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走就走瘋狂三日行(2021.12.28~30)
12/28 台北 - 花蓮 - 太魯閣、清水斷崖、立霧溪山月吊橋 - 豐濱北迴歸線地標 - 台東三仙台跨海步橋 -台東池上悟饕故事館 - 夜宿台東趣淘漫旅(凱撒飯店連鎖,網路評價4.3)
12/29 趣淘漫旅飯店自助早餐 - 台東富岡漁港阿宏的店-(網路評價高)- 台東富岡小野柳 - 台東縣太麻里多良車站 - 台東大武鄉濱海景點 - 墾丁台灣最南點 - 台南矮仔成蝦仁飯 - 夜宿台南夏都城旅
12/30 早餐台南虱目魚湯 - 奇美博物館 - 台中港東京純豆腐鍋 - 新竹搭高鐵 - 台北
兒子休假,媳婦趕工加班,他臨時起意駕車帶我出遊,提醒我不要詢問行程規劃,隨性自在開到哪裡玩到哪裡,從新竹北上接我,回程新竹搭高鐵回台北,路程較順。
12/28 清晨7:30自台北出發,10:22花蓮縣秀林鄉,11:05 抵達太魯閣國家公園。
清水斷崖
上午11:20 清水斷崖,位於台灣花蓮縣秀林鄉的海岸斷崖,是臺灣東岸的一大奇景,主要由大理岩、片麻岩及綠色片岩所構成且高數百公尺,是蘇花公路中最驚險壯麗的景觀,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茫茫大海,形勢險峻,氣象萬千。
清水斷崖湛藍的海岸天色號稱台灣十景之一,山崖峭壁景致壯觀,可以飽覽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上午11:43 抵達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牌樓是中國味十足的小型牌樓,是旅人留影紀念的熱門景點。
點了一份現烤野豬香腸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於民國75年(西元1986年),橫跨花蓮、南投及臺中。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岩峽谷景觀聞名。沿著立霧溪的峽谷風景線而行,觸目所及皆是壁立千仞的峭壁,高山突兀,峽谷深邃,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岩層和溪流等風光。

