的幫助下,毒藥變得無害,他具有治癒的能力。這個聖杯也可以解釋為最後的晚餐。

祭壇畫捐贈人

兩邊是這幅祭壇畫的出資者:根特市長約多庫斯·維德  (Judocus Vyd) 和妻子伊麗莎白·博魯特 (Elisabeth Borluut) 他們都處在相同樣式的壁龕中。作為祭壇畫的捐獻人,他們目光專注、雙手合十祈禱著,表示對基督的虔誠。

捐贈人根特市長身穿一件紅色長衫,袖口、領口和底邊露出棕色毛皮襯裡。市長夫人身著珊瑚色的絲質長裙,翻領和袖口處可以看到綠色的內襯,她的頭上貼著臉頰戴了一條透明的頭巾,另外一條白色的輕輕的垂到肩上。他們明亮、暖色的服裝與聖徒暗沉的灰色形成鮮明的對比。

范·艾克採用相對寫實的畫法,市長夫婦兩人衣著簡單樸素,身上沒有任何飾物。畫家採用相對寫實的畫法,將市長的禿頂、眼袋、疣子,兩個人物皮膚皺褶及突出的靜脈和指甲等,都經過精心再現,並未刻意粉飾。

根特祭壇畫天堂般的花園

中央面板上有神秘羔羊的崇拜,畫作裡有如植物圖鑑般精細的各種花卉樹木,並充滿了植物細節。根據聖經,這幅畫中描繪的「美麗花園」代表了信徒死後去的「天堂」。因此,大量的基督教象徵主義是動植物的基礎也就不足為奇了。展板上擺滿了常綠植物、春花和藥草,分別象徵著不朽、不斷恢復活力和信仰的治癒力量。

甚至植物的葉子數量也不是隨機的。例如,祭壇畫中描繪的不同類型的三葉草都是三葉草,指的是三位一體。另一方面,山谷的百合花或聖母的眼淚被塗有七片葉子,象徵著瑪利亞的七種悲傷和七大歡樂。

經過歷史學家約翰·胡珀·哈威(John Hooper Harvey)研究證實根特祭壇畫中發現的許多物種在十五世紀生長在伊比利亞半島,科學家們也成功地確定了多達75種不同的植物物種。所以根特祭壇畫不僅是一幅明確的傑作,它也是有關中世紀動植物的豐富資訊來源。

*補注-瑪利亞的七種悲傷與七種歡樂:

聖母七苦:1. 聖人西蒙尼預言瑪利亞因耶穌是救主而遭受的痛苦 2. 約瑟夫和瑪利亞帶著嬰兒耶穌一起逃離希律王的威脅 3. 瑪利亞和約瑟夫失去12歲的耶穌三天,直到在廟裡找到他 4. 登加爾瓦略山途中,瑪利亞與耶穌相遇,耶穌背負十字苦架體力不支,跌倒在地,瑪利亞傷心欲絕 5. 瑪利亞目睹耶穌釘上十字架,死在十字架上 6. 瑪利亞懷抱耶穌聖屍 7. 瑪利亞埋葬耶穌聖屍。

聖母七樂:1.天使向瑪利亞宣告喜訊 2. 耶穌誕生 3. 東方賢士朝拜耶穌嬰孩 4. 復活的基督顯現給祂的母親 5. 耶穌升天 6. 聖神降臨 7. 聖母升天及加冕。

范·艾克生平與祭壇畫的天堂美景

揚·范·艾克是15世紀歐洲北方最重要的畫家,是法蘭德斯畫派的創始人。他一生都是宮廷畫家,時常長途旅行並走訪上流社會。瓦盧瓦勃艮第王朝菲力普三世 (Philip the Good) 極為看重他,並派范·艾克代表他本人進行數次外交訪問,其中包括1428年菲力普三世與葡萄牙伊麗莎白公主的婚姻ㄧ事前往里斯本。旅程中他曾途經意大利前往聖地 (譯註:巴勒斯坦地區),並且也到過鄂圖曼帝國 (Ottoman empire)。

揚·范·艾克多次出國旅行中,有充足的時間熟悉並仔細研究地中海各種植物、花卉、水果或家鄉迪南地區的岩塊,這無疑是他在根特祭壇畫中的天堂花園的靈感來源。

范·艾克兄弟以高精度繪畫,從而展示了他們廣泛的科學知識,不僅在技術方面,而且在細節和準確性方面,他們都遠遠超過了同時代人。范艾克更從他周圍的世界中汲取了各種相關元素,並將它們組合成一件代表了世界觀的藝術品。

根特祭壇畫不僅是ㄧ幅偉大的傑作,畫作複雜細緻,色彩絢麗,更是西方藝術史上最具開創性的作品。

藝術家希望能展現在天國世界的聖父和聖徒們,同時又要儘可能地貼近人們的生活。因此從一開始正式的宮廷場景逐漸演變至常民的生活環境,讓瑪利亞、耶穌與聖徒們更容易親近。

在這些繪畫中,眾多人物出現在蔥蔥鬱郁的地中海場景之中;聖徒、天使和藝術贊助人都和最尊貴的賓客 - 聖父上帝、聖母瑪利亞和聖嬰耶穌同聚一堂。尼德蘭畫家范·艾克用魔法繪製了一幅從天堂到人間的群像聚會,他掀起了繪畫的新紀元,留住了500年前的這一刻。

★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美國戰爭電影《大尋寶家》

2014年喬治克隆尼 (George Clooney) 自編自導自演電影《大尋寶家 (The Monuments Men)》,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二戰時期藝術史學者找來一批專業人士親上戰場,希望救回被納粹盜走的藝術作品。

