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刀完體力較為虛弱,所以進度稍慢,請見諒。

因為朋友們都想問我近況,既同情又關心,看他們都憋死了,所以乾脆我還是主動介紹畫作,帶給大家快樂與學習!

  

十九世紀以前,西洋畫風與東方繪畫風完全異趣,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自19世紀末葉以來,西洋畫受到東方繪畫的影響,東西洋美術漸呈綜合的狀態。這不但是繪畫上的ㄧ種變遷而已,在歐洲現代藝術思潮上,也是一個令人注目的問題。(上圖:詹姆斯·惠斯勒James Whistler 《瓷國公主》The Princess from the Land of Porcelain 。(畫面中充滿了東方的元素)。

印象派畫家與日本藝術

何謂「日本主義」?

1854年日本的江戶幕府停止鎖國,旋即參加了1862年倫敦世界博覽會,將許多日本的手工藝和藝術品帶赴歐洲,立即引起了歐洲人對日本的矚目與好奇。   

1867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日本首次以浮世繪參展,造成了全場轟動,自此促進日本主義風潮興起。(這屆世博會的觀眾中有一批正在崛起的前衛藝術家,此後不久,他們便以「印象派」打響了名號)。

* 江戶幕府:1603-1867年間的日本武家政權。鎖國:日本限制人民與外國貿易、交流的政策。

 

  

浮世繪對印象派的影響:

印象派藝術家仔細觀摩浮世繪版畫的內容與技法 -「取材自然與日常生活的主題,構圖中大刀闊斧的裁切,畫面頂點的奇特位置,透過平塗色塊而非透視打造的前景後景,一樣可以帶來立體效果和體積感,鮮艷明快的色彩使畫作更具裝飾性」。各項特徵對印象派畫家帶來相當大的震撼與影響。1872年,一個新造詞橫空出世,用來形容西方藝術界對日本各類事物的狂熱: “日本主義” (Japonism)。

  

 

  * 「浮世繪」是17世紀日本江戶時代的一種庶民藝術,是一種木刻版畫,因為大量印刷,價格便宜,成為居家或公共場所常見的裝飾或海報。描繪的主題,包括日本知名風景和庶民生活,風月場所,舞台人生經常入畫,露骨的春宮畫也很普及。  (印象派大師竇加與葛飾北齋所畫的「浴女」,多有雷似之處)。

 

馬奈Manet 開始放棄傳統的透視法,用平面色彩代替精細的光影效果,這種平面效果甚至比古典技法更顯得真實。《吹笛少年》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對比明顯,艷麗的色彩,大塊平塗以及讓人物懸浮在畫面上無空間感,這些都不符合古典繪畫的精神,明顯受了浮世繪的影響。

  

 

  

   

十九世紀初神奈川的波濤,一路西去,掀起了印象派的滔天巨浪,它融進莫內、竇加、高更,梵谷的畫境裡,雖然印象派的成長與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版畫對其影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梵谷也將愛慕日本浮世繪的情懷運用到他的畫裡。

梵谷《星夜》,那流淌的夜空、星芒與月光,便如同北齋筆下神奈川的鷹爪浪,極具動感。另外梵谷(右圖)除了仿日本畫家溪齋英泉的「花魁」,還直接臨摹歌川廣重的《大橋驟雨》和《龜戶梅園》,(上面還有梵谷模仿的漢字)。

  

 

印象派畫家作品中的日本風  -  

莫內(Monet)、塞尚(Cezanne)與 雷諾瓦 (Renoir) 的風景,隱約都有浮世繪的影子。

   

莫內《聖阿德雷斯露台》/ 葛飾北齋《五百羅漢寺榮螺堂》

浮世繪不受限於透視法,構圖上彷佛以廣角鏡頭低角度仰拍或從高處俯瞰,藉此凸顯景深的構圖。這幅《巴黎新橋》是雷諾瓦從高處俯瞰巴黎街景所繪製的作品。

葛飾北齋的《月下》與莫內的《日出》)。

  

除了梵谷,莫內對於「日本趣味」相當喜愛。他在法國吉維尼住處的院子裡設計了太鼓橋、藤棚、種植竹子、柳樹、菖蒲等打造充滿日本風的庭院。

此外最能表現他對日本趣味喜愛的作品,應該就是《日本女人(穿和服的莫內夫人》(La Japonaise),畫面中的女子卡蜜兒穿著類似日本棉襖的和服,手拿繪有新月的扇子,擺出日本舞蹈般的動作,背景的牆上與鋪著草席的地上還特別裝飾15支圓扇,東洋意味十足。

   

 

莫內仿菱川師宣的《日本女人》- (莫內妻子卡蜜兒身穿日本和服的肖像),畫中滿是代表日本元素的圓扇和摺扇;莫內《日本橋》的靈感則來自歌川廣重所繪的《太鼓橋》。

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中購買了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畫師約二百多幅的作品。至今,在莫內吉維尼Giverny 小鎮故居的牆上還展示著當年他所收藏的版畫。 

 

 有人說「沒有日本浮世繪,就可能不會有印象派繪畫」。當然,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同時期的日本藝術家也同樣受到西方美術的影響,在他們的作品中顯露出「西化」的傾向。這是東方藝術第一次正面與西方藝術「相遇」,東西方美術通過相互影響與融合推動了現代藝術的發展,而浮世繪版畫正在其中扮演著傳播媒介的作用。

總體來說,浮世繪對西方美術的影響不僅使文藝復興以來日趨完善的透視原理和明暗體系面臨挑戰,還從整體上促進了西方的藝術趣味、審美特質和表現手法的變革。



(部分資料參考網路、中國美術報、藝萃、寫給年輕人的巴洛克與印象派等書,純為學習與分享,若涉侵權,煩請告知,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