太魯閣國家公園景點
燕子口步道 - 中橫沿線著名之景。走進燕子口,大理岩峽谷、壺穴地形、絕壁上的岩生植物、峽谷中穿梭快飛的燕子,步行到靳珩橋,來回約一個小時,欣賞太魯閣峽谷絕佳的陡壁山巖,心情大好!(戴上國家公園免費提供的安全帽,以免遭落石擊傷)。
立霧溪切穿大理石岩層,侵蝕出幾近垂直的峭壁,顏色呈白、灰或黑色,形成壯麗的山景,向下俯瞰深峻的立霧溪峽谷,氣勢萬千。中橫公路開通初期,太魯閣山水美名不脛而走,巖壁上紅色「飛燕迎賓」行書墨寶碑記,歷經多年歲月淘洗,堪稱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值得珍惜的人文資產。
「飛燕迎賓」四字是蔣經國先生的書畫老師高逸鴻的題字,他書法兼擅四體,行書尤為精妙。高先生是同學父親,住在師大對面,那間園區開闊鬧中取靜的木造房屋,留下我小學時期與同學嬉戲的深刻記憶。
自燕子口向西延伸至慈母橋都是厚層的大理岩,地殼持續抬升,立霧溪水不斷向下切割,造就出鬼斧神工的峽谷地形,燕子口步道可說是一條兼具地形、生態與人文特色的步道。
下午13:08抵達太魯閣布洛灣「山月吊橋」 - 跨越立霧溪,展望壯闊峽谷。
太魯閣景點「山月吊橋」因地點位於險峻山谷,更要考慮到陡峭邊坡及峽谷風勢等條件,施工難度極高,2016年年開工、並於2019年5月完工。耗時2年9個月打造的山月吊橋跨越了立霧溪,成為國內深跨比最高的峽谷吊橋,360度壯麗峽谷風光一覽無遺。
布洛灣山月吊橋 - 橋長196公尺,寬2.5公尺,距離溪谷約152公尺,是太魯閣國家公園跨距最長、距離溪谷落差最大的吊橋。吊橋南、北岸都有觀景平台,南橋柱設計成「月」字形,與周圍群山相應。
布洛灣休憩區有廣大的停車場,除了山月吊橋,還有遊客服務中心,廣大草原、環流丘步道及餐廳(餐廳販售東西不多,我們詢問時已完全售罄,建議事先吃飽再來)
※山月吊橋有人數管控,需先完成網路預約,才能進入參觀(亦可當場另排候補,照片中顯示遊客擠滿了候補區,我們排進了13:40的候補。聽說假日網路預約秒殺一票難求)
2021年花蓮超人氣最夯的新景點「山月吊橋」,從伊達斯廳至吊橋北岸平臺地步道全長500公尺,為了配合布洛灣台地,規劃成無障礙環境,適合身障人士、老年人、嬰幼兒等全家大小,一同前往欣賞峽谷的景觀步道。由於橋面高懸在溪谷上方,風勢強勁,因此橋面中央特別設置格柵,以利峽谷風穿越,可以減少吊橋的震顫,增加穩定性。
腳底踩在吊橋上的格欄鏤空步道,向下清楚看見立霧溪的峽谷溪流。自橋上俯瞰,燕子口的險峻峽谷,立霧溪蜿蜒東流,布洛灣環流丘地形盡收眼底。遠眺溪谷向上延伸至遠山,兩岸山勢陡峭,層層相疊,視野開闊,氣勢磅礡。
電子標示立牌隨時顯示山間的最高風速,兒子搶拍到了一隻活蹦亂跳的彌生野猴。從觀景平台俯瞰燕子口峽谷、錐麗吊橋、布洛灣台地、立霧溪谷均一覽無遺。
下午15:03至花蓮市午餐
戴記扁食- 花蓮市必吃美食。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中華路120號 官網:http://www.daiwa.
花蓮「戴記扁食」,創店始於 1928 年,老祖父戴阿火於台灣光復前創業。故總統蔣經國先生到花蓮下鄉巡視,曾七次光臨,因而名聞暇邇。戴阿火傳下來的店是「液香扁食」,孫女另開「戴記扁食」亦系出同門。店內只賣扁食(又稱「雲吞」或「餛飩」),皮薄餡多,真材實料顆顆飽滿,湯頭清淡味美,一碗$70,滿好吃的。
店裡牆面張貼著故總統蔣經國與孫運璿先生當年光臨的照片。「御口親嚐」成了「戴記扁食」最大的賣點(兒子完全不認識對台灣貢獻很大的孫運璿先生)。據說「戴記扁食」成功之道在於祖傳獨特的手工擀麵,使扁食皮能久煮不爛,入口滑嫩,配上肉餡新鮮,滋味不凡。
下午16:57 抵達北回歸線
花蓮豐濱鄉北回歸線 - 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豐濱鄉北回歸線界標 - 潔白的地標坐擁海岸山脈與太平洋的美景,北回歸線就是指北緯23.5°,象徵北半球熱帶以及溫帶的分界點。最明顯的就是台灣北回歸線以南主要種植的作物,為熱帶的鳳梨以及釋迦,以北主要的作物就是溫帶作物茶以及水稻。每年夏至時(6月21日或22日),正午的太陽會直射此地。燈塔狀的北回歸線標碑中間有狹長細縫,一柱擎天的景象,十分壯觀。遊客可以到此感受一腳站在熱帶,另一腳站在亞熱帶的奇妙感。(下方 iPhone7與三星手機拍出來的照片,高下立見)
下午17:40抵達「台東三仙台」- 東海岸八拱跨海大橋
位於臺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的三仙台,原是一處岬角,經年累月因海水侵蝕,形成一座離岸島,傳言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留跡於此,而得此美名。
從花蓮豐濱鄉北回歸線一路趕到台東三仙台,大約傍晚17:40,天色逐漸昏暗,自遊客中心走到三仙台步道盡頭約700公尺,望著跨海道階梯步橋,衡量來回約兩個小時的行程,可能天色盡黑,最後只能割捨放棄了。
三仙台跨海步橋,長度近400公尺,共有八個拱橋連接而成,紅灰色的橋身橫臥,串起了陸地與岬角海灣,狀似長龍臥波,是三仙台最具指標性的景觀。


夜晚的三仙台,天色昏暗,山間草叢閃爍著手機燈光,照明沙礫蹊徑以利前行,形成另一種獨特景觀, 感覺有趣。
晚上19:03 趕到台東縣池上鄉悟饕池上飯包原創老店,享用古早味的飯包滋味。
池上飯包的歷史,可追溯至昭和15年,當年搭乘火車由花蓮到臺東約需8小時,原在車站前賣蕃薯餅的李家阿嬤陳雲女士為體諒出外人的辛苦,開始製作飯包,最初是用竹葉包著白米飯、肉乾、酸梅的三角飯糰,稱做「飯包」。後來演變成木盒便當,配菜多了卜肉、燒肉、醬菜等食材。進而衍生成今日的池上便當。(「便當」是外來語,「飯包」才是正港本土話)。
原創池上飯包老店,於民國98年重新命名為「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內有寬敞舒適用餐區,並販賣池上在地特產及古早味零食和童玩。還模擬早期實景,將台鐵退役火車車廂搬到現場,營造從前人們舟車勞頓吃一頓溫飽的環境。
來的太晚,只剩正宗池上飯包和厚切排骨飯包兩個選項,連小菜也全都售罄了。


晚上20:43入住台東趣淘漫旅(凱撒飯店連鎖集團),飯店大廳充滿熱氣球童趣氛圍,色彩華麗繽紛。
歇息一夜,次日飯店2F提供中、西式及台東在地特色美食,繼續開啟一天冒險旅程的活力開端。
「瘋狂花東三日遊(下)」目前趕工完成中,敬請期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