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黎城市的生活景觀

1859年,拿破崙三世和塞納省省長喬治·尤金奧斯曼(Georges - Eugene Haussmann)在巴黎進行了世界上最密集和大規模的城市更新計劃。雖然使巴黎成為最美麗、最壯觀、最受歡迎的世界之都,但是重建工作也使無數的貧困公民被肆無忌憚地引向巴黎的邊緣,他們的房屋被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則是百老匯,雕像,歌劇廳和高檔公寓。

19世紀中葉起,以印象派為首的畫家們,用畫筆勾勒出環城道路、巴黎廣場、塞納河橋畔,古典的石砌建築以及林蔭大道上的身影⋯繪製了巴黎這座時尚之都的各式風采。

 

故宮俄羅斯普希金美術館展出畫作之十:喬治·雷昂·杜弗賀諾瓦《巴黎的某個廣場》1907年。(Georges Dufrenoy《a square in paris 》)

  

故宮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展出畫作之十一:法國畫家尚·貝侯《巴黎,鄰近藝術橋的塞納河畔》(Jean Beraud《Quai de la Seine near the Pont de Arts Paris 》)1890年後。

 

從法國畫家尚·貝侯(Jean Beraud)的畫看美好時代的巴黎。

  

  

  

故宮俄羅斯普希金美術館展出畫作之十三:尚-法蘭索瓦·哈斐利(Jean - Francois Raffaelli) 《聖米歇爾大道》(Boulevard Saint - Michel) 1890年。

  

在短處的褐色細小筆觸下,快速捕捉人群流動以及雨後的情調,光影與人物在走動變化中閃爍著金光。畫家站在盧森堡公園正對著先賢祠,眺望著華燈初上、天光猶存而濃雲密布的傍晚,女士們與紳士都穿著灰色長衫,穿梭在熱鬧的街頭,匆忙的時髦情景,畫面彷彿就在那可靜止了。

  

  

今昔對照 - 畫面正中央是先賢祠(Pantheon),位於法國巴黎的拉丁區,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興建的聖日內維耶大教堂,現在成為法國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先賢祠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早期典範,立面仿照羅馬萬神殿(Pantheon),故又譯為巴黎萬神殿。

瑪麗·居禮夫人(Marie Curie) 是第一位憑自身成就成就安葬在先賢祠的女性。(居禮夫人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不僅是首位諾貝爾奬女性得主,還是惟一一位獲得兩個領域諾貝爾奬的女性和獲得多個科學領域諾貝爾奬項的人)。目前這裡已成為旅遊業的熱門景點。

附註:聖米歇爾大道是巴黎拉丁區的兩條主要街道之一(另一條是聖日耳曼大道),就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林蔭大道,北起塞納河上的聖米歇爾橋和聖米歇爾廣場,穿過聖日耳曼大道後繼續沿著巴黎大學與盧森堡公園延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