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威廉·透納 William Turner (1775 - 1851)

英國19世紀偉大的風景畫家透納(1775-1851)以擅長描繪光、色彩與大氣而著稱。這位無視傳統藝術法則的畫家,早在印象派之前就已經進行了真實再現陽光下色彩印象的探索,並且成功地為風景畫增添了崇高、壯麗的氣質。那些布滿畫面的瑰麗多變的光與色彩,就像樂章中高低起伏的音符,給我們的視覺造成一種極富韻律的運動感。

在西方近現代油畫的發展史上,他像一座燈塔,不但照亮了整個19世紀的歐洲畫壇,而且也影響了後世無數藝術探索者的道路。

透納的幾幅代表作品:

  

透納以善於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係而聞名於世,尤其對水氣瀰漫的掌握有獨到之處。

《日出時的諾倫城堡》(約1835-1840)

城堡位在英格蘭與蘇格蘭交界的特威德河(Tweed River)上,自古以來發生過許多重要的戰役。1797年22歲的透納就到過諾倫城堡,並累積了有關當地風景的書寫材料,他深深地迷上了那兒的原野與山川。出於對風景和歷史的濃厚興趣以及對繪畫語言的實驗,他為城堡畫下了很多幅特色鮮明的作品。

此畫的遠景上是朦朦朧朧的古堡殘垣,其背景則是以藍色和黃色為主的互補色描繪出的晨曦。倒映著城堡的河水閃閃發光,紅褐色的牛(見局部)為畫面增添了寧靜與溫暖的氣氛。

  


透納追求「大海、太陽和火焰」的表現的幾幅傑作:

  

透納《維蘇威火山的爆發》(Vesuvius in Eruption - 1817 )。 他用單純而富有變化的光彩,表現了火山爆發的場景,使人產生了一種對神奇自然的敬畏感。並以色彩的閃耀燦爛,層次的變幻無窮,帶給人ㄧ種震撼的魅力。

  

《議會大廈的大火》(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1834)是1834年的實景,當時雖然動用了軍隊消防隊員,它仍然幾乎焚毁了整個建築物。對圍觀的群眾來說,景象頗為壯觀,議會大廈的屋頂塌陷時,人群中甚至想起一陣掌聲。這意味著什麼?議會不能充分代表人民的心聲,所以人民期待大廈焚毁後,議會能夠重建政治道德與秩序重建吧!

遼闊的地平線,割開真實與倒影,奮力飛騰的大火和水面映出火光連成一氣,近處圍觀人群,在無情大火的面前顯得渺小,有紅色、橙色、黃色組成的烈焰那樣生動,狂怒地貫穿了天與地。

透納基於構圖的考量,火柱伸向泰晤士河方向(而實際上,火勢向西敏寺方向蔓延,只是後來風向轉變,西敏寺才倖免於難)。左側突出的是拱形橋洞,右側是西敏寺幽靈般的輪廓。在畫面右下角,黑黝黝的幾條小船正慢慢向前駛去。  畫家透過各種色調的運用,生動地顯現了整個事件動人心魄的高潮。

  

透納一生畫了大量的海洋風景畫,特別是他將輪船、碼頭等納入畫中,開一代風景畫之先河,是個偉大的貢獻和創舉。

《月光下的煤港》(Keelmen Heaving In Coals by Moonlight -1835 )這幅作品描繪19世紀正在成為工業國家的英國。  整幅畫沿襲他一貫漩渦結構的風格,黃色的鋪墊和渲染,月光、輪船、月色下的帆影、煤港都在光色變幻莫測的朦朧感內飄忽可見。

月色暖黃的光映照在水面,畫中點點燈火和碼頭上忙碌卸貨搬運的工人,籠罩在這茫茫煙靄之中。畫家將工業形象的輪船與碼頭融入大自然的風景中,也開了一代風景畫的先例。這種工業與自然的巧妙融合,是他繪畫中豐富的思想內涵與深度,而非僅僅對大自然風景的觀察重現與情緒的表達。

  

透納《奴隸船》(The slaves ships - 1840)*這幅畫在波士頓美術館單元有詳細介紹。

是他一生中最富有想像力的傑作。   描繪1783年一艘載運奴隸的船隻在航海途中,其中一些奴隸患了傳染病而身亡,船長為了獲取保險賠償,遂將死亡的奴隸丟入海中,卻謊報他們在航途中失蹤。前景是被丟進海中的奴隸被海怪吞噬的情景,增添了畫中的殘酷氣氛。這艘罪孽之船在雷電交加的海洋中孤獨前航,單薄的船桅劃破血紅的天空,似乎上天都在譴責船長的罪行ㄧ般。

透納是第一個直接用顏色來訴諸情感的畫家,作為浪漫主義的作品,這幅畫以紅色為主,令人聯想到這是工業革命時期的畫,當時社會出現不少新的制度,透納藉這幅畫表達保險制度之不足及社會制度之惡果。

他後期著重描畫在水面的光線、天空和火焰,逐漸放棄描畫實物和細部,為印象派的理論開闢了道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