電影一開場出現的就是范·艾克繪製的《根特祭壇畫》,這是希特勒最垂涎的畫作,也是影片裡盟軍和納粹激烈爭奪的那幅焦點油畫。希特勒第二件中意的藝術品是,布魯日「聖母子」雕像 (米開朗基羅生前惟一流落在義大利以外地區的雕像作品)。

電影裡敘述「你可以抹去整個世代的存在,可以燒掉他們的家,但是他們總有一天會找到回家的路。但如果歷史文化被摧毁,就代表那個時代未曾存在,再也找不回來」。

二次大戰時,希特勒下令搜刮全歐洲的重要藝術珍藏,並決心在他戰敗時,全數銷毁,作為自己的陪葬品。幸好盟軍進入各個危險區域探尋它們的下落,即時將這些藝術珍品搶救回來。

命運多舛的《根特祭壇畫》

幾個世紀以來,這幅畫作始終籠罩在神秘之中,因為名氣太大,幾乎所有能發生的壞事都發生過。

祭壇畫《神秘羔羊之崇拜》的歷史價值:這幅祭壇畫是在15世紀初,由21件作品組成的藝術史巨作。1794 年法國大革命後,中央面板遭拿破崙 (Napoléon;1769-1821) 掠奪,運往巴黎羅浮宮展出。滑鐵盧敗北後,1815年返回根特。1816年根特教區以相當於240英鎊抵押了六個側屏畫 (除了亞當和夏娃),而贖回期限過後,布魯塞爾藝術品經銷商 Nieuwenhuys 再以4000英鎊轉賣給英國收藏家愛德華·索利 (Edward Solly) 。

在倫敦幾個月期間無買家,隨後1821年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Frédéric-Guillaume III ) 購藏,贈予即將落成的皇家博物館 (今天的柏林舊博物館),在柏林期間 (1894年) 祭壇畫的6幅因為在同一塊畫板的兩面,不容易在展廳展示,原作就從畫屏中間被鋸開,形成兩個單獨畫面。原畫屏板的厚度為1.5厘米,被鋸開後現在的厚度僅為2~3毫米。為了加固和防止變形,鋸開後的畫板背後要打磨平坦然後黏貼木板條,這樣做為了展示時便於掛放。之後在柏林的 (Gemäldegalerie) 畫廊展出數十年。而仍在根特的畫板則險些在1822年的大火中焚毀,亞當和夏娃的畫板則被單獨送去了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博物館。

1917年,一戰期間,被德國人從根特大教堂掠奪了其餘部份畫板,直到戰爭結束,1919年6月28日作為終戰協議《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 戰爭賠償部分,提及德國必須歸還掠奪的祭壇畫,包括普魯士三世國王合法收購部份,多聯祭壇畫因而終於被組合。

1934年,《施洗者聖約翰》(Saint Jean Baptiste) 和《正義法官》(Les Juges intègres) 兩塊畫板被教堂的聖器管理員偷走,前者不久後返回,而「正義法官」卻從此失蹤。目前比利時根特多聯祭壇畫打開左下角的第一個面板「正義法官」其實是根據1559 年的副本所複製。

1940年,德國再啟二戰,為了確保安全,比利時決議將祭壇畫運往梵蒂岡 (Vatican) 保存。在途經法國時,得知義大利宣戰成為德國軸心國軍隊,也不敢往義大利送了。只好就地保存在法國波城 (Pau) 博物館。孰料希特勒下令沒收祭壇畫,法國維希政府就乖乖將此畫獻給了德國,轉運存放至德國東南方的巴伐利亞州 (Bavière) 的城堡。

二戰末期為避盟軍空襲,祭壇畫被德軍藏匿到奧地利阿爾陶斯 (Altaussee) 鹽礦山洞中保存,導致畫作的漆面受損。隨著美軍逼近,希特勒曾經下令以八顆 500公斤的炸彈,炸毀還存放著藝術品的礦井,好在因內部分歧而避免了藝術浩劫。戰爭將結束之際,盟軍在鹽礦區將它救出,並送回根特教堂。(這段內容也是電影「大尋寶家」的情節之一)。

戰後,比利時王室在布魯塞爾皇宮舉行祭壇畫回歸、展示慶祝儀式。1950 - 51年、2012 - 2016年陸續運用高精度照片、自動檢測老化裂紋、X射線、紅外線反射圖像等新技術,針對畫作的毁損、復漆,做了徹底的修復工程。比利時藝術修復師 (Jef Van der Veken) 複製了「正義法官」這塊畫板,目前在根特聖巴夫 (St Bavo )教堂展出的祭壇畫,唯獨「正義法官」這塊是贗品,其他均屬畫家范·艾克原作。

比較搞笑的是,在回歸展慶祝活動時,比利時政府未邀請法國任何一名法國官員,因為二戰時維希政府協助德國納粹搶走過這幅畫。

人們往往因ㄧ幅傳奇名畫,而造訪中世紀古城根特 

 

每座城市以其獨特魅力展現與眾不同,以比利時根特來說,蘊含藝術底蘊讓它成為迷人之都,其中,尤以藝術珍品《神秘羔羊的崇拜》祭壇畫最為人所稱道。

根特聖巴夫教堂前,開創繪畫新紀元的范艾克兄弟雕像(位於正中央) 

 

《根特祭壇畫》介紹至此告一段落,謝謝您耐心的閱讀。























范·艾克畫作精細入微之美


有人說根特祭壇畫是世界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油畫作品,其歷史價值大於藝術價值。我之前已經提到油畫技術並非凡·艾克發明,那只是瓦薩里的誤解。這幅畫的意義遠不是繪畫技術上的突破這麼簡單,它在透視法、裸體藝術、光影技術,以及人文思想的表達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一幅真正的曠世傑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